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健身的空間設計思考

時間:2022-12-30 08:51:36

導語:社區健身的空間設計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區健身的空間設計思考

政府機構包括多領域的行政部門,開發委員會以開發單位、施工單位、設計單位為主,社區民眾是社區建設的直接使用者或間接受益者。在項目開發建設中,要求政府機構、開發委員會和社區民眾三方采取合作的方式,在不同階段發揮不同的推動作用。政府機構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公共政策的合理制定與監督管理方面;開發委員會的推動作用是對公共政策進行積極反饋,承擔項目設計和建設的主要經費;社區民眾的推動作用是為政策制定及建設目標提供可靠和可借鑒信息,并積極參與社區活動。社區健身空間作為共享環境,其開發收益較低,且運營維護需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因此將社區健身空間建設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建立從中央到地方,各相關部門的企劃、協調、執行層級推動機制,給予政策扶持、引導以及經費保障是十分必要的。社區健身空間建設作為一項公益事業,僅靠政府扶持是遠遠不夠的,需盡快健全社區健身空間開發的獎勵機制,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捐資、出資興辦全民健身事業。

一、我國社區健身空間建設的現狀和問題

我國社區健身空間建設尚處于初級階段,存在軟硬環境建設、服務內容、參與人群比例等多個環節不均衡現象,同時社區民眾對健康重要性的認知、參與社區活動的意識,以及愿意承擔的健身消費等均與先進國家存在較大的差異。以歐美國家為例,常年健身的人群比例占國民總數的55%~80%,而在我國健身活動開展較多的地區,這一比例約為25%,人均體育消費支出僅為人均總消費支出的2.2%。將健身空間納入社區人居環境是國外的普遍做法,而我國社區健身空間的建設現狀較為復雜。傳統社區人多地少,缺乏健身場地,新建小區健身消費門檻過高,難以實現運動的大眾化。雖然也存在一定規模和數量的社區公園及街頭綠地空間,但通常很難形成系統、經濟、適用的社區健身環境來引導居民健康的行為活動。

二、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健身空間新途徑

1健康路徑的定義及作用特點

健康路徑,或稱健身路徑,狹義上指由各級體育部門統一購置并向社會公共場所配置的、適合大眾健身活動開展的一組或一系列的健身器材。本文所探討的健康路徑是其含義的拓展與延伸。具體而言,健康路徑是沿社區道路而建的健身休閑步道,以各類健身器材、健身場地、休閑活動空間、綠化環境為物質基礎,就地就近服務,滿足社區成員的休閑健身需要,建立良好的交往關系,促進社區和諧發展的需求。健康路徑可以看作新都市主義與我國國情相結合的產物,因此應充分發揮社區道路車速低、外來車輛少、通達性強的優勢,強調對社區道路與沿街建筑之間的閑散建筑空余地或過渡空間的合理利用,建立健身環境與道路、建筑之間的互動關系。區別于較封閉的居住組團內空間,健康路徑以社區內的共享空間為平臺,具有外向性和公共性。健康路徑是尋求居住環境封閉與開放的平衡點,實現由私密性、半私密性向半公共性、公共性的空間與心理層面的過渡。同時,健康路徑可實現社區資源公平共享,避免各自為政、低級單一的健身配套設施重復建設,利于集約性、高質量和歸屬感的健身環境的營造。據相關資料顯示,約有60%的人群往往以家為中心,就近選擇健身場地。健康路徑作為理想的健身場所,體現了就近原則,一般采取就地布局的方式,拆舊插建,如對廢棄地、高壓線走廊的利用,同時還可見縫插綠,如對住宅日照間距、安全間距、視覺間距以及沿街底層架空層的利用等,這些均可作為健康路徑戶外或半室內的活動場地。健康路徑的規模與街道斷面、活動場地類型及其緩沖安全距離、沿街建筑物后退道路紅線距離、城市綠線規定等因素密切相關??紤]到經濟性和可操作性,據相關調查和資料顯示,健康路徑的適宜寬度為8~18m,這是布置多種健身場地的較為經濟的尺度。健康路徑的長度可由社區道路交叉口的間距確定,宜形成(8~18)m×(150~250)m的路徑單元。每個路徑單元以某類或多類活動為主,不同的人群活動場地可交叉布置,以起到相互監察的作用。

2健康路徑主要設計內容與方法

首先是與運動需求相結合的健身場地設計。健身場地以中小型活動場地為主,適宜布置健康路徑器材、慢跑步道、門球場、乒乓球臺、羽毛球場、兒童游樂場等多種活動設施與場地。場地的類型可充分考慮不同人群的活動需求和活動規律,因人而異,因地制宜,使休閑與健身相結合,動靜相宜。場地的大小以能滿足相關設施活動的安全開展為前提,可利用塑膠、沙石、草地等多種鋪裝材質,塑造安全多樣的體驗空間。其次是與自然人文因素相結合的景觀設計。社區健身環境營造的目的之一是親近自然,健康路徑與綠地空間結合是最為常見的設計手法之一。種植行道樹、綠籬及背景樹群,以形成綠色屏障,降低汽車交通對活動場地的污染,并減少健身場地對住宅的影響。布置景觀樹陣、觀景草坪及生態水體,營造具有觀賞性、生態性的環境效果。設置能體現社區人文特色的環境裝飾類設施,烘托親切活潑、健康向上的人居氛圍。第三是與安全因素相結合的社區防災救災設計。根據我國有關設計規范,住區設計應考慮防災功能。健康路徑是與住區道路相結合的開放式空間,不但可以承擔一定的交通疏散功能,而且對高密度聚居區的火災、疫情的蔓延也能起到良好的隔離作用。同時,健康路徑設計可與人防工程相結合,根據路徑規模合理布置人防安全出入口、防空通道、應急救護設施、照明及飲用水設施等,作為社區居民集聚、安置和緊急救護的臨時避難場所,納入城市防災救災體系。最后是與公交、步行相結合的交通設施設計。健康路徑設計應有利于以公交主導和步行友善為目標的社區交通系統的組織,合理確定人行道與街道的比例,完善配套的交通設施。健康路徑內也可結合公交換乘站布置一定規模的機動車、自行車??繄龅兀苑奖愎步煌ǖ膿Q乘。車輛??繄龅貞虻刂埔?,既要考慮車輛??康谋憷?,減少對道路交通的影響,又要考慮健身活動人群的安全性,尤其在設計時要對兒童、殘障人士等人群的活動場地進行合理的避讓。

三、結語

本文對社區健康路徑的思考基于我國群眾體育全民化、大眾化的發展趨勢,對當前我國人居環境從景觀設計向健康設計轉變進行了有益的探討。健康路徑的設計理念凸顯了現代住區環境設計審美情趣和休閑健康的特征,旨在通過社區環境規劃引導健康生活。文中對公益、共享性空間開發模式的探討也旨在拋磚引玉,希望能引發相關領域對社區健身空間建設的重視。

作者:李萬鵬單位:天津濱海新區塘沽于家堡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