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景觀空間設計探討
時間:2022-09-12 02:44:13
導語:社區景觀空間設計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空間的設計思路
(一)設計理念。面向創業人群的社區景觀空間的設計,目標消費群是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的需求核心特點是有個經濟、舒適的居住空間。針對這樣的人群與需求進行了空間特色與風格的把握。1.空間特色。依據特色人群的特色需求營造豐富的景觀空間;其中建筑設計方面采用的是新中式建筑風格,屋頂為灰色半坡的形態,外立面以白墻面為主,其中加入了風火山墻、窗花、灰色壓頂、馬頭墻等中式元素。為求景觀設計與建筑相和諧,景觀設計的風格也定位為新中式風格,并以生態自然的綠化為背景,以人文主義關懷為依托,營造符合居住者所需求的景觀環境。2.生態特色。大量的軟質環境,減少硬質鋪裝,多使用硬質嵌草等方式弱化硬質景觀之間的局部邊緣,讓人們的活動更多地融入綠色的自然環境中,同時更有利于景觀生態及工程的經濟性。3.功能特色。在交通處理上力求做到人車分流。在整個建筑及景觀區域之間設立人行通道,舒緩的道路合理地連接各個組團以及濱水各個區域;停車位,以原有規劃停車位數量為參考,合理設置停車位,滿足停車的需要;戶外運動,在每個區塊的戶外設置一定的休閑運動場地,而在本設計中,運動區域主要集中在濱水地帶。(二)方案構思??臻g的設計理念與定位源于對該項目區位環境的解讀,以及對該場地的人文環境與居住人群的分析,旨在營造一種和諧、開放、便于人與人之間交往的環境空間。因此開敞的景觀構成與微地形自然圍合成開合有致的空間,將人們的主要活動集中在中心景觀區,景觀的創造突出人、建筑以及自然的關系,如何使人在環境中有親切感、歸屬感是設計的核心要義。創業生活城公共空間狹小,景觀容易單板,周圍商業氣氛不濃厚,濱水空間周圍是工業用地,影響人們親近自然。此外由于各種關系的影響,人情淡漠,缺乏交流。為此想創造一個綠色社區、活力社區和融合社區。通過行進路線的變化及景觀元素和材質的設計,利用細微高差及微地形來增加空間的豐富性和趣味性,以行道樹、花池等景觀元素創造引人駐留的商業景觀,在濱水空間利用場地現有的資源、結合植物景觀,創造親近自然的條件。社區主要是青年群體,因此要對人群和建筑風格進行一定的解析。其與普通居住區不同的是面向的人群不同,社區主要服務的對象為創業青年人群,所以在功能上有一定的區別。希望通過景觀設計為創業青年人提供良好的居住室外環境空間,為他們提供既有益于身心,又有利于交往的空間,而這種空間的營造可以優化他們的生活方式。創業生活城社區景觀所強調的幾點設計要素。第一,注重使用當地的材料,以凸顯地域性場地特征;第二,因地制宜的原則,體現當地文化與自然特色;第三,生態設計原則,景觀設計中除注意借景等自然景觀之外,還應將人文蘊含融合進去;第四,人是社區以及居住區的主體,人的習慣、行為、性格等決定了對景觀環境空間的選擇,著重體現人們對景觀環境的感受以及精神上的提升。(三)空間主要結構。景觀設計結構為一軸、兩帶、十點。一軸,連接住宿、商業和濱水三大主主體的景觀;兩帶,景觀步行帶和濱水景觀帶;十點,中心庭院、商業步行街、濱水廣場、親水平臺、林蔭小徑、健身翠林、觀水平臺、休閑廣場、疏林緩坡、柳岸林濤十點景觀。
二、空間景觀意象的營造
