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護理教學設計及實踐研究

時間:2022-02-25 03:56:24

導語:兒童護理教學設計及實踐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兒童護理教學設計及實踐研究

摘要:以“新生兒護理”為例,以培養學生基本操作技能、人際溝通技能和心理護理技能三大護理核心能力為主要任務,對接臨床工作情境,對“新生兒護理”進行教學設計,培養學生職業崗位能力。

關鍵詞:“互聯網+”;兒童護理;教學設計

兒童護理是護理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是研究小兒生長發育、保健、疾病防治和護理的學科。根據教學大綱要求,通過專業建設委員會專家共同論證,構建“平臺課程+專業崗位方向模塊課程+職業素質拓展”課程體系,打破傳統基礎、臨床、實習三段式人才培養模式,根據學生成長發展規律,按“生命周期模式”設計專業核心課程,以醫學基礎課程如正常人體結構、常用護理技術等為先導,為后期綜合實訓、頂崗實習等職業拓展課程打下基礎。

1整體教學設計

1.1教學分析。1.1.1學情分析。本次授課對象為高職護理專業二年級學生,以女生為主,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手段收集并分析學生非智力因素,結果表明學生對未知內容有強烈求知欲,但碎片化思維明顯,人文關懷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欠缺[1-2],傳統教學模式不利于其對知識的學習和理解,喜歡多媒體、動畫、情境模擬等信息化教學。學生已經學習了醫學基礎課程以及兒童護理課程中新生兒部分的內容。網絡教學平臺學習記錄顯示,學生已經具備新生兒分類、新生兒健康檢查評估方法等基礎知識。新生兒及早產兒的生理特點比較抽象,傳統護理技能操作訓練難以模擬,新生兒護理理念、技術、設備日新月異,操作標準與要求更新快,同時很多學生沒有接觸新生兒的經歷,對新生兒出生的概念僅來自影視或文學作品。學生對新生兒基礎特點理論知識缺乏學習興趣,但動手意愿比較強,因新生兒科室環境的特殊性,教師難以帶學生進行臨床現場觀摩。1.1.2教學內容分析。(1)教學內容。依據高職辦學宗旨,對接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結合“1+X證書”制度,以小兒生長發育過程為主線,基于兒科護理崗位工作任務,并注重學生可持續發展,將課程內容整合為3個模塊,有3個學習單元,14個學習任務。(2)教學目標?;诼殬I崗位需求、教學內容及學情分析[3],設定本課的三維教學目標。①知識目標:能描述新生兒分類、生理特點和一般護理措施;能描述新生兒即時處理步驟,能敘述足月兒與早產兒的區別;能敘述阿氏評分標準;能說出窒息復蘇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項;能描述新生兒沐浴和撫觸的操作前準備,能敘述新生兒沐浴和撫觸的注意事項,能敘述窒息復蘇的評估內容。②能力目標:會識別足月兒與早產兒,能運用有關知識制訂新生兒常規處理計劃并為新生兒及其家庭提供整體護理,能根據阿氏評分標準為新生兒正確評分;能準確判斷窒息程度并規范操作窒息復蘇;能正確進行新生兒沐浴和撫觸操作前準備;能獨自完整、流利進行新生兒沐浴和撫觸操作;能團隊合作演練窒息復蘇。③情感目標:培養安全意識、信息素養,樹立愛嬰觀念,培養臨床思維能力。(3)教學重、難點。①教學重點:早產與足月兒的區別,窒息復蘇流程,沐浴撫觸操作過程。②教學難點:新生兒即時處理步驟,新生兒窒息復蘇操作,具備初步辨識新生兒窒息程度的能力,同時關注社會熱點,即新生兒早期保健、人文關懷等。1.2教學策略。1.2.1教學方法。本次課的教學理念運用構建主義學習理論結合學情特點,以案例為載體,新生兒護理為主線,科學設計課前導學、課中學練、課后拓展教學環節,采用線上與線下、課內與課外、教室與實訓室互相融合的多元混合式教學模式,通過做中教、做中學,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實一體化教學。課堂教學依托課程網站、虛擬仿真軟件等,突破教學重、難點,運用示范教學、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等方法,將教學過程延伸到課后。1.2.2教學設計思路。課程內容以“家庭為中心”及“兒童發展理論”為主軸,具體教學過程中以培養學生基本操作技能、人際溝通技能和心理護理技能三大護理核心能力為主要任務。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合理采用各種教學策略,同時借助兒童護理網絡教學平臺、微課、動畫等信息化資源及手段,提高學生新生兒護理操作技能,引導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實現理實一體化教學,構建高效課堂。1.2.3教學資源。授課地點為兒科護理實訓中心,中心創建仿真教學環境,配置觸控一體機、錄播系統、無線網絡等。以循序漸進、穩步提高為原則,采取選用、引進和自編相結合的措施進行教材建設。選用教材是“十三五”規劃教材《兒科護理學》第三版,將內容結合護士執業資格考試、行業標準,“1+X”證書制度和技能大賽相關要求,重新整合原有章節,結合具體臨床病例,遵循護士實際工作流程開展項目教學。我校婦兒教研組成員制訂配套的實訓大綱,編寫《實訓指導手冊》。此手冊每一個實訓項目附有考核程序標準,同時在每項護理操作中設置了操作場景[4],要求學生將自己置身于具體情境中進行操作訓練。

