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園景觀環境設計與行為模式研究

時間:2022-11-02 09:44:59

導語:高校校園景觀環境設計與行為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校園景觀環境設計與行為模式研究

摘要:為實現更為人性化的校園景觀,需從師生的感官舒適度及心里舒適度上去分析校園景觀環境,從環境行為學的角度對高校校園景觀環境中行為模式的思考,分析問題。分析校園景觀中的環境行為及影響環境行為的因素,尋求在校園景觀中人與環境和睦共處,相互適應、相互積極影響的一個平衡點,以此作為校園景觀設計的重要依據。

關鍵詞:校園景觀環境;行為模式;景觀元素

1引言

時展及社會需求,給予了高校更重要的角色和使命。校園環境作為師生的生活交往、學習交往的主要場所,同時也是教學環境的一個重要載體,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許多高校在規劃、建筑、景觀的設計中由于主觀干預或工期等原因缺乏從使用者角度考慮,設計中過多的強調美學或抽象意念,導致大學校園景觀環境較大程度上無法滿足師生的使用需求,師生需被迫的去適應校園景觀環境。

2高校校園景觀環境中師生行為分析

2.1人、行為、環境之間的關系

人、行為、環境三者的關系是相互影響的,人的行為是出于對于某種刺激的反應。丘吉爾有句名言“我們塑造了環境,環境又塑造了我們”。人是所處環境的一個組成部分,對其周圍環境的回應表現出各種各樣的行為模式,同時環境也是行為模式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我國多種民居形態就是最好的例證,如西南吊腳樓、西北窯洞、云南一顆印等。

2.2師生對校園景觀環境的需求

馬斯洛對人的基本需求做了概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和愛的需求、自尊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這是從人的需求層次等級劃分,從低級到高級的分屬,涵蓋了人對于社會環境、政治環境、文化環境的需求。歸結到校園環境中,師生對環境的需求表現為以下三個層次:健康與舒適環境、活動的機會以及社會和文化體系的歸屬感。人的需求金字塔

(1)健康與舒適的環境:健康與舒適的環境是影響師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現氣候、溫度、噪音、交通體系及社會不安因素等方面。校園生活群體中個體的生活背景、生活習性,所表現出對校園環境的需求存在差異性,應從整體把握和部分個體的需求來解決。

(2)活動機會:環境是人們滿足個人活動計劃的工具,通過對空間安排、設施布置、功能體現來達到人們活動機會對環境的要求。機體在對環境進行選擇適合其活動行為的同時,環境所提供的功能也影響著人們活動各種行為,這是一個交互影響的狀態。

(3)對社會和文化體系的認同:環境是認知的對象,滿足機體的個人活動,機體通過對環境的認知和使用,實現群體的交流,從而構建社會文化體系。在校園景觀中,應從高校的學科特點考慮對社會和文化體系的認同,還應考慮到整體校園特色和各局部院系的特點、不同的院系的歷史文化,對行為空間的設定的要求也會不同。

2.3高校師生行為的類型師

生作為校園環境的主體,反應出來的行為具有相同性。行為類型主要有三種:必要性行為:指師生在校園中的上課、學習討論、就餐等正常的日常有規律的活動。自發性行為:一般都是由師生自愿參與,在一定條件下產生。如散步、戶外休閑、跑步、駐足觀看等等。這類行為是在具有一定的外在條件下才能產生,如氣候條件、場所適宜等,以良好的校園戶外景觀環境為基礎。社會性行為:指在校園空間中依賴于其他行為而進行的行為,如校園的公眾表演,觀眾的被迫吸引觀看的行為。校園環境中,改善必要性和自發性活動的空間條件,才能更好的使社會性行為的產生,從而豐富校園生活。這三種行為類型通常發生在同一個空間,相互穿插影響。

3高校校園景觀環境中的行為模式

3.1領域性和私密性領

域性是指人們建立領域的習性,私密性反應出對接近自身的有選擇的控制,設法調整自身對別人或環境某方面的影響。校園景觀環境中大部分屬于公共空間,屬于次級或公共領域范圍,在校園戶外環境中,公共領域細節上的考慮有利于提供師生戶外的半私密空間。如在座椅組合的尺度和方式、植物樹木次空間的營造。從領域空間的界定來反應公共空間中的私密程度。

