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區環境設計現狀分析

時間:2022-04-22 04:29:58

導語:城市居住區環境設計現狀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市居住區環境設計現狀分析

摘要:居住環境是檢驗人類幸福感的重要指數。居住環境的舒適度直接影響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影響社會的和諧發展。盡管經濟發展帶來了物質的極大豐富,推動了建筑設計水平的整體提升,但在城市居住區環境設計方面仍然暴露出諸多不足之處,一切建筑物或僅公共設施建設的實用性和功能性并沒有得到體現,甚至對居住環境和人文景觀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壞,這是值得建筑設計行業不斷反思的問題。

關鍵詞:建筑設計;城市居住環境;現狀反思

人類有“衣、食、住、行”四大方面的基本需求。雖然“住”排在第三位,但從當前我國社會發展現狀來看,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等客觀環境的改變,人們對于居住環境的需求已上升到更高層次,即不僅要求有房可居,更對居住區域環境有了更高的要求。這也是我國房地產行業消費習慣的重要轉變。這一消費習慣的轉變也推動了我國城市居住環境設計不斷創新。但就我國城市居住區環境設計現狀來看,還難以滿足消費習慣轉變,甚至存在一些差強人意的設計。

一、對城市居住區環境的認識

環境對人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根據人們日常生活作息的普遍規律來看,人們每天至少有超過半數的時間是待在居住區的,因此居住區的環境對人的情緒、行為,乃至生活習慣的養成都具有較大的影響。那么,居住區都包含了哪些區域,這些區域的環境又是怎樣的?居住區是泛指城市中居民們聚居群集并形成一定規模的居住區域,包含了人們居住的建筑物,用于休息、教育、健身、工作,甚至人與人之間進行交往的公共建筑設施、公共綠地以及交通道路,等等。從城市居住現狀來看,一般是以0.7萬至1.5萬人所聚居形成的人口規模,或戶數大0.2至0.4萬戶、占地為10至35公頃之間的用地為量化標準,所形成的生活聚居地則稱為居住區。從我國當前行政區域情況來看,通常是以社區的形式存在的,比如某某小區、某某花園、某某新城,等等。

二、城市居住區環境現狀及反思

從居住區環境設施情況來看,城市居住區的環境設計通常要滿足功能多樣、兼容性強、出行便利等條件,以方便居民居住。從環境的基礎設施來看,通常分為四大體系,即公共系統、景觀系統、安全系統和照明系統。這四大體系相互作用,則構筑一個兼具多功能和便利性的舒適居住區環境。當然,這是理想狀態下的環境設計情況。那么,在現實中,城市居住區環境還存在很多差強人意的地方。首先,城市居住區公共系統環境是與人們生活聯系最為緊密、但也是存在問題最多的體系。公共系統包括人們日常生活所需的信息、衛生、休息、娛樂和交通等設施,是直接影響人們切身體驗的體系。也就是說,居住區的人們對公共系統的環境最為敏感。一是居住區內信息公共設施情況不好,居住區內標識牌、廣告欄等信息設施并不完善,或建設后利用率并不高,或用作它途,而沒有起到信息傳遞、公共宣傳的作用。在老居住區內,信息標識牌較少,甚至一個居住區內僅有一至兩塊標識牌,很難達到信息覆蓋宣傳的效果;而在新居住區內,標識牌的廣告用途被極大發揮,尤其是分眾傳媒機的設置,雖然極大豐富了信息傳播渠道與方式,也更能吸引居住的關注。但很多新居住區的分眾傳媒機淪為商業廣告宣傳主渠道,極少看到政府宣傳或公益廣告的身影,過于商業化的滲透,使分眾傳媒機失去了大眾宣傳的功能。二是居住區內衛生條件差、衛生基礎設施不健全。由于居住區主要作為人們日常生活聚集之所,居民在家中都設有獨立衛生間、垃圾桶等設施,所以很多居住區并不重視公共衛生區的建設,一是極少居住區內設有公共衛生間,導致一些外來人員或居民在小區內活動時很難滿足應急需求;二是居住區內的垃圾存放設施較為簡單,一般為垃圾桶或垃圾箱,分類垃圾桶或垃圾箱都很少見,尤其在夏日垃圾的掩蓋措施也并不理想,甚至在很多居住區都出現了垃圾異味飄散的現象。三是居住區內交通設施不完善,甚至沒有專用的交通通道。尤其在老居住區內,這種情況更為普遍。交通設施是指居住區內人、車通過時的專用通道,或與公路道路相連,或與樓道相連。專用通道可使人、車分離,避免很多交通事故發生,同時也使居住區內交通保持暢通。但缺乏專屬的交通通道,使居住區內道路規劃顯得凌亂無章,甚至出現了違章建筑侵占交通通道的現象,導致居住區內機動車停泊困難、出行困難,人車混行出現交通事故等問題。四是居住區內公共休息設施不健全。休息區設施包括桌椅、休閑健身器材等設施,是居民共處、信息交流、人人交往的主要場所。與衛生基礎設施不健全的情況相似,休息設施的不健全也同樣出現在居住區內。特別是老居住區中,由于早期居住區建設時沒有考慮到公共休息區規劃問題,所以沒有預留充足的小區綠化地帶。而在新居住區中則存在另一種情況,雖然大部分新居住區建設時都預留了相應的綠地作為公共休息區,也配備了相應的公共休息設施,但在實際使用中卻挪作他用,比如作為公共廣告宣傳使用,或被社區管理部門占用,等等。五是居住區內的娛樂設施不健全。這是當前絕大多數居住區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居民休閑娛樂需求在不斷升溫,特別是老齡群體在不斷擴大,公共娛樂設施能夠滿足老年人交流、娛樂進行互動的情感需求,也為老年人社會娛樂活動增添了一個重要途徑。但目前很多居住區內娛樂設施過少,包括乒乓球臺、街道籃球、棋牌公共娛樂設施較少,或挪做作他用,大大降低了老年人和兒童的居住區環境體驗感。其次,城市居住區景觀系統是人們對居住環境最直觀的體驗,也是新時期消費者購房行為轉型的一個重要方向。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要求室內居住環境舒適度的同時,也開始關注室外居住環境,即小區內綠化情況、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情況等,尤其對于綠化地帶的關注升溫較快。一是建筑小品設計不理想,或與城市整體環境不搭調,反而使居住區環境與城市環境格格不入。所謂建筑小品是新型居住區建設中較為流行的環境設計,通常以微型景觀建筑為主,比如中華田園風格的廊亭、現代簡約風格的廊架、文化氛圍濃郁的文化墻,等等,多為木質結構,可以臨建形式,也可以長期建筑形式出現,主要作為居住區環境建設的點睛之作。但在實際當中,要么沒有建設相應的建筑小品,或設計風格與主體建筑風格不統一,降低環境設計的美感。二是綠化設施稀缺。這是我國絕大多數居住區存在的共性問題。所謂綠化設施不僅僅指綠地建設,還包括山水景觀、植被等環境設計。由于城市建筑用地緊張,很多居住區并不具備大規模的空地,導致山水景觀在建筑設計上存在一定的難度,特別是人工湖、帶狀水域、人工噴泉等景觀的設計與維護都存在較大困難。而后期維護的困難使很多建有人工湖和噴泉的居住區被迫棄用這些設施,導致居住區內有設施而無用的局面。再次,城市居住區安全系統是人們對居住環境最為迫切的要求。尤其在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居民對于自身財產安全保障的需求越來越高,這不僅是對居住區內監控系統的考驗,也是對居住區內保安系統的考驗。通常居住區內只是設有常規監控系統,即僅保留門禁監控,而對于居住區內部不設監控;甚至在很多老式居住區內連門禁監控也沒有安裝,只是象征性地使用柵欄門等安全保障措施,使安保體系形同虛設。另外,除高檔小區外,其余小區物業在管理過程中未設有專門保安人員,使絕大多數居住區處于無人監管的情況。第四,城市居住區照明系統設施相對較少,甚至在電力緊張的地區,居住區照明體系時常處于癱瘓狀態,居住區內缺乏足夠的光源,既存在安全隱患,也影響居民的環境體驗。當然也存在過度使用照明設備的情況。在一些新型居住區內,出于景觀設計的美觀度考慮,設計不同形態和類型的照明設施,使居住區內燈火通明,過度光源反而弱化了小區內其他景觀設計的美感,也造成了能源浪費。

