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進程中城市設計與規劃語言表現
時間:2022-02-27 10:56:35
導語:城市化進程中城市設計與規劃語言表現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城市化進程在當今世界上是一個較為顯著的問題。在城市化進程中,亞洲,歐洲,美洲三大洲的典型城市進行分析,根據政治因素,經濟因素,文化藝術,地域特色,宗教信仰等綜合因素進行城市化的過程。城市化也帶來的是城市設計與規劃中一系列的問題與影響。同時,筆者以自己生活的城市—北京為例,分析城市化進程對北京的影響與建筑設計、城市規劃的內在關系。探索與展望未來在飛速發展的市場經濟下,城市建設與城市規劃的全新設計理念。
關鍵詞:城市化進程;城市設計;可持續功能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加劇,社會化進程推進速度飛速,城市的建筑設計與規劃在社會化進程中顯而易見,而城市的建筑設計和規劃的設計是對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生活方式,地域特色,宗教信仰的綜合體現。在亞洲,歐洲,美洲社會大背景下的城市,呈現出不同的面貌與建筑規劃特色,這之間的城市設計語言的表現也是對民族特色的表現。
一、亞洲,歐洲,美洲社會大背景下的城市特征
城市的建設與規劃必然離不開設計師對每個城市的不同認識。各大洲與設計風格和設計的語言表達之間也有著緊密的聯系。一座大廈的興起、一個景觀的樹立,一座花園的建立其內在的因素多為對城市設計與其功能性的,需求性的建設。
1、亞洲—中國經濟發展下城市化特征
以亞洲的中國為例,中國的改革開放較晚,但中國人口眾多,人口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大型發達一線城市,社會化進程中的步伐飛速發展,以滿足城市功能性的需求。據《人民網》數據統計,北京市城區的農業人口已由1995年的52.8萬人減至45萬多人。在未來的幾年內,北京城區將形成“大城市、小農村”的格局,農業人口和農村耕地的縮減,將進一步促進城鄉一體化。僅朝陽區的農業人口,已由1990年的100萬人縮減至近20萬人。據悉,年內又將有8000多戶農民告別田園生活,步入城市居民的行列。從這一數據來看,急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在大城市未做好充分的準備時會造成發展不均衡的問題。
2、歐洲—英國工業化國家城市化特征
歐洲各國的城市建設與規劃早二戰前已經初見規模,經濟發展水平高,生活指數較高,城市化進程普遍沒有激增現象,這與社會安定,經濟發達,國民文化水平較高,社會發展穩定,城市人口分布較合理。英國的城鎮化堅持以城鄉規劃為主體的公共干預政策。英國在城市化初期,由于人口和產業活動的迅速集聚而城市缺少必要的供水、污水和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導致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致命疾病的流行。自19世紀中葉起,英國通過了一系列的法案,對環境衛生問題進行管理。1909年頒布的《住宅與規劃法》成為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規劃法,標志著規劃成為重要的政府管理職能和引導城鎮化進程的公開政策。繼英國之后,歐洲各國相繼建立了城市規劃體系,采取了有力的行政干預來改變城市環境。各國相繼制定法律法規對城市化和城市建設進行強制性規定和規劃引導,并在城鎮化進程中經歷了制度、方法和技術的不斷演進和完善。
3、美洲—美國在城市化進程中特征
美洲—美國為例,自1840年美國城市開始發展到1970年,美國城市的郊區人口超過城區人口,這一時期城市化率達到了73.6%,基本完成城市化進程。同時美國政府對各城市之間的經濟規劃與城市規劃有緊密聯系。對城市的建設也較為合理,依據這人口數量,經濟實力與建設成本。
二、分析城市化進程對中國北京的影響
北京是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城市面積屬于大型城市,人口到2015年已達到2170萬人,由于20年的改革開放的發展。不斷有更多的跨國企業,外資企業,民營企業等涌向北京,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有了更多的問題與矛盾。比如說:空氣污染,交通堵塞,資源的不足,生活質量的下降,使得北京的社會服務與城市服務滿足不了人們生活工作的基本需求。
1、城市副中心的建立與實現
從2013年開始,北京的老城區已經無法保障人們生活居住的需求。故政府提出建立北京城市副中心,將周圍50公里內的外省城市囊括到副中心,一些政府機關搬遷到副中心辦公與生活。形成新的社區型工作生活一體化。以緩解老城區的居住,生活和交通壓力。城市的建設與規劃是在逐步建立與完善,一些城市的功能已不能滿足當時生活與居住的需求,北京在2001年的常住人口為1364萬人,在十五年間,激增到2170萬人。這一數目的激增帶來的是城市化的推進,但日趨顯著的問題也凸現出來。印度孟買與中國北京的問題較為相似,我們簡稱“大城市病”。
2、展望未來城市設計的想法與理念
城市的設計首先的考慮因素是“以人為本”,無論是生活、工作的地點都要有一定的合理性,舒適性。城市的設計要圍繞著城市的發展做適度的調整與調節。城市的發展也要圍繞著“可持續發展進行”,資源的可再生與循環可持續利用是今天我們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未來城市建設中所用到的材料與材質仍可以采用循環材料,可再生材料進行設計。以北京為例,北京在2008年舉辦完奧運會后,場館的使用發生了變化。最具代表性的“鳥巢”和“水立方”,現在是對外開放的體育場館或舉行大型賽事與表演。場館在建設過程中用到的座椅與看臺都具有可調節功能,以求更大限度的使用場館。城市的設計與規劃依托著生活在這所城市每一個人的生活質量與生活幸福指數。筆者法國巴黎曾聽過一句諺語“你在巴黎生活過,就會有巴黎的氣質”。的確在設計規劃師的性格與氣質也會在城市的設計與規劃中體現。我們每個人生活過,工作過城市的特征,在我們身上會留下深深的烙印,與此,城市在設計與規劃中也充分考慮到“人本主義”,將可持續性與未來功能疊加到設計規劃中。我也對我所生活的,熱愛的城市—中國北京在設計事業上貢獻一份力量。
作者:李文琦 單位:北京城市學院
參考文獻:
[1]馮健周一星.1990年代北京市人口空間分布的最新變化.城市規劃.2003(5)
[2]劉瑞芳.北京西南地區“城中村”改造有關問題研究.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3.
[3]陳彥彤,杜杉,周小麗,薛盤棟.國外城鎮化啟示錄.時代金融(上旬).2013(2)
[4]趙樹德.英國城鎮化建設的經驗和啟示.中州建設.2014(13)
- 上一篇:服裝造型設計下對藝術美感的理解
- 下一篇:城市規劃中城市設計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