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出行下自行車產品設計論文

時間:2022-04-13 08:25:37

導語:綠色出行下自行車產品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綠色出行下自行車產品設計論文

一概念體系的建立

(一)綠色出行的概念提出

圍繞綠色、環保、健康、便捷出行的理念為主線,推進和引導著當下意識形態的回歸,通過需求的滿足、目標的實現達到自我確證,構成了新的創造活動,并產生和滿足著新的需求,這種思潮的涌入已經成為當下所倡導的一種對自然本體返璞歸真的迫切訴求,其理念也越來越多地為人們所接受。在當下都市人敏銳的觸覺里,其節約能源、提高效率、減少污染、有益健康、兼顧效率為代表的自行車類產品的“綠色出行”方式,以其鮮明特色成為一種出行時尚,備受大家的關注與認同。綠色出行下自行車系統開發與設計研究具有一定的國際化視野,也是一個長久探討和應用的命題。有一份數據統計,2012年9月22日無車日當天,全國節省燃油約3300萬升,減少有害氣體排放約3000噸,這相當于植樹6萬棵的比重,而這只是一天的環境收益。從這可以清晰地想到,通過完整而系統的分析研究對“綠色出行”下自行車設計也提出了多重性要求,以生態環保、高新技術、再生能源、設計創新為依托,來實現創新優化的綜合性技術分析、人群共享分析、標準化模式安裝等多方面。通過綠色出行方式的設計研究,來實現人與環境的雙向統一,塑造一個物質與精神并重、效益與寓意雙贏的多元綜合性效益。綠色出行的概念提出,為自行車產品的創新之路提供了無限可能。

(二)國內外設計動態分析

通過對國內外自行車產品的研發動態、功能種類、使用氛圍、受眾人群、人性化設計等方面進行調查研究,取證出作為交通工具之一的自行車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已經普遍形成國家意識和生態意識的出行方式,同時其強大的設計研發力量可以根據用戶的需求,設計研發出種類繁多的諸如電動、電磁、光能、風能等技術條件下自行車產品,并在轉換其外觀品質、新型材料、高新技術和復合功能的高效產業研發中,以多變的思維和理念推動著騎行方式、操控方式、地域環境、特定人群下自行車產業的發展,其綠色出行正在逐步形成交通出行的主流,并切實深入到大眾心理的代步工具。而針對我國自行車產品所涵蓋的功能種類、產品創新、受眾人群的綜合情況進行分析,當前我國同類產品在設計與研發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一、產品類型單一,缺乏功能靈動:自行車類產品觀念與功能的結合模式相對單調,很少顧及受眾群體的實質感受,缺乏人性化適應的需求,同時欠缺系統性、創新性、地域性的能動設計。二、抄襲程度嚴重、缺乏創新觀念:當前我國自行車產品的設計理念基本還停留在滿足使用功能與節約生產成本的層面上,產品自主開發能力不強,缺乏品質創新和文化內涵,雖然自行車產品的外觀品質在不斷地提升,往往只是片面地停留在“外觀視覺的美化”而缺少實質的系統設計和依據分析、歸納,往往是流于表面創新。三、觀念意識淡薄,缺乏共享機制:社會普遍缺乏系統的能源保護觀念和適宜的能源保護評價標準,致使設計師很少能從能源保護的角度來開發與思考。因此加速推進產品品質的優化與創新,將是解決自行車產業持續發展的一個關鍵。

(三)地域文化的導入與傳承

設計是一個反復知解的過程,是把人們的思想賦予形態的工作,將所有的人造物賦予美好目的并加以實現,是真善美的體現,同時也是對獨特的文化態度認知和邏輯推演的評判。納入到文化背景和人性本質的尋求,設計從過去對功能的滿足進一步上升到了對人的精神關懷,這是在設計中融入文化,增加產品的文化附加值的根本所在,是對人類本身意義的復雜性和對不同時代背景下的多種可能性的認知。誠然,設計不僅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文化。中國有龍椅,西洋有沙發;中國人喜歡飲茶,西方人好咖啡;中國人吃飯用筷子,西方人則用刀叉;這些意識形態都從不同的角度釋放出人類文明特性和文化情感。不同處境的意識形態反映在生活當中,什么樣的歷史、文化、經濟、政治都一覽無余。產品是物化的文化,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活體,是意識形態的演變、傳播與進化中融會貫通的整合與延續,人類思維捕捉的不斷發展和提升即是人的認識、思想和情感不斷完善的過程,設計也必將隨著自身認識去觸及人類本質的文化視角去探究,并以人性的本質去呈現,這正是人類追求理想化、藝術化的造物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集合,“以致通久”的交融才是真正意義下的設計。設計是無生命的,又是有生命的,“生命”即蘊含于人類對產品設計和使用過程中的述求。不同地域、不同國度的文化沉淀,都已打上了人類精神意識的烙印,把原發的產品動態研發與創新形成獨特魅力的產業品質是擺在我們面前全新的理念。結合我國自行車產品的設計研發,作為支撐要素的設計品質的構建,本質上是產業化鏈條的整體提升,這有賴于我們對所處環境文化理念的沉淀,把他們提取、歸納作為統一形象的靈魂,其精髓則通過具體造型設計來得到展現。故歸根結底,有賴于具體設計實施過程中的綜合、協調控制,在兼顧民族性和層次性中,尋求突破點,挖掘具有獨特個性、有人情味的產品特質。

