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類科技期刊發展現狀及路徑
時間:2022-10-18 10:48:52
導語:能源類科技期刊發展現狀及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時代,我國科學技術快速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進入了攻堅沖刺階段。作為研究成果和科技創新的主要傳播途徑,我國科技期刊的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1-3]。隨著“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的實施,科技期刊迎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如何應對我國出版行業與國際接軌所帶來的挑戰、實現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標成為我國出版工作者關注的重點[4-6]。本文從8種典型的能源類刊物的出版周期、編委學科及地域分布、引用情況分析國內外同類刊物特點,以期為中國能源類科技期刊的建設和改革提供數據支持和發展參考。
1能源類SCI刊物的概況
2019年,能源類SCI收錄刊物共112種,影響因子排名最高的為《NatureEnergy》(46.495),而總引用次數排名位列前三的依次是《JournalofMaterialsChemistryA》《BioresourceTechnology》《JournalofPowerSource》,被引次數分別為12萬次、11.8萬次、11.6萬次。2019年,能源類SCI刊物Q1區、Q2區、Q3區、Q4區的平均影響因子分別為9.959、3.652、2.251、0.928。以下分別從主辦國家、出版商、刊文量等方面分析能源類SCI刊物的辦刊情況。1.1國家分布。能源類SCI科技期刊分布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但是絕大多數來源于美國、英國、德國、荷蘭等科研水平較高的國家和地區。其中,英國的能源類SCI刊物數量排名第一,占能源類全部SCI刊物的33.98%;美國緊隨其后,占全部的26.21%;中國有6種刊物入選SCI,占總數的5.83%。在辦刊水平方面,英國、荷蘭所辦刊物以Q1區、Q2區為主,整體辦刊質量很高;美國、德國的能源類刊物分布得較為均衡;中國和日本的能源類刊物主要集中在Q3區、Q4區,水平相對較低,簡單來說,這是文章外流、語言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1.2出版商情況。能源類SCI刊物中,由國際三大出版商(愛思唯爾、施普林格•自然、威利)運營的占全部刊物的55.34%。其中,愛思唯爾運營的刊物最多,共出版了37種能源類刊物,33種位于Q1、Q2區,整體辦刊水平很高。此外,各大學會創辦并運營的刊物數量也較多,占總數的14.1%,主要有英國皇家化學學會(RSC)、美國化學學會(ACS)、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ASME)以及美國物理學會(AIP)。這些學會創辦的刊物水平也相對較高,多集中在Q1區、Q2區。1.3刊期情況??诩饶芊从晨锏目牧浚材荏w現刊物所處的發展時期。位于Q1區的能源類SCI刊物多采用月刊或半月刊的模式;刊期為季刊或雙月刊的多位于Q3、Q4區。在一定程度上,這體現了刊物的發展時期——季刊、雙月刊多處于SCI收錄初期,發文量較小,便于沖擊高的影響因子;月刊、半月刊大多長期被SCI收錄,具備一定的知名度,稿源穩定且質量較高,已進入了良性發展模式。此外,能源類SCI刊物的刊期分布還反映了期刊發展的進程。通常來說,創刊初期為保證稿件質量,大多期刊采用少量發文的模式,多位于Q3區、Q4區;隨著曝光度及知名度的提升,期刊稿源數量與質量逐步提高,影響因子提升后逐步擴大發文量,最終穩定在一個影響因子和發文量均較高的理想狀態。整體上,位于能源類Q1區的刊物,平均影響因子高達9以上,Q2、Q3、Q4區分別在3.6、2.2、1左右。同時,三種引用量最高的刊物均位于Q1區,這反映出本領域排名前列的刊物吸引了多數讀者的關注和大量引用。在國家分布方面,英國、美國、荷蘭占據較大優勢,這樣的數據符合科研水平的整體情況。值得注意的是,荷蘭是最大的出版商愛思唯爾的所在地,因此其能源類SCI刊物的發文量超過了德國和中國,占總數的13.6%。在出版商方面,愛思唯爾、威利和施普林格•自然在數量和質量方面占據優勢,位列前三。在刊文量方面,季刊數量最多,占比略高,雙月刊、月刊緊隨其后,半月刊數量較少,同時也有一些刊物采用單篇出版的模式,每年出版1期。
