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滿根據地黨建研討
時間:2022-06-10 08:52:00
導語:南滿根據地黨建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南滿根據地建設的過程中,黨的建設是根據地一切工作的核心。在中共中央和東北局的領導下,南滿根據地形成了堅不可摧的領導核心,帶領根據地軍民在極端艱難困苦的條件下,與強敵浴血奮戰,終于渡過難關,戰勝了敵人,取得了根據地建設的最終勝利。按照東北根據地的領導體制,黨組織的層次分別是:東北局———各分局———省委———地委———縣(市)委———區委———鄉、村基層黨組織。南滿根據地黨的領導體制是:遼東(南滿)分局———三個分省委(省委)———各地委———各縣(市)委———區委———鄉、村基層組織。篇幅所限,本文將著重敘述分局、各省分委(省委)及若干重點地委、市委的建設情況,縣以下黨組織暫略。
一、中共南滿分局
中共南滿分局(以下簡稱“南滿分局”)是南滿根據地的最高領導機關。它的成立,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
(一)遼東省委時期
在東北局下設的五個分局中,冀察熱遼分局源自于抗日戰爭時期的冀東區委、冀熱遼區委,資歷最老。其余四個分局中,南滿分局的前身是遼東省委,因其下轄兩個分省委,應該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東北根據地最早成立的二級領導機關。早在1945年9月中旬,冀察熱遼軍區司令員兼政委李運昌就在沈陽主持成立了沈陽市委;彭真、陳云到達沈陽,東北局正式成立后,隨即成立了中共遼寧省委,書記陶鑄,副書記白堅,時在1945年9月下旬。10月初,山東軍區政治部主任肖華到沈陽向東北局報到,被任命為安東省工委書記、東滿人民自治軍司令員兼政委,隨后到沈陽的江華被任命為省工委副書記,主持省工委工作。至此,南滿地區兩個省委機關均已成立。當時東北局在東北中心城市沈陽辦公,指導各地以“省”為單位的黨政軍建設,中共中央的戰略計劃是全面控制東北,因此還沒有將整個東北劃分為幾大區域,更沒有急于在各地省委(工委)之上成立分局。1945年底,國民黨軍隊占領錦州后,形勢陡變,駐東北的蘇聯紅軍強令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和機關撤出沈陽、長春、哈爾濱等中心城市,以便把東北移交給國民黨政府。在此情形下,中共中央原來“獨占東北”的戰略不得不進行調整,東北局、中共遼寧省委在撤離沈陽之后,轉移至本溪。不久,國民黨軍隊進至遼中地區,開始分割中共在東北的控制區。為便于日后與國民黨的斗爭,中共中央、東北局乃決定:在遠離指揮中心(即東北局、東北人民自治軍總部)的地區設立分局,代表東北局全面領導當地工作。東北局、自治軍總部留在南滿,就地領導當地的根據地建設。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下,1945年底和次年初,東北根據地陸續成立了遼東省委和北滿、西滿和東滿三個分局。為更好地協調南滿地區的根據地建設,1945年12月底,東北局決定,將原來的遼寧省委和安東省工委合并為中共遼東省委,統一領導南滿地區的黨政軍各項工作。遼東省委書記是肖華,副書記是(或稱第二書記)江華,委員有程世才(遼東軍區司令員)、白堅(兼遼寧省分委書記)、張學思(遼寧省政府主席)、劉瀾波(兼東省分委副書記、省政府副主席)、羅舜初(遼東軍區參謀長)等。