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防災公園景觀設計研究
時間:2022-02-14 09:27:38
導語:城市防災公園景觀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城市防災公園作為城市防災避險綠地的一種,在災難來臨時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文章以環境心理學為理論基礎,將環境認知作為文章的切入點。結合相關的認知規律,對防災公園環境中人們的認知心理、行為以及人與環境之間相互交往的關系進行研究,探討環境認知在城市防災公園景觀設計中設計原則及設計方法。
[關鍵詞]環境認知;城市防災公園;景觀設計
1研究背景
防災公園作為城市綠地系統中一種重要的避難場所,在地震等災害發生時可以迅速轉換為救災基地,開展救援、醫療救助、物資集散、信息傳遞等防災減災的功能,保護人們免受生理損害,同時它又起到良好的心理恢復功能,對于安撫受災民眾的心靈、恢復受災者的生活信心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國在城市防災公園規劃理論研究與建設方面相對起步較晚,缺乏系統的理論研究。尤其在如何快速進入公園、迅速融入逃生環境、有效使用環境內的防災設施以及改善受難者心境增強受難者對環境的適應性和控制感的心理問題研究方面一直處于落后與停滯階段。長期以來建立的城市防災公園的景觀設計都是以滿足人們的生理需求為主,心理需求為輔,缺乏人性關懷,忽視了避難者的逃生心理,致使在災害發生時避難者無法定位以及災后無法進行有效的生活避難。其次,在災害過后,受災群眾大部分都帶有不同程度的悲觀、焦躁、恐懼、抑郁等心理情緒。而城市防災公園在如何通過環境改變和恢復受難者不安定情緒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被人們所忽視,這對于城市防災減災工作是至關重要的。正是由于人們對受難者心理的忽視,導致了許多嚴重的社會問題出現,例如受害者的自閉、自殺等現象。
2環境認知
環境認知是環境心理學的一項重要分支,是指人對環境刺激的儲存、加工、理解以及重新組合,從而識別和理解環境的過程[1]。在了解環境認知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環境知覺,因為對環境的知覺是我們認知環境的第一步。在生活中我們常常通過視覺、觸覺、聽覺等感覺認識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結合我們自身的經驗和相關記憶對感受到的環境刺激的信息進行加工、整合和解釋,這就是環境知覺的過程。
2.1環境認知相關理論
格式塔知覺理論、生態知覺理論、布魯斯威克的透鏡理論是現在比較流行的環境知覺理論。格式塔知覺理論強調的是整體的組織規律,反對人為的進行單個的劃分。例如一處景觀,繁茂的大樹、鮮艷的花朵、明媚的陽光、環境十分優美,這么一處美麗的風景有許多元素構成,而我們所看到的并不是這些元素簡單的累加。生態知覺理論是由吉布森提出,強調人類的生存適應性。他認為知覺具有整體性,是在環境的刺激下環境客體所產生的某種生態特性。自然界中存在的大量的物質元素都具有各自特有的、恒定的功能屬性。例如,水可以供人飲用、洗漱,但不可以供人類睡覺;木頭可以用來燒火、防身,這便是客觀環境的“可供性”。從生態角度來看,自然界的各個客體都有自身的特征和功能,有待于我們去發現和利用。而正確地運用這些客體是環境生態知覺理論研究的關鍵。其實不少動物其本身的知覺能力就是先天的,如魚類生來就會覓食,人類就是利用這種特點來捕捉他們。人類的這種選擇、創造、利用自然客體的行為就是生態知覺的體現。生態知覺理論在環境中的應用相當廣泛,首先環境客體本身就要為使用者帶來便捷,其次是環境對象功能意義的全面展現,最后是環境對象對使用者需求的滿足。例如公園里的廁所,如果廁所太隱蔽則不利于游客發現,如果太明顯則會影響了環境的整體美觀。所以在設計時要注意以下幾點:①合理的位置;②明顯的標志;③干凈整潔的內部環境。透鏡理論是由布倫斯維克提出的,他的思想主張與吉布森相反,他認為外部的客觀環境提供給我們的各種信息都是復雜的,并非反應真實的環境特征。個人在知覺過程中處于主動性地位,將客觀的外部環境信息聚集于一點,將來自于外環境的刺激聚焦,并通過我們的知覺而被察覺。在知覺的過程中更重視后天知識、經驗和學習的作用。在這里人是動態的、變化的,對環境的判斷帶有明顯的主觀色彩。