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公園規劃設計研究

時間:2022-08-14 10:59:53

導語:鄉村公園規劃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村公園規劃設計研究

1鄉村公園規劃設計理論

隨著生態休閑和鄉土文化旅游的興起,鄉村公園作為一種新型的公園,涵蓋了鄉村景觀、郊野生態、農耕文化和農業生產為一體的綜合性公園,具有獨特的地域性和文化性。鄉村公園設計要充分地展示鄉村文化和地域特征,應具備以下基礎理論。1.1地域特性的要素。地域特色是一個地區和其他地方相區別的個性特征,是其特有的個性、標簽,是地域自身存在的本質特征[3]。這種特性主要體現在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其中自然景觀包括氣象景觀、地文景觀、水文景觀、生物景觀,人文景觀主要包括歷史遺跡、建筑、工程景觀、宗教信仰、民俗文化等。這些獨特的地域文化是該地域人類長期的勞動成果,反映出該地域自然和社會人文的結合,具有歷史連續性[4],在一定程度表現出了地域特色的特征[5]。鄉村由于城鎮化不高,開發力度不夠,因而保留了較好的自然資源,同時鄉村地處偏遠郊區,往往表現出獨特的歷史文化。鄉村公園作為鄉村文化的重要載體,在表現鄉村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地域特征作為鄉村基因識別性符號,在鄉村公園規劃中應加以重視與利用。1.2景觀生態學。景觀生態學主要是研究空間格局、生態學過程與尺度之間的相互作用,強調整體性、尺度和綜合性,主要是斑塊、廊道和基質三大要素[6]。鄉村的景觀生態以“山、水、田、林、路、園、塘”等為基礎構成不同的景觀格局。雖然這些不同的景觀單元組成了不同的空間類型與配置,但各空間在長期進化中形成了穩定的生態架構,為鄉村生態穩定及物資多樣性提供了保障基礎。如鄉村中以河流、道路、林帶等為廊道系統,山林為基質,田、園、塘等為斑塊系統,組成多種生態空間格局。雖然各系統之間互相分離,但并沒有影響各系統間物種信息的流通,反而使其趨于更加穩定,維持了穩定的生態過程和生態肌理,保障了物種信息流通、生態鏈的穩定和物種多樣性。鄉村公園作為鄉村景觀格局的重要斑塊之一,規劃設計時應注重各斑塊間的邊緣銜接,避免斑塊間的破碎化,通過景觀耦合各斑塊間的異質性,保障地域生態穩定性。然而,鄉村文化與生態在不同的景觀空間中形成了不同的景觀序列,在特定的環境中形成了人文與自然的高度融合。鄉村公園作為重要的斑塊,設計時除了注重地域生態肌理,還應注重鄉村文化的表現,用鄉村民俗文化結合景觀設施來表達地域文化,并賦予與時俱進的生命力,以達到對一個場所的獨特解答,使鄉村公園在文化與生態格局上與周圍景觀格局互相融合。

2鄉村公園規劃設計

鄉村景觀是地域內經濟、人文、社會、自然等多種現象的綜合表現,具有獨特的人文情懷和自然風貌。鄉村是農耕文化的發源地和人類文明的源頭,每個鄉村文化是在農耕文化的積累中產生,逐漸形成特定人文景觀。這些以自然景觀為基礎的人文景觀,由于區位的差異、自然景觀要素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景觀文化。鄉村公園設計應根據鄉村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特性,結合景觀生態學理念,使鄉村公園的自然景觀格局和人文景觀格局與鄉村景觀格局相耦合,從而使“山、水、林、路”等斑塊間互相融合穩定,具體措施如下。2.1利用自然特征,塑造特色景觀。景觀的地域性首先表現為地方的氣候條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質、植被等自然特征。設計中應深入調研自然特征,了解每一項因子的特性,在此基礎上分析各項因子與設計主題、結構、功能等的關聯性,這樣才可以做到對一個場地生態肌理的尊重,體現地域特性。根據鄉村自然特征,塑造自然特色的鄉村公園,如通過植物群落和水景觀以表現自然特征。鄉土植物是經過長期進化和自然遴選保留下來的適宜本區域環境條件的植物,地域特征明顯。豐富鄉土樹種是一個地區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7]。鄉村公園植物的配置應著重體現鄉土特色,選擇生長強健、穩定性強、抗病蟲害強的地帶樹種。植物配置注重多層次搭配,組合不同的植物群落,常綠與落葉混交,闊葉與針葉兼顧,營造多空間、多季相的植物景觀。水作為重要的景觀要素,能有效地表達地域特征。“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反映了先哲對“水”的認知和“水”所蘊藏的無盡的文化內涵。無論是鄉村還是城市,水文化都具有悠久的歷史,在傳承地方文脈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水景觀是對地域水文化的重新解讀。在鄉村公園當中水景觀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通過不同的工程措施、濱水建筑、植物、景觀小品來展示和科普地域性的水景觀。如成都的活水公園是世界上第一座城市綜合性環境教育公園,取自府河水,依次流經厭氧池、流水雕塑、兼氧池、植物塘、植物床、養魚塘等水凈化系統,向人們演示了水與自然界由“濁”變“清”、由“死”變“活”的生命過程[8-10]。2.2挖掘人文資源,傳承歷史文化。人文資源是在自然景觀的基礎上疊加了文化特質而構成的景觀,具有民族性、藝術性、傳統性和特殊性的特征,是人類活動的產物。它體現著一個村落的歷史風貌和文化特征。鄉村的人文資源主要有農耕文化、歷史遺跡、傳統民俗活動等,它們形成了不同形式的人文景觀。設計應尊重對這些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以不同的空間形式和設計手法展示文化。如設計文化廣場、戲劇舞臺等活動空間讓鄉村民俗活動再此延續,還可通過對歷史遺跡的保護,提取相關元素,結合現代手法,設計相關休閑建筑、景觀長廊、景觀小品等,讓景觀作為歷史文化的符號傳承傳統文化,從而將景觀與地域文化結合,避免將人文景觀強加于自然景觀上,造成對地域文化的不尊重。通過解讀鄉村地域特性,了解基地的自然特征和文化屬性,因地制宜地將基地周圍環境與鄉村公園互相滲透,使各斑塊景觀格局互相耦合,從而使設計貼近自然、具有地域特性的文化公園。