省委之下,轄遼寧、安東兩個省分委。與其他地區的各分局相比較,當時的遼東省委級別略低些,其他各分局的書記都是政治局委員(如北滿的高崗)或中央委員兼東北局成員(如西滿的李富春、東滿的林楓),而遼東省委的組成人員中,連候補中央委員都沒有。但是,省委之下設省分委,其作用卻是與其他分局相同的。因此,許多資料上都把這時的遼東省委也叫做“南滿分局”。1946年4月以前,東北局和東北民主聯軍總部一直留在南滿,其間還在撫順召開了著名的“撫順會議”(1946年3月6~8日)。直到4月下旬,東北局由梅河口遷至長春,民主聯軍總部進抵四平前線,全力進行四平保衛戰,遼東省委才開始獨立領導南滿根據地的各項工作。1946年6月,為更好地堅持南滿斗爭,東北局又決定成立遼南省分委,歸遼東省委領導,書記林一山。
(二)南滿分局時期
1947年4月以后,東北局下設四個分局:西滿分局、東滿分局、南滿分局和冀熱遼分局(北滿分局于1946年6月與東北局合并)。這四大分局中,南滿分局正式組建的時間較晚,但領導力量卻相當強。1946年下半年,東北國民黨軍制訂了“南攻北守”戰略,妄圖首先殲滅或驅逐南滿我軍主力,解除后顧之憂,然后大舉進攻我北滿根據地,占領整個東北。為堅定南滿根據地軍民的信心,加強對當地的組織領導,東北局于10月31日決定成立南滿分局,任命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候補書記、東北局副書記兼東北民主聯軍副政委的陳云出任南滿分局書記兼南滿軍區政委,中共中央候補委員、東北民主聯軍副總司令兼參謀長蕭勁光出任南滿分局副書記兼南滿軍區(亦稱遼東軍區)司令員。對原南滿根據地的領導人做如下安排:遼東省委書記、南滿軍區政治委員蕭華改任分局副書記、軍區副政治委員;遼東省委第二書記、軍區第二政委江華改任分局成員、組織部長兼社會部長;原軍區領導人程世才、曾克林、唐凱、莫文驊等為分局成員。其中,原南滿軍區司令員程世才改任副司令員。分局機關暫設在臨江縣城,領導遼寧、安東、遼南三個省委及旅大地委。從此,南滿根據地的三個分省委全部改稱省委。陳云、蕭勁光等繞道朝鮮,于同年11月27日到達臨江,正式宣布了南滿分局的成立。從此,南滿根據地加強了黨的領導,在極端艱難困苦的條件下,開始了著名的“四保臨江”戰役。1948年1月,由于工作需要,陳云奉調經平壤返回哈爾濱,主持東北根據地的財經工作。4月,南滿分局正式撤銷,遼寧、安東、遼南三個省委及旅大地委由東北局直接領導。
二、遼寧省委
東北解放戰爭時期的中共遼寧省委,于1945年10月在沈陽成立,書記陶鑄,副書記白堅(兼組織部長),秘書長吳子牧。下設辦公室、組織部、宣傳部、民運部等工作機構。由于我黨我軍剛到東北,干部奇缺,省委機關非常精干,工作效率極高。1945年11月25日,由于蘇聯紅軍強烈要求,中國共產黨在東北的黨政機關不得不撤離沈陽。中共遼寧省委撤出沈陽時,人員一分為二:陶鑄率一部分機關工作人員組成遼西省委,去法庫組建新的省委機關;白堅率一部分人員組成遼東分省委,隨東北局機關遷往本溪。這是遼寧省委的第二次組建。此后,陶鑄就成為西滿根據地的領導人之一,白堅則是后來遼寧省委的負責人之一。1946年1月11日,東北局作出《關于組織中共遼東省委的》決定,將遼寧(正式稱呼應該是遼東分省委)與安東省工委合并,組成遼東省委,下轄安東及遼寧兩個分省委。這是遼寧省委(當時叫分省委)的第三次組建。當時決定以遼東省委兼遼寧分省委,省委委員白堅分管遼寧分省委的工作。不久,東北局又于2月6日決定,將原屬吉林省工委領導的通化地委與遼寧分省委合并,成立通化分省委,任命吳溉之為書記,王錚為副書記。2月10日,遼寧分省委正式并入通化分省委。從此,通化地區從行政建制上劃入南滿根據地。