二自行車產品設計的品質引導

自行車類產品體系是由若干個相互聯系與相互依托的形態、功能、結構、美學、人因和風格特征等要素構成的集合體,所有這些要素是一個相輔相成的統一整體。自行車類產品有其特殊性,它的結構既承擔物理功能,又直接體現外觀。它的設計呈現過程和其他產品相比較存在一定的難度,其整體造型更多的是和它的使用功能相關,但隨著技術的發展,它的形式和內涵有著更多的可能性,同樣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一)思維創新的推進

說到自行車產品設計不得不提到創意思維的存在,從根本上來說,產品都是以特定的形態存在的,產品的形態基礎就是產品的創意。如果說自行車產品的功能是一種必然性,那創意思維的展現就是一種可能性的存在,這種可能性是源于自行車產品自身的使用特性與特定環境的定位,它是人與環境、人與物之間多重營造的途徑,是融合心與物的認知與體驗,是人類本身意義的復雜性和時代背景下多種可能的物化過程。(圖1)作品“舞”帶來了可追溯的歷程,它是工業化歷程的回歸,在機械時代的消點中應運而生,就像一個舞者在翩翩起舞中的淡定而飄逸。履帶式的結構穿插無所不在地彰顯著運動下的機械美,幾何圓的巧妙運用帶動著靈感的揮發,黑灰色調的搭配在凈雅之中收斂著人們的視線。應當說,“舞”的出現頗具思維意識和挑戰意識,它不僅僅是對傳統審美的緬懷和回味,更是在操控體驗中沖擊著人類意識與行為模式的再轉變。通過對自行車產品設計多重屬性的引導與規劃,運用思維上的創新技能,激發設計者對創造靈感的挖掘,并以一種開放的視野去尋求捕捉點的定位,構建風格特征下品質印象的導入,即創造前所未有的、新穎而有益的出行方式。產品創意本是一種無形的表象,但在思維的發想與整合中,利用意識思維的完善,在感性認識與實踐的基礎上,更要偏重于理性的思維判斷和推理,尋找和優化其共性認知。

(二)設計創新的引領

一個沒有夢想的生命是不可能有激情的,同樣設計品質的迸發離不開心靈的觸動。以自行車產品的系統開發為起點,結合綠色能源的優勢與交通出行的實際,圍繞使用功能、審美觀念、視覺品質、情感互動和地域環境等多種角度進行系統研究開發,關鍵是設計研究中發展潛質的引發和拓展思路的引導,這就把設計創新推向最為實質的前沿。創新是通過人腦中敏感機能的轉化,通過大腦細胞里的偶然記憶,尋找契機推進夢想的實施,隨之呈現出一種氣象的釋放。在創新中求新、求異、求變、求不同,尋求突破即“創新點”,運用全新的創新思維來引領和貫穿創新設計的實施。實施中始終要遵循形式表現功能的原則,挖掘與捕捉簡潔富于人情味的形態、悅目又不失莊重的色彩、實用與美觀并重的結構、技術與藝術高度結合的創想。這一過程最為重要的是尋求捕捉點的定位,其靈魂就是設計創意,旨在構建外在視覺品質的創新體系,即創造前所未有的、新穎而有益的外觀品質。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設計即創造,設計能力也就是創造能力。就自行車產品的產業格局而言,我國相當一部分自行車產品的外觀造型上存在著色彩單調、搭配不當、形體繁雜、線條生硬、過于雷同、不夠人性化等諸多問題。因此完善和營造自行車產品的經濟功能、綠色轉型的實施,來推進延續自行車發展模式下綠色結構的系統特征為主要著力點,激發思維創造中騎行方式、操控方式、地域環境、特定人群及個性訴求的營造與跨越。在重視產品使用上的合理性和感官上的審美需求的同時,強化設計的原創性和純凈性,把原發的產品動態研發與創新形成獨特魅力的性格品質。只有這樣,新穎、獨特的設計才會在大浪淘沙中閃爍出與眾不同的光芒?;谝曈X感官的跨越,折疊與收納的便捷、下握車把的騎行方式,“A-kike”可以說這是對整合工藝技術和傳統意識的一種嘗試,形式上大大超越了功能訴求,在外觀品質和結構運用中獨樹一幟。這種別具一格的創意完全顛覆了以往自行車類產品給人的固有印象,也就是常說的產品給受眾人群所帶來的行為導向和縱深體驗?!癆-kike”為自行車設計方向的引導與延展,提供了更為廣度的研究視角。