創業生活城景觀的總體空間營造,從創業青年人所需求的居住空間的角度出發,通過便捷有序的交通組織各個景觀區域有機地連接起來,在滿足人們各個功能的需求下,提升景觀品質,將創業生活城建設成綠色、休閑、娛樂、融合等功能為一體的社區,從而體現區域的特色以及多元化空間。(一)功能安排。設計中主要分為住宿區、辦公區、商業街、中心廣場、娛樂休閑區、水域、生態游園以及活力運動區。主要目的在于拓寬社區公共活動空間,復興鄰里文化,形成不同功能供人使用。小區和濱水的園路設計曲折有法,前呼后應,銜接于景觀之間,并與各個景的構圖和關系節點保持著和諧,配合植物忽而洞開、忽而幽閉的設計手法,成為設計的焦點,使人們漫步其中可感覺與自然很親近。環形的小區道路連接整個交通組織,滿足人們的車行需要,因公交首末站的存在,在小區的東入口設置了班車??空?,方便人們出行。多個公共自行車租賃點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環保。主要的景觀節點集中在十點上,形成豐富的景觀視覺系統,從中心庭院、內庭院、濱水廣場、娛樂休閑區等各個方向觀看,都有景觀可看,有一定的視覺通廊,形成對景。(二)交通與地形組織。環形的車行主干道不僅是小區的交通命脈,同時也是消防的需要,車行道路采用6米雙向,濱水公園主要以步行為主,園路寬1.5~2.5米,岸邊高程為1.3~1.5米,人們下班后可以盡情地在此欣賞景觀和娛樂。濱水區域采用黃海高程,市政標高為1.7米,黃海高程的常水位在1.167米,而枯水期是0.567米,所以不僅要在社區內設置微地形,更應在濱水地塊設置地形,如緩坡草坪等。駁岸形態設計也是一個重點,在本案中主要設置為木棧道水岸,結合地形分級設計由人站在木棧板上觀水、漫步,感受到閑適的生活氛圍;硬質臺階水岸,設置臺階直接親水;軟質綠地水岸,發揮自然狀態,利用自然水生植物進行護岸??傮w來說豎向設計是要引入生態綠島的概念,具體是運用植物微地形的處理來界定各個不同的功能空間。合理利用微地形解決高差存在的問題,不僅能解決排水帶來的問題,而且在視覺上形成一種人在緩坡的綠化穿行的感覺,使得豎向設計的立面層次顯得豐富且有變化。(三)特色景觀節點意象。1.社區入口景觀意象。運用傳統設計表達手法,將江南園林中的傳統韻味融入其中。其中采用疏密結合的空間形式將景觀的視線滲透到中心庭院中,達到對景的效果。2.中心庭院景觀意象。由于青年人是社區的活動主體,因而注重適于交往的空間營造,在中心庭院的整體環境的尺度設計方面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尺度關系。其無不體現該場所的關懷與體貼以及合理的設置樹陣空間和開場的鄰里交流空間。3.內庭院景觀意象。第一,庭院位于小區的次入口,在功能上滿足足夠的休閑活動空間,設置簡易的健身器材,主要是體現空間的實用性;在該庭院設置座椅、宅前綠籬等以供人使用和欣賞。第二,該庭院處于5#與7#建筑之間,庭院較大,所以在局部營造微地形,構建了適于休憩與散步的場所。充分利用開放空間的每個平面及里面增加“互動”式、體驗式景觀元素,有利于增加社區環境空間的人情味。4.商業街景觀意象。在不影響商業的發展前提上,盡量將綠化最大化,平衡景觀空間與建筑之間的關系,同時增加景觀空間四季變化的豐富性及觀賞性。另外也著重考慮交通線與臨時停車,為營造商業購物的氛圍提出了合理的前提。這使得空間有足夠的景觀可賞,滿足休閑、步行的功能,集聚人氣并延長人們停留在場地的時間。5.濱水入口景觀意象。濱水設置了三個不同主題的景觀空間,并通過步行橋有機聯系,為周邊居民提供了不同的景觀體驗。濱水入口廣場主要是硬質鋪裝,地面的設計主要提取當地文化的符號而形成較大的集散空間。其次以中心雕塑的形式塑造視覺焦點,使得景觀層次得到進一步提升,滿足景觀空間的功能性。6.娛樂休閑區景觀意象。第一,設置一些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觀小品、景觀構筑物以及參與性景觀設施,形成開放的城市綠地系統,感受輕松、閑適的生活氛圍。第二,根據功能進行微地形如坡地以及臺地的設計,臨水空間,依據人們的觀景習慣、活動習慣,設計親水平臺,與對岸的生態游園形成對景,同時提升視覺的層次性。7.活力運動區景觀意象。