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視角下的網絡流行語淺析

時間:2022-05-04 03:45:00

導語:社會學視角下的網絡流行語淺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學視角下的網絡流行語淺析

摘要:網絡流行語的出現是網絡發展的必然階段,隨著網絡技術的繼續普及和上網群體的異質性增強,這種信息表達的渠道仍將朝多元化趨勢發展。本文試圖從社會學的角度劃分了當前網絡流行語的基本類型,進而對這些基本類型進行原因分析和功能分析。

關鍵詞:網絡流行語;因果分析;功能分析

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事實。對于個體而言,社會事實外在于個人,并對個人產生強制性的影響。在社會學研究中我們要把社會事實當作物來看待。當我們試圖解釋一種社會事實時,我們必須分別研究產生該現象的原因和它所具備的功能?!繝柛伞渡鐣W方法的準則》〔1〕

一、網絡流行用語的產生及其基本類型

互聯網正以無孔不入之勢蔓延至人們生活的每個角落。伴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和網絡交流的普及,中國網名的人數日益攀升,他們經常聚集在聊天室、論壇、博客等等里面聊天、發表文章和見解,久而久之,他們彼此間就形成了一個特殊群體(“網蟲”),圈內也出現了一種具有特殊形式和特殊意義的語言文字——網絡語言。網絡語言是以因特網為媒介而產生的一種新的社會方言的變體。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在網絡語言中,它不僅將口語和書面語融合,將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融合,而且還將各種無法以漢字表示的情態,以一定的形式在電腦屏幕上表達出來,形成了網絡語言特有的形式和風格。比如“^-^”表示很開心的一張笑臉,“@%&¥%&”是罵人的話,這些都與計算機網絡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年輕人不但在網絡中頻繁使用網絡用語,在現實生活中,網絡用語也流行了起來。

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新的語言現象,它本身具有一定合理性和特點。筆者對一些網絡用語作出如下分類:

1.語句型:以獨立語句的形式出現,但是從字面上看卻難以理解,往往貶義居多。比如我是來打醬油的;我當時在做俯臥撐;我親戚是公務員;開門,放城管等等。這些網絡用語都跟社會現象緊密相聯,往往是一些社會焦點事件進過大眾傳媒曝光以后,網民總結的大意,其實際涵義必須找到對應的案例才能理解,但是這些用語的普及程度和速度早已掩蓋的原始事件。

2.單詞型:以人名、名詞、動詞來表示一種社會現象,或者是用正常的意思的諧音來表示該詞或者該詞的引申詞。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近兩年,網絡上最流行的單詞型網絡用語有3個。首先是“囧”,凡是在可以說話的論壇,大概都可以見到這個字,念jiong。起初表示人們覺得自己先前的話語不恰當而表示尷尬,后來也引申到對別人話語不恰當的鄙視。第二個是“雷”,“被雷到”是指形容被嚇到,用來形容極度震驚、無奈、恐怖和惡心。第三個是“山寨”:是指盜版、克隆、仿制等,一種由民間的力量發起的產業現象。還有一些其他的單詞型用語,“槑”讀音是“梅”,由兩個“呆”組成,在網絡語言里被用來形容人很天真,很傻?!罢笔切稳菽橙讼矚g經常呆在家里而不喜歡外出活動,通?;钣脼椤罢姓?,還引申為高校中文科類的男女博士等等。

3.字母型:完全由字母組成,可以分為漢語拼音縮寫(或英文,不區分大小寫)和象形兩種。前一種如“QC”指代清純,“XB”是小白的縮寫,白癡的意思,“FB”腐敗的縮寫,對于學生來講通常指出去吃一頓好的,或者幫自己添置新的衣物,往往可以說自己剛剛FB了一把?!癇XCM”是冰雪聰明的縮寫,“FQ”是憤青的縮寫,“BD”是笨蛋的縮寫。用英文單詞的縮寫來代替原來但是的意思或者原來單詞所引申的別的意思,如“Q”是“cute”的縮寫,表示很可愛;“lol”表示大笑,是laughoutloud的縮寫,“KFC”是killfuckingcustomers的縮寫,“PK”是playerkill的縮寫;“RUOK”是areyouok?的縮寫,“omg”是oh,mygod的縮寫等等。其次,用單純的字母組合來表示某種形象。如Orz,這三個字母的組合酷似一個人跪倒在你面前,意思是“拜倒”,引申為“佩服”。

4.符號型:主要由非文字的特殊符號組配而成,部分與文字組合來表達涵義。比較常見的有“:)”來形容人很開心,圖像和笑臉很相似?!埃海璂”表示非常高興而張嘴大笑,而字母“T”和下劃線“_”搭配而成的“T_T”就好像淚水從臉頰流下來的樣子。這類流行用語不但在網絡上普及,甚至在手機短信中也廣泛使用。

5.數字型:用數字代替文字,已經成為網絡上聊天的習慣。從最初的“88”、“886”到今天的每一個數字的開頭都有許多種組合,或者諧音、象形等。例如“3166”:沙呦娜拉,日語,表示再見的意思,“54”是“無視”的諧音,即漠視一個人,對其表達最大的不屑,“01925”:你依舊愛我,“1920”:依舊愛你等等。

也有一些學者將近年來的網絡流行語劃分為符號圖形類、縮略詞類、舊詞新意類、諧音類、引申類、新詞類、數字代碼類等7個類型。〔2〕從社會學角度來看,這些類型都可以歸結為兩種類型即“表意型”和“簡潔型”,都是為了滿足人們在網絡上溝通的功能型需要。表意型流行語是網民為了表達某種社會態度,但卻不能直接的表示出來,因為收到論壇規則的限制。簡潔型流行語,則是為了節省打字時間,并帶有一定創新性和娛樂性,因而受到廣大網民的青睞。下文將注重從社會學角度來分析網絡流行用語產生的原因和功能。

