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景觀設計中地域文化探討

時間:2022-10-18 08:37:50

導語:園林景觀設計中地域文化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園林景觀設計中地域文化探討

摘要:景觀設計是一門融匯了人文、地理、自然環境等眾多因素進行刻畫的綜合性學科,景觀設計是一種獨特的視覺藝術,它能夠給人以無限美的享受,并且其中一般滲透著濃郁的地域文化。本文針對園林景觀設計中如何較好地融入地域文化展開分析論述。

關鍵詞:園林景觀;設計;地域文化

1園林景觀設計中融入地域文化的條件和原則

1.1考慮自然條件

園林景觀屬于城市綠化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在進行景觀設計時,有必要將當地自然條件納入重點考慮范圍,其中包含地形地貌、植物生長環境、氣候條件等因素,一切要以維護當地生態環境平衡為依據和前提。在當地自然條件允許范圍內,可以恰當增加一些風情獨特的植物或是建筑,突顯個性化設計。

1.2尊重人文歷史

每座城市的歷史文化印跡總是能夠吐露出當地的文化底蘊和風土人情,飽含著強大的人性磨合力。園林藝術在當今時代表現出重要的文化表達作用,它流露出所在城市的歷史文脈,成為文化的凝聚點與傳承點。因此,園林景觀設計需尊重當地人文歷史,契合人的思想、情感,在園林景觀設計過程中運用歷史元素傳達新的涵義,使之發生新的反應,爆發新的藝術力量。

1.3民眾化原則

通常情況下,人們都可以通過優秀的園林景觀嗅出當地的文化價值和風土人情。某一地域的園林景觀一般都流露著當地的文化理念以及人們的精神追求。人們往往都能在觀賞園林藝術景觀的同時,體會著人文關懷與地域特色文化,人們能夠在地域文化的熏陶下感受到歸屬感。在園林景觀設計中,區域文化可以算是最重要的素材之一,人與人之間完全能夠憑借優秀的園林景觀搭起交流的橋梁,促進人們與自然和諧相處。

2地域文化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運用

2.1園林景觀設計需要充分把握歷史文脈

園林景觀設計中,文脈是一個必不可少且無法被替代的重要元素。設計者要充分考慮文脈的價值,將其巧妙融入園林景觀設計,賦予園林景觀更重要的意義,讓它對歷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擔起一份責任。在保持文脈歷史延續作用的同時,也將地域特色充分展現出來。以蘇州園林為例,這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文人園林”向來受到人們的大力稱贊。其設計理念不乏蘊藏著濃厚的古代哲理觀念以及審美情趣,其中充分體現出對歷史文脈的“寫真”。例如,唐朝盛行詩歌,并且多以抒情、寫意為主要基調,所以,唐朝時期的蘇州園林是從自然山水園過渡到寫意山水園。到了宋朝后期,君主昏庸無能,眾多文人志士選擇隱居田園的生活狀態,使蘇州城鎮士人園開始興盛。

2.2園林景觀設計需要充分把握視覺元素

在園林景觀設計中,視覺元素顯得十分重要,其中主要包含色彩、光線、材料以及尺度定位等多個方面。這些元素是為了突顯美學價值不可缺少的部分,園林景觀都需要通過必要的視覺刺激勾起人們無限的興趣與喜愛之情,進而才能讓觀賞者感受到景觀背后更深層次的涵義。其中,色彩元素在園林景觀視覺體系中,能夠給人帶來最直接、最猛烈、最有效的視覺體驗,值得給予高度重視。然而在園林景觀設計中,調配運用色彩時,也需要設計者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做到為園林景觀搭配最適宜的色彩。例如,我國四川地區盛行“彩葉風”,金葉水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被當地廣泛種植。

2.3園林景觀設計需要充分把握社會景觀

觀察各地的社會景觀時,定會發現其中無不隱含著紛繁復雜的人性化思想。園林景觀能夠透露出區域文化。但它不能孤立地存在,而是要與社會景觀協同作用,共同映射城市文化。社會景觀是隨著時代腳步不斷改變的,同樣作為區域文化的傳播載體,社會景觀不斷見證著歷史的演變?;谏鐣坝^在城市中的巨大作用,園林景觀設計應該與之相互契合,充分利用當地的特色材料和工藝等資源構建人文景觀,從而使建造出來的景觀更貼近當地人的審美情趣。

2.4園林景觀設計需要充分把握鄉土植物

鄉土植物是當地植被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象征,它能夠自然地營造出當地獨特的自然風貌。例如,椰子樹就是南國秀麗風光中的一抹亮色,而白楊樹則代表著北方的剛強與無畏精神。在當代園林景觀設計中,鄉土植物值得被充分地重視和應用。被稱為“野草之美”的浙江永寧公園,就是充分利用鄉土植物打造成功的園林景觀代表,其設計中留存大量鄉土植物,諸如蘆葦、菖蒲等。

3結語

綜上所述,園林景觀設計應充分融合地域文化,打造符合各個地域獨特魅力的景觀環境。園林景觀設計應充分把握園林藝術的可觀賞性,注重歷史文脈的延續性,最終實現傳承與弘揚我國優秀地域文化的作用,進而促進園林景觀設計不斷發展與創新。

作者:毛文婕 單位:杭州藍天風景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鄭鈞甫.論如何將地域文化融入園林景觀設計中[J].工程建筑,2013(6)

2郭永久.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地域文化解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