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組網技術課程教學模式探討
時間:2022-03-01 08:30:02
導語:計算機組網技術課程教學模式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該文探討了深圳開放大學計算機組網技術課程存在的問題和教學現狀,并提出了教學模式的構建,以期為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計算機組網技術;問題;現狀
隨著社會數字化、網絡化和信息化的日益深入,各行各業都急需一批擁有網絡組建技術、具備網絡管理經驗的專業人才。計算機組網技術課程是深圳開放大學??朴嬎銠C網絡技術專業的必修課程,本課程主要任務是講授網絡組建與管理的基礎理論和實踐知識,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網絡基本概念與原理,熟練掌握網絡組建、配置、管理、維護相關技術,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為學生后續相關網絡課程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課程主要內容包括掌握計算機網絡的基本概念;掌握TCP/IP參考模型的原理;能夠編寫完整的網絡設計方案;正確組建和管理局域網;按照需求配置交換機、路由器,并正確連接互聯網,同時配置合適的安全防護機制。不僅如此,本課程指導學生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網絡工程方面的規劃、設計、選型、集成、配置與管理等能力。在現代化教育觀念下,教師應充分發揮網絡信息技術的優勢,解決計算機組網技術課程在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滿足學生高效學習的需求,使學生掌握網絡工程中的基本組網技能。
一、計算機組網技術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理工學矛盾突出,學生基礎差異明顯,不能做到同步教學
通過調查分析,與理工類、綜合類大學相比,深圳開放大學的學生計算機組網技術基礎水平總體不高,特別是年齡偏大的學生,甚至沒有接觸過這方面知識。當然,多媒體硬件和軟件知識晦澀難懂,學生很難短時間內理解并掌握這些知識,加之學生主要利用業余時間學習,時間、精力有限,處于碎片化學習狀態,所以學習效果欠佳。不過,教師也發現有一部分接受能力佳、操作能力強的學生。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搞“同步走”是行不通的,勢必對學生的應用能力和發展造成較大影響,進而降低教學質量。因此,教師要全面分析學情,做到因材施教。
(二)學生學習目的多元化,專業背景紛繁復雜,社會經驗豐富
由于深圳的積分落戶政策,未受過全日制高等教育的非深戶學生可以通過就讀深圳開放大學、學習專業知識、獲取文憑的方式順利落戶深圳。在選擇專業時,29%的學生是為了職業晉升、提高收入,25%的學生是從興趣出發,還有部分學生純粹就是為了落戶深圳。大部分學生有工作經驗、生活閱歷豐富,且學習動機多元化,希望通過學歷補償教育來解決生活、工作上遇到的問題。同時,受到工作、生活瑣事等影響,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不強,自然很難取得好的學習效果。因此,深圳開放大學有必要進行教學改革,在貼近生活和工作的情況下,讓計算機組網技術課程的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
(三)課程教學沒有專業區分,針對性和有效性不強
深圳開放大學大多采用多媒體課件方式教學,教師制作好每一章節內容的多媒體課件,授課時低頭對著電腦屏幕讀或者操控多媒體課件,學生只是跟隨投屏呈現的畫面內容學習,這樣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方式是非??菰锏?,而且容易造成教師和學生對多媒體課件過分依賴。另外,深圳開放大學的學生學習基礎與能力普遍不佳,信息量太大會消磨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不明顯。目前,計算機組網技術課程還是使用傳統教材來教學,缺乏實踐操作環節,然而計算機組網技術發展迅速、日新月異,老舊的知識已然無法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難以實現當今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此外,計算機組網技術的課程內容較為固定,教學內容會與專業脫節,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不強。
(四)學習評價機制不健全,考評結合不到位
計算機組網技術課程在教學中存在學習評價機制不夠健全、考評結合不到位的問題,學習評價機制應加入過程性評價,不能單用終結性評價來考評學生。
二、計算機組網技術課程教學現狀
第一,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尤其是近幾年5G、云計算、物聯網和“互聯網+”等技術不斷推進,但計算機組網技術教材內容沒有得到同步更新,導致課程教學內容無法跟上新時代的腳步,且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師無法拓展網絡前沿知識,導致學生對計算機網絡新技術和行業新趨勢的認識不夠全面。第二,傳統的教學方式側重于對教材內容的概念性理解,教師主要通過演示文稿講授知識點,通過不同的角度闡述計算機網絡技術等相關原理。然而,這種事倍功半的教學模式只會讓學生覺得課程枯燥乏味,產生消極心理。第三,師資隊伍建設不足,約束了計算機組網技術課程的教學發展。師資隊伍中多是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硬件架構、硬件軟化方面的教師,對當前業界發展的最新動態掌握不全,學校也沒有計算機網絡技術相關專項研究課題培養高素質的教師。第四,網絡實訓室設備陳舊,無法滿足前沿技術發展的實驗要求,只能圍繞單一的實驗內容進行驗證,無法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計算機組網技術課程教學模式構建
