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型本科畢業設計論文
時間:2022-03-05 08:38:39
導語:應用型本科畢業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存在的問題
1.傳統畢業設計運行機制存在的問題。
(1)制度形式化導致的重復使用現象嚴重,由于規定畢業設計題目每生一題,三年不得重復,而每個教師所指導學生均在6~8名,導致每年畢業設計只有題目變化而沒有內容變化,實際為重復使用。(2)實驗條件較差,企業合作較虛,大部分畢業設計課題缺乏實驗條件,受實驗室場地不足、實驗設備匱乏或緊張的瓶頸束縛,導致相當大部分學生只能閉門造車,甚至抄襲他人作品,使畢業設計結果粗糙、質量低劣。(3)畢業設計時間安排不科學導致的抄襲現象嚴重,畢業設計通常是在大學四年級中后期啟動,在大約四個月的時間內,學生首先要接受課題,理解內容,掌握工具;然后要完成設計方案,調研論證,實施試驗,分析總結,撰寫論文,答辯等;同時又要面臨來自就業、考研等方面的綜合壓力,時間上的緊迫性與來自外界的各種壓力導致學生從網絡抄襲等問題嚴重。(4)學風、教風與師德缺陷,導致部分教師責任性不強,學生積極性不高,郊區辦學造成了教師與學生間輔導交流時間極少,有研究生的導師將本科畢業設計全權交由碩士研究生負責,從形式和本質上都失去了本科畢業設計的意義。個別教師與學生也將畢業設計創新爭優作為了一種為學習成績不佳而獲得破格學位等的手段。
2.專業分流機制下畢業設計運行機制造成的新問題。
(1)大類招生造成學生對專業方向冷熱不均的現象,專業知識學習不足的問題,導致前兩年實踐教學環節的泛而不精,淺而不實,大部分無法與此后的專業實踐環節銜接。(2)個別學生雖可已通過相關的專業競賽補足專業實踐內容,但大部分學生實際都無法完成本專業培養計劃中的基礎實踐環節,影響了此后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3)分流辦法導致的學生對本專業學習興趣下降,分類指導與學生特色培養無法實現等。綜上所述,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整體畢業設計質量的提高,不利于對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等的培養。
二、改革與創新
畢業設計運行機制改革創新的時間改革是研究參考國際工程教育設計模式,將畢業設計工作內容和設計深度要求分解為基礎設計和詳細設計兩個階段,基礎設計階段包括從大學第四學期末啟動專業分流前到第七學期啟動詳細設計前的學習階段,打破原有畢業設計“時間固定、立題隨機、選題被動”的傳統模式,可以把學生本科階段完成的課程設計、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業計劃、大學生學科競賽等學習成果與學生的畢業設計內容有機結合,有效提高學生畢業設計的設計深度和設計質量,按照人才培養出口的能力要求,“自頂向下”地促進實踐性教學內容的改革,以畢業設計為實踐教學時間改革的觀察與考核點,總結凝練應用型本科畢業設計立題選題、提前實施等創新模式,檢驗工程教育的實效,為不斷完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提供理論創新和實踐經驗。畢業設計運行機制改革創新的空間改革是針對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對畢業設計運行機制存在的問題進行廣泛深入的調研,著重研究以“雙團隊”滿足“三需求”的畢業設計運行創新模式進行改革,即:構建教師團隊大類立題、學生團隊大類選題的“雙團隊”運行管理機制,強化畢業設計過程管理機制和質量保障機制,以學生能力培養為目標滿足社會需求、專業需求和學生需求。實施過程中具體的改革創新內容包括:
1.在運行機制方面
將畢業設計劃分為基礎和詳細設計階段,分階段提前實施。結合實施試點專業大類招生改革,將基礎設計與各學期的實踐性教學內容相結合,提前安排在學生專業分流學期前各學期的實踐教學計劃中,實現畢業設計的分層化和連續性,即克服了大類招生專業分流帶來的弊端,也完成基本的畢業設計內容,然后在第八學期集中進行的詳細設計階段中,完成提高畢業設計深度和設計質量的工作。
2.在培養內容方面
強調各學期中設置的實踐環節與畢業設計之間的內在聯系,體現各學期實踐環節與畢業設計相關這一改革的創新舉措。結合專業基礎、專業課程,由教學團隊負責安排與畢業設計相關的基礎設計任務,如市場調研、工程計算、零件設計、單元設計、數據分析案例設計與競賽等等,在最終設計階段將各學期模塊化學習的成果總結、深化、提煉為符合專業能力要求的畢業設計文件及成果。這種積累的過程和學習成果可以增強學生完成畢業設計任務的自信和成就感。教師指導團隊在教學的過程中可結合學生的興趣志向和能力要求,綜合考慮專業需求和社會需求,確定并指導學生從事自己想設計、能設計、能成功的畢業設計課題,可以從一定程度上避免原有機制下的形式化、盲目性和抄襲等現象。
3.在質量保障方面
,學生可以把各學期的課程設計、綜合實驗,課外的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大學生學科競賽等學習成果有機地整合到自己的畢業設計中,既保持原有課程設計的教學目的和要求,又為后續畢業設計環節中強化畢業設計深度奠定了基礎。在詳細設計階段,學生可以集中精力完善最終設計文件編寫、期刊論文撰寫、申請專利等強化畢業設計深度的相關工作,促進人才培養計劃中實踐課程設置與能力培養的一致性,有效畢業設計的教學質量。
三、實踐運行
畢業設計運行機制改革創新研究構建應用型本科畢業設計教學新模式與運行機制,以上海應用技術學院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為實驗對象,該學院現有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自動化和電子信息三個本科專業,選取其中自動化專業為例,具體研究與實踐內容如下:
