網絡信息安全對策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09 08:24:00

導語:網絡信息安全對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信息安全對策研究論文

摘要:信息科技的高速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給許多部門和單位帶來了極大的風險。本文主要探討了網絡信息安全中存在的威脅,并提出了相應的應對措施。

關鍵字:網絡信息安全黑客病毒

一、網絡信息安全概述

信息安全是指為建立信息處理系統而采取的技術上和管理上的安全保護,以實現電子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可控性。當今信息時代,計算機網絡已經成為一種不可缺少的信息交換工具。然而,由于計算機網絡具有開放性、互聯性、連接方式的多樣性及終端分布的不均勻性,再加上本身存在的技術弱點和人為的疏忽,致使網絡易受計算機病毒、黑客或惡意軟件的侵害。面對侵襲網絡安全的種種威脅,必須考慮信息的安全這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網絡信息安全分為網絡安全和信息安全兩個層面。網絡安全包括系統安全,即硬件平臺、操作系統、應用軟件;運行服務安全,即保證服務的連續性、高效率。信息安全則主要是指數據安全,包括數據加密、備份、程序等。

(一)網絡信息安全的內容

1.硬件安全。即網絡硬件和存儲媒體的安全。要保護這些硬設施不受損害,能夠正常工作。

2.軟件安全。即計算機及其網絡中各種軟件不被篡改或破壞,不被非法操作或誤操作,功能不會失效,不被非法復制。

3.運行服務安全。即網絡中的各個信息系統能夠正常運行并能正常地通過網絡交流信息。通過對網絡系統中的各種設備運行狀況的監測,發現不安全因素能及時報警并采取措施改變不安全狀態,保障網絡系統正常運行。

4.數據安全。即網絡中存儲及流通數據的女全。要保護網絡中的數據不被篡改、非法增刪、復制、解密、顯示、使用等。它是保障網絡安全最根本的目的。

(二)網絡信忽安全的目標

1.保密性。保密性是指信息不泄露給非授權人、實休和過程,或供其使用的特性。

2.完整性。完整性是指信息未經授權不能被修改、不被破壞、不被插人、不遲延、不亂序和不丟失的特性。對網絡信息安全進行攻擊的最終目的就是破壞信息的完整性。

3.可用性??捎眯允侵负戏ㄓ脩粼L問并能按要求順序使用信息的特性,即保證合法用戶在需要時可以訪問到信息

4.可控性??煽匦允侵甘跈鄼C構對信息的內容及傳播具有控制的能力的特性,可以控制授權范圍內的信息流向以及方式。

5.可審查性。在信息交流過程結束后,通信雙方不能抵賴曾經做出的行為,也不能否認曾經接收到對方的信息。

二、網絡信息安全面臨的問題

1.網絡協議和軟件的安全缺陷

因特網的基石是TCP/IP協議簇,該協議簇在實現上力求效率,而沒有考慮安全因素,因為那樣無疑增大代碼量,從而降低了TCP/IP的運行效率,所以說TCP/IP本身在設計上就是不安全的。很容易被竊聽和欺騙:大多數因特網上的流量是沒有加密的,電子郵件口令、文件傳輸很容易被監聽和劫持。很多基于TCP/IP的應用服務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安全問題,這很容易被一些對TCP/IP十分了解的人所利用,一些新的處于測試階級的服務有更多的安全缺陷。缺乏安全策略:許多站點在防火墻配置上無意識地擴大了訪問權限,忽視了這些權限可能會被內部人員濫用,黑客從一些服務中可以獲得有用的信息,而網絡維護人員卻不知道應該禁止這種服務。配置的復雜性:訪問控制的配置一般十分復雜,所以很容易被錯誤配置,從而給黑客以可乘之機。TCP/IP是被公布于世的,了解它的人越多被人破壞的可能性越大。現在,銀行之間在專用網上傳輸數據所用的協議都是保密的,這樣就可以有效地防止入侵。當然,人們不能把TCP/IP和其實現代碼保密,這樣不利于TCP/IP網絡的發展。

2.黑客攻擊手段多樣

進人2006年以來,網絡罪犯采用翻新分散式阻斷服務(DDOS)攻擊的手法,用形同互聯網黃頁的域名系統服務器來發動攻擊,擾亂在線商務。寬帶網絡條件下,常見的拒絕服務攻擊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網絡黑客蓄意發動的針對服務和網絡設備的DDOS攻擊;二是用蠕蟲病毒等新的攻擊方式,造成網絡流量急速提高,導致網絡設備崩潰,或者造成網絡鏈路的不堪負重。

調查資料顯示,2006年初發現企業的系統承受的攻擊規模甚于以往,而且來源不是被綁架的“僵尸”電腦,而是出自于域名系統(DNS)服務器。一旦成為DDOS攻擊的目標,目標系統不論是網頁服務器、域名服務器,還是電子郵件服務器,都會被網絡上四面八方的系統傳來的巨量信息給淹沒。黑客的用意是借人量垃圾信息妨礙系統正常的信息處理,借以切斷攻擊目標對外的連線。黑客常用“僵尸”電腦連成網絡,把大量的查詢要求傳至開放的DNS服務器,這些查詢信息會假裝成被巨量信息攻擊的目標所傳出的,因此DNS服務器會把回應信息傳到那個網址。

美國司法部的一項調查資料顯示,1998年3月到2005年2月期間,82%的人侵者掌握授權用戶或設備的數據。在傳統的用戶身份認證環境下,外來攻擊者僅憑盜取的相關用戶身份憑證就能以任何臺設備進人網絡,即使最嚴密的用戶認證保護系統也很難保護網絡安全。另外,由于企業員工可以通過任何一臺未經確認和處理的設備,以有效合法的個人身份憑證進入網絡,使間諜軟件、廣告軟件、木馬程序及其它惡意程序有機可乘,嚴重威脅網絡系統的安全。