(一)計算機組網技術課程設計思路
計算機組網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應當符合自主實用性、組織科學性和包容整合性,教師可設置合適的情境幫助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創新實驗,將各個知識點有效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具體實施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線下的系統性學習為主,線上學習為輔,分別以團隊和個人為單位完成各項工作任務。具體特點如下:第一,教師上傳微課、演示文稿、教材、參考資料等至線上平臺。學生根據儲備知識和素材,提交實驗過程文件。第二,教師在線下課堂教學中集中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可行性步驟展示與講解,幫助學生完善實踐項目。第三,在網絡化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根據各自的情況進行個性化學習,在做中學、在學中做,逐步積累知識,提升動手能力。同時,教師可挑選學生的優秀實踐作品,總結經驗并推廣。第四,教師可以建立課后調査問卷,讓學生在線上回顧知識。教師要了解學生對知識和技巧的掌握情況,并在線下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督促學生加強學習,鍛煉技能??傊?,教師應在課前發布任務,在課中集中教學,在課后評估教學效果。同時,教師可通過線上學習平臺,讓學生進行視頻學習、微課學習、在線討論與答疑,并結合線下課堂集中教學,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相結合。教師和學生通過線上平臺參與教學活動,不僅提高了教學效率,還降低了師生溝通成本。
(二)計算機組網技術課程“一二三四五”混合教學模式
深圳開放大學依據計算機組網技術課程思路與原則,參照教學特點和典型案例,經過綜合研究和實踐經驗形成“一二三四五”混合教學模式。具體來說:①一個目標,即以保證混合學習模式下的教學質量為目標。②二個為主,即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作用。③三種方式。第一,在中心城市、較發達的地市開放大學分校,學生可以利用各自的計算機網絡技術環境自主學習;第二,在欠發達的地市開放大學分校,學生可以利用各自學校已有的計算機網絡環境和服務,開展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教學輔導為輔的混合式學習方式;第三,在條件相對落后的地市開放大學分校,教師攜帶計算機網絡技術設備、多媒體等資源,以“多媒體流動式教室環境”的形式巡回教學。④四個加強。第一,加強教學技術、教育方法的指導;第二,加強“互聯網+”教學資源的建設和應用;第三,加強教學過程的管控、監督;第四,加強實踐過程的素質教育。⑤五個結合。第一,結合多媒體教學資源和文字教材;第二,結合傳統教學和“互聯網+”互動教學;第三,結合教師導學和學生自學;第四,結合“互聯網+”應用、在線學習平臺、電話和郵件等學習途徑;第五,結合實時交互與非實時交互。
(三)計算機組網技術課程創新實驗
要想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實驗環節是關鍵,所以教師需要搭建計算機組網技術實驗平臺,教師在線指導學生按照實驗內容和步驟操作并分享成果。具體實驗案例內容如下:掌握實驗平臺eNSP模擬器的使用方法,了解交換機基本結構和接口類型,掌握交換機基本配置命令,理解交換機端口的工作方式,正確選擇和配置交換機端口。1.實驗內容一第一,單個PC終端連接交換機并PING通交換機;第二,實現基于端口的VLAN隔離,兩臺PC終端連接到同一臺交換機的不同端口時,使處于不同VLAN端口組的PC終端不能互訪;第三,跨交換機使用VLAN技術實現PC終端的聯通和隔離;第四,使用Trunk接口和Access接口實現兩個二層交換機上的不同VLAN間的PC終端互通;第五,使用Hybrid接口實現兩個二層交換機上的不同VLAN間的PC終端互通。2.實驗內容二創建VLAN并配置每個接口的所屬VLANID,并配置各VLANIF的IP地址,實現網絡設備的互通。
(四)計算機組網技術課程教學效果評價
課程教學效果評價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力求真實客觀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在計算機組網技術課程教學中,課程教學效果評價應當注重過程評價,兼顧線上和線下。為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深圳開放大學對課程開展多元化的評價,從教師獎懲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外部評價和內部評價、學生觀察性評價、平臺監視監聽評價和量化表評價等多角度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具體見表1.
參考文獻:
[1]邊勝琴,王建萍,張力軍,等.綜合組網實驗的設計與實現[J].實驗科學與技術,2020(3).
[2]周華先.建構理論背景下《計算機組網技術》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5(10).
[3]何海棠.試析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與發展[J].電腦編程技巧與維護,2015(22).
[4]胡三軍,趙飛.淺述計算機網絡的組網形式與網絡配置技術[J].數字技術與應用,2015(2).
作者:胡嵐
- 上一篇:金融學專業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 下一篇:超聲波計量技術在燃氣計量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