28種典型能源類SCI刊物的具體分析
21世紀以來,能源成為全社會關注的重點,大量科研人員投入研究,優秀論文和刊物不斷涌現。作為一個交叉學科,能源涵蓋了廣泛的基礎研究方向,包括化學、物理、材料、生物、機械等。相應地,各方向的刊物各具專業特色,編委及作者的地域分布也各不相同。為深入分析具體辦刊情況,本文選取8種具有代表性的能源類SCI刊物,主要出于以下幾點考慮:第一,8種刊物的主辦單位涵蓋高校、知名出版商以及專業學會,覆蓋三大出版商、ACS及AIP兩所刊物聲譽較高的專業學會;第二,8種刊物分別由中國、美國、日本、德國主辦,具有廣泛的地域性;第三,8種刊物的刊文方向各有側重,既有專注于新能源開發(氫能源、生物能源、太陽能等)的,也有側重傳統能源(石油勘探、煉制)以及能源設備(核電設施)的。以下從辦刊模式、編委團隊、作者分布等方面具體分析中外能源類科技期刊情況,為我國能源類科技期刊的建設努力方向。2.1辦刊模式分析。本文選取的8種能源類SCI刊物,每區各兩種,具體辦刊情況見表1。8種期刊創刊時間從1977年至2016年均有分布,專業特色及辦刊模式各有側重。影響因子最高的刊物《NatureEnergy》創辦于2016年,為《Nature》系列刊物,延續了《Nature》專職編輯負責學術水平的風格,欄目設置寬泛,包含研究論文、分析、綜述、觀點、新聞動態、通訊文章、續議、評論文章、書評以及專題文章。排名第二的是1992年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主辦并由愛思唯爾出版的《JournalofEnergyChemistry》,影響因子達7.216。該刊擁有龐大的國際顧問編輯團隊,編委由優秀中青年科學家組成,按學科方向劃分,分工明確,參與度高。據了解,《IEEETransactionsonEnergyConversion》由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辦刊,主編為IEEE會員,同時設置欄目主編,編委會也由IEEE會員組成,人數較多,整體協同度高?!禝nternationalJournalofEnergyResearch》創刊于1977年,自1997年開始,其影響因子和發文量持續增長,該刊編委會設有6位副主編,分別負責不同的方向,以加強針對不同稿件的專業評審?!禘nergyandFuels》是美國化學學會(ACS)的會刊,共11位副主編,2019年刊文量排在此8種期刊首位(1256篇)?!禤etroleumScience》由中國石油大學主辦,2009年被SCI收錄,刊文量常年穩定在70篇左右,自2019年刊文量有所增加。該刊編委人數眾多,主要由中國石油大學教授組成,共22位副主編?!禞ournalofRenewableandSustainableEnergy》編委會設1位主編,2位副主編,14位副編輯及一個由出版發行主管、執行編輯和編輯助理3人組成的期刊發展團隊。該刊2010年被SCI檢索,年刊文量維持在200~300篇,影響因子在0.9~1.6浮動?!禞ournaloftheJapanPetroleumInstitute》由日本石油學會主辦,編委會由日本學者組成,作者也大多局限在日本,年刊文量在180~300篇,影響因子隨刊文量增加而有所降低,自2013年起降低刊文量,影響因子回升至1.575。綜合8種典型能源類SCI刊物的辦刊模式可知,科技期刊多采用“科學家辦刊”的模式,由主編、副主編帶領編委團隊負責稿件的學術質量,組織???、專題。根據以上數據,專業出版集團表現突出,他們具有豐富的辦刊經驗,其自身知名度也便于吸引頂尖科研工作者加入;由于分支機構分布廣泛,專業出版集團具有國際化程度更高的特點。此外,《PetroleumScience》《JournaloftheJapanPetroleumInstitute》存在共同的問題——編委國家分布較窄,集中在本國學者,這通常會導致刊物的影響力偏低。2.2編委團隊及作者分布情況分析。