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創新研究論文
時間:2022-03-20 01:51:00
導語:哲學創新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哲學本質上是一種反思性的批判性的思維活動,哲學以批判的方式思考現實生活和哲學自身,通過自我批判實現哲學的與時俱進和創新,并通過批判為人類更好地生存和發展拿出優化的方案。正確理解和運用哲學的批判功能,不僅是哲學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自我批判,哲學創新,生命力
張揚哲學的社會批判功能,重建人的生活世界和生存價值,是現代哲學之思的一種路徑。作為時代精神精華的哲學,不是簡單地、刻板地描述現時代及現實問題,而是通過反思性的批判,對時代內容作出評價,進而明確時代進步的動力和發展趨勢,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和思想,也促使哲學自身的發展論文。
哲學從來沒有以提供知識為己任,哲學的本質在于提供思想。哲學本質上不是一種知識體系,而是系統的反思性、批判性的思維活動,它不是記住自己“是什么”的知識,而是思考“為什么不是這樣”和“應該是那樣”的一種追問活動,哲學不側重于學問,而更多是一種思考的狀態。正如哲學的本意在于“愛智慧”,即在于追求,而不在于終結;在于通過對現有現存的批判,為人們指出更新更合理的生存方式,以解答人們對生命的疑惑和意義,幫助人們更有價值地生存。之所以能做到這些,在于哲學與其他具體科學不同,它看起來不具體,不在某些確定的領域,不能解決具體的生活問題,但它能立足于整體和全局,在現實的運動中思考人與世界的關系,它幫助人們從身邊的瑣事中超脫出來,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人生和世界的根本問題,使人能活的明白,努力地去做一個有靈魂人。從事哲學研究而不批判現實,或者只知道為當下社會結構提供知識辯護,這有背哲學精神。
批判并不是對原有的全部否定,不是全盤拋棄,對現有的進行反思和批判,是為了以此為基礎探索新的發展道路,不是也不能是對過去的全盤否定,也可以說是對原有的進行適度調整,批判的基礎首先在于對現存進行合理的理解。正如馬克思對待黑格爾那樣,切莫將嬰兒和洗澡水一起倒掉。哲學的本質在于追求智慧的過程,但這個過程要立足于現實,以現實為根基,是在繼承中的發展和創新。哲學要幫助人們理解和認可現在的生活,為現實作論證;永不滿足是人的本性,但這是基于已經有所滿足這個前提的,不安于現狀的人類,是在已有現狀的基礎上的不滿足。如是,原有的哲學對現存的哲學思維活動,并不是可有可無的,可以說它是現有哲學思維活動的前提,沒有這樣一個前提作為批判的靶子,批判的血脈就無法繼承和延續,現有的批判者也就得不到足夠的精神食糧,就無法為人類的進一步發展作出奉獻。以實踐為基礎的人類認知活動,具有不同于一般生物的特點,人們以語言符號系統作為媒介和社會傳遞物,不但能夠掌握前人獲得的知識和經驗,實現以前人為基礎,同時也能夠把自己所取得的知識和經驗傳遞下去,為后人的認知和創新活動奠定堅實的基礎。這種社會傳遞方式使人類發展更快,同時要求人類對前人的東西進行鑒別,不能一味地全盤接受,否則就體現不出發展和創新了,所以批判是人類發展和創新的需要。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在西方哲學傳統的基礎上產生的,沒有對這個傳統的繼承,就不可能有馬克思主義哲學;當然,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人類的作用,更在于對傳統的革新,在批判中實現對傳統的變革。對現實的論證,也是哲學批判得以進行的條件,在論證中才能深刻理解現實生活,才能發現其中的不足,才能知道批什么以及應該怎樣去批判,通過批判要么修補了原有的觀點,從而實現超越,或者摧毀了原有的體系,實現自我揚棄,開拓出新天地。
