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理念與濱水景觀設計論文

時間:2022-04-13 09:01:02

導語:生態理念與濱水景觀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理念與濱水景觀設計論文

1我國濱水景觀設計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1.1機遇

政府部門對原生態設計的重視,要求著眼于緩解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為景觀設計者提供了各種機遇。對于濱水景觀的設計改造,要完善濱水景觀的生態體系建設,要徹底改變其功能和景觀上的不足,政府決策者要著力解決2個問題:①協調政府水利、環保、國土等部門間的工作,做到統籌兼顧并進行綜合環境評價及論證;②進一步加大治理水體污染問題。濱水區的開放性是建立在水質優良的基礎上的,假如水體已嚴重污染,并散發著難聞的氣味,即使再好的親水空間,也無人愿意接近?,F代城市濱水環境的建設中,設計者有責任重新審視大自然賦予的這份資源,立足實際,把握整體進行濱水區的景觀設計,做到把市民的活動帶到水邊。設計從城市整體風格入手,以生態理念為設計主線,遵循科學的設計原則和設計手段,力爭把濱水空間真正打造成城市的亮麗名片。

1.2挑戰

1.2.1生態失衡。作為城市公共開放空間重要的、最具特色的組成部分。一直以來受過度開發和污染物排放過量的雙重影響,諸多城市濱水環境容量自然變小,生態承載力被進一步削弱,甚至整個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導致生物棲息地逐漸消失、生態失衡、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等。河流過多堵塞,人工水環境和自然水域減少,生態景觀結構不穩定,最終導致整個城市生態系統失調。

1.2.2對地域文化和歷史文化的破壞。很多濱水景觀的設計中,設計者沒有充分認識城市的歷史,亦沒有深刻領會城市的文化底蘊,同時基礎現狀分析不到位,慣性按照傳統的設計模式。于是出現很多似曾相識的濱水景觀,千河一面、萬鎮一統,形式主義嚴重,缺乏個性。這樣的設計忽視城市的文化特征,不僅切斷了城市的文脈,更使得濱水區的特色景觀喪失殆盡。

1.2.3較少考慮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目前很多城市的濱水景觀在設計中,不將水域作為城市的公共空間來看待,過分強調水域的水運、防洪、灌溉等功能,很少考慮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及城市整體生態系統的需要。因此,常見對城市水系多采用石砌護坡、高筑岸堤等物理措施。作為公共空間重要組成部分的城市濱水區,此舉確實能滿足使用功能上的需要,但這樣的處理限制了濱水區發展的同時,也給城市的發展帶來了無法彌補的損失。如硬質人工駁岸,使濱水空間缺乏生活情趣,儼然成為人與水分隔開來的冷漠空間;同時河岸線的自然特征和生態功能也被硬質人工駁岸改變了。

1.2.4資源、資金浪費問題。人類的資源非常有限,通過高效利用現有資源而節約下來的那部分資源是最容易得到的,所以生態主義已變的與經濟密切相關。引人注目的視覺環境又可提升其本身的價值,這又與經濟聯系在一起。濱水景觀在傳統認識中,過分強調其視覺沖擊,為凸顯效果,盲目使用造價較高的噴泉、疊水、石材、名貴苗木,在有限的地塊中投入重金,嘩眾取寵。往往導致在短暫輝煌后的長時間沉寂,其維護難度過高,無法確保長期景觀效果。因此設計時首要注重使用功能的合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及高質量的藝術水準。

2濱水景觀生態設計的方法與原則

2.1濱水景觀設計的特殊性

濱水景觀作為公共開敞空間最具特色組成部分,承擔市民親近自然、休閑游憩的功能,并對城市通風及整體規劃布局產生影響。

①生態交錯帶是兩種不同類型自然環境的交匯地區,大自然賦予其豐富的水生和陸生資源,使其擁有獨特的生態環境和基因庫。

②濱水地區生物多種多樣,但濱水地區生態系統非常脆弱,自然與人為的活動干擾,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被破壞,從而改變生態系統的結構。

③城市中的濱水區域沒有連續的循環和流動系統,只能依賴人為的循環流動,所以當人類活動與之規律不符時,便會出現功能性衰退。所以,重視濱水景觀生態的的設計方法與原則刻不容緩。

2.2理論基礎和相關學科基礎

2.2.1相關理論

(1)洪水脈沖理論。人類對河流的管理越來越重視,于是修建了大量的堤防設施來控制洪水,來割斷河流與陸域之間的聯系。在對大量生態的管理系統做了研究后,提出洪水脈沖理論,其強調了洪水對河道生態系統的影響。由于洪水持續的時間、土壤的類型、植物的類型等存在差異,導致了小尺度上的棲息地以及水溫、氧氣、溶解態物質、顆粒態物質等非生物環境的空間異質性,同時棲息地在不同洪水作用下具有不穩定性,棲息地環境狀況變化較大,且河流-洪積平原的物種多樣性較高。