2教學實施過程

2.1課前導學。學生登錄超星平臺,自主學習本課相關導學資源,明確教學目標,了解學習任務、熟悉操作步驟。教師指導學生分組,學生小組交流討論新生兒的特點,并完成在線測試,教師根據學生測試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2.2課中學練。教學中借助超星平臺,直播醫院助產新生兒工作場景,使學生真正“進入臨床”“融入臨床”;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思考并討論,制訂處理流程圖,上傳超星平臺。隨機選擇一組學生展示本組討論結果,其他小組補充及提出修改意見。接著教師進行示范操作,學生體驗即時處理場景,然后學生實操演練,教師巡回指導,及時發現問題并予以糾正。最后隨機抽取小組進行現場模擬演練,教師擔任標準化病人,師生共同點評、連線專家點評,歸納要點,同時開展遠程職業體驗[5],讓學生看到弱小的新生兒獨自面對NICU的醫療環境,培養同理心。2.3課后拓展。學生課后查閱資料,對課程內容進行延伸思考。學生領取仿真嬰兒(會哭鬧、饑餓、夜哺等)回宿舍進行為期一天一夜的連續照護,連續照護過程中學生及時記錄感受并在結束后進行座談,談談自己的體驗與感悟,教師聆聽并依次指導學生移情和慎獨的照護理念,要做到以嬰兒為中心,并根據其特點關懷照護對象[5]。兒童節、兒童疾病防控日組織學生舉辦相應主題的小講座、制作宣傳海報、自制科普宣傳資料、參加社區志愿者活動等,把學習延伸到課堂外,并計入考核,真正了解新生兒護理特點,構建起完整的知識體系,培養愛嬰觀念,將人文關懷滲透到每個護理細節中。2.4教學評價。基于互聯網平臺,采用“線上+線下”評價、“期末+過程性”評價、“知識+能力”評價、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等多元化評價方式。學生使用新生兒高級模擬人進行學習成果展示,案例情景模擬和高仿真外觀及生命體征數據顯示,讓學生體驗NICU工作的急迫性和重要性,教師也可通過結局指標獲得直觀感受、客觀評價。此外,綜合實訓采用OSCE模式[8],由監考人員從病例庫中抽取病例并最大化模擬新生兒病理、生理變化等,并為學生提供操作所需物品,讓其自主分析病情并進行護理操作,考核其案例分析、專業操作技術和護理措施實施能力。

3教學效果

通過問卷調查發現,本次教學對象中,80%的學生對“學會知識”“獲得技能”“激發興趣”3個方面的正面評價高于采用傳統教學法的學生,主要表現為:(1)學生課堂主動提問和自行開展討論的學生明顯增多。(2)學生的專業操作能力明顯提高,完成作業的正確率和技能考核的熟練度均有所提高。(3)學生獨立思考與分析能力增強,能及時發現操作過程中的問題,可積極探索解決辦法。(4)學生的空間想象和實踐能力得到加強,能在實踐中不斷自主創新,有很多創意和想法。另外,學生人際溝通技能和心理護理技能均有所提升。

4特色與創新

4.1教材重構。教材章節設計中,新生兒內容與常用護理技術進行重新整合,同時為培養學生臨床護理思維,將教學設計與臨床實際場景任務相結合,如將“新生兒護理內容”設計連續性案例:新生兒出生后的即時處理—常規護理—連續護理,創設教學情景,將教學主線設計為“新生兒降生記”—“準媽媽的擔心”—“爭分奪秒要他哭”—“從揪心到平安”。4.2融合多種信息手段。以兒童護理網絡教學平臺、智能互動版小兒急救模擬人及多室合一系統為載體,整合學習資源,以學生為主體,有效實現學生“學中做、做中學”的目標。差異化的教學和多元化的評價更符合現代教育理念,真正實現學習工具智能化、學習要求差異化、學習資源數字化、學習評價多元化。4.3滲透“以職業為導向”的素質教育。在教學中融入生命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播放窒息患兒急救視頻,可以使學生感受到患兒病情的危急、家屬的恐懼和醫護人員搶救患兒的緊迫感,培養學生的同情心與責任感。在課后通過兒童節、兒童疾病防控日組織學生舉辦相應主題的小講座、制作宣傳海報、手繪科普宣傳資料、參加社區實踐和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等,培養學生愛嬰觀念。4.4評價方式多元化。教學評價上,構建了課前、課中、課后評價相結合的、注重學習全過程的綜合評價體系。教師、學生、臨床專家評價共同參與學生專業信念價值、專業知識技能與人文關懷素養能力的實時、多元評價。

5反思與改進

5.1不足之處。(1)案例情境及標準化病人模擬欠真實。(2)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缺乏溝通交流,學生應變能力及對新生兒的人文關懷有所欠缺。(3)考核流程不夠規范化。(4)同一小組中個別學生存有依賴心理,小組任務參與程度較低。5.2改進思路。(1)鼓勵教師積極完善知識結構,主動關注課程新的知識點,從而達到自我完善和提高,為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做好必要的準備。(2)組織教師進行統一標準化病人培訓。(3)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監測學生表現,并在教學評價上予以體現。

參考文獻:

[1]周瑞芳,王卉,姚陽.等,高職學生實習期間人文關懷能力的調查研究[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7(12):21-23.

[2]徐志芳.高職學生就業能力與人文關懷能力的關系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20,38(5):128-131.

[3]陸嫻.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兒科護理教學設計與實踐:以新生兒與新生兒疾病患兒的護理為例[J].衛生職業教育,2020,38(1):75-77.

[4]曹楠.“互聯網+”背景下CDIO教學模式在高職學生外科護理技能實訓中的應用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20,38(4):103-105.

[5]柏道梁.以核心能力為理論框架的兒童護理教學設計: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兒童護理學生培養與教學方法經驗分享的感悟與啟發[J].衛生職業教育,2019,37(3):94-96.

作者:張鳳 殷榮平 岳雪萌 單位:泰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