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村景觀設計初探
時間:2022-02-02 09:57:27
導語:新鄉村景觀設計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農村建設是我國實現現代化、建設小康型社會的重要抓手,也是諸多規劃、建筑與景觀設計師曾經或正在探索與實踐的重要學術領域。筆者以當前我國美麗鄉村建設中出現的各種現實問題為切入點,就如何看待鄉村環境與鄉村建設、如何發掘鄉村的景觀之美等相關問題展開討論,嘗試分析與總結當下我國鄉村景觀設計的一些基本原則。
[關鍵詞]新鄉村;美學;鄉土;原鄉;景觀設計
近些年,我國相繼出臺了十余份旨在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的“一號文件”。從2005年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到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推進新型城鎮化,新農村建設正在成為引領當前我國城鄉發展的一個重要領域。廣大鄉村地區以其特有的環境敏感性與生態脆弱性以及鄉村建設的自發性與隨機性,使本已受到異化的鄉村環境面臨著更為嚴重的威脅與破壞。各種借區域生態環境改善與復育之名建設的景觀工程以及地方文化、旅游與休閑娛樂等設施正在快速吞噬著故土與原鄉的風景與風情。面對上述挑戰,亟須從鄉村發展的社會、經濟與生態學本源上重新認知鄉村的美學意義及其存在的社會價值。
一、新時期的新鄉村
(一)新農村建設的時代特色
2015年在大理考察時為我國新時期新農村建設做出了科學指引,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新農村建設正在從最初的以經濟發展目標為龍頭的一元化、片面式的重項目輕設施、重建筑輕環境的發展道路,逐步走向以城鄉二元協同、重視鄉村整體發展為目標的多元化綜合性的改造推進方式轉變。這種整體性已經從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改善、文化保護與復興,關聯到鄉村的產業經濟振興與社會制度建設等。其中,改善鄉村居住環境和基礎設施條件是各地方政府普遍采用的首選措施。各地均從環境改善入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推進經濟、社會與文化等全方位復興。筆者認為,上述各項舉措中,重拾農村建設的原鄉化本質,從鄉村原鄉性入手,界定并強化鄉村環境與城鎮環境之間的差異化與個性,是從根本上解決前文所述問題的重中之重。農村,意為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的人聚居的地方,強調生產方式。鄉村意為主要從事農業、人口分布較城鎮分散的地方,暗含與城市的二元對比,也強調了除生產方式外,空間集聚形式的特征,以與同樣由農業人口聚集而形成的小城鎮相區分。鄉土意為本鄉本土,指向精神皈依的本土特性。當新農村的規劃建設重點擺脫粗放的一元經濟發展模式,開始強調鄉村建設的品質與精神屬性的時候,本鄉本土的原鄉化特質便成為進行新農村景觀建設的起點,引發更多思考。
(二)城市化大潮下的城市與鄉村
