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科技期刊“十三五”發展簡述

時間:2022-08-21 03:48:26

導語:英文科技期刊“十三五”發展簡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英文科技期刊“十三五”發展簡述

“十三五”期間,我國有關促進科技期刊加快發展的宏觀政策、資助項目、出版規范等不斷推陳出新,辦刊環境和條件提高的幅度前所未有,我國科技期刊的數量和學術影響力指標也有顯著增加和提升。同時,由于數字出版與傳播技術的快速發展、國際性學術期刊出版機構不斷加大重視在我國的科技期刊布局和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吸引等因素,我國科技期刊的規?;底只?、國際化發展也面臨著日益嚴峻的挑戰。

1.與科技期刊運作與發展環境相關的政策

從相關政策和資助項目出臺的時間序列上看,“十三五”期間總體上經歷了一個數量從少到多,力度逐步加大,針對性逐步加強的過程。特別是2018年中央深改會議通過的《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為推動我國科技期刊品種數量和學術影響力指標的加速增長創造了重要的條件。1.1與科技期刊出版與發展環境相關的重要政策?!笆濉逼陂g對于我國科技期刊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是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會議強調,科技期刊傳承人類文明,薈萃科學發現,引領科技發展,直接體現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要以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為目標,科學編制重點建設期刊目錄,做精做強一批基礎和傳統優勢領域期刊。為貫徹落實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精神、推動我國科技期刊改革發展,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等四部門于2019年8月19日聯合印發了《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兑庖姟访鞔_了我國科技期刊的發展目標,即:未來五年,躋身世界一流陣營的科技期刊數量明顯增加,科技期刊的學術組織力、人才凝聚力、創新引領力、國際影響力明顯提高;到2035年,我國科技期刊綜合實力躍居世界第一方陣,建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期刊和若干出版集團?!兑庖姟诽岢隽藢崿F一流期刊建設目標的措施和途徑,即:以“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為統領,優化科技期刊與出版結構布局,著力提升科技期刊專業管理能力,著力提升科技期刊出版市場運營能力,著力提升科技期刊國際競爭能力;全力推進數字化、專業化、集團化、國際化進程,構建開放創新、協同融合、世界一流的中國科技期刊體系?!兑庖姟返某雠_對于促進我國科研成果的傳播與交流、增強我國科學共同體的凝聚力、提高我國學術交流平臺服務創新促進發展的能力,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19年9月25日,為認真落實《意見》,推動我國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中國科協、財政部、教育部、科學技術部、國家新聞出版署、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七部門聯合下發通知,啟動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該項目周期5年,設置5個開放申報項目(即領軍期刊、重點期刊、梯隊期刊、高起點新刊、集群化試點項目)和2個招標申報項目(即國際化數字出版服務平臺和選育高水平辦刊人才項目),總計資助超11億元。該項目是我國學術期刊資助政策建設工作中規模最大、項目最全、經費最多、周期最長、管理最科學的一項期刊資助政策。為幫助學術期刊在編輯出版過程中判斷各類學術不端行為、建立更加合理、規范的學術不端行為處理機制,國家新聞出版署于2019年7月1日了學術出版界首個行業標準《學術出版規范——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界定(CY/T174—2019)》(以下簡稱《標準》)?!稑藴省方缍藢W術期刊論文作者、審稿專家、期刊編輯三方可能涉及的學術不端行為,并對剽竊、偽造、篡改、不當署名、一稿多投、重復發表等術語進行了具體定義。該行業標準是我國首次針對學術不端行為的國家標準,有助于學術期刊編輯在科研誠信和學風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促進更負責任的創新氛圍。1.2與加強基礎研究相關的重要政策??萍计诳耐獠堪l展環境與國家的科技競爭力和研究產出密切相關?!笆濉逼陂g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有關重視基礎研究和學科建設的重要文件,以加強我國科技競爭力的提升。(1)有關學科布局和基礎研究政策,2015年10月24日國務院《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提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學和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學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高等教育整體實力顯著提升;到本世紀中葉,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數量和實力進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國。(2)2018年1月31日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從完善基礎研究布局、建設高水平研究基地、壯大基礎研究人才隊伍、提高基礎研究國際化水平、優化基礎研究發展機制和環境等方面提出了進一步加強我國基礎科學研究、大幅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的舉措,中遠期目標是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涌現出一批重大原創性科學成果和國際頂尖水平的科學大師,為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世界科技強國提供強大的科學支撐。(3)為貫徹落實黨的精神和《若干意見》,2020年1月21日,科技部、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學基金委等五部門聯合《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提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圍繞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以人為本、深化改革、優化環境、穩定支持、創新管理,強化基礎研究的原創導向,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解決我國基礎研究缺少“從0到1”原創性成果的問題,以充分發揮基礎研究對科技創新的源頭供給和引領作用。1.3與加強學風建設和改善研究評價相關的重要政策“十三五”期間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有關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改善研究評價的重要文件,以促進有利于我國科學研究的外部環境和有利于我國本土科技期刊發展的發展(表1)。隨著研究評價政策的不斷出臺,與期刊直接相關的研究評價政策也開始有所體現,例如,2019年有兩個對我國本土期刊利好的政策落地,其一國家科技獎勵制度重磅改革,在國家自然科學獎提名材料中取消填寫論文期刊影響因子,并鼓勵將發表在國內期刊的論文作為代表作;其二是中國科學院學部自2019年開始要求院士候選人的10篇代表作中應有1篇在中國優秀期刊發表。這些具有引領性的高層次科技評價政策對于我國科技期刊優質稿源的改善必將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2.國家層面助力科技期刊加快發展的舉措及成效