3晉江市華僑公園景觀設計實踐

3.1項目概況。基地位于福建省晉江市金井鎮丙洲村西北側,金安路南側,地勢呈東北向西南走向,高差約3.5m。基地東西長約200m,南北寬約150m,總面積為30850m2,分兩期規劃建設,以一條路為東西兩期。一期位于道路西側,規劃面積23650m2,該地塊內主要是地勢平坦荒廢田地(圖1、2);北部有少許桉樹和龍眼(圖3),東北有一個水量較大的水井。二期位于道路東部,規劃用地為7200m2的荒廢農田。3.2項目地域特性。3.2.1自然環境資源分析。項目地處閩南泉州晉江市,臨近海域,地勢平坦,是一個沿海區的村莊,具有一定的漁村文化。屬亞熱帶氣候,平均氣溫為19~22℃,氣候溫和;常年雨量1200~1300mm,雨量充沛?;貎茸匀毁Y源較差,生態資源稀少,植被品種單一,只有一口水量較大的水井,缺乏地域景觀格局識別性。3.2.2人文景觀資源分析。丙洲村歷史悠久,具有千年文化歷史,以開閩王后世居住于此形成的王氏家族文化融入于閩南文化中。基地周圍建筑以現代村落建筑為主,少許居民建筑還保留傳統的閩南古厝和華屋,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但依然存在人文景觀識別性不高問題。如今丙洲村已成為重要的僑鄉,海外人員達萬人,形成獨特的僑鄉文化村落。3.3設計目標。華僑公園作為晉江市重要的鄉村公園,它對文化的承載與傳承起著積極的作用,能有效地展示丙洲文化與特色。基地丙洲村自然與人文分析,在滿足不同功能需求基礎上,華僑公園設計以濱海元素和僑鄉文化為特色,有機地組合地域植物景觀,使公園與周圍村莊肌理融為一體,形成識別性較高的村莊公園,突出地域文化公園的同時展示經濟強縣的形象魅力。3.4設計主題。根據基地特性和生態肌理,設計以“華僑文化、濱海風情、運動休閑”為主題,將華僑文化、閩南文化、建筑文化等文化互相滲透,結合植物景觀,提高場地文化和自然的交融性,將文化融入自然中,打造成一個具有生態與人文特色的以休閑、娛樂、健身為一體的綜合性公園。3.5設計策略。3.5.1利用自然特征,塑造特色景觀。基地自然資源特征較少,依據現狀資源特性,充分利用現有水景營造水景觀,利用鄉土植物,采用喬-灌-草的配置模式,突出彩化亮化不同季節的綠化景觀,點綴景觀置石、僑鄉文化雕塑,以塑造特色景觀。3.5.2挖掘人文資源,傳承歷史文化?;貫l臨沿海,地處閩南,形成獨特的閩南文化與華僑文化,設計以僑鄉文化為主軸,結合閩南文化,融入濱海風情,打造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提高鄉村公園識別性與文化傳承特性。3.6設計實施。遵循現有的村落肌理,重塑場地功能,提高場地識別性,規劃設計形成“一心、兩環、四區、多點”(圖4、5)的景觀空間格局?!耙恍摹保阂栽兴礌I造觀賞水景為中心的思鄉湖生態休閑觀光區?!皟森h”:以兩條環形的園路形成生態綠廊,將各景觀節點連成一個整體,形成有序的景觀序列?!八膮^”:分別為游園觀賞區、運動健身區、停車場區和生態園區?!岸帱c”:根據基地特色文化點,營造代表丙洲村不同特色的多個景觀節點。3.6.1游園觀賞區。該區旨在為村民提供一個休閑的文化交流兼游樂的觀景場所。該區主要是以華僑文化為主題的核心景觀區,布置公園入口廣場、休閑平臺、活動小廣場、思鄉湖等重要景觀點,通過曲折的園路連接各節點,引導游客在園內觀賞游玩。入口廣場是連接園內外的主要窗口(圖6),對吸引游客進園起著重要的作用,而休閑平臺、活動小廣場是對其功能的延續。設計手法上以簡約幾何形的構圖方式,設計樹陣、休閑座椅、觀景亭、植物等元素組成入口景觀。