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郊野公園景觀設計探析

時間:2022-09-29 03:42:36

導語:城市郊野公園景觀設計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市郊野公園景觀設計探析

1郊野公園的定義

郊野公園的定義很多,概括起來可以理解為位于城市的遠近郊區,具有良好的自然景觀資源,供人們戶外休閑游憩的公共開放空間。它具有保護城市生態環境、豐富市民休閑生活、城市生物多樣性、美化城市景觀等重要功能。

2后山巖公園概況

后山巖公園地處翔安區中心位置,位于廈門翔安區翔安東路以東、海翔大道以南、規劃后山巖路以西,總占地面積約814405m2,體項目分三期開發建設?;穬鹊匦纹鸱兓?,有山地、村莊、農田、苗圃、魚塘、采石礦坑水塘、崖壁、果林,自然景觀資源豐富。南側緊鄰歷史悠久的人文景點———清泉巖寺(市級重點民間信仰點,信奉清水祖師文化),始建于明代萬歷年間,已有600多年歷史,近年來每年都吸引著數萬名信眾前來。后山巖公園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將其規劃定位為集自然風光、人文景觀,集生態觀光、休閑游憩、運動健身、文化傳承、防災避難五大功能為一體的市級綜合性郊野公園。

3后山巖公園景觀設計理念與手法

(1)營造形式和功能多樣化空間。公園作為城市的公共空間,承載著市民休閑健身的功能、游覽觀光場所、公園內根據規劃功能要求營造民俗文化展示空間、休憩交流空間、健身運動空間。(2)尊重基地特征,充分利用自然鄉土景觀資源。體現場地肌理,修復被破壞的自然景觀斑塊,進行整合與重構。使人工景觀和自然景觀相互融合。基址內原有的自然資源多樣:農田、山地、果林、礦坑、水塘、村莊,地形變化大。因地制宜,利用多層次的環境營造富于變化的景觀空間。(3)注重運用鄉土文化元素,保護與傳承地域特色及人文精神。提取清水祖師文化、閩南民風民俗文化、農耕文化相關元素作為造景元素。

4景觀設計主要內容及措施

后山巖公園設計定位為以“田園花海風光、崖壁石坑奇觀、淺丘野趣運動”為特色,結合功能要求分為花田區、觀光農場區、礦坑水域區、自行車運動區。

4.1核心景觀區---花田區

位于園區南側,地勢較為平坦開闊。充分利用基地內現有自然資源作為造景元素營造自然與人工景觀相結合的和諧空間。塑造“花海”景觀。該核心景觀區由西至東主要包括“最翔安”特色風貌展示區、主入口廣場、花溪澗。(1)主入口廣場。設計融入了地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清水祖師文化,以其三大功績之一“祈雨”為設計靈感,取“如恩澤眾生而撒落的滴滴圣水蕩漾開的相互交織、美麗炫目的漣漪”為肌理作為構圖元素,平面及空間上采用富有韻律和動感的圓、弧、曲線構圖。以圓弧LOGO景墻和直徑約10m的圓臺種植池作為中心主景。圓臺地側壁擋土墻兼做文化宣傳墻,作為展現人文景觀的載體,采用自然面花崗巖石板刻字結合淺浮雕形式裝飾,展現后山巖的歷史。廣場平面鋪裝主要采用深藍色透水瀝青或磚紅色燒結磚與黃銹石交替組合成圓環狀相互疊合或交錯。綠地內交錯布置弧形花崗巖條石分隔線延伸至圓形廣場鋪裝,似水波紋起伏。采用群植小葉欖仁、小葉榕為主,點綴洋紫荊與火焰木等。主入口廣場以北側的“花?!弊鳛榇蟊尘?,廣場至北側項目紅線約180m場地豎向標高從28.60變化至45.90,場地內原地貌為階梯狀的菜地、苗圃,場地高差為0.5~3.5m,把高差大于2m分級處理,加設景觀擋土墻,利用不同高程的場地片植觀花植物(如繁星花、粉花翠蘆莉、天使花等),形成大面積的“花?!保瑺I造“五彩天階”的意境。以主入口廣場為起點布設游憩步道,沿線設置觀景平臺及休閑休憩設施,游人于此遠眺清泉巖寺,近撫群芳,引發無限遐想(見圖1)。(2)“最翔安”展示空間。位于主入口廣場西側,將作為展示翔安特色風情風貌的空間場所。原有基地為高低錯落的層級臺地,對原有場地進行重新梳理及重構,通過地面的抬高與降低界定不同的空間領域,增加空間層次及韻味。各級臺地之間采用0.5~1.1m的直線或折線型卵石擋土墻來界定各個獨立的展示空間,各展示空間由綠化種植空間與硬質小廣場空間相結合而成,種植空間以開敞式空間為主,片植美麗月見草、千日紅、秋海棠等觀花地被,點綴香樟、小葉榕等,展示空間外圍以片植福建山櫻花、火焰木等開花喬木為主。硬質小廣場內由木亭、景墻、休息坐凳及景觀小品作為側界面分隔空間,采用海蠣殼、竹片、片石、紅磚等頗具鄉土特色的材料裝飾景墻,利用石籠、條石等做為點綴裝飾空間兼休憩設施。各小空間在統一中求變化,各具特色。每個獨立空間相互滲透與關聯,通過碎礫石游憩步道交織聯系,景觀空間層次豐富。該空間將作為舉辦翔安特色三寶九品、旅游工藝品等臨時展覽的場所、定期的特色民俗文化交流場所、鄉土民情的體驗場所(見圖2)。圖2“最翔安”展示空間效果圖(3)花溪澗。位于主入口廣場至東側水塘區域內約400m長75m塊內,地勢自西向東降低,地塊北側為零碎的高差不等的臺地,設計上將場地化零為整,運用柔和、流動、富有韻律感的波浪線劃分成三組層級臺地,形成錯落有致、相互貫穿的臺地組合。之間高差處理高度0.5~1.2m擋土墻,表面采用紅色與灰色火山石組合鋪貼,火山石特有的肌理和色澤、展現自然質樸之美。擋墻分割組合了“花田”,各個獨立的臺地空間主要以片植草本花卉或觀花灌木(如繁星花、紫嬌花、天使花、闊葉半枝蓮、粉花翠蘆莉等)為主。形成錯落有致的大色塊。與緊鄰的“五彩天階”相互呼應。通過地形改造,南側因地制宜的設計為緩坡地,以群植常綠喬木為主,點綴開花小喬,形成軟質的空間側界面。中部形成“溪澗”原有的水洼地、池塘、結合堆島將其有序串聯在一起。將原有平直的線形進行改造,沿岸邊蜿蜒曲折、形如舞動的飄帶。點綴條石、自然塊石汀步、木棧道、小石橋、卵石帶于花溪間,沿岸邊散置自然石。溪溝底部以噴播狗牙根草為主,沿岸則種植豐富多樣的植物(藍冰麥、花葉蘆竹、銀邊草、腎蕨、旱傘草等),游覽小徑以具閩南特色的燒結紅磚為主材鑲嵌灰白色石材。游人沿小徑在行云流水般的溪澗、洼地、綠坡間穿行,留戀于水天之間。

