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空間創新設計研究
時間:2022-02-25 09:10:57
導語:地鐵空間創新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資本經濟、社會經濟、新物流經濟和區域經濟的建設和發展離不開交通。而地下鐵路建設是我國交通事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地鐵空間的設計環節有助于地鐵在安全性、實用性、美觀性和經濟性等方面得到更合理的配置,進而提高社會公共服務效率。本文就地鐵空間創新設計的點和面加以列舉分析,并針對地鐵空間創新性建設,提出一些看法,供讀者參考。
關鍵詞:地鐵;地鐵空間;空間設計;地鐵設計
隨著現代區域經濟蓬勃發展,對地下鐵路建設更安全、功能更多樣化、更加美觀和低成本等方面,有了更多的現實要求。而隨著國家政策環境下的市場供給側深化改革,地上物流鐵路運載量和陸地公路的負荷量迅速增加,使地下鐵路的載客理念和出行條件多偏向于載人,由于現代消費經濟觀念讓人們更看重商品和服務的附加價值,與此同時人們工作和生活節奏加快,審美水平不斷提高,都構成了地下鐵路建設工程的新的機遇和挑戰,所以對地鐵空間進行創新性設計和改進就非常必要,會讓更多的乘客愛上地鐵。
一、地鐵空間環境設計的發展趨勢
(一)向著人性化方向發展。出行中的設計產品都是為了滿足人的需求,地鐵空間環境的設計也不例外。地鐵空間設計的服務范圍最好能夠涵蓋地鐵職工和平??土髁康目偤?。在一些西方國家,為了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還增設母嬰室、吸煙室、診療室和無煙車廂等,更能精準地形成環境對人的接納、關懷和照料,從而讓人們“人在旅途”時不會感覺乘坐的是冷冰冰的地鐵列車,而是自己感到舒適愜意的移動小空間。(二)向著人文性和區域性發展。在當今,隨著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推廣應用,幾乎所有的交通工具上都有廣播,地鐵也不例外。作為一個文化傳播的載體,地鐵可以向人們展示著豐富的當地文化特色,培養人的集體感,滿足人的思鄉情。目前已有許多地鐵有一些當地土特產、小商品、電子產品等的展覽,從側面印證了社會生活水平的飛躍,也體現了地鐵空間獨特的經濟作用。著眼于地域文化的地鐵空間設計,其側重點在于呈現出不同的地域空間特色,體現區域文化差異性。許多現代車站設計者采用“標準化”“模數化”的技術,兼顧設計方法和建設成本。在此基礎上,設計者應盡可能采用多樣化的表現手法,充分開發利用當地歷史文化元素資源,讓乘客全方位感受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傳承文化,增進民族文化歸屬感。(三)向著生態化方向發展。生態環保的話題永遠都不會過時。地鐵空間的建設在空間高效利用的同時如果能關注建材的環保性、地鐵空間的綠化性,甚至是地鐵微型園林藝術性,都會給乘客留下更美好的印象。
二、地鐵空間的藝術性創新設計概述