(三)產品性格的提煉

說到設計創新與品質不得不提到產品性格,從根本上來說,一個產品的形態基礎就確定了產品的性格,如果說產品的功能屬性是一種必然,那產品性格的定位就是一種必然的存在,這種必然性是源于產品自身的使用特性與特定環境的定位。性格在以往的代名詞就是個性,但個性已經成為多樣化中的一個訴求,只能表達設計本質屬性的部分載體,即“其中之一”,但更深層是訴諸于整個設計的變化,這就是說一個產品的設計創新和品質提升需要更多的性格來表露。產品的性格是設計發展的源泉、精神品質的整合,它帶來了可追溯的歷程,也就是常說的產品給受眾人群所帶來的行為導向和縱深體驗,而不是淺嘗輒止的個性訴求。“隨尚”是專為上班族而設計的,他是追求時尚潮流的新一族、快意人生的魅力所在。在簡約時尚、方便快捷的理念銜接上,強化了造型上的概念語言和明快的流線分割;車把部位可調節的伸縮結構及旋轉結構的插入、零部件巧妙的結合搭配凸顯了作品的設計靈動。一件設計作品的出現,可以從多種角度來衡量和評價它的歸屬,從形式角度出發,歸于形式;從功能出發,歸于功能;從觀念角度出發,可終于觀念。任何富有創造性的產品設計都必然滲透、交織和表現著獨特的性格魅力,而這種性格的提煉,正是設計與藝術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互相啟發的融合。產品性格通常會呈現出作品的一種氣象,這種氣象又難以用一種風格或者一種具體的詞匯去概括,因此沒有對藝術的深刻認識,純公式化的設計是不會成為真正有創造力和感染力的產品設計,可以說產品性格的定位是一種悟性的感召、審美規律的勾劃和創造。以心靈感應心靈,以感情贏得感情,設計創新與產品性格之間,從一開始就有一座相銜互濟的橋梁來吸附,這正是設計中的審美、直覺和想象的延續、傳播、交融和整合。

(四)設計品質的修正

產品的創新設計實際上是對設計內容的分解與綜合的過程,也是外觀品質不斷修正的過程,這個過程是流動的、客觀的,也是隨機的。設計已是一個高度發展、并有相當積累的現實,此種角度的闡述正是從宏觀角度論證了人與社會統一模式的詮釋,自行車產品的繁雜結構讓此類產品的設計過程既與其他產品有相同之處,也有區別對待的地方。面對設計研究中激情而新穎的創想,要用理性的思維評判和引導方案的實施,同時調用抽象與聯想的感性思維來尋找各種替換物,對外觀設計、操控方式、驅動方式、傳動方式、新型材料、結構功能等多方面進行不斷完善與創新,并用設計的結果與潛藏的設計思維來影響這一過程的實施,繼而在理智與感性交織中佐證設計品質。設計是有形的,而品位是無形的,設計過程中要敢于懷疑、敢于創新,這種交織的判斷要在一種理性的認知下來佐證?!啊恰睉{借靈動的原創性為依托,以字母“∏”為創意點,其簡練的造型、清晰的結構、巧妙的穿插、合理的歸納、純凈的色彩詮釋著自行車產品的機構性研究。設計中弧曲線條的運用,折疊方式的歸納,車架與車座、車把三位一體的結構,前輪的鎖制功能的穿插,強化了此設計機構性的創新點;同時精細的色彩感悟,在沉穩中不失清新的浮華。設計是一種創造性的過程,但這并不意味著要徹底推翻以往的設計全部創新,而是應通過有效的思維方式,有選擇地在既有層面上加以創新和改良,同時在既定約束條件下對部分設計元素進行重新整合。在具體實施中,阻礙設計者創造力發揮的最大問題是“知識匱乏”和“知識深厚”所帶來的煩惱。知識匱乏者相對缺少文化底蘊和綜合知識的積累,以至于無法評判自己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設計思維的發揮;知識深厚者所帶來的“豐富創想”則往往在靈感創意的初期,就會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去阻撓此設計的不成熟、不完美,甚至在實施過程中帶給自己更多的壓力,徘徊在設計構思與最佳方案的選擇上,結果反而阻礙了創新與品質的營造。從某種意義上說,產品品質不斷修正的過程,正是產品創新和凝煉的集合。通過多重手段與思維的發散,深化設計再創新理念的研究,引導設計者將自行車產品似乎分散繁雜部件的各部分功能、結構和審美特性進行重構與拼合,在不斷的修正、補充、完善中升華設計創想,擺脫最初荒誕的臆想所帶來的焦慮。