1.分流前培養。
重點研究在學生專業分流前專業基礎實踐環節與進入專業分流后專業實踐環節的有機結合方法、措施與管理。由于分流前的前兩年教學主要以基礎課為主,實踐教學環節通過“雙團隊”運行管理機制,參考國際工程教育設計模式,將該階段完成的實踐教學環節與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業計劃、大學生學科競賽等學習成果有機結合,開展教師團隊立題和學生團隊選題,結合這一階段的教學內容,構建與各種大學學生競賽緊密結合的電子電路設計、智能監控裝置設計、小型智能儀表設計、小型電源設計、簡單控制裝置設計等多個大類實踐學習團隊,每個大類的團隊按模塊分為若干模塊,如:傳感器模塊、器件模塊、軟件設計、輸入/輸出設計、處理模塊設計、干擾抑制模塊設計、電源供給設計、結構件設計等等。打破原有畢業設計“時間固定、立題隨機、選題被動”的傳統模式,加強學生的團隊合作等綜合能力培養,實現畢業設計運行機制改革創新的時間改革的基礎階段培養,以及空間改革的“雙團隊”和“三需求”培養目標。
2.分流后培養。
實施應用型、工程一體化目標培養教育的詳細設計階段,研究銜接專業分流前專業基礎實踐環節形成的基礎,從學生初步了解工程知識的認知階段,到理解專業基礎基本概念和基本專業技能,逐漸培養掌握專業所需的知識體系和基本技能。主干實踐教學以若典型工程設計與實施的案例為載體開展教學,尤其是以教師和研究生從事的工程科研項目為載體,依據“雙團隊”和“三需求”培養方法,將該階段完成的實踐教學環節與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業計劃、A-B杯全國大學生自動化系統應用大賽、飛思卡爾杯智能車大賽、“西門子杯”工業自動化挑戰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電子專業人才設計與技能大賽等大學生學科專業競賽和教師的科研項目有機結合,開展教師團隊立題和學生團隊選題,組成與學科專業各項競賽相關的智能監控系統工程設計、自動化工程系統設計、集散控制系統集成與設計、檢測與控制裝置設計與研制、智能儀表設計與應用、電氣傳動與控制系統設計、大功率電源系統設計、運動控制系統設計與應用、嵌入式控制系統設計與應用、圖像信號處理與控制系統設計等多個大類和模塊的團隊,使學生設計能力培養主線貫穿于大學本科專業教育全過程,主線兩側每學期設置的基礎設計實踐性環節均以科研和競賽項目為導向,使學生獲得相應的能力匯集到能力主線上,最終使學生有能力獨立完成相對完整的實際的工程設計項目等。
3.實踐結果。
實踐研究結果統計分析了2010—2014年共5年時間的自動化專業75~85名/年學生畢業設計狀況。畢業設計按照每名學生一個題目,3年內不得重復使用,2010年至2013年畢業的學生均是按照傳統方法實施畢業設計的學生,2014年畢業的學生是依據改革后的運行機制培養的學生,分別從教師結構、設計題目來源與類型、學生參加競賽和工程實際項目、就業狀況等四個方面進行了統計比較。表1畢業生指導教師人員結構表明,教師的學歷在逐年提高。從表2畢業設計題目來源統計知,2010年至2012年雖然每年畢業設計的應用性實際工程項目在增加,但虛擬的題目環視占據了一半以上,2013年,尤其是2014年該實施項目以后,與實際緊密結合的企業、競賽等工程項目用于畢業設計的比例增長迅速。從表3可以看出,通過該項目的實施,切合實際的工程設計、裝置研發、企業技改題目增多了,而虛擬的仿真與假設的理論研究顯著減少了。從表4可以看出,通過該項目的實施,參加學科專業競賽與企業工程設計、裝置研發,企業技改等實際項目的學生人數得到了顯著提高。自2011年至今已有21個團隊先后獲得西門子杯、A-B杯、電子設計競賽、電子技術設計與技能大賽等全國特、數學建模大賽等一等獎和二等獎57項,尤其是獲得2014年A-B杯全國大學生自動化系統應用大賽唯一的特等獎。從表5可以看出,通過該項目的實施,學生的就業渠道和就業面發生了較大變化,2012年前就業大部集中于國企和民企的狀況在2013年后發生了較大變化,2014年的就業已在國企、外企、事業、民企、讀研和出國等各個方面得到了均衡發展。畢業設計是培養學生綜合利用已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關鍵環節。應用型本科自動化專業畢業設計運行機制的創新研究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以寬口徑、實基礎的綜合能力培養為特色,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倡導職業規劃,激發學習熱情,培養競爭意識,促進學風建設,最終實現提高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研究提出了基于畢業設計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面的改革創新,涉及畢業設計的運行機制、培養內容方法、質量保障三個方面,通過對目前在校和以往畢業的四屆學生在分流前后的實踐教學培養與對比實踐,說明了該改革創新機制的有效性,學生的畢業設計與培養質量較以往有明顯提高,十分有利于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已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認可,該改革創新的相關措施對提高工科其他專業本科畢業設計與人才培養質量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作者:李曉斌孫海燕單位:上海應用技術學院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生態技術與工程學院
- 上一篇:計算機改革畢業設計論文
- 下一篇:石油工程專業畢業設計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