二、網絡流行用語產生的原因分析

首先,網絡技術,不斷推動。以輸入法和聊天工具為例,各種拼音輸入法(如谷歌、搜狗等)都運用了模糊拼音輸入法,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對于你輸入的拼音的準確程度降低了很多要求,至少對拼音掌握不到位的人來說,提供了極大的便利。QQ等聊天工具出現更加深刻體現了模糊拼音輸入法的便利,因為QQ作為一種聊天工具,它更多要求的是速度,關于在漢字輸入要求準確性程度上是相當低的。只要能看得懂,聊天的人往往不在乎打字的正確與否。

其次,網上交流,自由無拘。網絡虛擬空間中各色語言雜呈,主要源于現實社會環境的多元化。不同身份的網民上網后多以隱匿的身份加入一個聊天室或BBS,享受充分自由的話語權,因此,得以放縱,想說什么就說什么,不受約束。

再次,溝通方便,達成共識。網絡時代,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最有效率地得到信息交流,成為充分依賴網民要解決的問題。于是,大家挖空心思對一些漢字、詞語甚至非母語的英語進行了一定的改造,創造處簡潔、省略的網絡語言,以達到快速、簡潔的目的。網絡語言創造性的將詞語的音、形、義三者結合起來,并且通過大量的使用來改變詞語原來的約定俗稱的意義,使其豐富性遠遠超過傳統的語言模式,從而靠這些簡單的符號傳達了豐富的思想感情和內涵。因此,在外行人眼中所謂的怪字、錯字、別字或者完全是病句的情況下,內行人卻用的得心應手。

最后,年輕群體,創造性強。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統計,中國的網民中,有31.5%為18歲~24歲的青年,16.6%為18歲以下的青少年,19.3%為25歲~30歲的青年。從上面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我國的網民有66.4%為青年人,而這些人當中又有一半的人(18歲~24歲)為在校大學生。在這些年輕群體中,大部分可能為中學生、大學生、技術科技人員,他們可能受過良好的文化教育,他們活躍、好奇、接受能力很強,同時又充滿了創新意識,在網絡交流中自然會更容易閃爍出智慧的火花。因此,網民主體的特征也決定了網絡語言的一些基本特征:革新、叛逆、創新、趨于成熟。網絡用語不但代表了高效,更有是能夠體現處的求新求變、突破陳規的潮流感、時尚感。

三、網絡流行用語的功能性影響

從功能主義的角度來看,一種社會現象的背后都包含這兩個方面。根據該社會現象影響的積極性來看,可以分為正面積極的影響,簡稱正功能;反面消極的影響,簡稱負功能。根據影響的表現形式來看可以分為顯功能和潛功能,即顯在的,已經表現出來的和潛在的,未預知的功能。對當前網絡流行用語的功能來看,首先是顯在的和正面的功能是提高了人們在網絡上的溝通效率和表達了自己的意志,負面的功能則是增加了不同年齡人群之間的溝通障礙,如果將網絡語言搬到現實生活中,則有可能導致人們之間無法溝通。

首先,大量網絡語言的出現豐富了信息交流載體的種類,提高了信息交流的效率與效果。語言使主體之間能夠進行思想上的交流。網絡用語是一種書寫性的語言,它有其自身非常鮮明的特色,因此,我們不能將它歸類為簡單的書面語類,它是一種新的信息載體。同時,網絡交流主要是通過在鍵盤上敲打字符來表達信息的,這個特點決定了交際雙方要盡快把自己的信息發給對方,并對對方傳來的信息盡快作出反應。許多網絡用語能通過生動形象的借代來簡短表達,因而使得信息長度變短,在有限的時間里向信息接受者傳遞盡可能多的信息。

其次,網絡語言的出現,疏遠了漢字的規范而不受拘束,它使語言的發展面臨著極大的挑戰。語言作為社會上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應該有一定的規范。缺乏明確規范的語言,難以充分發揮其傳遞信息、交流思想、承載文化的功能。作為網絡語言,學生是主力軍,對于中小學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他們善于模仿、接受能力強、區分好壞能力差的階段,那么網絡語言對他們的影響是非常直接。網絡用語表面上屬于書面語言,但是它更能體現是一種口語化的存在,本身就缺乏一種嚴謹的語法,帶有相當大的隨意性。有人認為,網絡語言是一種雜燴型的語言,可以用等式網絡語言=數字+符號+字母+錯別字。〔3〕這些觀點反映出了網絡用語不夠規范,這樣就給不經常或者是極少使用互聯網的人即虛擬社區中的新來者造成信息傳輸的失真和信息交流的障礙。

第三,透過網絡語言,能增強網民對于現實生活的感悟。網絡上流傳了很多非常有意思的短句,“時間就像乳溝,擠一擠還是有的?!薄拌F飯碗的真正含義不是在一個地方吃一輩子飯,而是一輩子到哪兒都有飯吃。”〔4〕這些語句雖然是用比較調侃性的話語表現出來,但是它能給我們一點啟發,讓我們不再去做象牙塔里不諳世事的“小學究”,而是開始積極的去適應社會,調整自己。

參考文獻:

[1][法]E.迪爾凱姆著.社會學方法的準則[M].商務印書館,1998,3.

[2]黃曉斌,余雙雙.理論與探索[J].網絡用語對信息交流的影響,2007,5.

[3]陳飛鯨.網絡語言的特殊性[J].東南傳播,2006.

[4]韓梅.網絡用語的文化現象透析[J].綏化學院學報,2008,2.

[作者簡介]顧源(1985-),女,江蘇靖江人,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社會學系2007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社會學、社會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