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透析

時間:2022-03-29 03:47:00

導語:網絡時代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時代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透析

論文關健詞:網絡時代思想政治工作

論文摘要:知識經濟和網絡時代的今天,大學生對計算機網絡的依箱比過去更加強烈,網絡已經成為他們了解世界科技前沿動態,學習現代化知識,獲取外部信息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網絡中各種資訊的良芬不齊,給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課題:如何在網絡時代加強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本文通過對當前形勢的分析,從網絡主流教育、網絡道德建設、“網上網下”協調發展三個方面對新時期加強網絡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進行了闡述。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網絡因其開放性、交互性、及時性等特點,目前已經成為高校師生獲取知識和各種信息的重要渠道,并對師生的學習、生活乃至思想觀念發生著廣泛、積極和深刻的影響;同時,網絡中也混雜著很多不良的信息,真偽難辨,給青年學生造成了一些思想上的混亂,西方反華勢力以及敵對分子利用網絡對廣大學生進行鼓吹和煽動,更可能影響高校和社會的政治穩定。因此,用正確、積極、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領網絡陣地,用社會主義道德維護網絡陣地,同時防止一些人利用網絡傳播錯誤的思想和信息,已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非常重要而又緊迫的課題。同志曾經指出:“要重視和充分運用信息網絡技術,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實效性,擴大覆蓋面,增強影響力”。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把思想政治教育向網絡延伸,加強對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勢在必行。

一、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對的形勢

網絡被人們稱為繼報刊、廣播、電視等大眾傳媒之后的第四媒體。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產生著多方位的、深刻的影響,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嚴峻挑戰。網絡文化較之傳統文化的傳播,速度更快,范圍更廣,并以其特有的開放性、平等性、互動性迎六了青年學生崇尚民主、自由、平等的價值觀,深深吸引著青年學生。據調查顯示,全國大學生平均一天中有2-3個小時是在網絡中度過,國內外的敵對勢力正是利用它同我們黨和政府爭奪群眾,爭奪青少年,推銷他們的人生觀、道德觀和價值觀,從而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主體文化發起了前所未有的挑戰。1998年5月,美國總統克林頓在美國海軍學院發表演說時明目張膽地宣稱:“當21世紀即將來臨的時候,美國的敵人已將戰場從物理空間擴展到虛擬空間”。

1.西方反華勢力及國內外敵對分子利用網絡在意識形態上加緊滲透,利用他們在信息技術上的優勢,宣傳他們的“民主人權”和生活方式、政治制度,鼓吹西方世界的“自由”,利用他們在科技上取得的成就,美化他們的形象,掩蓋他們“和平演變”的反華目的。

2.散布各種影響我國政治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謠言,危言聳聽,制造恐怖氣氛,挑起事端,煽動不明真相的學生到黨政機關聚集鬧事,制造混亂的局面。

3.利用色情、暴力以及個人英雄主義、享樂主義來腐蝕青年學生的意志,造成他們思想上的混亂,沖擊他們的信念,誘使青年學生對傳統文化淡化,價值觀產生傾斜,甚至走向另一極端,消解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更有甚者,利用因特網大肆傳播各種歪理邪說,從精神上毒害群眾。

4.利用青年學生好奇、幼稚的心理,采取出售游戲軟件、黑客程序等方式,弱化青年學生的愛國熱情,瓦解團結奮斗的局面,使他們偏離共產主義信念,拋棄中華傳統美德,迷失為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的人生目標。

5.據調查,部分學生已經對“兩課”教學感到枯燥無味;沉儷于網絡已經成為導致成績不及格,退學,留級的主要原因;學生中道德水平有所下降,有61.8%的學生表示在聊天室或論壇中曾經使用過不文明語言或被他人用不文明語言攻擊;有66.1%的學生認為在網上不必誠實守信;對國際、國內時事不感興趣的學生占26.3%。

二、加強網絡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對策

信息網絡已經成為科技、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信息網絡的出現和運用,將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內容、范圍、效率以至教育價值帶來全新的變化和拓展,它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良好的機遇。通過網絡,可以快捷準確地了解師生的思想情緒和他們關心的熱點問題,可以及時獲取大量有價值的信息,豐富思想教育資源,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而面對網絡時代給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帶來的挑戰,我們也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明確對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認識,研究應對措施,抓住機遇,充分發揮信息網絡技術的優勢,揚長避短,開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天地。

1.用正確、積極、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領網絡陣地,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首先,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用正面的、有教育意義的內容來占領網絡陣地。根據網絡的特點,增加網絡科學、教育、文化的內容,利用傳統教育無法比擬的科技手段,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弘揚主旋律,不斷拓展和體現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根據各高校具體情況的不同,建立建設符合本校特點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用黨的理論、“兩課”教學、團員教育、政策指導統領整個網絡教育,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民族主義,精心策劃,開展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的網上校園文化活動,不斷充實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及時收集反饋學生的思想動態,時刻掌握時代脈搏,把思政網站建成權威性強、信息量大、覆蓋面廣、專業水平高,具有親和力的主流網站。