在環境設計與管理中,透鏡理論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比如將環境根據個人需求不同,區分為不同的功能場所,不同的功能場所根據各自的使用意義而確定不同場所的知覺判斷。在對環境認知的過程中,我們通常是通過知覺來了解環境,而環境則包含2種變量即時間和空間。在增加了時間的環境空間中,適應與變化知覺成為主要表現。例如長期生活在噪雜的市場的人們就會隨時間的推移慢慢習慣并適應這種噪聲,因為當刺激反復出現時,感受器官就會對這種刺激不敏感,進而忽視這種刺激。如果我們習慣了這種刺激,那么我們自然會注意不到這種刺激引起的變化,試想我們長期生活在一個空氣被污染的環境自然覺察不到污染現象。如果我們生活在一處環境優美、空氣質量良好的村莊,哪怕一絲的棕色污染氣體都容易發現。另外,快速的變化總是比緩慢的變化較易察覺。
2.2環境認知
通過對環境知覺的了解,我們意識到知覺只是初級的人們的內心反映,而認知則涉及到更為復雜的心理過程。環境認知研究的重點是環境的表象、場所記憶與學習、環境的可意象性等。它所關心的是人們怎樣識別物質環境,人們怎樣在頭腦中形成環境表象,人們用什么樣的方式賦予物質環境以特殊的意義,而這種表象和意義又怎樣影響人的行為。例如標示小品、象征性雕塑等對誘導人們行為的積極作用。環境認知的對象包括環境中的物質要素、發生事件、個體或群體思想情緒、象征意義等。(1)環境表象環境表象是指使用者在環境認知過程中,心理產生的各種形象,當使用者感知到客觀事物后,其形象保存在頭腦中,形成原始記憶形象,即形成環境表象[2]。其核心是人們在環境中感知到的信息,結合主觀的思維意識,從而形成的心理影像。心理學家認為,人之所以能夠識別和理解環境關鍵在于能否在記憶中重現空間環境的形象。環境的表象通常是由人的感官系統如視覺、聽覺、觸覺等綜合感知后引起的,其中視覺感知是形成環境表象的主要知覺體系。人們在對環境表象的認知過程中,形成相應的意象,從而指導人們在環境中做出正確的行為,滿足自己的物質和心理需求。充分的環境認知,可以增添環境的適應性和控制感,建立起人對環境的安全感和可適性。這些所熟悉的感知信息,成為接受新環境的基礎,有利于人們對環境的認同,提高環境的利用效率。在當今快速的城市發展中,建立起怎樣的環境表象,是城市建設中的重要問題,在防災公園的景觀設計中,需要塑造的環境則是與人們的記憶重合的表象化的外部空間環境。(2)環境的記憶與學習人們對環境的記憶與學習是通過感知活動把從環境中所獲得的信息輸入記憶系統進行編碼、存儲和提取,個體將這些知識和經驗積累、保存并加以運用的過程,即環境認知的過程。在對環境信息進行記憶與學習的過程中,環境的相應變化自然會影響到記憶。研究表明,適當的環境變化,不管是愉悅的或是不愉悅的刺激都可以提高記憶,而一成不變的環境則會使人產生煩躁、智力減退,注意力分散的現象。事實證明,持續變化的環境總會使人產生某種程度的新鮮感,不至于單調、乏味,在期待新的視覺信息出現的同時會有助于增加人們的注意力和記憶力。心理學家們經過了大量的實驗表明,維持興趣的最佳環境不是一成不變的環境,更不是時刻變化的環境,而是中等強度的不定性的環境,人們處在這樣的環境中既不會因為簡單的秩序而覺得乏味,更不會因為感到嚴重的挑戰而感到恐懼。因此,易識別并有相應區別的環境更容易被人們所感知,產生一定的認同感,促使人們對環境的記憶與學習。(3)環境的可意象性環境的可意象性即有形物體中蘊含的對任何觀察者都很可能喚起強烈意象的特性。環境中的這種意象是個體頭腦對外部環境歸納出的圖像,而這種形象的形成是人直接感知的環境表象與環境場所記憶相結合的產物。利用這些直接感覺的表象和個體記憶獲得的信息形成“意象”,進而指導人們的行為。例如,一個清晰、易識別的意象可以方便人們迅速地找到目的地,消除內心的焦慮與不安。而環境的可意象性的形成則以建立共同的感知為基礎。不同階級、不同年紀、不同背景的人們擁有了共同的感知后,便會不由自主地將自己與外部環境相聯系,并試圖融入其中。事實上,形狀的大小、距離的遠近、色彩的搭配、空間的布局等都有助于創造個性生動、結構鮮明、高度適用的環境意象性,它所關注的不僅僅是可識別的外表,而是被人們所感知。良好的可意象性有利于對環境的認知,并且通過環境參與者長期的訓練或是對周圍環境的改善都可以增強環境的可意象性,從而更有效地指導人們對環境的認知與理解。
2.3環境認知與人的行為、心理的關系