濱水區設置運動區域,設置了類型豐富的運動場空間,滿足年輕人的運動需求,以增加社區環境空間的健康活力。各活動場地之間通過綠化、硬質鋪地以及道路等有效的組織,在滿足可達性的同時,也形成系統有序的景觀空間序列。(四)植物景觀意象。在植物配置上通過垂直綠化營造特色景觀意象,設計中運用大葉榕、廣玉蘭、大花紫薇等作為孤植樹。在商業街景觀空間通過對植,形成對景。庭院空間、休閑草坪等區域進行了系統的植物群落的塑造。在濱水景觀區域側重于防護林景觀的塑造。利用植物的高差、色彩的差異,以及種植疏密的變化營造豐富的層次感與優美的林冠線。建筑的周圍、庭院等以質地優良的草坪作為點綴,營造輕松、自然的綠色環境。在尺度較大的社區公共綠地空間進行植物群落的塑造,勾勒林緣線與林冠線,直接影響到景觀空間、視線、景深、立面效果以及空間感,使得創業人群在這個居住環境中得到視覺上的不同感受。庭院處設置綠籬,它的設置相當于建筑墻體,成為建筑空間的延伸,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分隔的作用。引導視線,形成視覺通廊以及景觀背景。(五)景觀設施設置。1.功能型小品設施設置。景觀空間中結合場地的整體特色定位,設置了一些功能型小品設施,包括視覺系統類的導游圖、指示牌等以及既有實用功能又有景觀意象功能的照明設施和休息設施,如廊架、木亭、戶外茶座等。這些設施結合綠化、硬質鋪裝、建筑等進行整體而系統的協調組織設計,一方面可以營造居住環境空間的視覺美感和時尚性,更重要的是可以營造具有親和力的社區環境。2.觀賞型設施設置。環境空間中注重設置具有地域特色景觀符號的景觀小品、景觀建筑或裝置來增加景觀空間的趣味性和文化性。如以花架、漏窗、景墻、隔斷景觀設施形成景觀的對景、框景等觀景序列和層次。它們不僅是構成景觀的重要元素,而且亦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有助于形成空間的對比,豐富景觀的空間構圖、增加景深,對人們的視覺進行一定的引導。結語通過對昆山創業生活城景觀的外部空間設計,使得創業人員的工作以及業余生活更加豐富。設計中將景觀與建筑有機地聯系起來,形成良好的區域范圍,營造一個活力、綠色、融合的社區環境。創業生活城的交通組織流暢,有利于人群的集散,通過車行道和各個人行道以及園路連接整個空間,包括濱水空間的營造,進一步提高空間的可達性。設計中的景觀小品設施包括景墻、廊架等均以當地文化特色與自然環境相對應,為創業青年人提供更好的交流平臺與生活社區。
參考文獻:
1.吳良鏞.人居環境科學導論.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2.姚建強,常麗莎.社區規模的規劃探討.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10.9
3.楊德昭.新社區與新城市—住宅小區的消逝與新社區的崛起.中國電力出版社,2005
4.林菁,王向榮.地域特征與景觀形式.中國園林,2005.6
5.孫衛邦.鄉土植物與現代城市園林景觀建設.中國園林,2003.7
6.周兵.淺談小區景觀設計與地域文化的傳承性.華章,2012.21
7.朱菁.論居住環境景觀設計中的人性需求.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8.林其標.住宅人居環境設計.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李文娟 單位:鹽城工學院
- 上一篇:化學分析投稿格式注意問題
- 下一篇:景觀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精品范文
10社區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