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景觀設計發展特色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17 11:43:00

導語:現代景觀設計發展特色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代景觀設計發展特色分析論文

現代景觀設計的前身是園林設計。在眾多形式和風格殊異的園林設計中,中國的園林以善于表現情景交融的自然景色在世界園林中獨辟蹊徑。早在公元六世紀,我國造園藝術就已經開始傳入日本。至今,日本庭院建筑,點景與園名,還常借用古典漢語;我國園林藝術不僅在亞洲影響日本等國家,并且還傳播到歐洲。從十七世紀末期開始,歐洲對中國園林的活潑而自然的處理手法頗感興趣;到十八世紀,英國仿東方風景園林達到全盛時期;不久法國又受到影響,出現了中國式景園。

中國的園林設計能如此影響世界,并從十七世紀直至今日,有增無減。這大概是因為歐美之園林,以剛制柔,以建筑物為中心,園林陪襯。布局亦受阿拉伯對稱和硬直邊的影響,使有機之體略顯僵化。其建筑物仍作園林之主,石木次之;日本園林以禪為主干,發展至今,滲入宗教哲學色彩甚濃,園用以助靜思,多以靜觀,少為生活之用;獨中國園林可思可用,可觀可游,既可脫凡俗,又能使游人置身其中而不損園林之神貌。故能遠播海外,為世界各國人士所好。

繼承“中國園林”并不是生搬硬套。中國傳統的園林在古代只是供少數人觀賞,為封建帝王、貴族官僚和士大夫們服務的。它所表現的人生哲理和審美情趣與今天新的時代有著很大的距離,它的一些創作思想和手法是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的,并有其適應的范圍。時代不同了,就不應該不分條件,到處套用傳統園林的做法。比如疊假山,這是傳統園林的主要造園手段,是表現山水這一主旨所必須的。它在私家園林面積有限而又封閉的空間中是自然山巒的典型化,雖然實際的尺度和體量都不大,卻仍然能體現其高峻與幽深的境界,宛若自然。

可是,現在有一些城市,不分場合,堆疊假山成風,不論公園還是空曠的廣場都堆,結果是假山的體量很大,仍顯不出山巒的氣勢,像一堆亂石頭,花了錢,費了人力,效果并不好。當然,也有處理的好的,那是對傳統的假山技術進行改造,以現代化材料代替湖石和黃石等價格昂貴的天然石料,強調整體效果,恰當地處理好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如廣州流花湖旁的山石景色,尚稱自然,是對傳統假山的繼承與創新。另外,古典造園強調景色入畫,往往曲橋無檻、徑必羊腸,廊必九回。這些也不能到處搬用。南京金陵飯店的外庭院,以黃石疊成池岸、假山,采用平頂的游廊,與現代化的建筑取得協調,是謂借鑒的好。

在現代景觀設計發展的過程中,西方的園林風格曾風靡一時,首先體現在房地產業中,開發商為了起到好的效果,他們往往啟用國外的設計機構,結果設計出來的效果許多是純粹的西方園林風格,到處是羅馬柱和歐式雕塑,在植物的配植上講究群植,花團錦繡,豪華氣派,中國傳統風格的園林藝術難覓其蹤。在其出現的初期,人們感嘆其氣派和豪華,同時,對其手法也倍感新奇,認同其開敞奔放的風格,使這種風格和款式在九十年代末達到了高峰。同樣,其他的園林綠化也受到很深的影響,如道路綠化,街頭小品,大型廣場等都有了很強的西方園林色彩,傳統園林風格受到嚴峻的挑戰,同時也受到一次很好的洗禮,不可避免地印上了時代的烙印。

誠然,各個國家和民族之間不同文化的交流是整個世界和各民族發展的一大動力,可以說,沒有交流就沒有發展。但是,這種沒有經過消化吸收的“文化大搬移”必定會產生一些沒有生命的景觀垃圾,由于景觀建設的年限性,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強占著城市的一席之地。

而通過分析發現,這些由西方園林風帶來的一些副作用恰好能在中國園林的精粹中得到解決:

一、景觀設計的過于平面化

人們往往驚嘆于設計圖紙平面圖案的美妙絕倫,但事實上,親身置身于施工完的景觀現場,完全體會不到設計者的“獨具匠心”。在夏日的驕陽下,人們穿越廣場匆匆行走,根本無暇顧及滿目平整的花花草草。大尺度的平面布置,使景觀設計成為純粹的裝飾品,和人產生了很大的距離。然中國園林注重空間變化,講究豎向尺度,重視與人的交流與對話。大中型園林一般都由幾個不同境界的次要景象圍繞著主要景象,形成一個主次分明,景色多變的園林景觀。每種景象本身又是一幅立體式的空間畫面,隨著觀賞方位和角度的改變,都會使畫面變化。而且設計者也會對景象進行詳盡的分析、比較和組合,設計出幾條最佳的游覽路線。這些路線把行進中各種最佳動態觀賞點和靜態觀賞點有機串聯在一起,使所觀賞的景象形成一幅有開合變化、虛實對比和節奏韻律的、統一的連續畫面。