無論從什么角度看,將遼寧省并入通化省,畢竟不妥。所以,1946年5月5日,東北局又作出了《關于成立遼寧省分委及干部配備的決定》,以遼北、通化地區及清原、興京兩縣、撫順縣一部和鐵嶺一帶,合組為遼寧地區,成立分省委。新成立的分省委由11名委員組成:白堅、張學思、劉漢生、劉惠農、解沛然(解方)、萬毅、周赤萍、王錚、劉東元、柏連生、杜者蘅。書記白堅,副書記劉漢生。這是遼寧省委的第四次組建。委員分工中,張學思任省政府主席。與此同時,將原通化省委改為通化地委,原分省委委員為地委委員,書記王錚。當時因國民黨軍已占領沈陽、撫順等地,本溪成為作戰前線,遼寧省分省委和省政府都暫駐通化。后因國民黨軍大舉進攻,1946年11月,分省委和省政府隨遼東省委、安東省分省委、省政府一道,遷往臨江。同年6月23日,東北局決定,大連地委劃歸遼寧分省委領導。1946年6月至10月,東北戰場處于休戰狀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根據地進入初步鞏固時期。7月11日,東北局再次決定取消遼寧分省委,將其轄區劃分給安東省委和遼吉省委,省委機關與遼吉省委合并。為執行這一決定,遼寧分省委將原轄區劃分為四個地委:臨江、撫松、長白、靖宇四縣為第一地委,書記郭維仁;東豐、西豐、西安(今遼源)、開原、梨東五縣為第二地委,書記李砥平;以新賓、清原、撫順、沈陽、鐵嶺五縣為第三地委,書記王一倫;以海龍、輝南、柳河三縣為第四地委,書記焦若愚。但因時局變動,這次取消遼寧分省委的決定并未真正執行,不過四個地委的劃分卻對日后南滿戰場的戰事起到了重大作用。“四保臨江”戰事開始后,南滿孤懸敵后,原遼寧省委轄區與遼吉省委被徹底分割。為加強南滿根據地對敵斗爭的領導,1946年12月6日,中共南滿(遼東)分局決定重建中共遼寧省委:以白堅、張學思、劉漢生、解沛然、劉惠農、王錚、杜者蘅、連柏生、王子文等為省委委員,白堅任書記,遼寧省轄區不變。省委決定以劉漢生為組織部長,王錚為民運部長兼宣傳部長,李劍白為宣傳部副部長。這是遼寧省委的第五次組建。這次調整之后,遼寧省黨的領導機關正式稱做“中共遼寧省委”,并且以后再無大的變動,直到東北全部解放。1947年6月,夏季攻勢結束后,南滿根據地大部收復,遼寧省委與省政府一道,由臨江回遷至梅河口;1948年7月,東北決戰在即,東北局決定將遼寧省委與遼南省委合并,仍稱遼寧省委,與省政府一道設在瓦房店。原遼南省委書記林一山改任遼寧省委副書記。
三、安東省委
安東省建制來源于偽滿洲國時所設的“安東省”。光復以后,以國民政府的名義重劃東北行政建制時,沿用了這個省份。這里是我軍較早解放的省份之一。東北局在1945年10月,決定成立中共安東省工作委員會(簡稱安東省工委),任命剛剛到達東北的肖華為書記,江華、林一山為副書記。當時的分工,肖華主抓軍事,江華主管省工委工作。同年11月,江華抵達安東,省工委工作開始運行。1946年1月,東北局決定將安東省工委與遼東省分委(遼寧省分省委)合并,組成遼東省委,下轄安東、遼寧兩個分省委。至此,中共安東省委領導機關正式組成。安東省分省委書記由遼東省委副書記江華兼任,劉瀾波為副書記,主管分省委工作。當時的分省委機關駐安東市,轄區包括15個縣和安東、營口、旅順、大連等4個市。1946年4月,東北局曾將安東分省委機關與遼東省委合并,取消了安東分省委。江華任遼東省委第二書記,林一山任省委宣傳部長。不久,東北局又決定恢復安東分省委,組成人員沒有大的變動。5月上旬南滿主力撤離本溪后,遼東省委、遼東軍區、遼寧分省委、遼寧省政府等機關一度匯集于安東,這里成為南滿根據地的總后方。