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精準推送服務創新策略
時間:2022-11-29 09:46:42
導語:科技期刊精準推送服務創新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媒介融合時代,科技期刊用戶的需求呈現出個性化和精細化等特征,科技期刊原有依靠紙質刊物進行傳播等傳統傳播方式已無法適應新的傳播形勢。在保持內容產業傳統優勢的同時,科技期刊亟需探索有效的傳播手段和方式,以提升自身學術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精準推送服務以用戶需求為中心,以互聯網、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傳播為基礎,對信息內容進行深度加工和挖掘,實現信息資源的增值,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是當前科技期刊實現轉型發展的有效手段。
一、我國科技期刊精準推送服務現狀
科技期刊精準推送是基于對當前用戶數據所進行的系統集成和深入分析,對用戶進行分類和標簽,建立虛擬的用戶模型,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推送服務的模式[1]。目前,我國科技期刊精準推送服務仍處于探索階段,開展精準推送服務的科技期刊數量不多。雖然已出現多種推送渠道,但仍然以郵件推送為主。例如,《中國科學:物理學力學天文學(英文版)》通過郵件向相關領域的同行和專家推送單篇文章、專題或虛擬專題;《計算機工程》通過郵件為讀者推送與其研究方向相關的最新研究論文;《應用生態學報》運用大數據和數理統計方法,對審稿專家、作者和讀者數據庫進行深度挖掘,從中選擇推送客體,通過郵件進行論文單篇推送[2]。部分科技期刊也開拓了多元推送渠道,例如,《計算機研究與發展》通過微博、微信、郵件等進行多渠道定向精準推送[3];《光學學報》基于自建官網、微信矩陣和郵件推送重點文章、科研簡訊、專家視頻、原創科普等[4]。此外,還出現了開展線上線下協同技術服務與交易的出版服務平臺,例如,中國科協建設的“科創中國”,連通全國學會的專業化服務平臺和地方科協的本地化服務平臺,整合科技成果和用戶供需信息,依托“問題庫”“項目庫”“開源庫”,通過大數據手段實現精準推送[5]。總體來看,當前我國科技期刊精準推送服務開展并不十分活躍,大部分科技期刊在此方面投入資金少,收益小,亟需進一步發展。
二、科技期刊精準推送服務的發展機遇
1.國家和行業協會為精準推送服務提供思想引領和政策保障
近年來,科技期刊精準推送服務模式已得到國家層面的重視。8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選取了種高水平的科技期刊,開展“科技期刊精準推送服務試點項目”;年8月,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四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明確提出建設的重點任務之一就是建設多功能數字化知識服務出版平臺,提供高效精準知識服務,推動科技期刊數字化轉型升級[6];中國科協、財政部等七部門隨后啟動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其中對集成精準推送、學術畫像、科研分析、學術社交等多種復合功能的國際化數字出版服務平臺,每年每項給予0萬元資金支持[7]。1年5月,由中國期刊協會等發起的“學術出版新技術應用與公共服務實驗室”正式成立,著力推動期刊產業融合發展,推動精準服務期刊模式創新。由此可見,從國家政策到行業協會的具體措施,從政策環境到資金投入,科技期刊精準推送服務已得到來自各個層面的大力支持。
2.科技期刊業態創新為精準推送服務提供市場條件