批判精神是與時俱進的要求,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品質。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絕不意味著人類哲學思想發展的結束,而是在更高的階段繼續向前推進的開端,馬克思和恩格斯從沒有把自己的哲學自封為終極的思想體系,認為理論必須隨著生活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它自身的定位就是“理論和實踐的統一”。堅持理論與實踐能動統一的原則,就要把理論理解為一種歷史現象,它既是歷史環境的產物,又是變化著的歷史環境的創造者。經濟全球化和飛速發展的社會,使人們更容易看到現代性的東西,同時人們反叛與遺忘歷史的心理日益加重。人們在親近新東西的同時,將過去的一切幾乎都要廢棄掉了。這種貌似徹底批判實是的躁動,不僅是膚淺和浮躁的表現,而且會帶來難以想象的危害。只有堅持理論和實踐的統一,才能克服短視、淺薄和狂妄。理論之花的繁榮,是人類能力和品格提升的體現和表達。
哲學之思是反思性的思維方式,在追根究底的過程中,對構成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因素不斷進行追問、檢討和批判。這種反思,既體現了人與世界關系的“為我性質”,也體現了關于人類的活動狀況和歷史發展階段的“從后思索”的特性。哲學反思在其合理形態上,是一種辯證思維,其本質是批判性思維。哲學批判不是單純的消極的否定、破壞和全盤拋棄,它是積極的培育、建設和創造,是破與立的統一。哲學批判是自我批判,其批判更為自覺和徹底,批判使理性的人成為了能動的自我超越的主體,批判是人類精神生活中的必要的基本素質。哲學之思反對人們對現行的生活態度、道德習俗、審美情趣、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采取無批判的全面接受態度,反對人們躺在因循守舊、循規蹈矩的溫床上睡大覺。哲學是深沉的反思,是厚重的批判,它有別于那些不斷制造“轟動效應”的行當。解決哲學關注的困惑、時代命題,需要靜下心來認真思考,需要以海納百川的寬容來對待,需要以超功利的心態來追求和探索,任何浮躁的作風不僅于事無補,而且會引人誤入歧途。
在
哲學批判中,通過對時代的存在和意義的理解或自我意識,科學地把握實踐中的矛盾,正確地提出問題,以及對事物特別是慣常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理論前提的勇敢懷疑,是兩個至關重要的環節。不能正確地提出問題,批判就會失去對象,“胡批”、“亂批”不是哲學的功能;沒有勇于懷疑的精神和態度,迷信權威,唯書唯上,做習慣思維、習慣勢力的奴隸,也就不可能有批判的要求。哲學批判是徹底的批判,這種批判貫穿著對批判者及其哲學本身的自我批判,它所批判的不僅是作為思想對象的現實,更是哲學理論或哲學思維方式自身。哲學的自我批判內在要求批判者敢于正視并勇于承認時代、環境、傳統給自己造成的局限性。無人能超越自己的時代,制造永恒者恰恰不能永恒。真正有生命力的哲學,在于它自覺地意識到這種局限,并將對這種局限的反思、批判作為進一步發展的前提。只有不斷地進行自我批判,才能不斷深化對人的現實存在的歷史性的理解,從而才能確保哲學的價值性原則不會因僵化自封而死亡。通過不斷地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自我修正、自我超越,才能使現代哲學的價值立場更為合理,才能為人類更合理地生存和發展提出更優的方案。
哲學通過冷靜無私地反思和批判,通過對時代的自覺把握,逐步認清人類所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狀況,進一步明確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使命,從而增強人自身發展的方向感,增強實踐的自覺性、預見性和有效性。哲學之不可替代,在于人類不能沒有關于自身存在和發展意義的理解或自我意識。哲學以自己提出的新問題、新的提問方式,以及對問題的新探索,批判性地反思人類生活的時代意義,理性地揭示人類生活的矛盾與困惑、理想與選擇,從而塑造和引導新的時代到來。
哲學的創新是必須的,但創新不是隨意進行的。只有當能夠進行自我批判和系統反思的時候,才能實現自我完善,才能向前發展,才能既肯定自己又超越自己,不僅實現哲學創新,而且能夠推動社會現實的改變。