6月,中共大連地委從安東分省委轄下劃歸遼寧分省委領導。同月,遼南分委組成,林一山改任遼南分委書記。1946年10月,為粉碎國民黨軍對南滿根據地的進攻,東北民主聯軍撤離安東,安東分省委與遼東省委、遼寧分省委以及其他機關一道,遷往臨江。南滿分局組成后,分省委改稱省委。1947年3月,東北局和南滿分局調整安東省委班子,江華專任遼東省委工作,以劉瀾波為安東省委書記。6月,我軍收復安東,安東省委不久遷回安東市。從此,安東市作為安東省的省會,一直是省政府和省委機關的所在地。1948年4月,南滿分局撤消后,江華改任安東省委書記。7月5日,東北局作出調整安東省委的決定:由江華、劉瀾波、黃凱、程世才、劉子載、高揚、呂東、沙星瀾、羅其南、呂其恩、孫已泰、王一倫、李濤、趙正洪、吳仲廉、伍晉南等11人組成中共安東省委,書記江華、副書記劉瀾波(省政府主席)。四、遼南省分委遼南省分委成立較晚,其轄區原分屬遼寧省和安東省。1946年3月以前,東北局在遼寧省委和安東省委之下,分設了若干地委,領導當地的根據地建設。國民黨軍占領了沈陽、遼陽、撫順、鞍山等主要城市后,4月4日,遼東省委決定將原遼寧第一、第二地委合并,組成遼南第一地委,第一書記陳一凡,第二書記高揚,轄遼陽、鞍山、營口(當時從海城、蓋平各劃出一部分地區,成立營口縣)、海城、青城、岫巖等縣和遼臺盤地區(不久陳、高二位書記調走,楊春茂任書記);將原遼寧第五地委改稱遼南第五地委,書記李輝,副書記張逢時,轄莊河、新金、復縣、蓋平、萬福等縣(不久李、張二位書記調走,焦若愚任書記)。這就是“遼南”這一地域概念的由來。6月22日,中共遼東省委作出《關于成立遼南省分委的決定》,將遼南第一、第五地委合并,組成遼南省分委。以林一山(原安東省委副書記)、呂其恩、周純全、陳祖謇、吳瑞林、李輝、陳一帆、鄭自興、張逢時為省分委委員,林一山為省分委書記,呂其恩為第二書記,轄區設遼南行署。原地委領導不變,在省分委的領導下堅持本地斗爭。我南滿主力進行鞍海戰役時,遼南省分委率領各級黨政干部發動當地群眾踴躍支前。在敵占區,各地、縣都組織武工隊與敵開展游擊戰爭。1946年9月20日,遼南省分委在岫巖召開了地級以上干部會議,遼東省委書記蕭華到會講話,省分委書記林一山作報告。會議的中心議題就是在國民黨大舉進攻我遼東根據地時,如何堅持遼南地區的敵后游擊戰爭。不久南滿分局成立,將遼南省分委改稱遼南省委。從國民黨軍第一次進攻臨江起,遼南省委就開始了長達一年的敵后游擊戰,這是我東北根據地省級黨組織中唯一堅持敵后斗爭者。1947年4月3日,遼南省委發出通知:周純全任省委副書記、遼南行署主任。
1948年初東北我軍冬季攻勢結束后,南滿根據地已連成一片,國民黨軍被壓縮在沈陽及其附近的遼陽、鞍山、本溪等幾個城市里被動挨打,遼南省委正式結束了敵后生活,進入全面領導根據地建設、支援大軍解放全東北的火熱斗爭。1948年7月11日,東北行政委員會下令將遼寧省與遼南行署合并為遼寧省。至此,遼南行政建制取消,遼南省委機關并入遼寧省委。五、沈陽、大連市委概況沈陽、大連兩市是南滿地區的主要城市,這兩個城市的中共市委機關在東北解放戰爭時期發揮了特殊的作用。
(一)沈陽市委