三創造力的營造與發揮

現代自行車設計的整體性能、綜合效益、和諧環保等迫切需要順應時代,落實到系統研究中強化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和多元思維的創新,積極解決時代特點下的人文矛盾和互動性訴求。人與社會的統一模式必然是尊崇環境特性與個體需求的矛盾載體,為契合和消融這一矛盾體的利弊,通過研發設計中的布局設想、功能完善和寓意傳達等方面的確立,為綠色出行下自行車設計概念的提出予以首肯。

(一)多元模式的鏈接與匹配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處于一個有機的整體當中,因此,我們應以敏銳的眼光來審視和關注當代自行車產品的最新發展態勢。應該說,現在自行車設計的重心已經不僅僅是圍繞產品本身的創新,而是更廣泛地滲透到了頗具廣度的縱深層面,緊密地維系著人們生活、工作、休閑、娛樂為導向的多元關系上,這種多元的視角為自行車產業的拓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自行車產品以其獨立的單元體,作為內外互動的介質、相互聯系的紐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模式連接,牽動著當今日益膨脹的多元世界。這種多元的鏈接既是人的系統與物的系統的融合,也是對理性約束和感性惠顧的統籌。這常常隱藏在豁然直達中的特定設計思維,推動著各種交互模式的自行車產品應運而生,如將騎車和跑步兩種運動融為一體的自行車、可折疊的提箱式旅游自行車、親子互動自行車、水陸兩用自行車、空氣凈化自行車、各種租賃自行車等等,這些多重手段的引領往往會讓人們倍感驚喜、舒適和愉悅,從而給日益緊張的現代生活帶來更多的情趣。他們正迅猛地推進著人與產品的可持續設計包容,鏈接著匹配關系的最優化,體驗著多元化模式下的生活方式的變革,想象到現實的跨越。立足于當前社會的自行車產品的發展契機,“旅樂”以自行車與旅行箱合為一體的創意為契入點,帶著旅行箱騎行在都市中,倍感城市魅力。造型明快的流線分割、橙色與黑灰色的搭配,減少了箱體的臃腫感;伸縮及旋轉結構的巧妙結合,提升了其設計的實用性,對現代旅行者的綠色出行提供了深入的解析。