自然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與煥發生機的本體環境,城鎮與鄉村均是異于自然世界的人居聚落。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城鄉一直以二元對比的方式存在于人們的印象中。城市是人類進行社會活動、從事物質與文化產品的生產與交換、傳承地域文化、豐富社會生活的物質空間載體。鄉村是人類融于自然、感受自然,再造自然的社會源點與終點。城市以大規模的社會性建造活動為特色,是資源、人才、信息與資金的匯聚地與輻射中樞。鄉村以靈活的布局、眾多的數量和與所處環境的依附關系而長期盤踞在廣袤的自然環境中。在漫長的農業文明中,自然與人工的力量曾經在鄉村形成穩定的平衡。鄉村聚落與在地環境、地景資源達成完美的融合,而城市則以社會化的人工建構筑物(人工化的場所環境)的高密度集聚為環境特色,以高效率的產出空間為發展目標,成為全球化時代各區域經濟與社會競逐的核心空間。鄉村、農業種植區與自然景觀和城市之間,始終存在著必要但并不穩定的環境、經濟和文化方面的關聯。工業化時期,城市借助更集約的成本效益和更快速的更新與擴張獲得飛速發展,打破了曾經和諧的城鄉關系與平衡的人工—自然格局。城市的大規模擴張對鄉村及其特有的鄉村文化帶來了嚴重沖擊,使鄉村地區原始的自然簡約之美與淳樸的民俗民風等快速消失。如果不立即對現有景觀資源與鄉村田園系統進行保護、整理與挖掘,鄉村地區將避免不了被城市同質化的命運,失去其原有的立地資本。與此同時,鄉村所記錄的依托人工與自然的長久平衡而形成的和諧人地關系及其所特有的在地文化也將隨之消失殆盡。我國當前正經歷著快速的城市化過程。2000年,我國城市化率為36.22%,2005年為42.99%,2014年達到54.77%。根據聯合國的估測,世界發達國家的城市化率將在2050年達到86%,我國的城市化率在2050年將達到72.9%。農業和相關技術的發展使更多農業人口能夠也愿意聚集到生產效率更高、資源品質更優的城鎮,一部分鄉村勢必會被遷并。但是以往的經驗和研究證明,城鎮擴張發展帶來的生產高效,不應該再以犧牲環境效益為代價。那些存在于田野腹地內,能夠縮小農業生產者與生產地之間的距離,并能夠與所在自然環境構成穩定平衡的鄉村,始終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的關鍵時期,對那些區域地景景觀格局與鄉村景觀風貌尚未遭到嚴重破壞的,具有典型地域文化特征的鄉村環境進行研究、保護與提升,對現時期我國的城鄉協同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為此,重新認識并挖掘原鄉化的鄉村之美,成為引導我國新農村建設的重中之重。
二、原鄉化的鄉村之美
(一)景觀之美
美是指能引起人們美感的客觀事物的一種共同的本質屬性,具有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卻又不是理性的規律與目的,而是一個直接的感官概念。實踐美學認為,美是客觀性與社會性的統一,既是客觀的,又離不開人類社會,具有客觀的社會生活屬性。美與美感的本質,只有在實踐的基礎上才能洞明。美與美感都是在漫長的歷史實踐中誕生的,是社會歷史流變積淀的成果,由實踐初期的感官直覺升華到審美階段的心智認知必須經過多個中介,而不能直接用于實踐對審美的解釋。李澤厚給美下了一個頗具代表性的定義:就內容而言,美是現實以自由形式對實踐的肯定;就形式而言,美是現實肯定實踐的自由形式。這一表述后來成為實踐美學對美的本質的經典表述。目前,學界所普遍使用的景觀概念,意為某地的人造或自然景色,常常具有一定的分類或類型意義?,F論普遍認為,景觀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間和物質所構成的綜合體,是復雜的自然過程和人類活動在大地上的烙印。景觀之美是現實以自由形式對人地互動實踐的肯定。美的景觀產生于和諧的人地互動實踐之上,這個實踐既包含對自然的探索和改造,也包含在這種持續探索與改造過程中所形成與累積的社會文化的誕生與傳承。
(二)原鄉之美