(2)河流連續體理論。河流連續體理論,這種理論認為由源頭集水區的第一級河流開始,流經各級河流流域,形成一個流動的、連續的、獨特而完整的系統,這個系統就稱為河流連續體。按照河流連續體理論,從河流源頭到河流下游,河流系統內的寬度、深度、流速、流量、水文等物理變量具有連續性特征。當充分認識了這樣特征、規律,便易于對河流生態系統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2.2.2相關學科基礎

(1)生態學。生態學作為一門研究生物間、生物與生境之間錯綜復雜關系的學科,而以基本生態規律和生態平衡理論為指導,建立生態管理目標和對策是研究的重點。生態學特別是景觀生態學中的等級和尺度等基本理論都在健康評價體系中得以運用。

(2)水文學。水文學是一門研究地球上水的運動規律與時空分布的學科。水文學的研究不僅能夠為探討人類活動對水資源水環境的影響提供理論基礎,更重要的是為人類活動變化對河流水文過程等影響提供重要的基礎,同時也可為濱水景觀的規劃設計提供科學指導。

(3)自然地理學。河流是地貌學研究的核心,濱水景觀設計當然也不能脫離河流這個背景,通過對自然地理學的學習,能夠清楚描述和分析由水-沙作用形成的濱水岸帶的變化特點,理解河流與濱水景觀的影響作用機理。

(4)景觀設計學。濱水區域不僅具有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還具有重要的社會經濟價值,常常需要考慮人類休閑功能的需求,因此也需要景觀設計學乃至大地藝術的專業知識融入到濱水景觀規劃設計中來。

2.3濱水景觀生態設計的原則

2.3.1生態效益優先原則。衡量景觀設計成功與否的關鍵在于是否堅持了生態效益優先的原則,是否結合了低能耗、低成本的原則來進行景觀設計。設計中要著重考慮生態設計的原理性、適應性,充分利用本土植物,為改善生態條件提供條件。降低設計成本必須以最大限度保護改良城市生態,阻擋、消減城市污染美化城市環境為前提。對于空間格局,城市空間格局的骨架由沿岸綠帶、水系以及山林構成,這些元素在特定條件下協調共生,促進城市生態環境和諧發展,也成就了城市的魅力。以實現景觀的健康、有序、和諧的發展為目的。設計以尊重濱水區特有自然規律為前提,最大限度協調各生態因素,并能把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有機結合起來,能有效維護整個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2.3.2地方特色維護原則。最好的設計是實現與自然的“共生”,這就要求應從城市地域性出發,保持自然的內在協調性,同時使用本土化的設計材料來適應場所原有的自然環境。生態化的城市景觀是不能擺脫所在地域來憑空設計構建的,同樣應具有它特定的地方文化色彩。這需要設計師了解城市的背景,了解城市的文化習俗和傳統建筑文化,把握城市的文脈。在營造城市景觀時要了解城市的文化習俗、風土人情和傳統的建筑文化。這樣才可能創造出群眾喜聞樂見的并富于地方色彩的生態城市景觀。地域性的生態設計,當地人的或傳統文化給予啟示是設計中應優先考慮的。例如云南哀牢山的哈尼族人在中世紀選擇在山坡居住,這里四季如春,神圣的龍山最適宜居住,叢林覆蓋,云霧繚繞,層層梯田。場所經驗的生態設計對哈尼梯田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具有同樣生態設計經驗的皖南村落宏村也給人深刻的印象。

2.3.3以人為本原則。設計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尊重當地人的認知意識和活動意識,著眼于人民的設計,就應該重視人類自己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方便與美感并不一定是好的設計。真正的以人為本必須以尊重自然為前提,通過合理的運用自然為人類帶來更多的幸福、健康與快樂。放棄追求展示性空間的美感和非人性化設計,滿足大部分人的基本需求,照顧到普通百姓的空間感覺,是以人為本的設計的重要體現。為廣大居民提供一個休閑娛樂、放松心情的公共場所是設計的最終目的,讓不同年齡段、不同文化層次的居民都能夠從中受益,設計充滿生活氣息的場所則是生態景觀設計的基本要求,切記一味照搬,脫離當地實際。

2.4濱水景觀生態設計的方法與內容

2.4.1濱水空間的縱向與橫向設計。濱水空間多為開放性空間,外部的街道空間和水面的景觀是空間設計應兼顧的。在縱向設計上,沿水岸設置帶狀的空間以取得多層次的立體觀景效果,串連各節點,豐富景觀序列及展開層次。充分利用地形起伏、植物高矮的變化,進行多樣化的配置,形成縱向的節奏與韻律。在橫向設計時,按照高度不同分為濱水、親水、臨水空間,其截面必須考慮到潮汛、生態和交通等要求,采取靈活的斷面結構,分別形成外高內低型、外低內高型、中間高兩側低型等復式斷面結構。同時利用各種手段進行橫向和豎向的聯系,形成了一個立體空間系統。