本節分析8種刊物2019年的發文情況,統計編委國家分布及作者國家分布情況,從編委和稿源國際化方面分析刊物特點。為了清晰呈現編委分布是否均勻,筆者引入了國際編委占全體編委的概率(𝑃=編委總數−本國編委數編委總數),此數值越高代表此刊物國際編委數量越多,編委會國際化程度越高,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見,編委分布率多集中在35%~60%,國際編委占比不宜過低是各刊普遍遵守的原則。其中,個別刊物達到90%以上,也有例如日本的刊物《JournaloftheJapanPetroleumInstitute》的編委全部來自本國。中國的兩種刊物《JournalofEnergyChemistry》《PetroleumScience》都擁有相當龐大的編委會,并且編委來源國家相對集中,相較于日本,我國的兩本刊物還是具有一定的國際性的,但是相比于歐美刊物,這兩本刊的國際化程度相對較低,這也側面體現了我國科技期刊普遍存在的問題——編委團隊的國際化程度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此外,在稿件來源方面,《JournalofEnergyChemistry》《PetroleumScience》遜于歐美,本國稿件占比均超過50%。其中,《JournalofEnergyChemistry》2019年發表的中國學者的文章占比85.51%,僅次于日本刊物的87.18%。綜上,一方面,我國能源類刊物編委及稿源的國際化程度均相對較低,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另一方面,我國學者已廣泛占據了能源類科技期刊發文量第一的位置,這體現了我國能源科技軟實力的增長,也側面證明了我國能源類科技期刊發展滯后于能源科技進步的事實。2.3高被引文章情況分析。由表2可以看出,最近五年高被引文章數排名第一的是《NatureEnergy》,共182篇?!禘nergyandFuels》排名第二,近五年僅14篇文章入選高被引,我國的《JournalofEnergyChemistry》以11篇高被引文章位列第三。表3總結了8種能源類刊物近五年的被引情況,其中前7種刊物施引文獻占比最高國家均為中國,也反映出我國在能源領域的巨大投入和科研潛力?!禞ournalofEnergyChemistry》施引文獻來自本國的比例高達87.72%,側面反映出我國刊物的國際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升。中國主辦的另一本刊物《PetroleumScience》施引文獻中來自本國的比例為65.15%,也處于較高水平。筆者認為,施引文獻的國際化程度對刊物的良性發展非常重要,可以體現閱讀和使用此刊文章的受眾群體范圍。我國的兩本能源刊物的施引文獻多來自本國,這反映出目前我國能源刊物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認可度不高。因此,提高刊文水平和擴大國際宣傳是兩個重要的努力方向。整體看來,高被引文章數與刊物影響力、分區及影響因子呈正相關關系,與刊物創刊時間無關。其中,《NatureEnergy》文章質量出色,體現了行業引領地位,同時,由于其強大的宣傳能力及創刊初期的高標準定位也提升了刊發文章的引用量。因此,筆者認為,吸引本研究領域的頂尖科研團隊在刊物上發文、全方位打造旗艦平臺是提升刊物影響力的關鍵。以上從刊物運營模式、編委會和稿源國際化、引用情況等3方面分析了8種典型能源類SCI刊物的情況,得出以下幾點結論。第一,在辦刊模式方面,《NatureEnergy》區別于其他7種刊物,采用了專職編輯負責學術水平的模式。這種運營模式廣泛應用于《Nature》系列刊物,對刊物的把控度較高,但是此模式對專業編輯的要求極高,其他刊物難以效仿。第二,編委會和稿源的國際化程度是決定刊物整體發展情況的關鍵因素。在這方面,三大出版商占據較大優勢,它們憑借分布在各國的分支機構以及覆蓋廣泛的推廣渠道整合了全球的學術資源,在國際化方面領先于高校和學會刊物。第三,文章引用量是評價刊物的關鍵指標,體現了刊物的整體水平及受眾范圍。在這方面,8種SCI能源類刊物中施引文獻占比最高的國家為中國的有7種,這體現出我國在能源領域極大的學術活力。同時,《JournalofEnergyChemistry》《PetroleumScience》在稿源和國際化方面表現略有不足,來自本國的稿件和引用量均超過50%,在國際化方面仍有努力空間,可以通過擴大宣傳、定向約稿等方式提升國際化水平。