我國期刊管理部門對科技期刊的經費支持可回溯至2000年以前。例如:1999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設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學術期刊專項基金”,以促進我國科技期刊國際化發展;再如,中國科協自2006年開始組織實施“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項目”,旨在打造一批在本學科和專業領域內有較強影響力和專業輻射力的中文精品科技期刊。2013年中國科協、財政部、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組織實施了“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該計劃是當時中國國內對英文科技期刊支持力度最大、目標國際化程度最高、影響力最深遠的專項支持項目?!爸袊萍计诳瘒H影響力提升計劃”一期項目(2013—2015年)入選期刊達125種,共計資助金額2.91億元。這些項目不僅改善了我國部分高質量科技期刊的辦刊條件,同時也通過考評和交流活動等形式引導我國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和辦刊能力的提升。2.1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和卓越行動計劃。2016—2018年,“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二期項目遴選已出版英文科技期刊105種,入選期刊既包括數學、物理、化學、工程技術和醫學等國際主流學科,也包括化工、材料、特種醫學等我國在國際上有影響有優勢的特色學科;既包括已具有較高國際影響力,在本學科排名居前的英文科技期刊,也包括具有一定發展潛力或具有學科特色的英文科技期刊;同時每年還遴選支持創辦20種能夠代表我國前沿學科、優勢學科或填補國內學科空白的英文科技期刊。三年累計資助的金額為3.15億元。2016—2018年中國科協等多部委還啟動了實施“中國科技期刊登峰行動計劃”,以推動我國本土科技期刊攀登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高峰,入選該計劃的期刊有16種,資助金額分別為100~250萬元/年,累計資助金額為0.6億元。我國英文科技期刊的創辦也迎來了更大機遇。自2019年開始的未來5年(2019—2023年),新刊資助項目(優先批準刊號并資助50萬元人民幣)由2016—2018年的每年20項增加至每年30項,這是自2016年由每年資助10項提高至20項的第二次調整,充分反映出管理部門對新刊創辦的重視。實際上,自2013年設立新刊資助項目以來,每年申報新刊創辦的項目數量一直保持在100項左右,因此,資助率相應地由當初的約10%提升至目前的約30%。隨著2019年“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的啟動,中國科協等管理部門對科技期刊的助力目標更為明確。針對我國學術期刊“散、小、弱”的特點,“卓越行動計劃”科學施策,著力提升中國科技期刊的整體質量和影響力,在期刊集群化、國際化、數字化發展方面,均有針對性的具體舉措,“卓越行動計劃”設立了五類資助項目(領軍期刊、重點期刊、梯隊期刊、高起點新刊、集群化試點項目),同時投入專項經費支持建設國際化數字出版服務平臺、選育高水平辦刊人才項目,以推動我國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2.2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的成效分析?!