有資料顯示,最近拉美國家的網絡詐騙活動增多,作案手段先進。犯罪活動已經從“現實生活轉入虛擬世界”,網上詐騙活動日益增多。

3.計算機病毒

計算機病毒是專門用來破壞計算機正常工作,具有高級技巧的程序。它并不獨立存在,而是寄生在其他程序之中,它具有隱蔽性、潛伏性、傳染性和極大的破壞性。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空間的廣泛運用,病毒的種類急劇增加。目前全世界的計算機活體病毒達14萬多種,其傳播途徑不僅通過軟盤、硬盤傳播,還可以通過網絡的電子郵件和下載軟件傳播。從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日常監測結果來看,計算機病毒呈現出異?;钴S的態勢。據2001年調查,我國約73%的計算機用戶曾感染病毒,2003年上半年升至83%。其中,感染3次以上的用戶高達59%,而且病毒的破壞性較大。被病毒破壞全部數據的占14%,破壞部分數據的占57%。只要帶病毒的電腦在運行過程中滿足設計者所預定的條件,計算機病毒便會發作,輕者造成速度減慢、顯示異常、丟失文件,重者損壞硬件、造成系統癱瘓。

三、保障網絡信息安全的對策

1.安全通信協議和有關標準。

在網絡安全技術應用領域,安全通信協議提供了一種標準,基于這些標準,企業可以很方便地建立自己的安全應用系統。目前主要的安全通信協議有SSL(TLS)、IPsec和S/MIME

SSL提供基于客戶/服務器模式的安全標準,SSL(TLS)在傳輸層和應用層之間嵌入一個子層,主要用于實現兩個應用程序之間安全通訊機制,提供面向連接的保護;IP安全協議(IPsec)提供網關到網關的安全通信標準,在網絡層實現,IPsec能夠保護整個網絡;S/MIME在應用層提供對信息的安全保護,主要用于信息的安全存儲、信息認證、傳輸和信息轉發。三種安全通信協議雖然均提供了類似的安全服務,但是他們的具體應用范圍是不同的,在實際應用中,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相應的安全通信協議。

2.防火墻技術

防火墻技術是為了保證網絡路由安全性而在內部網和外部網之間的界面上構造一個保護層。所有的內外連接都強制性地經過這一保護層接受檢查過濾,只有被授權的通信才允許通過。防火墻的安全意義是雙向的,一方面可以限制外部網對內部網的訪問,另一方面也可以限制內部網對外部網中不健康或敏感信息的訪問。同時,防火墻還可以對網絡存取訪問進行記錄和統計,對可疑動作告警,以及提供網絡是否受到監視和攻擊的詳細信息。防火墻系統的實現技術一般分為兩種,一

種是分組過濾技術,一種是服務技術。分組過濾基于路由器技術,其機理是由分組過濾路由器對IP分組進行選擇,根據特定組織機構的網絡安全準則過濾掉某些IP地址分組,從而保護內部網絡。服務技術是由一個高層應用網關作為服務器,對于任何外部網的應用連接請求首先進行安全檢查,然后再與被保護網絡應用服務器連接。服務技術可使內、外網絡信息流動受到雙向監控。

3.訪問拉制技術

訪問控制根據用戶的身份賦予其相應的權限,即按事先確定的規則決定主體對客體的訪問是否合法,當一主體試圖非法使用一個未經授權使用的客體時,該機制將拒絕這一企圖,其主要通過注冊口令、用戶分組控制、文件權限控制三個層次完成。此外,審計、日志、入侵偵察及報警等對保護網絡安全起一定的輔助作用,只有將上述各項技術很好地配合起來,才能為網絡建立一道安全的屏障。

4.PKI技術

PKI是在公開密鑰理論和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綜合安全平臺,能夠為所有網絡應用透明地提供采用加密和數字簽名等密碼服務所必需的密鑰和證書管理,從而達到保證網上傳遞信息的安全、真實、完整和不可抵賴的目的。利用PKI可以方便地建立和維護一個可信的網絡計算環境,從而使得人們在這個無法直接相互面對的環境里,能夠確認彼此的身份和所交換的信息,能夠安全地從事商務活動。目前,PKI技術己趨于成熟,其應用已覆蓋了從安全電子郵件、虛擬專用網絡(VPN),Web交互安全到電子商務、電子政務、電子事務安全的眾多領域,許多企業和個人已經從PKI技術的使用中獲得了巨大的收益。

在PKI體系中,CA(CertificateAuthority,認證中心)和數字證書是密不可分的兩個部分。認證中心又叫CA中心,它是負責產生、分配并管理數字證書的可信賴的第三方權威機構。認證中心是PKI安全體系的核心環節,因此又稱作PKI/CA。認證中心通常采用多層次的分級結構,上級認證中心負責簽發和管理下級認證中心的證書,最下一級的認證中心直接面向最終用戶。

數字證書,又叫“數字身份證”、“數字ID”,是由認證中心發放并經認證中心數字簽名的,包含公開密鑰擁有者以及公開密鑰相關信息的一種電子文件,可以用來證明數字證書持有者的真實身份。

參考文獻:

李俊宇.信息安全技術基礎冶金工業出版社.2004.12

王麗輝.網絡安全及相關技術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第19卷第2期.2005

何萬敏.網絡信息安全與防范技術甘肅農業.2005年第1期

黃慧陳閡中.針對黑客攻擊的預防措施計算機安全.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