因聚居地的功用差異,在不同實踐作用下城市與鄉村的景觀趣味日益形成了不同的審美取向。如果采用康德對于審美的二元劃分理念來解釋這種審美趣味的差異性,那么我們可以將城市的審美趨向簡要歸結為人造的崇高與小自然優美之間的協同,而鄉村的審美,則更多呈現為棲于崇高自然之中人造的優美。源于城市化的場所環境所能提供的高效能的社會、文化與經濟生活,現代人逐漸游離于原始的自然環境之外,生活在城市化的場所環境之中,但是現代人對于原始自然的親近感與敬畏感卻從未消失。近年來,伴隨全球環境危機的持續加重,走進自然、親近自然與融入自然已經成為一種健康生活的標志。那些彰顯新技術與時尚潮流的密集而直觀的建構筑物連同城市內部的小尺度自然(更多地以人工自然的形式存在)場所一道,在傳遞現代技術崇高美的同時,逐步淪落成為城市棲居環境中的調劑品與避難所。反觀那些盤踞在大都市周邊區域的廣大農村地區,由于可以為人們提供真正足以使個體擺脫卑微與高傲、獲得平和愉悅的獨處或交往之所而重新獲得了發展良機。因鄉村的特有聚居尺度,自然的郊野農田或原野山林更容易被聚居于其中的人與環境感知。壯美的自然是鄉村景觀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底景,激發著人們對于土地與自然的敬畏與感激。在這種廣闊的自然崇高中,人們需要鄉村提供的是親切、功用、緊湊而自制的、平淡而寧靜的安棲之所。鄉土成為鄉村維系自身環境特質、維系自身可持續發展的源動力與吸引力。鄉村之美,產生于農業生產與聚居生活的實踐之中。聚落內真實、常態、傳統、原生的農耕生活,是人類在漫長的實踐中反復探索與驗證而形成的與大地之間最為親密與雋永的關系。鄉村區別于城市而特有的、基于功用性與適地性的雜亂與樸實之美,是自然秩序假借人類之手在聚落內部滋生的一種自然生長,即鄉村的原鄉之美。城市與鄉村在彼此的景觀特質上存在著天然的二元分異性。新農村建設絕不能在景觀建設的形式與風格上重走或延續城市化的覆轍,不能再追求虛榮的奢侈之美與短暫的時尚之美。而應該緊密結合自身的原生態特質,以最少的介入來彰顯其獨特的文化個性與環境魅力。
三、原鄉化的景觀設計原則
鄉村景觀設計是一次發現美、提煉美、升華美的過程,是一次美景的梳理與規劃過程。好的鄉村景觀設計應當重點關注村落的外部空間與環境系統、空間結構與區域地景景觀格局之間的重構以及公建與公益性設施的規劃與建設。同時,能夠將現代人生活的便利性、參與性和趣味性植入原鄉化的鄉村生活。具體而言,優質的新鄉村景觀設計應該滿足以下幾項基本原則:
(一)真實性
真實強調的是對事物本質的感受。藝術的真實性原則是事真、情真、理真的三位一體,高度統一。維護鄉村景觀設計的真實性,即承認并維護鄉村和都市景觀的二元性,尊重鄉村自身的自然個性與人文個性,這是鄉村長遠發展的根本。鄉村及其農業種植區只有作為綠色基質時,才具備景觀性,而一旦進行開發與建設,其原生的景觀性就會遭到大幅削弱。因此,通過對比、分析與整理,提煉鄉村地景景觀資源的個性與特質,拉近鄉村生活、農業生產與地景塑造之間的關系,使生產、生活與觀光融為一體是鄉村景觀設計工作需要關心的要點與難點。規劃設計工作者應尋找挖掘具體的可以彰顯、體現并延續在特定鄉土氣息的村落空間構成和地景景觀塑造的策略與方法,而不是制作概念化的示意簡圖與描述性的規劃原則。鄉村的雜亂性也是鄉村樸素生活的一種自然流露。與被精細劃分的專業化的城市專屬性空間的表現有所差異,鄉村的雜亂性代表一種隨機的設置,是鄉村人情化與趣味性的自然表露。挑擔的小販“見縫插針”擺攤販賣本地產品,特別是特定時節會集中出現的市集,是鄉村長久生活實踐選擇的最有效與實用的商業模式。事實上,自聚落和貿易出現之日起,就有貨攤出售物品。設定特定位置由攤販自由銷售某些類型的商品能夠提高零售區受歡迎的程度,使廣場或人行環境充滿活力,同時為鄉村社區提供安全的社會保障。真正影響鄉村公共空間品質的,不是上述這種零售形式,而是在未經管理的情況下,公地效應造成的公共環境損壞和利益驅動下的不良經濟行為。參考在舊金山、伯克利、波士頓、芝加哥、尤金和波特蘭實施的零售法案可以看到,在這些城市,新的零售法規詳細規定了零售地點、規模和貨車的設計,所售貨物的類型以及允許的價格,所銷售的東西通常是那些城區商店沒有提供的,如水果、蔬菜、鮮花、手工藝品和外賣食品。以此經驗可知,允許鄉村聚落根據實際需求進行合理的攤販零售行為,依照需求在合理的空間設置合理數量的“多用途”公共空間,既可以展現鄉村原本的生活面貌與地方產品,又可以提升空間活力、創造地區財富。鄉村景觀建設的真實性原則,既是選擇材料、營造場所與美化感官的真實性,又是體察民生、考量社會需求、設定區域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等區域愿景目標的公務行為的真實性,是一種設計結合自然的設計邏輯,更是一種理論結合實踐的實事求是的生活哲學。