現代景觀設計者應該把握這其中的設計思想,在設計中把實際情況和平面圖紙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從一開始就能從空間的角度考慮其設計,并時常以普通游覽者的身份和視覺角度來審視和修改自己的設計,這樣的設計才能散發出勃勃生機。

二、景觀設計過于孤立

這里的孤立是指設計的東西沒有與周圍的環境和本身的地理條件聯系起來?,F在的一些建設者常用的方法:先整出一大片平地,然后把景觀安排在視線最好,自己認為最滿意的位置上,設計足夠的硬地和停車場,鋪上草皮……,原有的天然石塊被推土機埋葬了,原有的涓涓細流泉水都填平了,水進入了地下管道,肥沃的表土連著野花都用洗過的砂礫覆蓋,引來一些外來的樹木花草代替了原有的植物景觀……,這樣的結局,設計者和主人皆大歡喜,硬說這就是“人造的天堂”。實際上是破壞了自然面貌,造成與四周極不協調的“風景污點”。

中國園林卻崇尚“自然”。從老莊崇尚自然到以表現自然美為主旨的山水詩、山水畫和山水園林的出現、發展,都貫穿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哲學觀念。這個觀念深刻影響了中國園林藝術的創作,強調“法天貴真”、“天趣自然”,反對成法和違背自然的人工雕鑿。計成在《園冶》中論及疊山時,提出“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也是把“自然”作為園林景象創作的原則和藝術標準。

景觀建設最理想的是利用自然界原有的地形,它是億萬年逐步形成的,具有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協調,利用起來既省工力又有豐富的自然情趣。事實上由于人們無限制地開墾、開采、修建工程,現在的城市及郊區已經很少保存著原有的自然地形了。景觀設計師不能再繼續這樣的破壞,而是要借鑒一下前人的思想,注意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1、向自然風景學習。自然界創造的風景,在宏觀方面要了解它的地質構造,了解地形和水系的依賴關系,了解它的形態表現。有一定的熟悉以后,再進一步紀錄自然風景在時間和空間的變化過程。如果是準備利用開發的自然風景,還要進一步詳細調查,要以土地的自然屬性來決定它的用途。如果不加調查就武斷的決定,它的利用就會遭到失敗。在環太湖十八彎景的設計中,設計者對每一個山坡都進行了土質和地形的分析,拿出相應的設計方案就非常的成功。

2、要遠近結合。自然地形在必要時可以容納人為的設施,其中包括各種人文構景。在時間上要遠近結合,為考慮將來的發展應留有余地。比如在道路景觀設計中,如果設計者沒有調查清楚地塊的性質,將要拍賣出去的地塊當作永久地塊進行系統的高造價設計,而不是以臨時綠化代替,那么無疑造成了人力和財力上的浪費。在空間上也要遠近結合,因為任何一個人文構景既用來觀賞風景,又被遠處的游人觀賞,這也正是中國園林中所說的“借景”的藝術手法?!暗镁盁o拘遠近”,“嘉則收之,俗則屏之”。借景借得巧妙,就能形成美麗的畫面。

三、景觀設計內容與思想的蒼白

這一點有兩層意思:一是設計者本身為建景觀而景觀,根本就沒有想到能結合文化來做點文章;另一是設計者在設計前了解了很多歷史文化的東西,在設計說明中也很好的把這些運用進去,并給了它一個響亮的主題,但在最終施工結束后,人們根本不能感受到一點文化的氣息,甚至與設計意圖大相徑庭。換句話說,就是不能把實際的設計與設計思想融為一體。

其實這倒也不是西方園林風帶來的弊端,因為在其本土,它的設計也有著自己的精神靈魂。問題是我們自己在學習西方園林的過程中把它的本質和精神丟掉了,只是模仿了一點形式。當然,追求形式美也是景觀設計的一部分,但是沒有文化底蘊的設計未免顯得單薄沒有生命力,而且也不利于整個城市,整個社會的發展。

這一點在中國園林中又被詮釋的淋漓盡致。

中國園林區別于世界上其他園林體系的最大特點就在于它不以創造呈現在人們眼前的具體園林形象為最終目的。它追求的是表現形外之意,象外之象,也就是所謂意境。意境,實質上是園主所向往的,從中寄托著情感、觀念和哲理的一種理想審美境界。它通過園主對自然景物的典型概括和提煉,賦予景象以某種精神情感的寄托,然后加以引導和深化,使觀賞者(包括園主本人在內)在游覽觀賞這些具體的景象時,觸景生情,產生共鳴,激發聯想,對眼前景象進行不斷的補充與拓展,感悟到景象所蘊藏的情感、觀念,甚至直覺體驗到某種人生哲理,從而獲得精神上的一種超脫與自由,享受到審美的愉悅。公務員之家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不可能象古人一般整日賞花飲酒,閑情雅致,也不會產生那么多豐富的情感。但作為社會整體的一員,必定時刻與周圍的一切產生聯系。好的景觀設計師能洞察人的情感,體會文化與哲理的審美,其作品必將與社會單體產生更多的共鳴。這也是我們希望看到的。

綜上所述,中國園林仍然具有的強大的生命力,在現代公園和風景區的建設中得到新的補充和發展??梢韵嘈?,一門新的富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景觀設計學將在社會主義現代景觀建設的發展中逐漸充實、完善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