哲學必須創新的根據,在于實踐沒有止境,新的實踐要求有新的哲學指引,因此創新也就沒有止境。一定社會歷史階段上的實踐,由于受到當時社會歷史條件等因素的限制,不可避免地具有歷史局限性;不同歷史時代的社會實踐具有不同的時代特征,具體實踐活動的對象、內容和水平也都各不相同。實踐是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而發展的,是在限定和超越限定、制約和打破制約的矛盾斗爭中不斷前進的。只有在實踐中勇于創新,不斷求得新的真知,才能永葆哲學的生機和活力。不同時代不同時期的哲學創新,從來都是以當時實踐突出的問題作為自己的立足點和著眼點,并存在著自己特有的歷史局限性,不斷克服這種局限性就構成了歷史的連續和理論的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在實踐中能夠不斷創新,每一次理論上的重大突破,都是對于現實實踐的徹底反思和深刻批判的結果,不僅為人們解決現實問題指明了途徑,更為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指出了方向,并描繪出了具體的藍圖。哲學批判不是隨意進行的,不是感情用事的發泄,更不是故弄玄虛的炫耀,而是以社會實踐為出發點,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為目的,冷靜理性地導引人們讓生命存在更合理,讓人與世界的關系更和諧。
在哲學創新過程中,必須以社會實踐的發展為依據,根據實踐的歷史任務和所提出的問題,結合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才能夠進行。理論源于實踐并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但不能以為,在實踐基礎上會自然而然地形成新的理論,也不能認為實踐活動越多的人,理論水平就越高。哲學的創新要掌握前人傳下來的思想資料,要提高自己的理論修養,要開闊眼界、勤于實踐,善于接受同時代人的新見解,敢于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不為世俗所羈絆,要以海闊天空的胸襟和卓越超凡的智慧,才可能進行艱難的創新。創新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切不可把創新簡單化、庸俗化。所謂表述、術語、概念的變換,或者陳詞濫調的翻新,這些都不是真正的創新。
對社會實踐的反思和批判,不是為了批判而批判,是為了人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在批判中,才能培養人的獨立意志和懷疑精神,才能因此逐步走向公平公正的新境界。當代中國在追求現代化的過程中,步伐較快,在這只爭朝夕的節奏中,有時來不及對當下所發生的進行反思,更不用說批判地評價了。這不利于中國現代化的發展。現代化是人類的必由之路,在現代化過程中,可能產生正負兩種效應,我們應努力避免負效應的出現,即使出現也要想方設法使負面效應降到最低限度。加入Wm后,我國在經濟領域日益與國際標準接軌。同時我們又有著自己光輝燦爛的文明傳統,我們應在深刻領悟中華文化根本精神的基礎上,容納西方文化精要,以文化的自覺和實踐,再興中華文明。
哲學創新涉及到哲學的教育問題。哲學教育要按哲學的本性來進行,即為自己培養批判者。哲學不是一種完成態的靜觀知識,而是一個不斷躍遷和提升的動態過程,是一種愛智慧的運動。每一時代的真正哲學家都把前人已經達到的當作有限而力圖加以超越,這種努力代代相傳而又代展,構成了哲學的發展歷程。其他學科都是在追問“……是什么”,而惟有哲學能夠追問“人為什么關心……是什么”,“是什么讓他們問……是什么的問題”。哲學作為一種“愛智慧”的高級精神運動,就是對于每一時代人類智慧所達到的最高水平和極限狀態進行不斷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測度,并不斷地質疑、挑戰和超越,以不斷更新和提升人類智慧的哲理水平。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真正的哲學教育就是在培養自己的批判者,用智慧的乳汁哺育自己思想的掘墓人。多年來,我們的哲學教育,成了一種知識性的傳授形式,哲學的教學變成了某種原理與例證大組合,成了一種單向的命題灌輸與說白,學生很難進入哲學的思考和境界。當把哲學確定為無疑的知識和具體的條文時,當認為哲學可以給出終極性的答案,也就在無意中宣布了“愛智慧”的哲學的終結。讓哲學教育成為哲學,就是把只是記憶或轉述教條的哲學,變成不斷自我批判和自我揚棄的哲學,變成教師引導學生進人批判性思維活動中的哲學。使哲學教育成為激發理論興趣、啟迪哲學智慧、交流思想觀念、碰撞內在心靈、師生雙向互動的積極過程。哲學教育應該是師生之間的對話,通過對話,在交互作用中逐漸領悟批判性思維活動的意義,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 上一篇:哲學客觀命題研究論文
- 下一篇:哲學空間思維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