思鄉湖是重要觀賞休閑區(圖7),設計充分利用基地原有的大水井資源,以突出海外僑胞們的思鄉之情為意境,設計僑心亭、親水平臺(木棧道)、臨水步道等景觀序列。淺水區采用自然原型駁岸營造動植物棲息地,深水區采用條石砌筑駁岸,組織成不同的生態空間。通過就地取材,用當地石頭與鄉土植物組成大門景觀與濕地景觀,其中入口種植鳳凰木、小葉欖仁、皇后葵、大王椰子等多種鄉土熱帶樹種,水生植物以蘆葦、旱傘草、再力花等,通過不同的搭配構成具有熱帶風情的植物景觀。建筑用紅磚白石、燕尾脊、雙坡曲的屋頂形式體現地方建筑特色。小品以牛雕塑、石頭景觀、特色花境等反映不同的地域特性,如牛雕塑寓意著閩南人的奮斗和敢拼精神。3.6.2運動健身區。此區為人們提供一個運動、健身、游玩的場所(圖8)。主要布置室內游泳池、室內籃球館、用鵝卵石步道、景亭、休閑場所等。游泳池與籃球館位于區內東西兩側,中間設置景觀亭,以鵝卵石園路將3景觀節點串聯起來。在休閑場所設置高低錯落的組合樹池、坐凳、小賣部,供村民或游客在觀賞球賽之余在此休息、活動、交流、賞景。為突出亞熱帶濱海風情,該區植物景觀以小葉榕、垂葉榕、臺灣欒樹、加拿利海棗等為喬木,散尾葵、黃花槐、雞蛋花、黃金榕、三角梅等為灌木,龍船花、紅花檵木、紅葉石楠等為地被,營造層次不同的具有地域性的植物景觀。3.6.3停車區。該區位于公園北側,在入口設置矮樹池,引導車輛行駛,停車位融入海綿城市理念,利用嵌草磚的鋪裝形式(圖9),能有效地使雨水滲透至地底下。車位之間種植大冠喬木,形成林蔭環境,構成舒適的生態停車場。3.6.4生態園區。該區位于公園東側,為留住僑胞們對以往鄉村生活的鄉愁,于二期建設生態園,根據現有的場地農田肌理,在此區開展生態種植、科普宣傳等娛樂項目,建成集景觀、生產、觀光旅游、宣傳教育為一體的生態園,既可以留住鄉愁,又可以體現地域特性與鄉村公園文化。生態園的植物設計應遵循因地制宜、點線面結合的原則,體現地域特性的景觀效果。適當引入經過馴化的園林樹種,營造出一種別致、色彩豐富、季相變化明顯的植物景觀。3.7福建晉江市華僑公園綜合評價。通過晉江市丙洲村華僑公園的規劃設計,布置休閑觀光區、健身運動區、游園觀賞區等空間,滿足了當地居民及外來務工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給他們提供了一個重要的休閑與娛樂場所,同時對弘揚和傳承當地的華僑文化和鄉村文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方案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結合,滿足了居民對健身及休閑的需求,實現了鄉村公園休閑游憩、文化傳承、生態保護、觀光游覽、科普教育的多功能。

4結論

隨著振興鄉村建設的不斷推進,鄉村公園景觀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如何避免沒有地域特性的鄉村公園出現,設計需要深入挖掘鄉村的自然特性和人文特色,以景觀為載體保護鄉村生態肌理與歷史遺存,體現鄉村特色與文化符號。華僑公園在原有生態資源一般、人文景觀并不突出的情況下,通過對場地信息的深入調查,提出以“華僑文化、濱海景觀、運動休閑”為主題,結合閩南文化、華僑文化、濱海風情,打造成一個集文化、生態、休閑為一體的特色公園,為居民提供了一個文化傳承、鄉愁依舊的場所感受,實現了場地功能再生,避免千遍一律的鄉村景觀出現,賦予了鄉村公園生命力。

作者:鄧德駿 謝鑫泉 李敏 陳劍峰 孫晉昆 陳存及 單位:1.廈門工學院 2.福建農林大學 3.福建林業職業技術學院 4.廈門市綠源林業與環境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