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區開放空間設計方法

時間:2022-03-25 04:21:12

導語:老城區開放空間設計方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老城區開放空間設計方法

摘要:近些年,隨著經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簡單粗暴的擴張方式使得城市的各項組成之間松散廣漠,老城區的發展緩慢與新城區的城市化進程矛盾日益突出。老城區開放空間作為老城區的公共性較強的區域,具備城市居民放松休閑、汲取城市歷史以及一些社會娛樂活動的功能。利用相關的理論知識進行合理的設計,使得老城區開放空間起到優化的作用,從而使得老城區重新煥發生命力,是本文研究的方向。

關鍵詞:老城區;開放空間;建筑與心理效應

一、研究背景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和新城區無節制的擴張,作為城市的早期城區,老城區面臨發展的轉型。城市的發展中,老城區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為城市承擔著文化滋養、娛樂休閑、商業生產等重要功能。在老城區的開放空間里,探索一種使老城區重新煥發活力的設計方法成為當下城市化進程中急需面對的一道社會課題。老城區開放空間設計研究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老城區的開放空間首先要滿足老城區居民基本的功能使用,在此基礎上探索重塑老城區活力發展的模式,這些對我們來說仍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任務。

二、關于開放空間

我國開放空間的設計研究無論從理論探究上的進度還是具體的實際項目上,相對西方發達國家都相對較晚,關于開放空間的概念,筆者整理了以下幾種較為主流的解釋:1992年倫敦規劃咨詢委員會(LondonPlanningAdvisoryCommittee)對于開放空間的解釋為“一切能用開放空間等級制度加以分類的且具有確定的及不受限制的公共性質,不論其權屬如何的公共廣場、公共用地、城市綠地以及未開發的區域”。盧濟威(1997)也認為是城市公共外部空間,首先強調的也是公共性,如城市生態風景、城市公共綠地、公共道路以及休閑空間等。香港規劃的標準和規范中規定“用作比賽、游戲或休閑之用的土地”皆稱為開放空間。綜上所述,開放空間的界定范圍是指,現代城市內部中,一切居民皆可憑自己意愿平等地自由地進入使用,享受城市文化氛圍以及進行各種社會娛樂活動的場所,承擔著為城市公共性質的娛樂活動提供場所、城市空間銜接與融合、城市文化形態筑建的重要功能的區域。

三、建筑與心理效應

筆者試圖從現代建筑和心理效應角度出發,去探究老城區開放空間對老城區生活環境狀態的影響,從而總結歸納出適應當下老城區開放空間的設計方法,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為該領域的實際運用提供一些新的觀點,也希望能夠對其他類似的設計有所裨益。建筑的存在不該是單單滿足功能,應該傳遞出引人關注的訊息,從而使居民從心理方面得到感觸,使空間與人、空間與環境做出對話。人憑借主觀需求和客觀現實的結合創造建筑空間,其主觀的出發點是為了滿足人各項生存生產需要,再來是滿足人的心理情緒的需求,如壓抑、舒適、放松、嚴肅等氛圍。環境對人的心理變化有直接和間接的影響,是人心理變化的調節器。在人與建筑環境之間,是一種“設計與被設計的關系”,人依據自身需求設計了環境,環境反過來對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即心理暗示后,滿足人的心理需求。結合到實際的設計方法的研究工作當中,就是探討空間對人進行有益的心理暗示。在人為建造的環境中,滿足人精神上的需求,如得到有益的啟迪、心情的舒適、對自我的認可等。

四、研究現狀

國際上,二戰后經濟上的富足使得人們開始更多地注重自己的生活環境和生活品質的提高,文化的重要性也因此被日益重視。老城區建成環境的稀缺性,讓人們意識到保護老城區就是實現本地區、本民族文化的延續。1960年代開始,關于保護老城區的實踐,從最初的修復城區內有歷史價值的建筑擴展到了對整個老城區的整體保護性措施。隨后出臺了多項相關的規章制度從立法的層面進行保護,如《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威尼斯憲章》、《內羅畢建議》等。人們漸漸地開始重視具有歷史價值意義的老城區,而不單單局限在城區內有歷史價值的建筑,一些重要的老城區開放空間作為老城區文化與附近環境的緩沖起了重要的協調作用,同樣地被列入保護的范圍之內。在隨后的七十年代,人性化的研究動向認為,人們在開放空間中的活動,可以滿足休息活動、親近歷史、提升生活品質的功能。與之相矛盾的是,由于開放空間設計的發展缺乏創新加之本身的規劃缺乏整體考量,功能設置缺少人性化設計,與環境協調性差等問題,致使開放空間本身缺乏吸引力,城市居民的需求與空間環境的矛盾尖銳。以此為接入點,迎來了開放空間設計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環境保護與歷史文化以及心理學開始納入設計的考量范圍。在1980年代,南京大學率先將開放空間的概念引入國內,但由于種種方面的原因在那個時代鮮有人關注此類概念研究。直到最近幾年才逐漸被重視,但是以新城區發展優先的研究為主,社會、文化、經濟視角下的研究較少,對于老城區的考慮也少之甚少。老城區作為城市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空間演化過程中也應當做出符合相應時代的變化,發展老城區是城市化進程和內部空間協調優化的突破口。

