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新媒體融合方法

時間:2022-09-21 11:18:02

導語: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新媒體融合方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新媒體融合方法

2014年起,移動媒體在中國迅速發展普及,進而中國媒體全行業進入了新媒體融合時代。到2019年,新媒體融合在提高媒體宣傳廣度、提升媒體影響力及整合信息資源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近幾年來,國內外學者針對新媒體融合展開了多層面、多角度的研究,在融合模式、平臺、方法等方面取得了累累碩果。但媒體種類繁多,屬性各不相同,不同種類的媒體間無法照搬全部經驗及研究成果。另外,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間經濟及科技發展程度差異較大,這也對已有研究成果在實際融合過程中的指導作用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因此,本文將基于已有成果,針對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新媒體融合情況展開研究,具體闡述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新媒體融合面臨的阻礙和成因,并提出適用于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新媒體融合的方式方法,以期為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新媒體融合添磚加瓦。

一、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新媒體融合現狀

目前內蒙古共有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34家,新媒體融合程度深淺不一,但總體融合深度不夠。網站的構建已得到部分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重視,在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中的普及率較高。據不完全統計,內蒙古34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中,21家有網站,其中大部分都支持線上完成采編工作,且實現了過刊功能,部分網站還通過與中國知網等數據庫合作實現了論文的在線開放獲取。微信公眾號作為目前新媒體融合的主要形式,在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中的普及程度有待提升。截至2019年底,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中開通微信公眾號的期刊不足15家,占比不足45%,且其中大部分已停更或僅注冊而從未投入使用。部分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主管或主辦單位開通有微信公眾號,會期刊相關的重要信息,但總體占比較小。微博在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中的普及率極低,開通微博的不到5家,占比不足15%,2019年均未發表微博內容。其中有2家期刊的微博創建于2014年,在2014年至2017年間有較頻繁的內容更新,2017年后基本未新的微博內容。

二、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新媒體融合的阻礙及成因

(一)地域經濟及科技基礎薄弱,人才供應不足。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主辦單位多為國家行政機關或事業單位,大多不以贏利為辦刊目標,經費的主要來源為上級撥款,僅夠支持期刊以傳統出版方式運行。目前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從業人員以編輯專業或哲學社會科學類專業為主,無法滿足新媒體融合的需求。(二)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新媒體融合方向不確定。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展現的內容是“碎片化”的,用戶在新媒體使用過程中更多地發生的是“淺閱讀”行為。學術期刊的學術性對讀者的學術素養要求較高,難以走入非專業人員的視線,尤其在“娛樂化”盛行的今天,學術文章更難以吸引大眾的注意力。新媒體融合過程中勢必要求學術文章“通俗化”,界限恐難以掌握。在這樣的背景下,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大多陷入不確定該如何進行新媒體融合的困境。