4.2觀光農場區

觀光農場區位于公園的北部。以原有農田肌理作為平面主要構圖元素。以保留龍眼果林、桉樹林等鄉土植被為原則,補植觀花樹種和彩葉樹種(如大花紫薇、烏桕等)豐富山體林相景觀,作為空間的側界面。在原有果林中選定區域種植經濟果林示范帶,種植多種果樹如柑橘、楊梅、枇杷等。構筑一個生態優先、低碳環保的田園風光觀光農場。中部營造一“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的較為開敞的景觀空間。利用基址內的階梯狀臺地種植觀賞農作物,如觀葉的蘿卜、土豆、番薯;觀花的油菜花、向日葵、花椰菜;觀果的西瓜、西紅柿。結合互動休閑體驗項目,設置開心農場、讓參觀者有機會親自體驗農業種植、采摘的樂趣,設置農家小屋,作為農家產品收集展示點(見圖3)。

4.3礦坑水域區

礦坑水域景觀區位于公園東南側。景觀區南側基址內有長約260m寬度約90m的開闊的魚塘,利用堆土或群植水生植物優化駁岸線,臨水布置親水平臺連接景觀浮橋。北側有多處因石礦開采被破壞的斑塊,多處廢棄采石坑已形成獨特的礦坑水塘,沿場地西、北、東側有8~16m不等的巖壁,將這些破碎的大地景觀修復形成煥然新生的景觀。結合清水祖師文化節,以觀感佳的巖壁為背景,將礦坑水塘間的空地建造為特色的“東部戲臺”,將閩南戲曲文化與礦坑文化相結合,使戲臺與觀景平臺相結合,營造可觀景、可展演、可聚會的空間。沿礦坑水塘邊緣、崖壁邊布設折形木棧道。崖壁頂設置觀景平臺、休憩設施。游人漫步于棧道,俯瞰礦坑水塘景觀、遠眺清水巖,感受湖光巖色獨特景觀。

4.4自行車運動區與自行車道系統

設自行車道貫穿公園主要景區,部分車道與主園路合并設置,部分車道利用基地內原有的砂礫石路,自行車道沿線豐富不單調,或穿梭于郁郁蔥蔥的山林間、或繞行于水域邊、或蜿蜒于礦坑邊,為游客提供遠離喧囂、親近山水的騎行空間。自行車運動區位于公園的東北角,東入口為主要出入口,入口設置廣場,為自行車賽的集散地,設置自行車俱樂部服務建筑。自行車賽道沿線根據功能需要設置補給站、服務點、觀景臺、公里牌、景觀小品等,利用生態環保材料(如塊石、木材、卵石)作為建設材料。

5結論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已不滿足于一般綠地和城市公園,郊野公園以其獨特的自然資源,優美的生態環境滿足了人們回歸大自然、體驗大自然的需求。后山巖公園景觀營造以自然鄉土元素為景觀主體,尊重基地特征,借助構筑物、園林小品為景觀載體表現地域文化。公園建成后將為居民提供一親近自然、生態野趣的觀景休閑空間,也將成為城市和諧、可持續發展的公共空間。

作者:劉艷艷 單位:廈門鷺路興綠化工程建設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徐永山,王曉春,黃春華.揚州茱萸灣風景區改造設計[J].中國園林,2013(12):103-106.

[2]高玉平,王希華.郊野公園的規劃設計初探[J].現代園林,2007(1):20-25.

[3]陳敏,李婷婷.上海郊野公園發展的幾點思考[J].中國園林,2009(6).10-13.

[4]陳萃,楊際明.生生不息———香港郊野公園[J].廣東園林,2009,25(6).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