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化素養的大學英語課程設計構思
時間:2022-05-04 11:44:21
導語:國際化素養的大學英語課程設計構思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具體的課程設計過程中,這五個要素應呈現一種動態的有機結合。需求分析是課程設計的基礎,但也要貫穿課程設計的始終,才能體現教學對社會和對學習者個人的實際意義,而且要在整個過程中反復進行,確保準確把握需求;在分析需求后確定的教學目標(goal),是整個課程的指導性綱領,教學要緊緊圍繞這個總體目標來開展,但是總體目標還要轉化為具體目標(objective),如語言行為教學目標、語言技能教學目標、語言內容教學目標、語言水平教學目標等(Richards2002);目標確定后,就要圍繞目標來選擇最能有效實現目標的教學內容,并采用各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活動來組織和實踐這些內容;教學評估是課程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客觀、科學、準確的評估對于課程設計的成功與否至關重要,并會前面幾個要素產生反饋作用。
現有大學公共英語課程設計在國際化素質培養方面的不足
如前所述,大學公共英語的課程設計對組織大學英語教學和指導教學實踐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影響大學公共英語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對提高英語教學水平、保證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長期性、基礎性的作用。然而,我國大學公共英語教學課程設計的現狀卻并不能令人滿意。盡管整體上都遵照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強調“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采取基于計算機和網絡的信息化教學手段,教學過程中注重聽說能力的訓練,注意對學生進行形成性評估和綜合性評估相結合的評價(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1-7),但在實踐中,大學公共英語課程的課程設計卻一直是一個薄弱環節。許多教學管理人員和教師對課程設計的重視程度不夠,而這也是引起學生對課程安排不滿,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的一個重要原因(束定芳2004)。
綜觀我國大學公共英語的教學現狀,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高校往往使用同一套教材,學生的英語水平大都由全國性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來衡量,課堂講授的內容也主要是以考試為導向,表現在:教學重點落在語言知識講解和針對各類考試的練習與分析上,忽視了當前社會對學生外語綜合能力的需求;教學活動主要圍繞各類考試的命題類型展開,學生無法通過各種教學活動來鍛煉自己的各項語言技能;教學活動形式單一,學生的活動被禁錮于單調、重復的語言練習,無法發揮自身的創造性。英語只被視為單純的語言工具,其思想性和啟發性完全被忽略,這樣一來,英語教學對培養學生國際化素質的作用自然也就無從談起。因此,要想充分發揮大學英語教學在培養大學生國際化素質中的作用,必須在課程設計階段就明確課程教學目標,緊緊圍繞“國際化素質培養”來展開各項教學環節。
以國際化素質培養為目標的大學公共英語課程設計思路
成功、有效的大學公共英語課程設計,是應該是在對大學英語課程設計的性質和過程有著全面認識、熟知社會對于人才外語能力的需求、充分了解學習主體的基礎上,就學習內容、教學材料、教學手段、評價方法等一系列的問題做出清晰、明確的決定。針對當今社會對具備國際化素質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大學公共英語課程也需要在課程設計中就體現“培養國際化素質”的理念,為在其后的教學實踐環節中培養大學生國際化素質打下良好的基礎。
1.需求分析需求分析包括社會需求分析和學生需求分析兩方面。社會需求主要指整個社會環境對大學畢業生英語水平的要求,學生需求則包括學生的現有水平、學習目的和期望等。我國對外開放的深入和國際交流的增多,勢必需要大量具有國際化素質的高層次人才,這是社會的需求。要培養大學生的國際化素質,首先需要在課程開始和過程中對大學生本身的需求進行分析:他們是否具備國際化素質,是否有培養國際化素質的期望,自身的國際化素質現在處于一個什么樣的水平等等。通過這樣的分析,明確教學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大學公共英語教學。
2.目標確定通過對社會需求和學生需求的分析,結合教育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對教學目標的闡釋,可以確定,以國際化素質培養為目標的大學公共英語課程,其總體目標就應該是培養學生的國際化素質,即讓他們具備應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的思維、知識和能力。在思維方面,通過英語課程的學習,借助英語這一世界性語言,了解各國文化背景,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加深對世界文化的理解,學會批判性地借鑒和吸收外國文化,提高個人文化素養;在英語知識方面,大學生通過大學公共英語的學習,應該具備基本的英語詞匯、語法基礎,掌握聽、說、讀、寫、譯等應用技能,特別是聽說和書面實用表達技能;在能力方面,通過大學英語的學習,學生應培養出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以適應未來國際化情景下對個人能力的要求。國際化素質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對學生提出了全面的要求,要具備國際化素質,就必須在意識、知識和能力三個方面綜合發展,因此在目標定位上,也要做到全面兼顧。
3.內容選擇在以培養大學生國際化素質為目標的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中,教學內容的選擇也要充分體現出并有助于實現這一目標。在選用大學公共英語課程教材的時候,要選取既注意語言技能的訓練又重視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的教材,教材的內容應反映出國際化的趨勢,題材要廣泛,信息要豐富,尤其側重于聽、說能力的培養,并能夠給學生極大的自主學習空間,讓他們通過教材的學習,能夠掌握將來所需的技能,并培養個人在各方面的素質。此外,教師應該不拘泥于教材,而是應根據不斷變化發展的實際情況,結合對社會需求和學生需求的分析,補充和完善教學內容。
4.教學實施教學實施是課程設計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國際化素質培養”的設計和構想要依賴于實施才能得以實現。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采取交際教學法,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設備和信息技術,特別是電腦、多媒體、網絡等,培養學生接受與應用先進科技的意識和能力;采取提問、啟發、討論等方式,鼓勵學生積極思考、開拓思維,培養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獨立創新能力。這些能力,都是具有“國際化素質”的個人所必須具備的。
5.教學評估全面、客觀、科學、準確的評估體系對于實現課程目標至關重要。它既是教師獲取教學反饋信息、改進教學管理、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又是學生調整學習策略、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手段。要培養學生的國際化素質,在評估環節就需要改革“重知識,輕能力”的“一考定成績”的傳統考試形式,而應該采用“形成性考核+終結性考試”的評價體系,綜合評定學生實際語言應用能力,促使學生更加自覺、有效地開展英語學習,通過英語學習培養自己的國際化素質。
結語
培養大學生國際化素質是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方面。大學生是否具備國際化素質,對個人和社會的發展都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作為大學必修基礎課程之一的大學公共英語,應該通過有效的課程設計,實現學習內容的綜合性與開放性,學習形式的研究性、學習手段的技術性、學習過程的自主性與合作性、學習評價的多元性與實際性額定結合,從而發揮出在大學生國際化素質培養中的積極作用。
作者:張奕皇甫衛華凌榞單位:解放軍后勤工程學院
- 上一篇:數控工藝與編程課程設計的完善
- 下一篇:油氣井測驗課程策劃的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