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煤礦安全文化建設論文
時間:2022-08-07 08:35:00
導語:獨家原創:煤礦安全文化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安全是煤礦永恒的主題,安全文化建設是煤礦安全生產的重要保障。當前,煤礦安全形勢仍然頗為嚴峻,煤礦安全文化建設任重而道遠。為此,必須堅持科學發展的理念,進一步深化對礦區安全文化建設的地位、核心、作用的認識,同時,著力強化煤礦安全文化建設的措施,重塑煤礦安全理念,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加強安全教育宣傳,優化安全文化環境,規范員工安全行為,促進礦區和諧、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煤礦安全文化對策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及國際能源價格的連年走高,我國煤炭行業出現前所未有的興旺局面,但負面問題是煤礦事故頻發,煤礦安全成了國家重點解決的國計民生問題。煤礦事故的發生雖然有自然和技術方面的原因,但最關鍵的是人的安全意識原因,因為人缺乏安全文化的認識,導致安全意識單薄,安全措施不力,最終釀成事故。為了企業和國家的未來,堅持科學發展的理念,深化對礦區安全文化建設的認識,強化煤礦安全文化建設的措施就成了煤礦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一、深化對礦區安全文化的認識
安全文化是企業發展的靈魂,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企業立于不敗之地,求得生存發展壯大的重要依托。但也有不少人認為,安全文化建設無非就是出幾本宣傳手冊,組織員工開展一些文體活動,搞搞培訓而已。其實企業安全文化的內容遠不止于此,只有對安全文化認識清楚了,才會有動力去抓緊抓好。推進礦區安全文化建設,首先必須深化以下三個方面的認識:
(一)深化對安全文化地位的認識。
安全文化是列為安全法制、安全責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之前的第一要素。不僅政府明確提出安全文化建設,就是煤炭企業的決策層和管理層,也越來越清楚的認識到,安全文化是至關重要的決定性因素。煤炭企業的安全文化實踐充分證明,煤礦安全文化建設是煤礦安全生產的重要保障,與構建和諧礦區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相輔相承、互為條件,是煤礦的首要撐天柱。
(二)深化對安全文化核心的認識。
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安全文化首先要加強教育培訓,解決從業人員的安全意識和安全行為問題,其次要改善生產和生活環境,真正關心下井人,從制度和親情兩個方面入手,營造有利于加強安全生產的氛圍。由于礦工對生命的珍視和對健康的珍惜,安全文化一定會如春風化雨般受到歡迎,如春雨潤物般產生效果。
(三)深化對安全文化作用的認識。
安全文化的作用是以文化境,以文化行。人創造環境,環境也創造人,環境對人的影響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煤礦要大力改善環境,建設一個溫馨的家園,使礦工愛礦如家。要以文化行,就是用文化來改變從業人員的行為,通過班前禮儀,準軍事化訓練等方式,對礦工進行訓練,改變礦工自由散漫的行為,形成訓練有素的礦工隊伍。
二、強化礦區安全文化建設的措施
安全文化建設就其本質來說,就是把安全理念變成安全實踐的過程。如何把安全理念由無形變有形,滲進制度、融入環境、變成廣大員工的自覺行動,是構建和諧礦區的內在選擇,也是以安全文化促和諧礦區的關鍵所在。為此,筆者認為應著力強化四個方面的措施。
(一)重塑煤礦安全理念,建立健全規章制度。
和諧企業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和諧礦區必須以安全為基礎。理念是魂,制度是形,只有形神兼備,才能使安全保障到位。因此,在和諧礦區的建設中,首先要提煉安全理念,重塑安全理念,強化共同的價值取向,變抽象為形象,被員工接受,使安全理念群眾化,濃縮成大家認同的安全理念,從而變成抓安全的行為指南。其次,要重視安全生產管理制度建設使制度成為每個員工頭腦中最基本的價值觀念,提高安全制度的人本性、可操作性,使安全制度隨環境變化與時俱進,以觀念的轉變促制度的完善,以理念的創新促制度的變革。
(二)圍繞安全生產實際,營造濃郁安全文化氛圍。