近年來,隨著文化出版產業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科技期刊市場業態不斷創新。首先,在國家相關資助和多渠道融合資本等措施的合力推動下,科技期刊的集團化、股份化、資本化運作涌現出了許多成功的案例。7年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年成功收購EDPSciences出版社;《中國激光》等期刊借助政策和項目資金支持,探索全鏈條產業化發展,為行業和學科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并實現盈利;北京卓眾出版有限公司深耕垂直行業,依托行業品牌和資源開拓數字營銷服務,依托數字業務收入實現可持續發展。科技期刊作為出版產品,被賦予全新的業態,科技期刊產業規模逐漸擴大,年我國科技期刊年度總收入00萬元以上的有種[8]。其次,我國數字閱讀產業規模逐年遞增。據《0年度中國數字閱讀報告》顯示,0年中國數字閱讀產業規模達3.6億元,比上年增長21.8%;同時,隨著數字閱讀習慣的養成,越來越多的用戶愿意為高質量內容付費,付費意愿達86.3%,電子閱讀付費用戶中有26.8%的用戶每月平均花費0元及以上[]。最后,知識付費行業規模持續增長。數據顯示,中國知識付費行業市場規模已由7年的4.1億元增長至0年的32億元,知識付費用戶規模由7年的1.88億人增長至0年的4.18億人;據艾媒咨詢此前預測,1年知識付費市場規模將達到675億元,用戶規模將達4.億人[]。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用戶付費意識的逐漸普及,無疑為科技期刊精準推送服務提供了良好的市場基礎。
3.用戶需求凸顯科技期刊精準推送的發展潛力
用戶需求是科技期刊精準推送服務的直接推動力??萍计诳挠脩糁饕ㄗx者、作者和審稿專家。在科技期刊的信息傳播系統中,用戶的內容需求主要體現在學術交流方面。當前,數字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用戶的信息傳播和接收方式都已相應發生變化,學術交流需求也呈現出新的特點。首先,用戶接收學術信息的速度要求更快,交流互動要求更直接、更即時,并且由原始文獻需求向個性化增值服務需求轉變;其次,用戶的碎片化閱讀習慣滲透到學術信息獲取和交流過程當中,用戶對學術信息的獲取方式不再局限于由用戶主動搜索,還需要科技期刊基于高質量內容和較強吸引力形式的主動推送。據張慧敏等調查,雖然主動向編輯部提出專項推送需求的讀者僅有7.46%,但對專業期刊信息精準推送存在潛在需求的讀者占比達到7.57%[11]。這說明科技期刊精準推送服務極具發展潛力,同時也凸顯出我國科技期刊精準推送服務開展還不夠充分的現實。數字環境中用戶學術交流需求出現的新變化和新特點還未能得到滿足,亟需科技期刊大力發展精準推送服務。
4.新一代互聯網技術為精準推送服務提供技術支持
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新一代互聯網技術為高度智能化的精準推送服務提供技術支持。首先,期刊內容可實現碎片化、系統化、關聯化、擴展化等深層次加工;期刊出版不再局限于文字、圖表等傳統符號形式,還可綜合運用多媒體技術,擴展到音頻、視頻、動畫、數據等符號,實現內容的可視化。其次,在傳播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科技期刊積極融入全媒體傳播體系,自建網站、微信、微博已成為科技期刊傳播渠道的“標配”,客戶端、頭條、抖音、知乎等新媒體也可成為科技期刊信息服務的重要平臺。最后,依托大數據分析方法對用戶進行分析和預測的用戶畫像技術,借助爬蟲技術對用戶的網頁瀏覽記錄、閱讀習慣和交互行為等數據進行采集、統計和分析,深度挖掘和分析用戶行為偏好,精準識別用戶閱讀特點、研究領域和關注范圍,構建多維度模型,為科技期刊的精準推送服務提供明確的思路和參考。
三、我國科技期刊精準推送服務創新策略
1.依托新一代互聯網技術拓展推送渠道
目前,我國科技期刊的精準推送服務大多通過郵件進行推送,簡便易行,但形式過于單一,打開率不理想,科技期刊可在此基礎上拓展推送渠道。首先,期刊自建網站仍是當前科技期刊精準推送服務的重要平臺。雖然目前很多科技期刊都建立了微博、微信、客戶端、抖音等多種傳播渠道,但對包括作者、讀者、審稿專家等在內的科技期刊用戶而言,瀏覽期刊自建網站仍是獲取信息的最常用方式。因此,在網站上創建文獻自推薦系統,自動推薦相關論文、資訊,或在論文詳情頁面進行相關文獻推薦,是科技期刊實行精準推送服務的有效方式。其次,通過網絡社交媒體開展精準推送。當前蓬勃發展的社交媒體已成為學術交流的一部分,國外許多科技期刊出版平臺,借助社交媒體,如Twitter、Facebook、Google+、LinkedIn等的嵌入,加強與用戶之間的交流和互動。目前我國大部分科技期刊的社交媒體傳播力十分有限,科技期刊應抓住發展契機,加強社交媒體平臺精準推送服務,如在科技期刊官方微信公眾號上設計基于作者關鍵詞訂閱的主動精準推送,面向產業和技術決策與實施問題提供有針對性的個性化信息服務產品;根據用戶研究方向或學術水平創建各種用戶微信群,在微信群內實施精準推送;通過信息提醒服務向相關用戶精準推送等。此外,還可探索通過ResearchGate、Men-deley、Academia.edu等國際科研社交網絡平臺開展精準推送服務。