(二)功用化
功用意指功能和作用。對功用的提升,即對實踐的支持;提升功用設施的舒適性與便利性,即大幅提高空間質量,帶動空間活力的有效措施。鄉村作為一種最初的功用性的聚落產生于人類的生產與生活實踐之中。農業生產、生活和社交是鄉村必備的基礎功用,而滿足這些基礎性的社會功用需求是鄉村景觀建設必備的基本特征。提升新鄉村景觀建設的功用化,主要體現在服務于現代化農業生產活動的設施與其特有空間的景觀化,豐富、改造現代鄉村生活所需的便利化、多樣化的生活設施,塑造便于人們自由溝通的舒適的公共空間。因鄉村在公共土地利用方面的集約化、便利化發展需求,這三類功能常常按照緊湊集約的務實原則達成在空間上的緊密關聯,甚至交疊于同一空間中??v觀當下我國鄉村景觀建設實踐,景觀資源保護最完好的地區、鄉土氣息最濃郁的原始村落大多位于人跡不便到達的地區,也就是目前道路交通設施、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尚未完善的地區,這些村落也恰恰就是那些未來最有可能不被城鎮吞并、仍以原鄉形式為農業生產提供聚居生活空間的場所。因此,對這類村落采取引導性的保護工作,提煉特色景觀區域,整理公共資源空間,將其改造設計成可以同時服務于原住民并吸引外來游人的良好的生活場所,將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也是近階段收益效率較高的一種投資方式。
(三)整潔化
整潔指規整而潔凈,這里的整潔是作為雜亂和無序的對立面而存在的某種秩序。整潔的程度直接影響著美感的形成。鄉村的整潔,既是良好社會秩序的反映,也是良好社會秩序得以持續的基礎。為更好地維持社會秩序,避免公地效應和破窗效應的發生,采用一定的措施維護空間環境的整潔是十分必要的。當下,影響鄉村風貌整潔的主要因素,是胡亂棄置的生產和生活垃圾以及碎片化的場院空間與村巷。這是由于鄉村原住民的環衛清潔意識較為薄弱,垃圾收集設施設置的不合理或缺失造成的,也更多地反映了既有鄉村級公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不足與缺失。要維護鄉村的整潔,首先要做的就是根據村落的現實情況及時規劃和建立垃圾、污水等鄉村日常生活與生產性廢棄物的收集和管理系統,投入相應設施,并大力普及垃圾分類與雨污水收集等生活常識。同時,對村民的引導也十分重要,當村民意識到整潔化的環境能夠為村落創造更多的旅游收入與產業發展空間的時候,人們將會自發地開始維護自家院落乃至整個村落的環境整潔。
(四)簡約化
簡約是一種起源于現代派的極簡主義的設計風格,是將設計元素、色彩、照明和原材料簡化到最少的程度,同時對色彩、材料的質感進行嚴格控制,在施工上更要求精工細作,力求為空間賦予真正的品質。因此,簡約化的空間設計通常會帶有含蓄而清明的美感,往往能達到以少勝多、以簡勝繁的效果。在鄉村景觀設計上采用簡約化風格,意味著新景觀與設施應該以更少的介入,將自身融入鄉村的故有文化與習俗的自然傳承中。簡約化并不等同于場所環境的形式語言與實用功能的簡單化,亦或是絕對數量的增減與相對規模的大小。相反,升華到藝術與人文境界的簡約化鄉村環境塑造行為均源自對具體而微的實際功用性的深層級思考,具體使用功能的兼容性與復合性以及對具體、真切的原鄉化的風景與風貌的理性提煉和重塑。原鄉化的景觀設計需要對鄉土資源、本土材料與建造工法有深入的了解與認知;進而能夠依據新的空間需求進行最少打擾的簡約化設計,盡可能地避免引入非原生植物,控制對非本土材料的使用,沿用當地傳統的構造與工法,尊重并呼應現存的玲瓏尺度,將人的視線從繁雜而無意義的過度裝飾中解放出來,回歸到原真的鄉土美感體驗中。
