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美學對景觀設計的影響

時間:2022-09-29 10:53:24

導語:環境美學對景觀設計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環境美學對景觀設計的影響

20世紀60年代,隨著環境美學的興起,傳統美學領域中的空缺部分得到補充。傳統美學中僅將藝術品當作審美對象,認為藝術是高于自然的存在,而環境美學首次提出將自然當作審美對象,將其上升到與藝術相當的地位,倡導人與自然一元論的審美模式。由此開始,自然審美重新進入人類審美視野,它不僅在理論領域豐富了美學體系,而且對建筑景觀設計、城市規劃等方面的工程實踐都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在其范疇下的一些理論對景設計產生了深遠影響,如柏林特的參與美學、艾倫•卡爾松的科學認知主義等。

一、環境美學對傳統美學的審美模式拓展

環境美學的命題起源于對審美客體的反思。西方傳統美學觀念中,認為藝術是審美的中心,黑格爾甚至直接將“美學”等同于“藝術哲學”,這就形成了長期以來在西方審美觀念里藝術凌駕于自然之上的情況。雖然黑格爾也承認了在“藝術”之外還存在著“自然”的部分,但是他認為“自然美”遠遠比不上其所推崇的“藝術美”。上溯到古希臘時期,柏拉圖強調“理性精神”,認為藝術是人類靈魂的高級精神化,認為精神是不會消亡不會改變的,而這樣永恒的事物被其稱為是最美的。由此,永恒不變的藝術凌駕于“動物”“會消亡”“變化”的自然界之上。羅納德•赫伯恩,環境美學之父,于1966年出版了《當代美學與自然美的忽視》,在其中對藝術欣賞和自然審美的差異進行了辨析:藝術品的欣賞是在外部的,而對于自然的欣賞是可以深入其內的,稱之為“內外之分”;藝術作品有一個框架基座,外部的變化不能影響藝術的存在,而自然對象沒有框架限制,超出了關注范圍的事物,例如一個動物的沖入也會影響我們的體驗,此為“有無框架之分”①。環境美學對傳統美學建立在心物二元、主客二分基礎上的無利害靜觀審美原則普遍持否定立場,而提倡一種人類與自然統一、主客體合一的介入審美模式。其不僅強調環境審美需要多種感知能力的共同參與,還特別強調環境審美與社會經驗和日常經驗的關聯性。柏林特認為應該摒棄主客二分的思維范式,走出傳統美學設立的靜觀無功利、審美經驗和日常經驗相對立等一系列美學教條,為美學尋找新的基點——身體,以此為基點的參與美學對景觀設計產生了重要影響。

二、景觀設計中的傳統美學癥結

崇拜圖案形式,忽略功能內容。傳統美學的藝術審美模式影響著歐洲的園林景觀。從法國古典園林開始,受到柏拉圖的影響,景觀設計表現出對幾何圖案的推崇、對數字比例的完美追求。彼時園林的實質還是藝術品,人們對園林的欣賞并不是對真正自然的欣賞,而是對一件雕塑品的欣賞,對其欣賞還是處于“外”,以一名觀看者的姿態去欣賞諸如模紋花壇、迷宮花園之類的自然雕塑品。中國在城市建筑初期受到西方世界的影響,使得這一類型的景觀在當代中國隨處可見,風靡中國的“城市化妝運動”②給城市帶來許多景觀癥結,表面上美化了環境,但這種美化其實是流于形式、脫離大眾的。領導人對功績的渴望,甚至賦予數字比例以政治意義,對精確的比例有著苛刻的追求。大連星海廣場作為這一階段城市建設的典型景觀作品,顯示出許多問題。廣場尺度的一些數值都被賦予政治意義,例如廣場內圓直徑199.9米,指1999年大連建市100周年;外圓直徑239.9米,指2399年大連建市將500周年。此時對圖案形式的推崇隱含著政治內涵,景觀的政治意義已遠超過它的人文意義和生態意義。人工取代自然,破壞生態系統。傳統美學中對自然的忽略使人工化景觀成為主流。西方的人文主義以人為本,追求一種“自然人化”的景觀設計理念,將自然改造成人類理性社會所特有的方形幾何體,似乎這樣就能夠體現人類作為地球統治者的地位。現在的中國,人工取代自然的實例數不勝數。為了美化城市而推廣的河岸硬化工程、為了防洪而修建的水泥堤壩,都以人工的材料形式取代了天然曲折蜿蜒的河岸。這樣的做法表面上看是以足夠堅固和充足高度的堤岸抵擋了洪水的侵襲,實際上筆直的河道使流水速度加快,甚至增加了洪水發生的可能性;固化的堤岸不再是動植物的棲息地,嚴重破壞了堤岸原本的生態環境。追求視覺效果,栽植特殊物種。傳統美學中的靜觀審美模式使人們只關注對象的視覺效果。將視覺效果放在首位,就會產生許多成本投入、高生態效益低,事倍功半的“環?!贝胧T谥苍灾参飼r,為了追求即時的視覺效果而移栽大樹。百年樹齡的古樹被連根拔起,經過長途運輸的顛簸,不僅勞民傷財,而且不易存活,拆東補西而破壞了生態環境。城市建設中對大草坪病態的追求源于西方園林,王室宮殿的城堡讓草坪成為了一種權力的象征,似乎草坪越大越能體現領導人的豐功偉績。為了追求草坪的視覺效果,不惜花費高昂的維護成本,卻沒有達到與之對應的生態效益。星海廣場的草坪充分體現了當代景觀設計中的病態思想,超大的草坪讓人在其中無所適從,模紋花壇只能以鳥瞰的方式看出圖案,這些植物除了體現氣派之外別無他用(圖1)。人與環境脫離,浪費土地資源。傳統美學中主客二分的審美模式影響到景觀設計中,表現出人與環境脫離的狀況。景觀只是拿來欣賞的視覺藝術品,忽略了人在環境中的身體體驗,更沒有考慮到人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尺度巨大的城市廣場、景觀大道、節慶時的造型花壇等,在如今的城市中隨處可見。這些景觀僅僅將人當作旁觀者,人在其中活動沒有良好的空間感受,廣場沒有提供舒適的活動場地,景觀大道不方便人的通行,進而人們會逐漸放棄在這些場所活動,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星海廣場占地面積近176萬平方米,卻沒有種植一棵喬木,烈日之下如炙烤的熱鍋,使得沒有人愿意在廣場上停留,人們的活動集中在臨海的一小塊區域,約七成土地沒有產生實際功能。這樣的城市景觀忽略了為市民服務這一本質功能,成為了脫離大眾的裝飾品。