爸袊萍计诳瘒H影響力提升計劃”一期項目和二期項目分別于2013—2015年和2016—2018年實施,為系統地分析資助效果,本文選擇2013年和2019年同時在JCR中有學術影響力指標的143種期刊進行比較分析,其中有88種受到“提升計劃”的一期或二期項目資助,另有55種沒有得到資助(表2)。2013年和2019年88種受資助期刊與55種非資助期刊的平均影響因子、平均總被引及平均年數的統計結果顯示,受資助期刊的平均影響因子和平均總被引的增加值明顯高于非資助期刊,但平均年數的下降幅度也明顯大于非資助期刊(表2)。就我國SCI期刊的影響因子在同類學科所處的四分區位置看,位于Q1區間(同類學科期刊的影響因子前25%)的期刊數量由2013年的11種增加至2019年的72種,位于Q4區間(同類學科期刊的影響因子后25%)的期刊數量則由70種下降至35種,Q1、Q4區間期刊數量占當年期刊總數的百分比也分別由6.8%上升至29.9%和由43.2%下降至14.5%(表3)。進一步分析的結果表明,受到“提升計劃”一期或二期資助期刊的Q區提升更為顯著:相比2013年,2019年Q1區間受資助期刊的數量由7種增加至24種,Q4區間由24種下降至9種;非資助期刊的Q1區增加幅度和Q4區減少幅度由明顯降低(表3)。上述數據表明近年來我國SCI收錄期刊的學術影響力指標總體上呈快速上升的趨勢,尤其是受到“提升計劃”資助的期刊更為顯著,但受資助期刊和非資助期刊的年均載文量均呈下降的態勢,且受資助期刊甚至更為明顯。這表明我國科技期刊優質稿源的競爭力近年來可能有所下降,應引起業界和期刊管理部門的重視。2.3“十三五”期間我國科技期刊的數量及主要引證指標分析。2016—2019年期間我國共創辦科技期刊97種(其中英文版為64種,占總數的66.0%)[1,2]。有關我國科技期刊載文與主要引證指標的分析,我們已經分析過20032013年的相關情況[2],為保持連續性,本文選擇分析2014年以來的文獻計量指標變化情況。根據SCI的《期刊引證報告》(JCR)統計[4],2019年度JCR共收錄期刊9370種,相比2014年度的8618種增加752種,增幅為8.73%,2019年度中國大陸(CHINAMAINLAND)共計有241種期刊被收錄,相比2014年度的173種增加了68種,增幅為39.31%(表4)。與SCI收錄的全部期刊相比較,我國的SCI收錄期刊近年來在學術影響力指標方面進步更為明顯(表5)。2014年至2019年,SCI收錄全部期刊的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年均增幅分別為6.9%和5.7%,同期中國SCI期刊的這二項指標年均增幅分別為11.4%和14.7%。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國SCI期刊的平均年載文量近年來呈現持續下降的態勢,與JCR收錄全部期刊的平均年載文量總體略有上升(年均增幅約為2.9%)的態勢正好相反(表4)。統計結果顯示,我國被SCI收錄期刊的平均年載文量由2014年的158篇下降至2019年的125篇,年均降幅約為4.6%?;贑JCR收錄的以中文科技期刊為主的載文量和主要影響力統計指標分析表明,我國中文科技期刊的刊均年載文量總體上呈下降的態勢,并且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的年均增幅遠低于我國SCI收錄期刊的增長幅度(表4,5),這也表明我國中文科技期刊的稿源和學術影響亟待引起重視。