安全教育是提高人的安全素質的重要手段之一,系統的安全教育包括安全知識、安全技能和安全態度三部分,缺一不可。安全知識教育的目的在于“知”,安全技能的目的在于“會”,安全態度的目的在于“行”,三者的有機統一是圍繞安全生產實際,營造濃郁安全文化氛圍的關鍵,對于能否實現安全教育的最大效果,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安全教育網絡至關重要。一要充分運用各種宣傳工具,大張旗鼓地宣傳推廣安全生產先進典型和工作經驗,做到人人皆知,使職工學有榜樣,趕有目標,爭當安全生產的模范。二要發揮安監員、群監員、青崗員和協管員的作用,實施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安全監督檢查和宣傳教育,筑牢安全生產防線。三要經常性地開展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的文體活動和競賽活動,不斷提高職工的安全意識,鼓勵職工爭當“安全文化標兵”,班組爭創“安全示范崗”,增強職工自?;ケD芰Α?/p>
(三)遵循環境效應規律,優化安全文化環境。
良好的安全生產環境,有利于強化安全生產,提高安全水平。一是強化生產現場管理,消除隱患,優化安全生產的“硬環境”。生產現場既是干部職工的勞動作業場所,也是容易出事故的地方,實行現場管理的標準化,加大資金投入,改善作業環境,增大安全系數,提高安全生產的質量。既可以通過創建文明生產,創造整潔文明的勞動環境,使職工產生舒適感,保持良好的勞動情緒,提高作業環境的安全系數,又可以通過加強作業環境的巡查和督察,并與考核獎懲結合起來,及時消除現場安全隱患,來保障安全生產。二是強化安全意識教育,優化安全生產的“軟環境”。要發揮領導干部示范帶頭作用,感召職工講安全,嚴格遵守安全生產指令,不違章指揮,不違章作業。要加大安全教育力度,做到安全生產時時事事敲警鐘,繃緊生產這根弦,增強安全意識教育不斷線。要建立互相監督與約束機制,職工與職工之間按照“三不傷害”原則生產,及時制止職工違章作業,形成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的和諧穩定的生產環境。三是正確處理好安全生產與職工收入的利益關系,優化職工內心的“小環境”,使職工的積極性沿著正確的取向發展。實踐表明,物質利益的誘惑也是導致安全生產事故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正確處理好安全與利益的關系有利于提高安全生產系數。鑒于煤礦職工收入與承擔的安全生產責任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安全罰款與安全獎勵差距失衡等,都不利于安全生產系數的提高。因此,要把收入與安全生產嚴格依人、依事掛鉤,處罰的力度要達到警醒的目的,獎勵的幅度要達到令人心動的目的,確保職工內心“小環境”的平衡。
(四)強化安全法制觀念,規范員工安全行為。
理念是一切行為的先導,行為是理念的最好詮釋。煤礦每次發生人身傷亡事故后,通過追查分析時常常會發現,“違章者缺乏遵守安全規章的自覺性”,這是事故發生的關鍵因素。也就是人的不安全行為,才導致事故的發生。所以,必須通過強化法制觀念,以規范員工安全行為。一是行為規范化,向陋習告別。好習慣并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長期不懈倡導規范,強化標準,告別陋習的結果。告別違章陋習,必須嚴字當頭,強化作業標準的執行力,形成與安全理念要求相適應的行為。二是行為流程化,把精細變成習慣。實際上,安全上出問題的所謂細節都不是一般的細節,而是與關鍵相聯系的流程。安全管理既需要從細節做起,更需要強化精細化流程管理,習慣化執行流程作保證。三是讓員工由要我安全,變為我要安全,我會安全。由于安全文化是以人為中心的文化管理,主要滿足員工的高層次需求,因而具有有效的激勵作用。要通過強化正面激勵,變罰為獎,形成安全管理人人有責、安全理念人人共享的積極心態,從而由被動個體保安全為全員主動抓防范,由被動避免事故為主動爭取安全獲得獎勵,這樣才能真正激發每個員工自主保安的動力。通過積極工作,使人人皆知安全文化建設與和諧礦區建設的關系,在全礦區營造“建設安全文化,構建和諧礦區”的濃厚氛圍,進而推動各項工作有序開展。
綜上所述,礦區安全文化建設是創造安全生產環境和建立有效安全事故預防機制的客觀要求,是實現安全生產科學化管理的重要途徑,是引導煤礦企業安全生產發展方向的一項基礎性、戰略性的工程,需要長期抓、反復抓,必須作為企業加強和改進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來認識、來抓好,促進煤礦企業的安全生產狀況再上一個新臺階。
- 上一篇:商業銀行傳統管理分析論文
- 下一篇:國家金融危機原因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