地鐵文化構建實則是對城市文化的全方位、多角度解讀,城市傳統文化難以實現在地鐵空間中的融合對城市固有文化的再創造,而非淺顯意義上的引經據典只言片語的綴飾。在地鐵內部結構空間層面相關研究已較完備,比如地鐵空間高度、照明設計、行進線路優化、指示系統、車輛內部空間,等等。倘若充分挖掘上述地鐵文化的精髓,藝術與技術糅合,現代與傳統互通,那就更能充分展現地鐵技術與文化的魅力。(一)傳統理念的現代演繹。現代空間設計的靈感是人們將自然現象與主觀感受通過信息整合重新表現出來,色彩心理學與空間設計科技相結合后,能夠體現出簡潔、采光、通透、色彩素雅的空間格調氣氛,呼應周圍環境,舒緩人們的心情,體現優質化服務的觀念。(二)源于生活,引導設計。地鐵列車對面坐休息椅,其設計靈感來源于古時的高臺宴席。高朋滿座時仍有助于保持平衡的設計,圓弧形輪廓可有效抗震分壓,穩定列車重心并提高各個方向的安全性,同時利用人體力學減輕慣性對乘客的影響??勘巢剂霞毠澨庍\用回紋鏤空紋樣,靈感來源于中國剪紙圖騰、青花瓷和建筑紋樣。圖騰的現代藝術符號化,由傳統語言通過設計實踐秉承,使技術與藝術完美契合,更體現服務水平與建設的用心。(三)營造生機和空間彈性。地鐵空間大部分都位于地下,封閉而難以利用自然光和暖,使得地鐵空間常給人一種冷漠幽閉的印象。將一些綠色植物,如綠蘿、常春藤等引入地鐵空間,將地鐵空間合理配置后,規劃設計成“地鐵綠島”或“地鐵陽臺”,可以增加地鐵空間的生機,也可以緩解人們在高速工作生活節奏下的緊張焦慮,消除部分人群在地鐵中的幽閉情緒。
三、地鐵空間信息媒體系統設計的創新性
地鐵空間信息傳媒系統的作用包括信息處理、空間互動、媒體互聯等,我們可以因地制宜,根據地鐵原有的空間設計布局來配設多媒體系統,根據財務預算選擇合適的多媒體設施,豐富旅途信息量。(一)地鐵信息媒體與空間的互。動原先,地鐵空間除了滿足基本交通功能之外,大多以商業廣告和文化宣傳壁畫為主,占據了顧客的視覺空間,但信息量有限,互動性不強。如果能把有限的空間與承載無限類型信息的多媒體結合,那么兩者的互動可以讓人更容易獲取更多信息,擺脫地鐵乘坐的枯燥感,豐富人們的見識,在乘坐地鐵的時候吸收新知識,從而達到一定的宣傳目的,實現社會效益。(二)多媒體應用是地鐵空間創新性設計研究的一個亮點。如果能合理調配地鐵交通資源,同時兼顧環境與商業資源、文化資源的有機融合,那么地鐵新媒體技術的嵌入和應用就會有規律可循。按照這樣一個構想,地鐵空間創新設計將會具有整體性,即從不同方向針對不同需求的人群進行更有針對性的宣傳策劃活動,并且,倘若這種多媒體技術能與大數據信息技術相結合,其商業價值不可估量。
四、地鐵空間創新性設計的必要性和面臨的機遇及挑戰
如果將地鐵融入到地鐵站規劃的子類,那么地鐵空間設計需要同時具備這些屬性:核心構造性、地面輔助性、人際交互性、空間流線性和設計藝術性等,并在載客量方面有所強化。各個形式的互相依存、相互銜接,構成了地鐵空間的整體性,也成為地鐵站空間設計中最熱門的研究話題。在這五種空間屬性中,前兩者都在以往的設計中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而人際交互空間是空間創新的一個突破點,新媒體技術的融入將會更好地完善地鐵空間的人際交互功能。(一)地鐵空間設計的必要性。由于我國鐵路運載量和建設速度井噴式增長,我國地鐵在加快建設步伐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諸多問題,如體地質結構、路基不達標、安全建設事故、站臺位置設計不合理、線路老化等問題,以及地鐵使用人群層面問題(如不文明乘坐、性騷擾、人際關系冷漠等)。其中,地鐵空間局限與功能性浪費是最不容忽視的問題。乘客們對于地鐵和地鐵空間的感受是被局限和不容易得到滿足,春運前后感覺尤為明顯,人多,客流量大,如不能增設人群所在的空間和設施,就容易有人滿為患的感覺。(二)當前地鐵空間設計面對的挑戰。誠然,完整的地鐵空間設計除了與現有的結構技術有機結合以外,在裝飾與陳設方面需考慮的因素還很多,如安全耐磨的裝飾材料、操作簡易的設施設備、明確又豐富的導向系統、合理控制造價,等等。