3.我國科技期刊面臨的挑戰及發展展望

由于期刊運作機制及研究評價等諸方面因素,我國科技期刊的優質稿源競爭力與國際一流期刊相比還存在著很大差距,越來越滯后于我國科研競爭力的發展,在集群化、數字化、專業化、國際化等方面仍然面臨著一系列的巨大挑戰。3.1“十三五”期間我國科技期刊界關注的研究主題。2016年1月至2020年7月《中國科技期刊研究》和《編輯學報》共發表2110篇研究論文,全部論文中共有4304個關鍵詞出現9111次,位列前10個關鍵詞出現的頻次和百分比分別為:科技期刊:605(6.64%),學術期刊:213(2.34%),媒體融合:84(0.92%),編輯:83(0.91%),學術不端:76(0.83%),新媒體:69(0.76%),青年編輯:67(0.74%),醫學期刊:67(0.74%),數字出版:56(0.61%),影響力:53(0.58%)。2110篇有關科技期刊編輯出版研究論文中主要關鍵詞可視圖顯示(圖1),除科技期刊、學術期刊、編輯等通用詞外,關鍵詞可大致歸為如下主要類別:(1)數字化出版與傳播:媒體融合、新媒體、數字出版、微信公眾號、微信公眾平臺、開放獲?。唬?)出版倫理道德:學術不端;(3)期刊評估:影響力、影響因子、期刊評價、學術影響力、被引頻次;(4)學術質量控制:學術質量、同行評議、審稿專家;(5)不同期刊類型研究:醫學期刊、高校學報、中文科技期刊、英文科技期刊、科普期刊;(6)國際化發展:國際影響力、國際化;(7)出版規范:參考文獻、編輯加工、規范;等等。這些主題詞的分布頻率比較真實地反映了我國科技期刊從業人員所關心的問題。3.2當前我國科技期刊面臨的主要挑戰。隨著我國科技期刊發展的政策環境不斷改善以及管理部門對科技期刊的支持和引導力度不斷加大,“十三五”期間我國科技期刊在優質稿源吸引力、編輯出版力量、學術傳播力、學術影響力指標等方面均呈加速增長的態勢。同時,由于出版與傳播技術的快速發展及國際性期刊出版機構對我國學術資源和市場的日益重視,我國科技期刊在運營與發展方面也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結合國際性科技期刊規模化、數字化、市場化發展趨勢,我們認為當前我國科技期刊面臨的挑戰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期刊資源分散,缺乏集群化發展基礎。根據《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0)》統計[5],截至2019年底我國科技期刊總計有4958種(不含軍隊系統主辦的期刊),其中基礎科學類期刊1556種(31.38%),技術科學類期刊2267種(45.72%),醫藥衛生類期刊1135種(22.89%)。雖然我國科技期刊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數量規模,但期刊管理體制規定各類期刊均有基于屬地化管理,且期刊的主辦、出版單位多為公益性質的事業單位,從而在管理機制上形成刊號資源流動極為困難,目前我國科技期刊主管單位、主辦單位和出版單位平均擁有的期刊數量分別為3.84、1.61和1.16種。這種小而散和運作方式十分不利于需要基于學術資源聚集的數字化和市場化運作,期刊出版單位也很難形成在業內具有高度影響的學術品牌。二是數字化進展緩慢,缺乏高影響力的出版與傳播平臺。據《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8)》問卷調查(有效問卷943種)[6],我國雖然有約91.1%的科技期刊有自建網站,但網站內容呈現方式單一,大多為摘要+PDF全文或HTML全文展示,僅有18.2%的期刊利用網站提供了論文的補充材料(附加的圖表、原始數據、音視頻等多媒體材料等)。為順應科研人員知識獲取習慣的改變,國際性期刊出版機構十分重視學術資源聚集與知識在線服務,經濟收入也主要來源于數字化產品。目前我國期刊的國際與傳播絕大部分都是“借船出?!?