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繡融入服裝設計教學路徑探索
時間:2022-09-10 11:38:15
導語:蜀繡融入服裝設計教學路徑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傳承與設計教學相結合的理念,采用理論講授與設計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從理論講授、構思設計、制作工藝三方面展開具體分析探討,探索蜀繡融入服裝設計的教學路徑,為傳統技藝傳承與現代設計教育的結合做一些基礎性的研究工作。
關鍵詞:蜀繡;保護傳承;服裝設計;教學路徑
在“從遺產到資源”的非遺保護視野下,我們應該由關注非遺本身擴展到思考非遺在當今社會的存在價值,賦予非遺與時俱進的時代意義。蜀繡作為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初的重要功能是裝飾華服。本文試圖將其融入服裝設計課程,以期通過理論講授與設計實踐的雙模塊教學,探索蜀繡技藝傳承與服裝設計創新的有效結合,增加蜀繡作為設計資源的價值。
1在講授中引導保護傳承蜀繡技藝
在全球化的影響下,由于外部事物逐漸趨于同化,人們越來越珍視從內部萌發出來的傳統。就現代設計教育而言,在教學中講授傳統工藝文化,引導學生感悟大國工匠精神,有助于增強當代青年的民族文化認同感,激發傳承匠心精神的熱情。蜀繡技藝在傳承發展中凝聚了蜀地匠人們的造物智慧,是傳統工藝文化的優秀代表。通過理論講授,有利于人們了解蜀地織繡文化,認識蜀繡工藝絕技,并通過啟發引導,樹立保護傳承蜀繡技藝的意識,進而從傳統造物智慧中吸收設計創新的養分,探尋蜀繡與現代時尚文化相切合的發展途徑,為后續的設計實踐教學奠定基礎。
2在設計中探尋傳統與現代的平衡
2.1設計理念。著名學者張道一教授曾說:“應該把傳統工藝、民間工藝和現代工藝像辮子股樣地編結起來,編結起來不等于融為一體,而是各有側重,全面發展,并作綜合的思考,加強內在的聯系?!被谶@一思想的設計實踐教學,主要以傳統與現代的“辮子股編結”為設計理念,通過實踐蜀繡技藝、服裝設計和時尚文化三者的有機結合,逐步探尋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平衡,在服裝設計中賦予蜀繡新的時代內涵。2.2設計要點。設計實踐旨在活態傳承蜀繡技藝,因此設計的首要元素是刺繡紋樣,服裝款式不宜繁復,以簡潔優雅為佳。為了更好地配合蜀繡的地域特色,紋樣主題可來源于相關地域文化,如帶有古蜀刺繡印記的三星堆青銅立人像,印證蜀地蠶桑文化的畫像磚、畫像石,以及成都市花市樹、川劇等具有蜀地特色的自然元素和人文元素,以期通過現代設計傳承蜀地源遠流長的文化藝術。刺繡紋樣設計著重于造型和色彩兩方面,既要保留蜀繡獨特的傳統韻味,同時也要符合當今時尚文化的審美需求。造型方面,根據所選主題構思設計,可延續蜀繡傳統紋樣的設計意蘊,并采用解構與重構的方法,創新呈現刺繡紋樣的造型。設計時還應充分考慮刺繡工藝的特性,注意紋樣邊緣與繡地的銜接等細節。色彩方面以蜀繡傳統色彩風格為基調,合理運用降低色彩飽和度、豐富色澤層次感以及融入無彩色調和等方法,在實踐中不斷優化,達到傳統與現代兼具的設計效果。
3在制作中展現服裝刺繡的特色
3.1刺繡紋樣的立體微調。服裝刺繡與平面刺繡不同,在平面設計的基礎上,需結合服裝的立體結構來確定最終紋樣。以服裝前片為例:將繪有紋樣的白坯布固定于人臺,通過多角度仔細觀察,發現受女性胸部曲線、肩部弧形結構等因素影響,紋樣由平面轉為立體后視覺效果出現偏差,需采用立體輔助修正的方法做進一步微調,最終確定更加切合服裝結構的刺繡紋樣。3.2面料上繃與紋樣拷貝。服裝面料的質地應與蠶絲繡線協調呼應,以富有光澤的絲織物為佳。因絲織物質地柔滑,不易固定,上繃前需加縫邊料輔助??梢赃x用尺寸相合的白坯布縫制于面料四周,白坯布厚實耐磨,上繃時更容易固定于繡繃的嵌槽處,同時能承受較大拉力,使繡面更加平挺。這樣做,既達到了良好的固定效果,也減少了不必要的面料損耗。面料上繃后,拷貝繪有刺繡紋樣的服裝結構裁片。需要注意的是,服裝刺繡不同于單幅的觀賞性繡品,紋樣左右對稱的情況較多。此時需對稱繪制左右兩幅裁片于同一幅繡地上,刺繡時相互參照,以便在色彩變化、絲理轉折等細節處做對稱處理。3.3針法選擇與刺繡順序。刺繡時應注重針法的選擇,充分發揮材質特性和工藝技巧,力求突顯蜀繡技藝的精髓。例如暈色針法,線跡錯落有致,逐層相嵌,既可表現漸次濃淡、暈色和順的同一色系,又可表現漸變融合、銜接自然的不同色系;又如車擰針法,針向隨物象形態多角度旋轉變化,環繞擴展,最大程度地發揮出絲線特有的折光效果;再如錦紋針法,模仿錦緞織紋的效果,花紋肌理形式豐富,可靈活運用于服裝刺繡。刺繡時一般按照由深至淺,從后到前的順序逐步進行?;就瓿珊螅C觀整幅繡面,細微調整不太滿意的局部,使整體效果更加悅目。
4結語
本文基于非遺傳承與設計教學相結合的理念,采用理論講授與設計實踐的雙模塊形式,探索了蜀繡融入服裝設計的教學路徑。在講授中引導活態保護蜀繡技藝的態度,激發傳承大國工匠精神的熱情;在設計中探尋傳統與現代的平衡,實現蜀繡技藝、服裝設計和時尚文化的有機結合;在制作中注重蜀繡技藝與服裝特性的融合,充分展現服裝刺繡的特色。在保護傳承蜀繡技藝的同時,推進服裝設計創新,實現傳統技藝傳承與現代設計教育的有效結合。
參考文獻:
[1]方李莉.文化自覺視野中的非遺保護[M].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5.
[2]葉原.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下的藝術設計教學[J].高等建筑教育,2011(02)
作者:喬熠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
- 上一篇:淺談平面設計審美元素的構建
- 下一篇:數字礦山空間數據庫設計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