如若沒有這些因素為前提,再好的文化構建設想都是空談。日益增加的出行需求、制度的改革和技術壁壘的拆除都是地鐵空間創新性設計實踐中面對的新挑戰。(三)地鐵空間設計面臨的機遇??偟膩碚f,地鐵空間的創新設計研究在不斷進行,研究成果不斷累積,從購票流程到交通速度,從文化設施配套到新媒體空間的建設,都為地鐵的劃時代革新提供了前進方向。技術的革新和時間的縮減,都增加了地鐵空間配置的效率和彈性,且地鐵逐漸科技化、生活化,國家現代化建設各項政策環境的支持和推助,也為地鐵空間設計創新提供了激勵的物質條件和社會條件。
五、地鐵空間創新性設計的前景與展望
(一)人工智能將作為地鐵空間創新的源動力。人工智能已經不再限于媒體范疇,而是提升到人與信息媒介系統協作而產生勞動作用效果的一種更為高級的生產經營方式。科技生產力的提升,給人們出行帶來的革命性影響和轉變(也包括地鐵),使得現代空間狀態能夠滿足更多出行需求的變化并克服安全建設弊端。在將來,空間設計與利用將會有更大的提升空間,地鐵速度不斷提升,也會增加地鐵空間的使用率,與此同時,地鐵空間媒體文化也會隨之步入新的節奏,于是新媒體研究和地鐵空間設計研究融合成了穩定、成熟的實踐經驗,用以指導今后的現代人類生產勞動和生活消費的方方面面。未來的研究方向還包括,隨著GPS導航技術系統定位與大數據信息技術的完善,下一步將會有一些私人定制的推送廣告,更能精準捕捉和滿足客戶需求,將會加快人們將地鐵和日常工作生活融合的步調。此外,人們日益重視的出行安全理念與技術不斷革新后的地鐵GPS定位技術相結合,會對穩定社會秩序和治安環境有所幫助。(二)認知地圖的更新和定量研究的深化使地鐵空間。資源配置得到優化在未來,認知地圖及相關技術不斷革新,商家對于使用人群的總體印象和整體感受會有更準確的把握。以此作為出發點,結合信息傳媒技術、商品營銷學、廣告心理學、市場統計學和消費者行為學等多學科的理論與實踐,有助于一種新觀念的建立,即信息從買方搜索走向賣方投放,在地鐵上就能完成市場信息交流方法的創新實踐過程。
六、結語
中國城市化建設步伐加快,也加快催生了一批特大城市、大城市及城市群。大城市人口迅速膨脹直接導致車輛增多,造成城市地面交通擁擠,行駛車速下降,事故增多,出行效牢大大下降,而大城市和城市群的迅速出觀客觀上促進了地鐵交通發展。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施工技術和設備制造裝備業已取得長足進步,為修建城市地鐵交通系統提供了強大經濟技術支撐。本文論述了地鐵空間設計的發展趨勢、機遇和挑戰,并展望了未來的發展方向?,F今地鐵越來越成為現代化城市的重要交通工具,在節省生活時間、緩解交通壓力、創造文明城市等方面有很大的貢獻。未來地鐵空間環境的設計,可以不只局限于滿足基本的功能需求,同時還包括對地鐵空間的人文化、環境的信息化和生態化等深層面的文化內涵提出更高的要求,幫助人們在繁忙之余,充分體會城市地鐵獨特的魅力,欣賞城市藝術文化,讓心靈在乘坐地鐵的片刻得到安放與休憩。
參考文獻:
[1]靳穎.地鐵空間公共藝術設計方法的研究[D].中國美術學院,2012.
[2]陳嬌.舒適型生活起居空間創新設計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5.
作者:宋懿潼 寇栩碩 單位:遼寧對外經貿學院
- 上一篇:光電檢測電路設計研究
- 下一篇:大學專業技術創新設計與提升路徑
精品范文
5地鐵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