(二)人機因素的合理優化

產品設計往往以一種美觀和諧的姿態展現于人們眼前,而這種美觀與和諧則是產品本身存在的必然,也是產品本身所集合的人文意識,即為“合理”,歸根揭底,設計是為人而設計的。產品是透明的、誠實的、是有情感的,對于我國自行車產品來講,更多的是千篇一律中的簡單仿效和盲目追隨,而忽略了當下人對此類產品越來越高的精神需求和個性表現,這就需付諸以更合理、更直觀、更具性格、更為人性化的能動設計,通過定位、識別、跟蹤人類的動作和行為,來改善受眾群體的實質感受,推進人與物間的識別交互、理解交互、情態交互及情境反饋的交融,即最大限度地解決人與產品合理與協調中的人物和諧,“物我相忘”的境界。我們知道,自行車產品之所以備受當下人青睞,其綠色、環保、健康、便捷出行是它的優勢所在。同樣自行車產品的結構布局、造型色彩、騎行方式、個性訴求等因素的整合,就為人機交互及人機因素的設計植入提出了更高要求。使用功能的合理、行為機構的優化,注入產品的情感這是我們在人機系統中所面臨的長久命題,在充分考慮人性需求的同時,減少此類產品給人單調、生硬的印象,縮短與人之間的距離感,形成真正意義下大眾所共享的洋溢“熱情”,充滿“馥郁”的愉悅。將人機交互的合理性、認知感及感官悅目作為設計重點,通過造型風格及形式語言的系統優化,以協調一致的處理融入人機的視覺、體位、色調、材料、肌理的精細化設計,把握不同受眾人群生理特征和行為特性的緊密聯系,形成更易理解的傳達與交流,最大限度地符合人的行為習慣和簡化原則的交互,強調人機因素的合理優化不僅僅是對設計方案的選擇、分析、預測及優化,更重要的是對不同的受眾人群在使用時所處的本體、環境等的交互選擇,其身體的高矮、胖瘦,性別的區別,年齡的跨度,氣候的冷熱,雨雪之分,所有這些就對人體與自行車產品中所實質觸及到的車把、車架、車座、腳踏等主要部件的親合力和接觸感提出了更為明確的準則,使自行車各部分與人處在良好的交互環境中并始終維系著友好的操控,維系著整體形象的“親近感”。

(三)思維方式的拓展與釋放

以一種開放的視野去關注未來人類的物質文明和技術進步,從國際前沿的文化藝術和設計思想角度,深入挖掘和剖析更具研究性、引領性和前瞻性的設計語言和視覺元素,進而創造更為合理的生存方式,為自行車產品的創新提供有效的、持續的動力支持。結合我國綠色能源的優勢與自行車類產品使用的實際情況,可從環境、行為、國情的角度與社會服務深度整合,融合擴充,推進當代交通出行設計、人、自然三者的關系。對綠色能源下的自行車產品的新概念和新觀點有機整合,逐步在設計觀念、審美品質、人機互動和企業文化諸方面形成特色,進而彰顯技術層面和審美層面的融合創新,來滿足我們的現實及未來需求?,F代設計的核心是創新設計,開發創新思維、掌握創新設計方法,是現代設計迫切需要補充的正能量。正向、逆向、側向等多種思維有助于我們從不同深度、廣度進行思考,提出創新構思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從工業設計的角度對“綠色出行”這一命題再行闡述,通過變換設計的通用性為主導的設計研究方法和手段,圍繞自行車產品進行模塊設計和綠色能源系統模式的研發,來映射材料選擇、模塊拆卸、循環設計、結構設計、回收設計、節能設計、極簡設計、能源轉化等具體的系統設計策略和分析路徑,挖掘出具有創新和突破性設計的全新觀念。近年來針對自行車本體部分出現了各種新穎獨特的創意,諸如冬暖夏涼的自行車把手,其網狀的把手夏季涼爽,冬季利用太陽能加熱;車座表面像蜂窩一樣的小孔,雨水可順著小孔流掉的防水自行車座墊;座墊向后推閥座鎖定車輪的座墊與車鎖融為一體的鞍鎖設計;雨天伸展為擋泥板,晴天卷起可反光的自行車擋泥板;可輕松套接的雪天車輪防滑鏈;便捷而節省空間的地面嵌入車鎖位,吸附發光材料的夜光自行車等等。所有這些靈動創意的出現,從本質上推動了自行車類產品環境、資源和可持續發展的態勢,為拓展自行車產品集成、簡潔、高效、減能的綠色化雙向性研究提供了可能,不能不說這是設計研究中多重思維的挖掘和營造,完成了從設計的創意初衷到細節實施的釋放,以此來營造現代以至于未來真正意義下自行車產品的綠色出行。

四結語

創新體系和創新能力的營造,已成為產品發展的關鍵因素和重要環節。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今天,中國需要自己的品牌創新,需要培育和打造我們自身的設計體系與創新模式,只有這樣才能夠在未來競爭中確立我們應有的地位。構建綠色平臺下全新的自行車設計創新與優化,要從精神尺度和情感密度中吸取營養,推進多元化思維的縱深拓展,探求具有前瞻性、引領化的設計研究,打造對新觀念、新技術、新能源系統化研究的挑戰意識和創新意識。進而彰顯全新的思維視野、設計理念、系統設置和實踐方法的科學審視和超越體系,達到真正意義下積極效益和人文效益可持續性的“綠色出行”。

作者:曹偉智單位:魯迅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