3對我國能源類期刊的啟示
3.1突破現有辦刊模式,加速平臺發展。本文選取的8種能源類刊物涵蓋了目前廣泛采用的3種辦刊模式——高校辦刊、學協會辦刊和出版商辦刊。這3種辦刊模式均有優質期刊創辦先例,分別適用于不同情況。首先,目前我國能源類刊物多采用依托高校學術資源的模式,相比于其他刊物具有穩定的稿源和讀者群,但這種辦刊模式也具有地域及圈層的局限性。其次,出版商辦刊適用于商業運營模式,這種模式分工與職責明確,由出版商整合學術資源,編委、作者及讀者分布廣泛,且流程標準化,便于管理和統籌。但是,出版商辦刊的缺點也相對突出——創刊前期資金投入大,以盈利作為最終目的,社會服務屬性較弱。此外,學會辦刊的特點是專業性很強,稿源和讀者基礎強大,整體協調能力弱于出版商辦刊??紤]到我國能源類期刊目前的辦刊需求及整體環境,高校與出版商合作辦刊的情況較為多見。這樣的辦刊模式利用了出版商的平臺,雖然能夠更快的進入國際視野,但是不利于期刊全產業鏈的規劃與建設,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稿源外流、資金外流這種“兩頭在外”尷尬局面。因此,筆者認為,出版平臺的建設至關重要,基于平臺整合國內資源,接軌國際主流科研交流網絡,以高水平的出版平臺吸引高水平文章的回流,同時培育本土刊物,再通過本土的高水平平臺把科研成果推廣到國際,一方面可以保證科技成果的渠道暢通,一方面也可以服務于我國新能源領域的發展。3.2提振科學家辦刊熱情,回歸學術期刊本質。在一定程度上,主編及編委團隊不僅決定了科技期刊的學術水平,也掌握著刊物的發展方向。因此,調動科學家辦刊的熱情、完善科學家投入辦刊的評價機制是推進學術期刊發展的關鍵要素。只有把我國科技期刊的發展同科學家的學術貢獻評價體系掛鉤,才能從根本上提振學者服務本國期刊建設的熱情。就現有的合作模式來看,我國每年投入到期刊建設的經費大多流向了海外出版商。筆者認為,或可把這些資金以項目申請或重點資助的方式納入學者評價體系,或用于扶持有志于建設優質能源類期刊的青年學者,以此推動我國能源類期刊的建設。這樣既能提升編委團隊工作的熱情,又能吸引能源學術界及全社會對我國能源類科技期刊的關注。此外,科學家在辦刊工作上的投入很難被量化并納入評價體系,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學者辦刊熱情不高、投入精力不足的情況。如果每年的審稿工作量和在國內刊物發表優質論文的數量,擔任國內期刊主編、副主編、編委的工作成績能被納入評價體系,無疑能夠從根本上讓我國學者重視能源類期刊建設,為今后的發展積蓄力量。3.3期刊結合新媒體發展,實現彎道超車??萍计诳鳛榭蒲谐晒蛣撔滤枷氲钠脚_,首要關注的是如何被更廣泛的認識和使用。上文提到我國能源類科技期刊存在作者、讀者、編委團隊來源單一、國際化不足的情況,這些正是我國能源類刊物難以走出國門并占據國際科技主流平臺的現實原因??萍计诳瘹w根結底仍是傳播媒介,因此,專業編輯的工作重點應該是如何把優質的科研成果和創新思想廣泛的介紹給受眾。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量呈現爆炸式增長,信息獲取的時效性,便捷性變得越來越重要。個性化訂閱模式、全覆蓋媒體推廣成為爭取讀者的關鍵手段。能源類科技期刊也應該擺脫出版周期長、呈現形式單一的局面,探索適合能源領域創新成果交流、科普能源知識的新的媒體形式。在這方面,《TransactionsofTianjinUniversity》做了一些嘗試,例如,對刊物進行視頻介紹,以更加直觀的方式推介交流平臺。同時,為了回歸高校辦刊的社會服務屬性,推出系列論壇、講座,邀請能源領域國內外頂尖學者分享成果、介紹經驗,并在國內外各大視頻網站直播,這種方式不僅服務了國內能源領域的學者,也對外展示了刊物。此外,為了縮短出版周期,對已上線文章單篇推送,以電子書的形式及時、高效地與讀者分享最新成果,這種個性化的推送,提升了讀者黏度。通過以上手段,《TransactionsofTianjinUniversity》的下載率提高了190%,吸引了來自印度、摩洛哥、俄羅斯等國家的優質稿源,提升了國際知名度。
作者:陳曦
- 上一篇:傳遞都市生活情調商品包裝設計研究
- 下一篇:淺析墻繪藝術在室內裝飾設計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