2.4.2駁岸的生態設計。由于景觀和生態的需要,臨水空間可采用的斷面形式主要有自然緩坡型、臺地型、挑出型、引入型等來避免傳統的塊石駁岸平直生硬的感覺。傳統的駁岸設計方法產生了許多消極后果,破壞了河岸植被,不利于生態效能的發揮。而推廣使用生態駁岸,則能有效彌補這些缺點和不足。生態駁岸有以下3種:

①自然原型駁岸,顧名思義就是利用栽植喜水、深根植物,利用其發達的根系來穩固堤岸。

②自然型駁岸是以物理的方法進行基礎處理,構筑土堤,增強堤岸抗洪的能力,然后在土堤上采用喬灌草相結合的方式,來固堤護岸。

③人工自然型駁岸即用物理方法先制成梯形箱狀框架,形成魚巢,再種植水生植物于水側,加固堤岸。

2.4.3植物選擇與配置??臻g的營造需要通過水、植物、地形等的作用營造出開敞空間、半開敞空間或郁閉空間。利用水動態與靜態的對比,利用園林植物的特性,如體量、形象、聲音、姿態、光線、色彩以及香味等,突出空間明暗、虛實的對比,利用地形的特性,如高低、陡緩、起伏,突出空間的曲與直、大與小的對比,使空間更有吸引力,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傳統的設計中堅持“三通一平”的原則有很大的局限性且不準確,未充分考慮植物群落的小氣候條件性和地帶性,且生境條件要求也是不同,植物滿足這些條件后,才能健康生長。園林植物的選擇與配置應當結合好地形、建筑等因素,進行整體考量,有統一,有變化,讓園林景觀變得豐富化。

3生態觀念在濱水景觀設計的運用

3.1秦皇島湯河公園

秦皇島市湯河公園位于秦皇島市區西部,因其上游有湯泉而得名,長約1km,總面積約20hm2。綠蔭里的紅飄帶是給這個公園最好的注解。設計中尊重鄉土知識、自然并利用當地的材料。采用循環與再生理念,強調人與自然的共生與合作。在維護湯河公園原有生態功能基礎上,以最簡約的、最經濟的設計,對自然進行保護性改造。俞孔堅先生在設計中堅持最少干預原則,展示給人們一種城市公園設計的新理念,讓人們能真正接觸自然,感受自然。在植物選擇上,俞先生盡量選用本地植物,很少運用名貴花卉,最大限度保持當地植物原貌,讓樹木保持其原生態,呈現出原生態的本土植物風貌,更顯淳樸自然,平易近人。湯河濱河公園的生態服務功能有保護水源、保護鄉土生物的多樣性、休憩、審美啟智和科普教育等。俞孔堅先生提出“紅飄帶”設計方案。設計保留場地原有的鄉土植被和環境,整合了多種城市功能。它可作座椅,可作照明設施,可作植物標本展示廊,可成為科普展示廊等。

3.2蘇州河景觀工程

蘇州河全長125km,以行洪排澇為主,并具有航運以及景觀生態等功能。通過多元素、多形式的岸線設計,創造了利于生物生長、繁衍和群落構建的環境,并為市民營造了舒適、優美的景觀環境。作為市民重要的休閑場所,蘇州河景觀工程在植物配置上將觀賞與生態相結合,提出了新的植物美學配置思路。按照簡潔大方的原則,將常綠喬木及地被植物結合,展現了蘇州河沿岸新的形象和魅力;通過生態親水平臺的設計,建設親水平臺或水榭,以滿足人們賞景和親水的要求。

4展望

隨著時代的進步,城市的景觀設計已不再是單純的設計美學,生態觀念對它的影響越來越重要。當今社會,自然資源匱乏,科學技術水平也不足以支持生態設計在設計中的運用,設計師采用改良主義的手法并與傳統的設計手法相結合,以加強環境生態保護為己任,大力倡導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新思路。有理由相信,不久之后,生態規劃理念將與傳統規劃設計融為一體,那樣的作品才更有靈魂。低碳、環保、生態的概念越來越得到重視,景觀與自然相互依存,和諧共生,在美觀的同時更應注重景觀生態系統的功能性與完整性,立志做到景觀、建筑、環境風格相互協調統一?,F代人開始追求順應自然、回歸自然的生存狀態,濱水景觀的設計更應該遵循這一規律,因此景觀設計和生態理念的高度融合將成為未來的城市景觀設計的發展趨勢。

作者:劉永輝張霖單位:國家林業局西北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