2.根據用戶行為演化趨勢進行精準推送
科技期刊精準推送不僅要聚焦用戶的現實需求,更重要的是預判和滿足用戶的潛在需求。為此,可將用戶的社會屬性、背景、經歷、行為與服務預期關聯起來,根據用戶的資源獲取方式、閱讀習慣,以及購買和評論等個性化行為等,分析用戶可能產生的科技信息需求,預測用戶的行為演化趨勢,挖掘和判斷用戶的潛在需求,據此實施精準推送,提高用戶的滿意度,增強用戶黏性。例如,科技期刊可以根據用戶行為,判斷用戶目前處在科研的哪個具體環節,在立項、資料搜集、論文撰寫、論文投稿、學術分享等不同環節向其推送所需的信息和工具,實現不同層次、不同學科類型科研用戶的信息服務精準推送[12]。在投稿環節,由于用戶對稿件錄用情況非常關注,閱讀欲望較強,可推送與其稿件主題相關的專題文獻包;稿件退修環節主要推送高質量的單篇文獻,為用戶修改論文提供參考。
3.基于用戶使用場景的定制化信息生產與推送
基于用戶使用場景的科技期刊精準推送服務是以定位技術為支點,在特定場景中為用戶提供適配的信息與服務[],從實施過程來看主要包含定制化信息的生產和推送兩個環節。基于場景的定制化信息生產和推送,是科技期刊個性化信息服務的更高目標,其成熟與普及取決于更深層次的用戶識別能力和場景洞察能力。移動互聯網時代,科技期刊應關注實時場景的變化,實現信息內容和形式與用戶特性、使用場景的有效適配。如在重要學術會議召開期間實時推送與會議主題相關的論文。此外,可借助新聞媒體“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的中央廚房生產模式,在保持內容準確性和科學性的基礎上,創新內容產品形態,實現產品與多種終端和媒介的適配,使產品適應于多平臺的需求,再通過對用戶場景的分析與識別進行精準推送,構建科技期刊信息傳播生態的流量基礎。
4.借助專業化出版服務公司開展精準智能服務
科技期刊可以與專業化出版服務公司合作,通過專業的出版服務公司的相關軟件或平臺,為用戶提供智能化精準推送服務。當前國內外出版行業有許多公司致力于開發出版推廣技術和大數據分析業務,為學術出版商提供內容推薦服務。如加拿大的TrendMD公司,依托其建立的合作關系網,對期刊內容進行跨平臺個性化精準推薦,幫助合作的出版社和期刊擴大用戶群。目前國外已有多家學術出版商與TrendMD公司合作,包括Science、Nature、Elsevier等期刊和出版商,國內只有清華大學出版社期刊中心、《數學物理學報》等少數期刊加盟[14]??萍计诳c專業出版服務公司合作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科技期刊通過在自己的網站安裝出版服務公司的軟件,向用戶推薦論文、圖片、新聞鏈接等;二是科技期刊通過出版服務公司提供的控制面板,實時監測用戶數據,了解用戶信息需求,及時調整期刊內容;三是出版服務公司為科技期刊量身定制個性化服務,在推送內容、數量、頻率及推送對象的選擇上,緊密結合期刊自身特點,進行跨平臺精準推薦。這種模式最大的優勢是能夠借助第三方公司的平臺和技術力量,為用戶提供智能化精準推送服務,有助于科技期刊在擴大用戶群、提升影響力的同時,更專注于內容生產;缺陷是對第三方平臺的依賴程度較高,同時,平臺推送偏模式化,相關文獻量往往比較多,實際推送效果有待考證。
四、結語
當前媒體融合、智能傳播等技術迅猛發展,其功能和特點已嵌入科技期刊的傳播生態空間中,推動信息傳播從“用戶尋找信息”到“信息尋找用戶”的轉變??萍计诳珳释扑头詹粌H回應了這種轉變,而且有利于提高科技期刊用戶滿意度,提升科技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進而促進科技傳播的繁榮和發展??萍计诳珳释扑蛻诋斍皩嵺`的基礎上,在推送內容、渠道和模式等方面大力創新,開發更加豐富的科技期刊產品,力爭使中國科技成果服務世界、惠及全球。
- 上一篇:電視新聞報道對現場采訪細節的把握
- 下一篇:網絡信息安全在數字油氣田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