五、老城區開放空間的現狀

老城區作為一個城市的雛形,在老城區中生活的居民也自始至終受到老城區所帶有的氛圍所影響,從生活習性、生產方式、人文風情等都會形成這座城市人民所特有的特點,同時,老城區的建筑景觀也是居民通過日?;顒铀茉斓脕恚铣菂^與居民相互哺育,共同塑造了城市最初的文化底蘊,老城區的生活也是一座城市特有的文化歷史的體現。老城區的開放空間,首先保證其公共性,能為周邊居民和外來游客免費使用,同時保證高度的休閑娛樂性質,為城市居民的的休閑游戲提供舒適自由的人性化場所,為此要充分考慮人的心理與生理感受,比如在空曠的環境下,人們的精神更加容易放松下來;在游玩的過程中人們更加不喜歡局限性,更加希望身心可以自由的舒展等。在滿足基本的使用功能的基礎上,面對老城區的整體概況,應當做出含有歷史文脈性質的表現載體,讓人們從心理感受到周邊的環境是城市獨有的文化底蘊散發出來的特性,以此老城區開放空間的作用不僅可滿足人的需求亦可以同時帶動人們關注老城區的歷史文化,進而對自身所處城市的發展做出回應。城市從最初的老城區發展至今,人民在改造自己所處的生存環境方面以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同時,由于高技術與情感的矛盾激化,生活觀念的轉變,導致心理上的不平衡,這不是個人的單一問題,而是今時今日需要面對的問題。人的心理活動來源于所處的環境空間所映射的感知信息,做出相應的反應,因此,想要調整人的心理舒適度,就又依賴于社會與環境空間的調節。

六、設計原則

設計師的責任應該是把老城區和新的環境結合起來,從而設計出能為人接受的空間。建筑所映射給人的不僅僅是生理上的感知,更多的是人的心理上的,感情上的以及情緒上的體現,因此,在老城區開放空間的設計考量時,應盡可能的將建筑對心理的影響納入其中,今天的建筑,更加注重細節對人的影響。正如路易斯.康所說:“探究有意味的空間,并且設計出一個趨向好的環境,就是人的創造?!苯ㄖh境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物化的形式,同時也是人類思想和意志的外化,是與社會一同進步的物質文明成果。對于老城區的開放空間,應當從傳統中尋找能夠對現代人產生內心共鳴的因素,準確來說,將所選地區的周邊環境納入設計的考量,借鑒歷史文脈,讓現在的人內心有認同,從而在空間中獲得舒適的體驗。后現代主義設計師查爾斯.摩爾利設計的美國新奧爾良意大利噴泉廣場就是很好的例子,查爾斯通過運用一些隱喻意大利故鄉的建筑符號組合得來的意大利噴泉廣場的設計,得到了意大利僑民的心理認同,從而取得成功,也增強了民族凝聚力,對當地的環境也產生了親切感與認同感更是不言而喻。

七、發展老城區開放空間的意義

老城區是城市歷史的集中體現區域,此處的開放空間不能單單作為城市開放空間的定義,應該富含一些城市的人文歷史和城市特色。老城區見證了一座城市的誕生,隨著城市發展,一座座現代化的建筑拔地而起,而老城區由于房屋老舊、交通規劃不合理以及周邊環境雜亂等原因使得老城區的建筑正在失去原有的生命力。在老城區的開放空間中,需要發掘老城區建筑的生命力與特色,營造符合現代生活的人性化場所,使其體現可持續發展的建筑理念。

參考文獻:

[1]尹海偉.城市開敞空間——格局、可達性、宜人性,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

[2](美)凱文.林奇,城市形態,林慶怡,陳朝輝,鄧華譯.華夏出版社,2001.

[3]常鐘雋.蘆原義信,外部空間理論,世界建筑,1995.

作者:周亞飛 單位:湖北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