人與環境的相互關系是通過行為來具體表現的,人在環境中的心理刺激必然會導致相應的行為特征。因此,人的心理狀態成為決定人在環境中行為表現的關鍵因素。根據心理、行為與環境的關系,可以推出如今城市中存在的相應的客觀環境的巧妙設計必然是以人們的行為與心理特征為依據而進行設計,賦予客觀的自然環境以主觀的認知,反過來人們從對客觀環境的認知所獲得相應信息,綜合地反射到人的心理,進而指導人們的主觀心態和個體行為??傊说男袨?、心理和環境認知之間的關系相當緊密。換而言之,人的行為、心理是環境認知的基礎和依據。在進行環境設計時,只有充分地了解人們的心理,結合相應的行為表現,通過對環境良好的認知與理解,才能使環境更有效更合理地被利用。就環境認知對行為的影響而言,只有對環境深入地認知,才能起到抑制、強化、引導行為的作用。而環境認知與人的心理是分不開的,認知是心理活動的直接反映,是將客觀環境與主觀思維相結合的產物。
3環境認知在城市防災公園景觀設計中的重要作用
可認知的環境在城市防災公園景觀設計中的作用相當顯著,包括認知與理解、引導與識別、緩解與恢復。因此增強避難人員對防災公園的環境認知度對于提高環境的利用效率和可適應性具有重要作用。(1)認知與理解:在防災公園的環境設計中需要考慮到在災難發生前以及災難發生后很長一段時間避難人員對所處環境的認知和理解。在進入防災公園之初就對公園的避難道路、功能分區、空間組成等有一定的了解,并深刻地認識到在災難發生后的不同時序所需要進行的相應的避難行為,理解各級災難標識以及防災設施的使用方法。自然地形成一種逃生秩序,有效地進行避難生活,避免了二次災害帶來的人員傷亡,也減少了其他社會問題的發生。(2)引導與識別:在充分地認知與理解環境之后,受難群眾能夠快速融入到防災公園的環境中,有效識別逃生路線,正確地引導避難人員找到臨時避難生活區域,順利地領取救災物資,找到醫療救護中心,及時地得到救助,避免嚴重的傷亡。在災難來臨時,絕大部分的避難人員往往由于情況緊急而失去理智,行為不受思想控制,容易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造成逃生避難生活現場的混亂。環境認知在有效引導受災群眾脫離險境,尋找臨時生活場所,得到有效救助以及形成相應秩序,防止出現社會混亂現象方面發揮了積極重要的作用。(3)緩解與恢復:對防災公園環境合理的認同有利于消除在災難來臨時的焦急與恐慌心理。在這樣一個具有共識意象的環境中,人們漸漸地融入環境,排除不安全因素,向有利的環境區域聚集。在災后,由于大量的人員轉移、食品和救災物資不足造成了社會治安混亂的現象,同時由于情報不暢,指揮受影響加劇了避難人員精神上的緊張。周圍環境的這些變化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災民的身心狀態,而高度可意象性的環境可以幫助人們緩解緊張、恐懼情緒,避免了主觀和客觀環境改變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對環境的深入認知潛移默化地改變著災難所造成的混亂和不安的外部環境,對客觀環境形成相應的秩序性和統一性,以及對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的快速恢復有極大的幫助。環境認知在城市防災公園的景觀設計中具有實用性、安全性和恢復性功能。在幫助人們識別環境、引導行為、合理分布空間、緩解心理壓力等方面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因此在城市防災公園的景觀設計中,如何增強人們對環境認知的重視,增添環境的可意象性,成為防災公園景觀設計研究的重要課題。
4基于環境認知的景觀設計原則
綜合分析城市防災公園的防災功能與配備設施,結合環境認知的相關性要求,在進行城市防災公園環境景觀設計中要遵循相關設計原則,制定有利于人們識別、認知與有效使用的景觀設計方法。
4.1安全優先原則
安全性是城市防災公園景觀設計的基本宗旨和方針,也是環境認知對防災公園建設的基本要求。無論從視覺、空間還是功能上來講,確保避難人員人身安全,將人身和財產損失降到最小是防災公園環境設計所要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則。(1)色彩選用與搭配的安全不同色彩與人的生理與心理有著密切的關系,它們都有著自己相對應的情感特征,那些彩度高、波長較長的色彩會引起人們高度的興奮,給人心理上帶來強烈的刺激。而那些彩度低、波長較短的色彩則會使人心理上產生相對溫和的刺激,使人趨于平和。從顏色搭配的角度來說,環境中不協調的配色總會引起精神上的躁動不安,使人容易疲憊和緊張,相反那些顏色搭配協調的環境則更容易使人精神愉悅,緩解身心的緊張與疲憊。