三、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新媒體融合方法

基于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新媒體融合現狀及中國新媒體融合發展進程,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新媒體融合應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個階段,將現已發展成熟的新媒體融合方法在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中普及,即以網站作為期刊信息的獲取入口,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為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吸引更多優質讀者,通過社群維護讀者群體,發展作者,提高收稿數量和質量,提升刊發文章學術質量,進而提升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學術地位。第二階段,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適應了新媒體融合的運營后,可嘗試進行集群化發展、建設服務型期刊及樹立品牌效應。(一)創新經費及人才來源。聘請專業人員配合編輯進行遠程線上新媒體運營,一方面降低了人員錄用的復雜程度和成本,一方面可以讓現有的編輯接觸學習新媒體運營方法,培養自己的新媒體技術人才。讀者認可期刊學術地位,積極投稿,期刊文章質量提升,可以降低約稿頻率,原本用于約稿的經費可以部分轉用于新媒體融合。期刊的影響力、學術地位通過新媒體融合得到提升后,自然能夠申請到更多的辦刊經費,甚至各類期刊資助基金,促成良性循環,推動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新媒體融合向前發展。(二)加速現有發展成熟的新媒體融合方法在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中的普及1.網站建設。網站建設難度低、可承載的信息量大、信息展示直觀且維護容易,是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新媒體融合必有的一部分。除為訪問者提供期刊簡介、過刊目錄摘要和投稿方式等信息外,還可集成網上投稿系統,方便作者投稿及采編人員線上完成采編工作。另應盡可能實現與中國知網等數據庫合作,讓讀者可以在網站上閱讀全文,提高網站的訪問量。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是將訪問者向微信公眾號及微博等引流,訪問者通過網站給出的二維碼等信息,關注期刊微信公眾號或微博號等,可實時關注期刊最新動態,加大對期刊的了解,增強讀者黏性。2.微信公眾號建設?;趯W術期刊的學術性,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應將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人員定位為新媒體融合后的主要傳播對象,將大眾定位為潛在傳播對象。針對不同的傳播對象,分社不同欄目,全方位展示期刊特色和內容。最新科研成果供科研人員深讀,吸引科研人員關注期刊,加深其對期刊學術實力的了解,文章在過程中應進行二次編輯,充分利用圖片、視頻、音頻、動畫等技術使排版豐富有趣有吸引力。選擇特色性、科普性文章向大眾普及,可以拓展一些學術文章的相關信息,或者在不改變原意的基礎上節選文章,吸引大眾讀者的注意力,再附加全文鏈接,引導大眾讀者從淺閱讀向深閱讀逐步轉變,將文章內容由深變淺,讀者范圍由窄變寬,擴大期刊傳播廣度,為更多讀者接觸、了解期刊創造可能。3.微博建設。微博的即時性和話題性使其在新媒體融合過程中擁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可利用微博期刊相關信息、學界最新動態等內容,保持與讀者作者的互動,一方面展現自身優勢,一方面保持活躍性和讀者黏性,同時為微信公眾號及社群引流??梢酝ㄟ^微博學術文章摘要或主要內容概括,方便部分讀者進行“碎片化學習”或移動閱讀,加強讀者好感和黏性。除期刊相關信息外,可適當轉發一些學界趣事、正能量內容等,吸引大眾注意力。還可以利用微博平臺自身的話題、熱搜等模塊,適當“蹭熱度”,結合當下流行的話題為期刊引流。4.社群建設。社群可以幫助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將讀者轉化為作者,進一步提升期刊文章質量。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可通過社群為讀者和作者建起溝通的橋梁,通過社群運營,將讀者轉化為期刊的投稿人員,增加收稿量,進而提升刊發文章質量。運營人員應日常在社群內期刊信息、學術動態,維持社群活躍度,營造學術探討氛圍。同時充分利用學界各種學術交流活動,發展社群參與人員。有條件的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可以自己組織線上或線下的學術研討會,保持與讀者、作者的充分互動。互動過程中,運營人員可多關注讀者、作者對期刊或文章的反饋,根據其中有意義的反饋信息更好地完善期刊,并將完善信息反饋給意見或建議的提出者,提高其對期刊發展的參與感,進而增強用戶黏性。運營人員還可從用戶反饋中總結提煉組稿靈感。5.短視頻建設。內蒙古作為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民族眾多,分布有49個少數民族,有很多優秀的少數民族文字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短視頻是讓內蒙古少數民族文字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走出內蒙古的絕佳助力。視頻、動畫等形式不受語言不通的限制,可以將少數民族文化、歷史、現狀等內容向全網展示。視頻或動畫的制作過程中可以采用視頻或動畫、少數民族語言解說加中文字幕的形式,讓更多人了解少數民族語言、文化等,加深不同民族間的相互了解,加強少數民族文化傳承。(三)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未來新媒體融合趨勢。1.集群化發展個人的力量總是小于集體的。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可以團結起來,走集群化聯合發展的道路。不同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間可以資源和信息共享,抱團發展。相同或相近學科的專業期刊可以合作打造專題,綜合性學術期刊也可以與不同學科的專業期刊合作,打造以自己為中心的學術團體,還可以根據區域、行業或者主管主辦單位職能等進行合作,在已有的新媒體平臺上互相推薦、轉發對方優秀學術文章,共同擴大受眾范圍和期刊影響力。2.建設服務型期刊。學術期刊的根本作用在于傳播學術知識,促進學術發展,其本質是為學術服務。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要充分認識到自身的價值所在,一方面要理順出版流程,做到高效運轉,縮短對來稿的響應時間,利用新媒體平臺節約印刷郵寄的時間,增強文章出版的時效性;一方面要聯合高校、智庫等機構,建設知識服務平臺,加速科研成果轉化。此外,好的作者選擇期刊,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也要不斷提升自身學術地位,提升從業人員的專業水準及工作能力,從而給作者帶來更好的合作體驗,增加優秀作者黏性,留住優質稿源。3.樹立品牌效應。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在發展過程中,可以利用地域優勢,打造品牌欄目,樹立品牌效應。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可以圍繞“一帶一路”、草原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著力設置專欄、專題等內容,將該領域“吃準”“吃透”,打造成為學界標桿,提升期刊的品牌影響力和學術地位。

作者:靳虹舒 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