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低碳建筑生態城市設計研究
時間:2022-10-21 10:52:46
導語:綠色、低碳建筑生態城市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經濟的高速發展帶來的不僅僅是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同時也帶來了更加嚴重的環境污染。人們對能源、資源的浪費讓地球環境遭到了極大的破壞。人們向大氣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所導致的溫室效應,制冷設備的使用讓臭氧層遭到破壞等環境問題已經日益嚴重。在這一背景下,人類應當積極尋找一種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而通過發展低碳經濟就是其中一個很好的途徑。本文從現階段綠色、低碳建筑生態城市設計的意義角度出發,結合筆者的實踐,對綠色、低碳建筑生態城市設計做了一些探究。
關鍵詞:綠色環境;低碳建筑;生態城市;設計研究
建筑可以說是人類生活和學習所必需的場所。但是,建筑從其一開始規劃到施工、裝修、拆遷等過程中,都伴隨著能源的輸入以及廢棄物品排放等問題。低碳建筑已經成為國家化城市設計的主流趨勢。建筑在進行設計的過程中,綠色、低碳是關鍵。
一、現階段綠色、低碳建筑生態城市設計的意義
(一)是推行生態環境的必然需求。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已經受到全人類的關注。生態環境對于人類生活質量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如果生態環境被破壞到不能挽回,那么其就會反作用于人類的正常生活。因此,綠色、低碳的建筑就是構建生態化環境的必然需求。我國大力發展節能省地型生態建筑,大力支持綠色建筑中應用節能技術,并且能夠通過行業標準來進行規制,真正實現了城市建筑的減量化、再利用以及資源化。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頭等問題。因此,在進行生態城市設計的過程中,我們應當始終貫徹落實綠色發展這一理念,將綠色發展應用到城市建設的方方面面。(二)是節能減排,減少CO2污染的必要措施。研究發現,在建筑的生命周期內,其在二氧化碳的排放總量中占據近50%。這一比例遠遠大于運輸行業和制造行業等“二氧化碳排放大戶”。全球接近二分之一的能源都是用來建筑,并且人類從自然界中所獲取的大部分物質原料都會用來建造或者應用到建筑的附屬設施。就目前而言,橋梁、道路、隧道等關鍵性建筑是不能夠用綠色低碳等標準進行衡量的。但是,城市中的居住區、辦公樓等建筑則可以大力滲透綠色理念。[1]對于類似于我國的發展中國家而言,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到城市,這就讓其對于城市建設有了更高的要求,所耗費的原料也是多不勝出。因此,綠色、低碳的建筑設計是城市發展的必然需求。
二、綠色、低碳建筑生態城市設計
(一)生態技術和生態城市。生態技術主要是應用生態學原理,從城市整體的設計角度出發進行建筑設計,不僅僅注重整個城市系統的優化,綜合利用各種能源和資源,還需要從單一建筑設計的角度出發,減少浪費和損耗,真正實現以較小的資源消耗達到較高的建筑目標。在這一過程中,生態技術和生態城市之間的關系是息息相關的。生態技術的合理應用可以促進能源和資源的優化調配。生態城市的建設能夠促進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在生態城市的背景中,大興義和莊“新能源村”的建設已經給予我們很大的啟示。生態技術的長足發展能夠極大地促進生態城市的建設,通過對生態學、建筑學原理的綜合應用,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能夠讓城市和生態之間達成一個良好和諧的共同體。(二)綠色低碳建筑的社會條件。綠色低碳建筑的社會條件仰賴于人們思想的變化。低碳綠色建筑雖然剛剛在國內起步,但是由于我國在教育行業中不留余力地宣傳培養綠色發展觀,讓低碳綠色的建筑有了深厚的社會認知,這就是綠色低碳建筑所必需的社會條件以及思想基礎。我國的經濟發展逐漸從“以人為中心”轉向到“以環境為中心”上,這樣的思想認知奠定了我國社會發展生態城市的重要基礎,并且能夠通過生態城市的設計來構建、吸引其他城市進行消防,促進整體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的構建。低碳、綠色建筑已經被社會所接受,共同的社會理想是每個人的追求目標。這不僅僅是每個人的即時利益,更是關乎到子孫后代的長遠利益,并且能夠公平合理地與其他同處于一個時代的人們分享地球有限的資源。(三)生態建筑的發展方向。低碳綠色建筑在我國依舊處于起步階段??v觀全球,西歐、北歐都是低碳綠色建筑發展良好的地區,在日本、新加坡也逐漸出現了綠色低碳建筑。就我國而言,現階段綠色低碳建筑的建造技術以及設計方法依舊處于起步階段,還需要相關從業人員潛心研究,以實現技術突破。從建筑設計上來看,我們不僅應當是將建筑融入自然,形成循環體系,更是應當利用有限的經濟使用資源,讓建筑成為整個人類生活和生態環境的一部分。從生態環境的角度來看,我們應當盡力減少對自然景觀、山體環境等的破壞,讓自然能夠融入到城市設計中,通過技術實現自然環境和城市環境之間的能量循環利用,并將自然理念引入到建筑中,實現生態環境的建設。[2]
三、結束語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讓我國城市建筑變得越來越多。建筑實質上就是能源堆砌的結果。因此,在進行建筑設計的時候,綠色、低碳理念應當滲透到建筑本身生命周期的方方面面。在城市設計的過程中,我們要盡量將其融入自然,實現再現自然,感知自然,從而真正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參考文獻:
[1]王輝攝.開展“低碳”型城市設計[J].城市建筑,2016.
[2]陳曉航.小議低碳生態建筑[J].環境設計,2017.
作者:李勤 單位:山西省澤州縣住房保障和城鄉建設管理局
- 上一篇:基于用戶體驗語音交互產品設計分析
- 下一篇:城市設計文化思想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