3.2大眾行為心理在

大眾行為中,人們喜愛在相鄰的兩個空間邊緣逗留,如廣場邊界或建筑外立面沿線等。心理學家德克.德.瓊治稱之為“邊界效應”。在愛德華.T.霍爾的《隱匿的尺度》中,進一步闡述了邊界效應的緣由。邊界區域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在觀察他人的同時又使個人或團體與他人保持距離。在戶外場所中,邊界是一個過渡地帶,也是活動的多發點。在校園中,建筑入口和公共空間是師生頻繁使用地段,也是活動、交流多發地段,對該區域的邊界效應的研究有助于豐富師生的偶然性或目的性交流,在公共交流區域對空間邊界設置較多的可供??俊⒆碌幕c,滿足師生的邊界效應行為。

4高校景觀中影響行為需求的景觀因素

(1)尺度:人類學家霍爾的《隱藏的尺度》一書中,分析人的四種交往距離:親密距離(0m~0.45m);個人空間距離(0.45m~1.2m);社會距離(1.22m~2.14m);公共距離(3.66m~7.62m)。研究顯示,尺寸影響著人際交往關系和行為心理。尺寸是最先考慮的設計因素,大到整體規劃尺寸,小到細節處理。這是在設計上的研究,還是對師生行為和環境心理上的顧慮。對于校園景觀環境尺寸的把握應結合社會學和人體工學等方面進行設計。

(2)植物配置:植物在提高校園環境的同時,也作為空間分割及引導,植物的合理搭配能夠構筑室外的第二空間,具有半私密性和區域性。這對促成學生的小群體交往行為或個人獨處行為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3)戶外家具:對座位的合理布置能夠促進人們的溝通。Osmond通過實驗和觀察發現不同的位置與人的交往有一定的關聯。從圖中可以看出,長方形餐桌六種交往聯系中,F與A的交往最多,C-B其次,C-D更少。由此可以得出座位的位置對人際交往活動的具有一定的影響。在戶外家具中,座位分為兩種形式:基本座位和輔助座位?;咀坏男问桨ㄒ巫印⒌首拥?,是提供給可需要人群但又對座位需求不是太多的場所。當基本座位不能滿足使用人群時,需要更多的輔助座位,如臺階、花壇、矮墻等。在揚•蓋里的《交往與空間》一書中還提到“座席景觀”,既作為景觀點,又作為紀念雕塑的寬大臺階,或帶有階梯的噴泉等,是屬于景觀小品的范疇,同時也是作為輔助座椅存在。校園戶外家具具備停留休息、閱讀寫作、交流討論的功能。桌椅的安排應在適合學習交流的區域,設置滿足使用人群的基本座位;不利于學習交流地帶,設置少量基本座位和較多輔助座位,使在空蕩的大環境中不容易造成蕭條的景象。無論哪種座位應推敲師生停留坐下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機遇,合理布局桌椅。校園景觀中戶外桌椅組合應該符合以下要求:在同一區域內設置多組桌椅,應該考慮使用人群,如1-2人使用和多人使用;在同一區域內設置有可移動的桌椅,便于討論交流需求。

(4)配套設施:完善的配套設置有利于提高景觀環境的質量,方便使用人群,同時也對人在環境中的行為產生影響。包括垃圾桶、照明、指示牌等。在布置上需考慮距離和個性化的處理,同時使校園環境充滿趣味。

5結束語

校園景觀有別其他公共景觀,服務于高素質的師生人群,在景觀設計要素中,人性化、生態化、文化內涵三者的關系中,人群使用的舒適度與合理度是基礎,進而提升特定的文化氛圍生態功能。因此,了解師生的心理需求是做好校園景觀環境的關鍵,是以人文本設計理念的體現。

參考文獻:

[1]李道增.環境行為學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2]徐磊青.人體工程學與環境行為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3]黃希庭,鄭勇.當代大學生心理特點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揚•蓋爾著,何人可,譯.交往與空間》(第四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5]阿爾伯特J.拉特利奇.王求是,高峰,譯.《大眾行為與公園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作者:楊亮 單位:湖南省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