沈陽市是東北地區的中心城市,也是中共中央決定出兵東北時擬定的主要控制地點。早在1927年,中共中央就派遣得力干部在沈陽建立了我黨在東北最早的組織———中共滿洲省委,負責領導東北地區的革命斗爭。彭真、陳云等于1945年9月15日到達沈陽,組成中共中央東北局后,即著手組建中共沈陽市委。同年10月,沈陽市委正式成立,書記孔原,李明哲任城市工作部部長。11月,沈陽市委一分為二,分別組成沈南市委和沈北市委??自紊虮笔形瘯?。不久,我黨政機關和部隊撤離沈陽,市委機關實際上停止了工作,由金人、李正風、王從善、李明哲等留在市內領導沈陽地下黨工作。從此,中國共產黨在沈陽市的工作主要由地下工作的方式進行,統歸東北局城市工作部領導。至1948年5月,東北解放戰爭已進入決戰階段,沈陽解放在即,東北局決定成立“中共沈陽市工作委員會”(簡稱“沈陽市工委”),書記宋黎,秘書長兼宣傳部長高鐵,組織部長李正風,民運部長程序,另有工委委員戴昊、倪學源等。市工委機關設在梅河口,受東北局城工部(部長李立三)和中共遼寧省委(書記白堅)的雙重領導。新組成的沈陽市工委,初步理順了對沈陽地區的地下組織和地下工作,組建了7個工作系統:
1、沈鐵撫聯合縣系統:書記戴昊,副書記程序,城工委主任蘇華,主要領導群眾工作,并進行情報工作、統戰宣傳及敵軍工作。
2、遼南城工部系統:部長宋新懷,副部長彭官華,主要領導工人與學生運動,并進行敵軍工作。
3、遼北城工部系統:部長王放,副部長倪學源,主要領導學生運動,并進行敵軍工作。
4、鐵路、軍工系統:負責人劉光亞,主要領導鐵路、軍工工人運動和教師、學生工作,并進行敵軍工作。
5、公、教人員系統:負責人邊兆祥,主要領導公、教人員開展對敵斗爭。
6、青年、文化系統:負責人張超、王蔚緒,主要領導青年運動,并進行文化、新聞及教師工作。
7、青年、學校系統:負責人華鋒、劉忠俊,主要領導學生運動,并進行公、教人員及國民黨軍警工作。
以上7個系統之間,既互相配合,又盡量避免發生橫向關系,以保證地下工作的安全。據1948年12月(沈陽解放后)統計,在沈陽市堅持地下工作的同志共有1200余人,其中中共黨員178人。在三年東北解放戰爭期間,中共沈陽市黨組織領導沈陽地區的人民群眾,對國民黨反動統治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學生運動,工人運動,市民的反饑餓、反迫害、反內戰運動,開展得有聲有色。特別是在沈陽解放前夕,各重要工礦企業的工人階級在地下黨的領導下開展護廠護礦護路、反對拆遷破壞的斗爭,以鮮血和生命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的破壞企圖,將沈陽盡可能完整地保留下來,使這個全國最大的重工業城市為解放全中國和建設新中國發揮了重大作用。
(二)大連市委
早在1898年,旅大地區就被清政府租借給沙皇俄國;1905年日俄戰爭后,這里又被日本占領。按照《雅爾塔協定》、《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及《中蘇關于大連之協定》和《中蘇關于旅順口之協定》的規定,蘇聯紅軍在解放中國東北后,要對大連市和旅順口軍港實行軍事占領。1945年8月22日,蘇聯紅軍進駐旅大地區,開始對當地實行軍事占領。當時明定由蘇聯實行軍事占領的地區包括遼東半島南端的大連、旅順和金縣,大體上相當于“九?一八”事變前的“關東州”。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我黨在旅大地區的地方組織屢遭破壞,工作基礎比較薄弱。東北光復后,國民黨曾經任命過大連市長,但怵于當地的蘇聯駐軍,一直沒有敢公開進入大連地區。中共中央東北局抓住這個機遇,及時與蘇軍取得聯系和互諒,使我黨較早進入并在實際上控制了大連地區,使之成為支援東北解放戰爭乃至全國解放戰爭的可靠后方。1945年10月初,韓光受東北局派遣,首次到大連與蘇軍當局交涉,請他們對經海路來東北的我軍給予必要的方便。蘇軍首長當即允諾,并提出要我黨盡快派遣得力干部到大連建黨建政。根據韓光的匯報,東北局當即決定,任命韓光為中共大連市委書記,帶一批干部趕往大連。同年11月,中共大連市委正式成立,隨后又相繼成立了市政府、市公安總局、市總工會以及市婦聯、市青聯等群眾組織。區級黨政組織也相繼建立起來。此后的三年里,大連市委先受中共安東省委領導,改稱旅大地委后,轉隸中共遼寧省委。1947年7月以后,由歐陽欽接任地委書記。先后在大連工作過的主要領導同志還有劉順元、柳運光、李一氓、郭述申等。