三、改進建議

通過對當前居住區環境設計中存在問題的梳理歸納,對存在問題進行了一定的反思。居住區是與人們切身生活生存相關的生態體系,其環境設計也應當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認真分析居民對于居住環境改善的需求,從需求入手,找到改進方向,才能解決當前城市居住區環境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并從實踐角度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首先,應當尊重居民對生態環境的需求。以生態平衡為環境設計前提,對于新型居住區或在建居住區,應當給予充分的綠化用地預留,對于人工山水景觀建設、人工植被建設要充分保障,尤其是在建設初期要考慮好后期維護的便利性與人工成本,為物業公司或居民群體進行后期維護做好人性化設計。對于老居住區可采取以空間換綠化用地的方式,通過植樹、修建空中花園等方式,解決居住區內綠化問題,還居民一片綠色。其次,應當考慮環境設計的經濟成本,特別是對于需要后期維護的經濟成本要充分考慮,給物業管理提供便利,才能保障綠化設計、文化景觀設計能夠延續下去,并得到良好的維護。這是解決當前很多居住區綠化建設中途荒廢問題的重要措施。同時,對于老居住區或建筑空間密集的居住區,要合理地“借景”造景,即借助周邊環境的綠化設施,比如毗鄰公園的居住區,可充分借用公園景觀,只要做好相應的樓空處理即可,防止私搭亂蓋或違章建筑侵占公共空間的行為,以保障居住區內空間通透。再次,要保障居住區內交通設計的便利性,以居住活動動線為出發點,對于老人和兒童出行方便性要充分考慮,特別是人、車通道的分離,對于停車位的規范化設計等,以便使居住區環境更加人性化。同時居住區內的景觀設計也需要考慮靜景與動景相結合的方式,對于一些商業廣告要適度選取,避免過度商業化信息流入,以保障居住區內信息輿論傳播正能量。

總之,隨著居住環境的不斷升級改進,人們居住舒適度雖然提升了,但從實際使用情況來看,要么存在設施不健全的情況,要么存在過度設計造成的能源浪費問題,公共系統、景觀系統、安全系統和照明系統四大居住區環境設計中還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但可以通過遵循生態環境設計、可控成本、交通便捷設計等措施進行有效彌補,使城市居住區環境設計更加突出人性化,提高居民居住的舒適度,也為城市建設規劃作出相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張秋雨,滕學榮.城市居住區環境設施設計現狀與探究[J].北京建筑大學學報,2011,27(3):53-57.

[2]趙鐵錚,趙楊.新時期城市居住區環境設計思考[J].上海建設科技,2004(5):58-59.

作者:遲瀅 單位:遼寧對外經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