三、以環境美學為指導的改進措施

打破審美束縛,認知鄉野美。環境美學為我們提供一種新的審美方式——自然全美。長久以來,受到歷史或社會中審美模式僵化的影響,人們以整齊精致為美,視狂野粗放為雜亂無章的“丑”。但是若以環境美學為出發點,那么未被人類接觸的自然都是美的,那些野草、野花、荒漠、野地同樣是美不勝收的,甚至比精修過的草坪灌木更具崇高感。映射到景觀設計上,就是不去追求刻意人為的美化。矯揉造作的植物造景、一塵不染的大理石地面、修剪整齊的行道灌木池,這些固然是大眾普遍能接受的美,但場地中的一片稻田(沈陽建筑大學的稻田校園)、一池沼澤灘地(達拉斯瀉湖公園),卻可以為城市景觀帶來一絲別樣的野趣,并成為引人入勝的景觀亮點。人工設施低介入,顯露自然。環境美學推崇審美自然,艾倫•卡爾松提出“自然全美論”,認為一切未被人類觸及的自然物都具有肯定的審美價值③。自然環境在四季交替中顯露出不同的絕美場景,這種變化的美學是人工藝術品所無法比擬的。因此在景觀中,我們只需通過適當的設施引人進入場地,將自然環境展現在人類面前,無須增加過多矯揉造作的人工景觀。中國著名景觀設計師俞孔堅推崇的“野草之美”“大腳美學”④就是按照自然如其所是的那樣去欣賞設計景觀。大地藝術家帕特麗夏•約翰松在其設計的達拉斯瀉湖公園中以慈菌菇為模型,用起伏的根莖來充當水上道路和橋梁,激發了沼澤地的活力。正如她所說:“魅力不在于人們被我的雕刻作品所征服,而在于他們發現了一個奇妙的新世界?!雹葸x擇本土材料,種植鄉土物種。環境美學同時強調以科學認知主義欣賞自然,認為環境是帶有社會內涵的。這種社會性可以來自于人的學識、經歷和情感,而鄉土材料中蘊含著場地的記憶與文化。運用鄉土材料一方面可以表現社會性;另一方面可以節省大部分運輸成本,同時避免對自然環境產生二次傷害。植物是景觀中最重要的材料,因其具有生命特征而需要較多的養護投入,引入外來物種會增加維護成本甚至破壞生態平衡。鄉土植物自然地生長在場地中,它們生命力強、維護成本低,可以形成穩定的生態系統。帕特麗夏在瀉湖公園中種植鄉土水生植物于湖中淺水,與浮游植物產生共生效應;種植高大禾本科植物于湖濱,成為小型動物和鳥類的居所和食物。其通過種植鄉土植物為各種動植物創建一個正常運轉的生態系統。由土人設計的天津市橋園公園也利用種植水生植物創造了一個共生的生態系統,多種鳥類、微生物可在此棲居(圖2)。調動多種感知,增強互動性。柏林特的參與美學強調人要通過多種感知去體驗環境。人不止通過眼睛去欣賞“如畫的風景”,更重要的是能讓人與景觀產生互動。人們可在高低起伏的小道上體驗運動感,穿梭在樹林里體驗腳踏泥土的觸感,深入花徑體驗植物的芬芳,甚至在噴泉水流中體驗被水花打濕的溫度感。瀉湖公園中通過高低起伏的道路豐富了人的感官體驗,植物根莖般的道路深入水池沼澤,拉近了人與動植物的距離,蹲下來伸出雙手就能夠觸摸。在愛沙尼亞森林之中有一條穿插在三百年老樹之中的小道,人們可以離樹葉和枝條更近,行走其上,會以不同的角度和距離觀察樹木(圖3)。

在傳統美學影響下所發展出的景觀是將人與環境分割開的,忽視了人在環境中的感受。當代中國在汲取西方古典園林設計時,出現了許多為了裝飾、為了突顯政績而設計的作品,這些景觀已經不適應如今的社會,出現了諸如崇拜圖案形式、植栽特殊物種、人與環境相脫離等一系列問題。引入環境美學的審美模式能夠很好地補充當代中國景觀設計中所缺乏的美學思想,在其范疇下提出的“自然全美論”“參與美學”等思想內容為設計提供了新方向。結合環境美學思想,本文提出了改進上述問題的設計措施——低介入人工設施、選擇鄉土材料物種、調動人的多種感知等。希望通過這些設計方法,建設出人類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景觀工程。更希望通過環境美學思想的闡述,讓大眾懂得欣賞自然如其所是的樣子,杜絕大樹移栽、固化河堤等人工取代自然、破壞生態的事情的發生。

作者:胡沈健 馬嬙 單位:大連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