中共大連市委在三年東北解放戰爭中,主要擔負著支援東北、華北和華東三個戰場解放戰爭的任務。當時蘇聯雖然對我黨在大連的工作給予了一定的支持和默許,但受其與國民黨南京政府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限制,不便于公開幫助我黨我軍。為了不給蘇方在外交上引起麻煩,我黨在大連的工作也盡量采取秘密或半公開的形式。所以,從1945年底起,大連作為我黨在東北的“隱蔽后方”,雖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巨大的貢獻,卻很久無法公開宣傳??傮w上說,大連市委領導的大連地區,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輸送兵員和槍支彈藥:1945年至1948年間,大連地區為我主力部隊輸送兵員達30000余人,另有近萬人的武裝警察部隊隨時準備參軍參戰;大量槍支彈藥乃至汽車等軍用物資被直接送往東北或華東前線,單是1948年就有長短槍兩千多支。
2、提供被服、鞋襪、醫藥器材和醫療人員:1946年至1949年上半年,大連地區共制作單、棉軍裝30萬套,軍鞋近300萬雙,以及大量急需藥品。醫療隊、手術隊分期分批趕往前線,許多醫務人員就地參軍。遼沈戰役期間,旅大地區派出5個醫療隊,參與了整個戰役過程。東北、華東兩大解放區的許多高級領導人,如、徐海東、張愛萍等,都曾經在旅大地委創建的干部療養院療養過。
3、直接支援南滿根據地的斗爭:在“四保臨江”戰役期間,大連地區不僅向南滿根據地提供了大量的物資援助,而且成為遼南省委、遼南軍區的直接后方和休整基地。
4、為全軍培訓專業人才:大連市委(旅大地委)按照中央軍委和“東總”的要求,在大連地區創辦了許多專業學校,為我軍培養各類專門人才。3年多時間里,這里畢業的無線電技術人才200余人,裝甲兵人才2000余人,黨政軍領導人才幾千人,同時還出版發行了大量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著作和黨的政策文件,發送到全國各地。
5、解放區最大的兵工基地:大連地區最重要的支前任務是為前線生產武器裝備。在中共大連市委的領導下,大連建立了解放區最大的兵工聯合企業,對外名稱是“大連新建公司”。解放戰爭期間,該公司共生產了炮彈50余萬發,引信80余萬枚,無煙火藥450余萬噸,迫擊炮1200余門。這些軍需物資,除向東北解放區提供100余噸炸藥用于遼沈戰役外,其余都供應了華東戰場。用粟裕大將的話說:華東的解放,特別是淮海戰役的勝利,離不開華東民工的小推車和大連制造的大炮彈。至1948年4月,南滿根據地已經與整個東北解放區連成一片,南滿分局與東北其他分局一樣,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隨著同年7月遼南省委與遼寧省委的合并,南滿地區的遼寧、安東兩個省委在中共中央東北局的直接領導之下,開始了解放區建設和支援遼沈戰役的偉大事業。
- 上一篇:全區征地工作清理方案
- 下一篇:互聯網網絡通信安全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