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當前農村富余勞動力培訓中的幾個問題

時間:2022-06-17 04:19:00

導語:淺談當前農村富余勞動力培訓中的幾個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當前農村富余勞動力培訓中的幾個問題

平頂山作為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一個農業大市,全市480萬人口中,近400萬生活在農村——如何圍繞市委市政府“農村百萬勞動力轉移工程”,通過合理的培訓使勞動力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以適應出外務工的需要就成為各級培訓部門的研究重點。筆者所在培訓場所為專業培訓場所,針對平頂山市部分勞動力培訓工作作了一定努力,根據自己從事培訓工作的實踐,總結出農村富余勞動力培訓和其他培訓不同的方面,并在轉移培訓工作中作了一些嘗試,從就業情況看,受到了用人單位好評,以下就培訓課程安排、教學方法等方面有了一些有限的探索。

一、農村富余勞動力的特點

第一,農村多數人文化少,素質低,沒有一技之長,外出打工只能干那些苦臟累、掙錢少的活。如在平頂山市新華區滍陽鎮連官營村,全村2600多口人,老輩人不算,僅僅15—21歲的年輕人占235人,高中畢業以上學歷的僅僅22人,初中畢業213人,初中畢業不再上學了,只好在村旁的煤礦、小工廠打工,一個月工資僅僅200-300元。

第二,膽小怕事,怕上當受騙。在農村,由于教育、文化、技術、信息落后,使一些農民自卑心理嚴重,怕跑出來找不到活干,怕干了活又要不來錢,怕外出打工挨欺負。特別是老年人心疼子女,寧可不掙錢,也不讓他們出去闖蕩。這顯然已經不適應城市產業多樣化、技術現代化對勞動力的需求,加大了農民進城就業的風險。農民進城因找不到工作返鄉的屢見不鮮,也使一些沒有走出去的農民不再往外走。

第三,信息不靈,渠道不暢。怕找不到掙錢的門路。一些農民與外界接觸少,缺乏溝通,信息量小。想出去打工,不知該干什么;想在家創收,不知干什么掙錢;想學技術,不知要到哪里去學。如仍是上面所說的連官營村,全村不上學的100多名初中畢業生中,絕大多數每天在周圍網吧中上網聊天、玩游戲,個別就在村邊小工廠每月收入300元錢,從不考慮出外接受培訓提高整體素質。

二、教學方法的改進

農村富余勞動力培訓,在培訓學校是一項全新的工作,因為從教材到教學方法,多沒有一套成型的模式或成功經驗,為此,我們從市場需求入手,根據學員學歷水平、年齡特點從教材到教學方法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在適合富余勞動力培訓技能的教材中,選擇不同版本的教材,從中提取最實用的內容,結合實際,從時代和社會發展對這些技能人才的需要出發,從學生素質發展的需要出發,對教材進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改革和創新。

第一、教材的更新,努力突破原有書本體系的束縛,以市場需要為出發點,圍繞學員的學習和發展,構建新的教材內容。目前各培訓學校所用教材都是強調三基本,即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操作技能;追求專業知識體系上的完整性、系統性、嚴密性。這種做法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但在市場經濟形式下,其要害在于隔斷了書本知識與社會實際以及學生與專業環境的聯系,不利于學生應用技能的提高,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同時針對富余勞動力學歷層次低(多為初中畢業)的特點,課程的設置應力圖從學員的認知規律,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及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出發,來確定目標,構建體系,形成特色。課程體系從知識中心走向素質中心。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目標,主要是讓外出務工農民熟悉外出務工基本常識,理解有關勞動政策與法規,掌握入廠上崗的基本環節和要求,懂得雙方權利與義務,基本掌握一門技能原理,熟練掌握一門操作技能,促進農民就業。所以,課程設置就一定要緊扣這個主題,培訓教材涉及到方方面面內容,如果以原有的個技能專業知識為藍本照本宣科,或為了突出某些重點僅僅以舊瓶裝新酒的方式對一些原有教材加以增刪替換是不可能達到目的的。