(五)常態化
常態指平常的、正常的狀態。常態代表著系統的穩定,意味著社會生活的有序,是舒適與平穩生活的必備條件。常態是真實的繁榮,是對地方經濟、社會生產與居民生活真實客觀的反映。常態化的鄉村景觀,不應是東施效顰的工業化裝飾,也不應是表面功夫的節慶工程。常態的鄉村景觀,應是田間的辛勤揮灑與農機轟鳴,是市集上的討價還價與熱鬧繁華,是播種季精心梳理的土地,是豐收季的倉滿屯滿,是雪落如蓋與綠樹成陰,是犬吠雞鳴與小橋流水人家。常態的形成,需要鄉村改造能夠真正地激活鄉村自身的活力。鄉村景觀需要切實成為滿足村民與游客的新生活需求,并為人們日常所用的人性化場所。這就需要設計師對維系每個鄉村實現高活力發展的內在動力因子進行有的放矢的實地研究與體驗。每個鄉村均具有在區域系統中獨一無二的特質和不可或缺的獨特作用,不同的動力因子因村而異、千村千面,均需要設計師站在區域的高度,以更廣闊的視角去探尋。
四、結語
新鄉村建設的原則不是彼此分離、孤立存在的,而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全息統一體。新農村建設發生在城市與鄉村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二元特征更加突出的新時代。鄉村景觀設計的工作,早已不止功在鄉村,而是對城—鄉—自然系統的整體提升。通過優質的設計,將現代人良好的生活習慣、傳統區域優良的美德以及鄉土氣息的人文傳統,再次賦予這個地方的居民,同時展現給前來觀光的游客,是鄉村景觀設計者應當承擔起的社會責任與職業責任。我們真誠地希望這次自上而下的新農村建設國家戰略可以激發原住民廣泛的參與意識,漸次演化成為一場全民的自下而上的真正的原鄉復興運動,并且能夠持續地推進下去,直至根植于廣袤的原野與鄉村。
[參考文獻]
[1]周嵐,于春.鄉村規劃建設的國際經驗和江蘇實踐的專業思考[J].國際城市規劃,2014(6):3.
[2]李澤厚.美學論集[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1980.
[3]蔡文靜.論“真”范疇之美學意蘊與價值———王充美學思想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4.
[4][美]克萊爾•庫珀•馬庫斯.人性場所:城市開放空間設計導則[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5][荷]羅布•H•G•容曼,[英]格羅里亞•蓬杰蒂.生態網絡與綠道———概念、設計與實施[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6]張思瑤.“大道至簡”———淺談簡約主義風格及其影響下的減法設計[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1.
[7]何兆武.一條通向康德體系的新路———讀論優美感與崇高感[J].學術月刊,1995(1):38-44.
[8]賈鎧針.新型城鎮化下綠色基礎設施規劃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4.
[9]劉耿.新農村2.0:成都“小組生”實踐[J].望東方周刊,2014(33).
[10]楊沛儒.生態城市主義:5種設計維度[J].世界建筑,2010(1):22-27.
作者:張開宇 包紅蕾 趙春水 單位:北京交通大學
- 上一篇:新醫院會計制度對財務核算的影響
- 下一篇:信息環境下電大會計預算的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