(2)空間形式的安全城市防災公園的內部空間形式也是決定其安全性的主要方式,一般開敞的空間形式總是給人以不安的感覺,而過于封閉的空間也會使人產生恐慌與壓抑。尤其是在避難生活過程中,人們需要一定的個人空間獲得相對的領域感,但也需要方便地獲取一定的外界信息,增強對環境的控制感與可操作性。另外空間的明確劃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給人以相對的秩序感與可控性,在災時能夠讓人們準確確定不同的空間,有效區別空間的功能可以建立穩定的秩序性,從而減少逃生程序的混亂,消除人們的緊張心理,營造安全的避難生活空間。(3)使用功能的安全首先考慮的是城市防災公園的選址問題,必須避開地震活斷層、巖溶塌陷區、礦山采空區和滑坡、泥石流災害威脅的地區以及海嘯襲擊區。同時遠離高大建筑物、易燃易爆化學物品、核放射物、高壓電線線路等。例如易引發地震災害的地區要綜合考慮主要災害和次生災害帶來的直接危險和隱性危害,所以公園選址一般要在空曠、平坦的地方;而水災頻繁處的地區則要考慮公園中的避難生活場地必須要選在高地。針對不同的災害,在考慮公園安全問題時有其共性和個性的特征,要綜合全面地區分。此外,要保證城市居民進出防災公園通道的安全、通暢,盡量避免交通擁擠。園內應有大面積的平坦、開闊、交通便利的安全地域,易于搭建臨時建筑或帳篷,易于進行避難與救援活動,而且應創造必要的防火、治安、衛生、防疫條件,確保公園中避難人群的生命及生活的安全可靠。
4.2平災結合原則
城市防災公園具有“平”(平時)、“災”(災時)2種功能,必須堅持平災結合的原則,即將平時功能與災時功能有機地融合為一體,將2種環境認知模式協調統一。因此不僅要了解平時的環境使用功能(滿足一般城市公園的規劃設計要求:美化環境,保持城市生態平衡,供居民游憩休閑,強身健體及旅游服務功能,)也要注意加強其災時的環境認知與理解,即當突發事件發生時,防災設施啟用發揮防災救災功能。此外,進行防災公園規劃建設時要特別注意景觀小品的設計,以防災避難功能為主旨,在平時發揮作用的同時,防止影響今后的避難救災工作的開展。例如防災公園中灑水裝置的設計,平時可以用于植物灌溉,造景設施,而在災害來臨時可以成為防火設施也可以用于生活用水設施,這就需要其設計的位置合理,在植物覆蓋的周圍以及生活廣場的附近,而不是在一些無關緊要之處。
4.3可識別性原則
強烈的可識別性對于城市防災公園的環境設計至關重要,也是環境認知中強調的重要環節。可識別的環境在建立人們的控制感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有利于人們準確定位,辯明方向,尋找目標,避免盲目地尋找造成混亂。尤其是在災時的避難逃生階段可以準確地辨別逃生方位,尋找救助中心,及時有效地獲得救助。防災公園中的可識別性體現于景觀小品以及道路、植物等各個環節,比如道路的設計要具有明確的導向性與識別性,在設計時要充分利用圖案、造型、寬度尺寸、色彩等元素設計盡可能有規律可循,層層相連、秩序統一,使人們能夠迅速的找到方向,避免出現迷失現象。
4.4可達性原則
道路的通暢與便捷是城市防災公園設計的基本原則之一,也是保障避難人員及時有效避難、順利開展救援活動的的關鍵,因此防災公園的空間布局要通達靈活。一般其出入口和周邊形態的合理設計,有利于人群疏散與通行,保證災難來臨時避難者可以從各個位置迅速進入防災公園避難。其次,采用合理的色彩和材質增強道路的導向性,保證避難通道的可達性,不僅可以明確防災道路的方向,而且有利于加強各區域之間的聯系,形成相互貫通的有機整體,便于災時的逃生行為與救援工作。
5結語
文章介紹了城市防災公園以及環境認知的相關概念和理論,并概括了環境認知與人的行為、心理的關系,強調了環境認知在城市防災公園景觀設計中的重要作用,針對環境認知在城市防災公園景觀中的設計提出了相關的原則,以期為我國防災公園的建設有所啟示。參考文獻
[1]許玲.北京城市公園環境認知研究初探[D].北京林業大學,2006.
[2]李天求.基于環境認知的居住區室外環境設計策略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0.
作者:李寶珠 單位:天正建筑裝飾江蘇有限公司
- 上一篇: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
- 下一篇:ACG文化融入景觀設計課程教學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