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學生創業優勢

時間:2022-03-16 11:49:00

導語:高職學生創業優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學生創業優勢

一、高職學生創業具有職業技能優勢 與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職的學科應用性強,高職學生創業具有較明顯的職業技能優勢。 1.高職開設的專業其職業指向明確,注重技能性。如計算機應用與維護、服裝設計與制作等。高職是以培養實用型技術人才為目標,強調操作技能的訓練。在課程設置上,一方面,重視專業技能課程的開設,在教學中強調實用性、技能性,注重動手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注重實踐課程的開設及實習基地的建立,保持與市場、企業的聯系。因此,學生畢業后,大多學有一技之長。這就使高職學生具備了創業的基本技能。 2.高職院校一般市場意識較強,開設的專業多為市場熱門專業,迎合了市場需求。如學習計算機維護專業的,雖然社會上這類公司是有限的,其難以接納所有的畢業生,但如果學生自己創業,這個專業是有市場空間的。 3.高職開設的專業中,有許多專業的市場創業門坎不高,適合小規模的自主創業。如服裝設計與制作專業的學生,幾臺縫紉機就可以創業,其開辦一個小企業的投資成本不太高;計算機應用與維護專業,只要有技能,再租一個門面就可以創業,創業門坎也不高。創業成本對于缺乏啟動資金的畢業生是一道坎,而能以較低成本啟動創業,是高職學生創業的重要的可行性條件。 除了具有職業優勢外,高職學生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質普遍較好。高職學生大多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習基礎不夠好,一般常受批評,受挫折,因此,大多數高職學生具有較強的抗挫能力。而創業是一項風險較高的工作,如果沒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是不容易堅持下來的。因此,高職學生的抗挫折心理素質有利于形成其良好的創業心態。 二、高職學生創業的軟肋在素質 高職學生整體素質普遍不高,這是其創業的軟肋。整體素質不高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其一,基本素質不高。學習基礎差、自制能力差,是高職學生最明顯的群體特征之一。特別是有相當一部分高職學生學習習慣差、學習的主動性不夠,這與當今社會是格格不入的。當今世界正在努力構建一個完善的終身學習體系以適應科技飛速發展的要求,現在是一個學習型社會,它要求每個成員,都要以不間斷的學習和努力去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一個人如果沒有主動學習的意識,想要成就創業大業是很難的。其二,創業素質低下。創業是一項頗具挑戰性的事業,是一種高水平的就業,對人的素質要求很高。據統計,整個大學生群體的創業成功率僅僅只有2%~3%[3]。創業不是僅憑一腔熱血就能順利到達勝利彼岸的,個人創業更多的是要通過科學的前期規劃,多角度的觀察和理性分析,有效的資源整合,成熟高效的運作技能,良好的商業心態等重要的環節與因素作為支撐才能成功。事實上,大多數學生僅局限于本專業知識中,缺乏財務、稅法和市場經濟等相關知識和經驗,缺乏成熟的企業模式和管理經驗,最終導致許多學生創業項目失敗。高職學生的這兩方面的素質缺陷都可能會影響其創業的成功。令人遺憾的是,現在的高職教育不管從學生自身還是從學校方面都表現得急功近利,雙方都只把關注的焦點集中在技能培養上,完全沒有耐心來提高素質。具體表現如下:一方面,高職學生的學習急功近利,大多希望能擁有一技之長,找到一份工作,因而往往對能立桿見影的專業課程就樂意學,而對其他課程比較排斥,從而影響了綜合素質的提高。如學服裝設計與制作的學生,一般樂意學服裝設計課程,而對其他課程如文藝賞析課、經濟法等課程是敷衍過關。其實,一個服裝設計師如果缺少文化底蘊,是難以成就事業的。而經濟法律問題也是在市場經濟中必然會遇到的,如果創業,更是會涉及到諸如簽訂合同,設計商標、創立公司、市場競爭等法律問題。 另一方面,高職院校的教育也急功近利,學校只考慮眼前的就業效應,迎合學生當前的就業需求,往往只重視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而忽視素質培養,對學生的發展后勁考慮甚少。為此,許多學校在課程設置上往往大砍一些不能立桿見影而有利于提高素質的課程,基本上是以后做什么,就教什么,實施快餐式教育、快餐式就業。這雖然順應了學生急功近利的心理,但卻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學生也許學到了一些專業技能,但由于基本素質不高,沒有發展后勁,如果要想自主創業,在素質和能力上就會受到抑制,其負面影響是深遠的。 由此可見,提高高職 學生的綜合素質,是其創業成功的關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學習的“第三本護照”是創業能力,而素質是具備能力的前提和基礎,并可通過不斷的實踐活動進一步轉化為能力。因此,高職院校應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給予充分重視,并作為一項重點工程來抓。只有努力提升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才能降低創業成本,提高創業成功率。 三、揚長克短,提升創業素質和能力 (一)學校層面:職教、素質兩手抓,全面提升學生的創業素質和能力 1.多方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一方面要貼近市場,改進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努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另一方面要通過思想教育、制度規章等方式,努力規范學生行為,強制性地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2.調整課程設置,將創業教育融入職教體系。開設課程的基本原則是,以職業教育為中心,全面滲透創業教育,在這個原則下,合理開設相關課程,全面提高學生創業素質與能力。 (1)開設創業課程。具體可以三種做法:一是作為一門課程開設;二是在就業指導課程中,作為一個重要專題來教學;三是開設專題系列講座,如怎樣在網上開店、如何創立公司等,還應給學生介紹一些成功創業事例的書籍,開啟學生的心智。在各類創業課程中,除了教給學生相關的創業知識外,特別要引導學生認識自己所學專業的創業方向,如何尋找商機。 (2)在其他課程中,強化創業所需的相關知識的教學,將創業指導與教育滲透到教育教學全過程。如在經濟法教學中,要特別強調公司法、合同法、商標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為學生創業儲備必要的知識。 (3)將創業教育與職教實踐環節結合起來。學校應大力開展第二課堂,加大學生實習、實訓的力度,使學生增強對市場的感性認識,縮短與市場的距離,為以后創業打下基礎。 (4)可在校園網上開辟一個創業欄目。既可介紹大量成功創業事例,又可提供一些創業信息,還可聘請一批專家,在網上與有意創業的學生互動,給創業者答疑解難,指引道路。 (二)學生個人層面:早作規劃,努力積累創業經驗 高職學生除了在學校認真規范自己的行為、勤奮學習知識技能以外,還應早作職業規劃,抓住機會積累創業經驗。在很多成功的創業案例中反映了這樣一個規律:往往第一次創業都以失敗告終,而第二次創業才成功。這說明創業前的積累很重要。對此,學校應積極引導。積累創業經驗主要有以下途徑: 1.學生在校時可試行創業,為正式創業熱身。如服裝專業的學生不妨在網上開個店,或創辦一個設計工作室,一頭聯結學校,一頭聯結市場。在學校試行創業,既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將知識用于實踐,又可以積累創業經驗。 2.學生應充分利用學校的各種實習積累創業經驗。特別是畢業實習時間相對較長,學生應虛心學習、豐富自身,并積極尋找創業商機。 創業是拓寬就業渠道的重要形式,既有利于高職學生個人價值的實現,又有利于高職教育的發展以及社會的和諧、穩定。但創業又是就業的高級形式,高職院校應充分認識高職學生的優勢和弱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創業引導,為學生創業積蓄足夠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