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小學校園規劃設計淺析
時間:2022-11-18 05:20:11
導語:現代中小學校園規劃設計淺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以共生理念作為校園規劃的切入點,以貴州雙龍航空港經濟區見龍中、小學項目為例,以文脈延續構建時空線索,實現文化的傳承與演繹、歷史與現實之間的微妙過渡與對話,同時把地域傳統文化融入到學校規劃建筑設計方案中,文保區為文化起源,以校園為文化載體,達到文化復興、與城市和諧共生的目的。
關鍵詞:共生理念;校園規劃;文化復興
1項目背景
中學建設規模為30班,小學建設規模為36班。建設用地為多邊異形地塊,地塊中部由L型界線將地塊劃分為北部小學地塊,南部中學地塊,兩地塊形狀均較為復雜,場地最大相對高差23m,總用地面積8.5公頃。場地西側為貴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見龍洞”?!耙婟埗础笔且粋€天然溶洞,公歷1581年,貴州巡撫郭子章在溶洞石壁上題有"見龍洞"三字(如圖1所示)。
2基地解讀
1、如何利用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見龍洞”文化遺址,傳承文化內涵。2、如何利用形狀不規則,高差較大的場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滿足教學功能需求。
3共生理念下的設計思路及策略
3.1文脈延續。借助見龍洞城市文化展示窗口,以“文脈軸線”串聯兩個校區,形成文脈延續,塑造多層次空間序列,實現統一規劃,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參照傳統的“學堂、書院”空間布局,重塑清新淡雅的書香氛圍,規劃融入現代校園空間特征,再現書院的韻味(如圖2所示)。3.2合理劃分地塊,整體規劃。將不規則用地切分為四個板塊,合理布置功能。將教學組團集中布置,創造相對獨立僻靜的教學環境。最終形成相對獨立又緊密聯系的集約化空間形態,保證用地的完整性、統一性。邊角小范圍不規則區域利用景觀處理,形成局部景觀,點綴校園,最大化利用土地(如圖3所示)。3.3設計特點。圖4傳承與演繹:以書院為構思源泉,傳統空間格局賦予現代教學功能,營造生態化、園林化、綠色、安全的現代化校園環境(如圖4所示)。1遞進與滲透:打造“中樞空間、次級中樞、教學陣列”,三個層次的空間結構,建立一種流動的“學習圖景”(如圖5所示)。2再現與發展:見龍洞作為文化緣起的核心,構建時空線索,實現歷史與現實之間的微妙過渡與對話(如圖6所示)。圖6(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4總體規劃
以院落為空間結構組織基本元素,運用東西向“文脈軸”,從小學開端,經初中,再到見龍洞山體文化公園,敘事性空間依次陳列,統領整個空間格局。以禮儀性的書院主空間為引領,每處空間都設置相關的文化視覺焦點和文化主題,融入錯落有致的書院園林空間層層相套、開合有度,傳達出重教尚文的精神內涵。中、小學運動場分別設在南、北兩端,實現動靜分區。
小學南側入口處布置行政樓。行政樓外側設景觀柱廊。主入口大門簡約大氣。第一進院落為普通教學樓與行政樓等圍合而成,院落長46.2m,寬25.4m,空間尺度怡人。第二進院落為教學區,院落布局方式采用“院中院”模式,將大院落利用建筑打碎成若干個尺度不等的院子,大院嵌小院,最大院落長50m,寬25m,最小院落長27m,寬27m,空間變化豐富,同時能滿足學生課間活動需要。風雨操場靠近田徑運動場,與教學區之間用風雨廊聯系。田徑場利用風雨操場建筑形成主席臺,加強了運動場的整體效果。中學普通教學區、專用教室,臨近見龍洞山體文化公園布置,環境優美,文化氛圍濃厚。行政辦公樓、食堂、風雨操場等功能靠近田徑運動場布置。普通教學區內院長81m,寬27m,空間開敞,第二進院落為文化廣場,空間開敞,第三進院落為專用教學區,入口底層架空,空間流動性強,與文化廣場自然滲透,削弱了院落空間拘束的感官感受。校園辦公區、教學區坐北朝南,采光通風良好,滿足功能需要(如圖7所示)。
5空間營造
在校園規劃中交通便捷,活動空間合理的訴求尤為重要。小學校園前驅設置人員集散廣場,滿足家長接送學生需要。利用不同材質的鋪裝,局部點綴景觀的方式將尺度弱化。以玉之典雅為禮儀作為空間導向,營造出莊重的東方儀式感(如圖8所示)。主入口大門起到空間限定作用,以學校大門為起點,四重景觀門廊,強化了東西向文脈主軸線,同時起到景觀框景的作用。每層院落之間采用空間軟隔斷,彼此獨立而又在使用上聯系滲透,院內實現一步一景。
一進院落引入三字經原文,采用活字印刷術為設計展示,誦讀國學經典奠定優雅人格。二進院中庭孔子雕像、瞻仰立德。樹陣空間為學生提供林下游樂場所。院內設置雕塑、景觀小品、休閑座椅,多重院落滿足學生課間休息和休閑活動的需要。采用硬質鋪地結合綠地打造內院空間,學生運動路徑設計以鋪地為主,流線簡潔,便捷高效。中學入口廣場大氣而精致,給清晨步入校園的中學生每天的第一次文化洗禮。通過大門書卷展開的形式,開啟整個校園空間。將禮教傳統文化通過浮雕展現空間情景。以文化景墻及浮雕為重點景觀打造突出莊重的儀式感,強調禮之莊嚴。
通過庭院空間的開合變化,強調中學南北向文脈軸線,軸線端部以豎向“書簡”雕塑收頭,形成兩個校區的豎向統一。
文化廣場是兩個校區軸線匯集交點,強調邏輯性,整個區域簡潔開闊,雕塑與中心植物強調軸線秩序景觀,統領校區空間。文化廣場是中學交通組織的核心空間,向四周分離出的活動空間延伸、展開,聯系普通教學區及專用教學區,空間層級豐富而多樣化(如圖9所示)。普通教學區院落以“書”為靈感,院落布置桌椅,采用書本堆積作為設計語言,搭配適宜的綠化,打造一個極富韻味的文化傳承空間。專用教學區院落空間尺度適宜,報告廳結合專用教學設置。報告廳較大的尺度,活躍空間肌理、豐富空間尺度格局,形成視覺的焦點。
6建筑造型
建筑立面新中式風格,結合中式園林景觀,體現建筑與見龍洞文化的呼應。建筑從立面的開窗排布形式到構件細節的肌理都采用相同的建筑語言和母題。建筑色彩以灰白色調為主,局部點綴暖色調,整體端正典雅、簡約活潑(如圖10所示)。
參考文獻
[1]黑川紀章.新共生思想[M].覃力,楊熹微,慕春暖,等,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2]萬豐登,肖曉苗.基于景觀視野的公共建筑設計——以清遠藝術中心方案為例[J].華中建筑,2016.
[3]萬豐登,肖曉苗.共生視野下的校園規劃設計——以浙江理工大學科技與藝術學院規劃設計方案為例[J].華中建筑,2016.
[4]吳正旺,王伯偉.大學校園城市化的生態思考[J].建筑學報,2004(02)
作者:楊小龍 單位:貴州正業工程技術投資有限公司
- 上一篇:營林生產中造林規劃設計及技術探索
- 下一篇:新經濟促使產品包裝設計發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