第二、教學方法的更新。一是教學內容的更新。除了替換一些陳舊落后的,不合時宜的知識內容,還刪除不符合教育目標要求,不符合現代教育特點的內容,增加了體現社會需要,反映技術更新的內容。如在計算機基礎的教學中,筆者沒有按課本講述,而是根據學生知識水平自編了一套教材,注重實用,力求實效,不講求過多的的步驟和繁瑣操作方法,在學生中引起了很大反響。再如我們講授計算機硬件的組成,沒有重點講授計算機的歷史,而是從實用的角度講授怎樣以合理的價格攢機(組裝計算機)――這些內容教材上都沒有,因為計算機的特點決定了價格變動大,我們的“教材”就是剛剛從電腦城送來的即時報價單。從而通過幾個學時使學生直接可以到電腦城購買合理價位的機器。真正體現實用性。二是根據學生認知發展的規律和心理特點來組織教學內容。如《網絡的組建》,根據學生認識水平的共識,拋開比較枯燥的原理,用組網的實踐內容來理解原理,將操作與內容比較生動的結合在一起,大大改變了以前學生在學習時死記硬背的被動狀況,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三是注重學生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學生的主體活動來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如《計算機硬件組成》,通過學生親手進行拆裝計算機,從而對該模塊的理論知識印象深,基本技能得到了充分的訓練和提高。同時注重學生自學和開展實踐操作、指引等內容。如在辦公自動化系列軟件EXCEL中,適當讓學生自學運算規律,然后教師指導,提高學生自己運用計算機處理問題的變通能力。四是、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如在打印設置一節時,專門模擬斷針、缺墨等日常生活中常有的問題,讓學生直接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同時自己打印文章,對錯自己評判,常常以生動的實踐代替冗長的文字敘述,學生一目了然,效果顯著。

第三,學員管理的創新

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學員,如前所述大多大多學歷低,多年的閑散或勞作養成的習慣在課堂是不免顯現出來,不易管理。為加強管理,針對這些學員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一是規范學員檔案管理,固定有專人負責學員檔案管理工作,負責收集整理學員基本情況表格、身份證復印件、照片、考試考核材料、證書發放、聯系電話、參訓崗位、畢業去向等情況,保證了學員情況的真實性和檔案資料的完整性;二是建章立制抓管理。對參訓人員實行脫產形式管理,每個崗位制定有培訓計劃和培訓目標,一方面制定了《學員守則》、《教師崗位責任制》、《衛生管理制度》、《安全保衛制度》、《考試考核制度》等10余項規章制度,并實行校長抽查制度和考勤記載制度,把制度、培訓環節落實等情況與學員成績考核及教職人員工資掛鉤,強化考核措施,增強教職工工作積極性;另一方面抓好學員思想教育,在學員入學第一天集中學習有關制度和規定,并定期開展思想教育工作,使學員端正學習態度,明確學習目的,學好技能知識,回報家庭,服務社會,對規范學員行為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三、教學中的收獲。通過上述這些方面的改革與創新,為沉悶的教學注入了活力和生機。首批學員52名,在嚴格的考核中第一次測試成績及格率由42%上升為結業考核的71%,第二批學員共113人,第一次測試成績及格率由38.5%上升為結業考核的76%。所培訓學員165名中134人被集體招工至河南省火電一公司、平煤集團十一礦、藍星攝影樓等企業,占一次性就業率占培訓人數的80%以上,并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

四、存在的問題和設想

1、創新對于教學觀念的更新和教學模式的轉型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教材創新是一個整體進化過程。只有當我們在思想上、理論上、方法上乃至體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時候,教學方法的創新和特色才能建立在更加堅實的基礎上,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才能再上一個臺階,從而使參加培訓的人員在結合市場需求的情況下及時調整專業,科學設置培訓課程,精心編織培訓方案,全面推行按需培訓、訂單培訓,加強就業銜接,推進農村勞動力培訓就業一體化。

2、目前我們的一點創新和想法只能是單個的、零散的,沒有形成成文的教材或方法,需要相關部門協同才能為他們創造出一套流程:宣傳—招生—培訓-就業-保障。僅僅依靠培訓學校只培訓沒有后續工作,他們所學的知識也只能是還給老師了,或由于培訓之后中介機構接觸范圍的有限,使學員學非所用,那么培訓的意義也一樣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