其次,注重網絡教育的實效性和時效性,及時澄清網絡中別有用心的錯誤輿論,糾正學生中的模糊思想,揭露國內外敵對分子利用網絡策動反華,制造混亂的陰謀企圖。

2.掌握道德教育規律,加強青年學生的網絡道德建設。由于青年學生在人格上還不具備完全的理性理解,所以網絡道德對學生而言,基本處于“道德任意”的狀態,而我們現有用以消除道德失范現象和維護道德秩序的管理、監督、約束、制裁等種種道德法律手段,在網絡社會中已感到困難重重。人們可以在網絡這個虛擬世界里,任意隱瞞、欺騙、漫罵、破壞,而不必負擔任何后果。因此,加強學生網絡道德建設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

人的品德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培養的。在德育過程中,學生掌握道德規范是從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過程,而品德的形成則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反復的過程。大學生的理性思維程度比較高,因此,加大教育者對網絡道德的正確引導力度,采取“大禹治水”的方式,一方面大力宜揚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同時創造自由平等的交流氛圍,而非那種單純強硬的單向灌輸,更加有利于網絡道德規范的建立,在這種自由平等的氛圍中對青年學生產生潛移歇化的影響。由于每個人的認識、情感、意志、信念和習慣發展不平衡,在實踐道德教育中,不能孤立的在知、情、意、行某一方面進行培養,要相互協調,配合進行,才能提高效果。而且,任何道德品質的形成,都是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矛盾斗爭過程,在這種斗爭中,哪一種因素占主導地位,矛盾就向哪一方面轉化。道德的實踐性、社會性,決定了道德品質的評判標準,促成了知轉化為行。在網絡道德教育中,培養道德自我教育力量是增強青年學生接受教育的主動性和自覺性,自我監督,抗腐拒變的重要途徑,讓學生在正面教育中品味“為善”所帶來的成功,在爭論中明辨是非,從而不斷地提高他們的自律意識。

3.注重網上和網下協調發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網絡時代條件下的新的發展和延伸,但并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網上的功夫在網下,高校必須開辟網上網下聯動、全時關注、全程覆蓋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

首先,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大多是依靠老師進行課堂講授、幻燈片、錄像片以及組織各種各樣的教育活動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去收集資料,撰寫講稿,加工整理,做大量的準備工作,然后通過組織、策劃、實施,從而達到教育目的。這種方式不僅工作效率低,而且往往花了大量的財力、物力、人力組織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效果卻不明顯。信息網絡的運用,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授效率。及時迅速的信息傳遞,良好的交互界面,加之多媒體技術融聲音、圖像、文字為一體的動感十足的方式,將會使學生輕松地接受教育。通過網絡,我們可以用最短的時間,在最大的范圍,花最少的精力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同時,無論是教育持續時間,內容種類、表達方式,還是受教育者的參與程度和主被動地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都有著其它形式無法比擬的優勢,“網絡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更高”這一觀點已經被大多數教育工作者所接受。

其次,我們還應清楚地看到,網絡只是傳播媒介的一種,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也不可能取代其他形式的政治教育,它的教育內容不但不能脫離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而且必須與傳統教育規范相同步,才能在最大范圍發揮優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雖然有其獨特優勢,但是仍然存在它的不足。通過網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生,都是以個體接受的形式出現,體會不到整體施教的感覺,而且因為個體接受能力的不同,容易導致理解上的偏差,受到其它不良思潮的干擾,不容易統一思想,形成合力。

再次,由于網絡社會的虛擬性質,會經常造成青年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網內網外兩張皮的現象發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繼續發揮傳統政治教育的優點,認真“干好老本行”;同時,在加強對網絡有害信息的監控前提下,努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政治理論水平,抓住機遇積極開辟并占領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前沿陣地,發揮網絡優勢,把共產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思想融人到學生喜聞樂見的網絡信息中去,開展網上政治理論教育和各種生動活潑的網上群團活動,設立心理咨詢、網上論壇等欄目,及時了解學生思想狀況,解除學生的疑惑與思想包袱,爭取青年學生的信任與支持,取得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動權??脊虐l現中也出土不少船的模型:如長沙203號墓出土的木船模型長1.54米,有十六榷俐一支尾舵,還有三間艙房和一間爵室,頭部呈流線體,以減少水的阻力。而且已經普遍使用釘木結構,船尾另置梢槳一支,呈刀形,形式上與劃槳有較大的區分。從這些考古材料可以證明,西漢時的造船技術無論是從選材、載重量、力學原理,還是從船臺的設計、規模來看,都是很發達的。正是由于舟車的大量制造以及制造技術的提高,為西漢的轉運貿易制造了方便條件。

從以上西漢的交通運箱及交通工具來分析,正是由于道路、舟車的發達,才使轉運商們能販運于江河湖海之上,轉毅于大江南北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