“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第二期入選期刊的92%與海外出版商合作[7,8]。由于我國嚴重缺乏具有一定數量規模的科技期刊出版機構,因而在建設集成大量學術資源的數字出版與傳播平臺方面還缺乏基礎。如何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科技出版與傳播中這個“短板”問題,是我國科技期刊出版機構亟待破解的難題。三是學術影響力總體不高,缺乏吸引優質稿源的能力。我國科技期刊雖然影響因子等學術影響力指標上升較快,但期刊年均量普遍較低且呈持續下降的態勢,這種期刊的影響因子指標與論文出版規模出現一定程度的背離趨勢,與國際性期刊出版規模持續增長的趨勢正好相反(表4,表5)。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國內唯SCI評價導向在很大程度上將高水平研究成果引導在國外英文科技期刊發表,另一方面也與國外出版機構不斷加大吸引我國優質學術資源的力度有關。我國科技期刊的發展日益滯后于我國研究產出增長的態勢亟待改變。3.3我國科技期刊發展展望。“十三五”期刊我國相繼出臺的一系列有關加快我國科技期刊發展的政策、資助等管理舉措,都意味著我國科技期刊正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期和加速期。隨著我國科研管理與評價導向的調整優化,科學界對我國本土科技期刊的重視程度日益提升。我國科技期刊的辦刊環境正在不斷改善,能夠獲取更多的優質稿源,同時大多數具有一定學術影響力科技期刊(尤其是英文版期刊)的辦刊經費也大有改善。這些政策環境和辦刊條件必將為“十四五”期間我國科技期刊的快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展望我國期刊在“十四五”的發展重點,我們認為進一步增強自主辦刊能力、試點引進具有市場化運作的辦刊機制、通過研究評價政策改善我國本土科技期刊的稿源質量,對于促進我國科技期刊的良性可持續發展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8-10]。增強自主辦刊能力需要期刊出版機構的學術資源規模、編輯出版力量、數字出版與傳播平臺等方面都應得到大幅提高和加強。這就要求我國科技期刊在運營上要有加快促進我國科技期刊集群化發展的管理機制,要把人才隊伍放到建設高水平科技期刊關鍵因素的位置,要通過加快建設自主品牌的高水平數字出版平臺以及早改變我國科技期刊大多不能基于自有平臺運營的被動局面。針對科技期刊試點實施市場化運作模式,可從根本上激發期刊出版機構的內生發展動力,這也是國際性期刊出版機構或期刊社普遍遵循的運作模式。在以市場化發展為基礎的資源整合方面,科學出版社2019年收購法國EDPSciences出版社是一個可資借鑒的我國科技期刊集群化發展案例。在我國科技期刊發展條件不斷改善及辦刊模式亟待突破的背景下,“十四五”期間我國可能有更多兼并重組形式的集群化發展事件。我國政府部門近來出臺的一系列重磅研究評價政策必將極大地改善我國本土科技期刊的稿源質量,將有利于促進我國科技期刊的快速發展。隨著我國科研管理部門、基金資助機構、科研機構等在成果評價、人員晉升、獎項評比等方面從根本上解決簡單化、數量化地以SCI論文和影響因子論“英雄”的傾向,我國科技期刊的優質稿源問題有可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必將在學術資源方面營造有利于我國科技期刊競相發展的良好氛圍。可以預見,“十四五”期間我國科技期刊的自主辦刊能力和政策環境都將會有大幅加強和改善,我國科技期刊服務我國創新促進發展的能力必將得到前所未有地提高。

作者:任勝利 馬崢 嚴謹 高洋 佟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