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國民經濟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3 06:05:00

導語:文化國民經濟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國民經濟管理論文

當代世界的文化產業以前所未有的態勢迅猛向前發展,引起了各國之間新一輪的文化和經濟的競爭。這一總體的態勢對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推動了我國文化產業理論和實踐的全面進步。但也存在著眾多的問題,制約或阻撓著這一發展。

文化產業發展的總體趨勢

假如在20年前,某一縣市提出以旅游業為地方經濟的龍頭產業或支柱產業,那簡直是天方夜談,無異于癡人說夢。但在今天,它已是一種相當普遍的實踐。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它首先表現為市場占有率的大幅度提高。比如從日本就業人員構成比來看,其第三產業就業者占總人數的百分比逐年上升:1920年23.8%,1930年30%,1965年43%1970年46.5%,1975年52%,到八、90年代這一比率又大大提高。90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等高科技及其相關產業的迅猛發展為標志的科技革命宣告知識經濟文化經濟時代的到來。1995年,日本文化政策推進會議在其重要報告《新文化立國:關于振興文化的幾個重要策略》中,確立了日本在未來21世紀的文化立國方略。韓國最近也提出,知識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文化產業是最適合韓國的產業。政府正在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將文化產業培育成21世紀在韓國經濟中起先導作用的國家基干產業。在美國,資料顯示,過去一年內新經濟已為其140萬“知識工人”創造了就業機會。如今,新經濟已占據美國GNP的70%,加拿大GDP的60%。1997年世界超大企業500強中,科技、文化、信息產業越來越多。美國的廣電、娛樂、報刊雜志的總收入在1000億美元以上。前年風靡世界的好萊塢電影《泰坦尼克號》創下15億美元的票房價值,僅一部影片即可與我國幾大產業的利潤相敵,且預計收入可達50億美元,其中索尼公司單靠發行其一首主題歌原聲帶已收入2億美元。美國《讀者文摘》已發展成年收入25億元的國際性大企業。至于高科技高文化附加值的計算機信息產業,更是來勢如虹,在97世界經濟和產業發展中獨占鰲頭,數家企業躋身世界前十強。據稱,美國的視聽產品已經成為僅次于航空航天的主要換匯產品。文化產業被視為21世紀的“朝陽工業”。毫無疑問,文化產業將成為未來世界經濟的新的增長點,而文化產業也將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60年代以后,美國頂著國內外的強大壓力,堅持進行產業調整,將發展高科技高文化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方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文化越來越成為美國的支柱產業之一。好萊塢大片《豪門恩怨》之類的肥皂劇、迪斯尼樂園、流行音樂、全球傳播業、《時代》雜志和《讀者文摘》......這些大眾文化產品席卷這個世界,甚至抵達非洲最貧困的角落。再加上可口可樂、麥當勞和牛仔褲,美國文化走進了世界每一個家庭。迪斯尼的主題公園甚至比大多數歐洲國家都更令人神往。1997年到迪斯尼樂園參觀陸游的人數達到3800萬,而同期到英國旅游的人數才1920萬。所以英國記者邁克雷指出,“美國真正的優勢是文化與知識財產這兩個非常人性化的資源”。英國也不示弱,其文化產業在80年代便已達到170美元的年產值,僅次于其汽車工業的年產值。

文化就是經濟,文化就是市場。傳統觀念中根本無法被稱作產業的行當,今天已是世界頂尖級的跨國企業。娛樂產業迪斯尼,1994年以190億美元收購ABC(美國廣播公司),1997年其產業規模及贏利穩入世界企業500強中的前十強。當年的沃爾特•迪斯尼只是一個窮困潦倒的卡通畫家,在家徒四壁、困苦無依之際,一只在墻角爬來爬去的小老鼠成了他的安慰。于是,這只小老鼠在他的第一部配音卡通片中亮相,從此風靡世界。誰能想到,米老鼠、唐老鴨兩個卡通形象,竟然造就了一個如此龐大的集娛樂、影視與零售于一體的跨國集團。迪斯尼的經營策略說起來也簡單,這就是不斷創造明星品牌然后授權開發,它僅靠收取版權費就已財源滾滾而來。今年,他們把眼光轉向了中國文化,已經在發掘“花木蘭”的經濟價值了。

NBA不過是美國國內的籃球聯賽,而它現在已無疑是超大型的“跨國企業”。這個每年經營幾十億美元的巨型企業,運動隊是其小小的核心部分,它的周圍是一些更大得多的信息業。比賽是核心企業,但周遭的信息企業則更具發散力。這些信息企業包括發放零售業執照,家庭錄像和光盤,生產電視節目,出售比賽活動,出售廣告權、版權、轉播權等等。過去,喬丹每年從公牛隊獲得3500萬美元的年薪,而這一令人心驚的數目竟然還遠遠不如他將自己的形象賣給耐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來得多。易言之,作為CI的喬丹要比打球的喬丹更有價值。今天,姚明所經歷的一切,已經更清晰地揭示了文化作為產業的秘密,這就是文化作為經濟的現實,這就是所謂文化心理學要替代經濟學的所指。

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歷程

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經歷了不斷推進的歷程,大致經過了這樣幾個階段。從1985年到1991年,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準備階段。1985年,國務院轉發國家統計局《關于建立第三產業統計的報告》,把文化藝術作為第三產業的一個組成部分列入國民生產統計的項目中,這就表明了文化藝術可能具有的“產業”性質。從1985年到1991年,我國文化產品的制造業和服務業有了一定發展,出現了大量的各種形態的文化企業和文化服務、消費場所。如唱片公司、歌舞廳等。這一階段以文化流通領域的發展為標志,特別是由港臺歌曲的進入帶動的娛樂業從無到有,有力地沖擊著我們既有的文化觀念。1991年,國務院批轉《文化部關于文化事業若干經濟政策意見的報告》,正式提出了“文化經濟”的概念。

1992-2000年是我國文化產業的醞釀探索的起步階段。1992年,在“十四大”報告中明確提到要“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同年出版的國務院辦公廳綜合司編著的《重大戰略決策——加快發展第三產業》一書,明確起用了“文化產業”的說法,這是我國政府主管部門第一次使用“文化產業”概念。其后,以國有大型文化單位的轉軌或轉型為標志。1996年,廣東省在全國率先組建報業集團,先后成立的南方報業、廣州日報、羊城晚報和深圳特區報4家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化的浪潮從多種所有制企業向國有骨干企業延伸,從較小規模的事業單位向大的文化企業集團擴展,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以及它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力也都在增強。

在這一階段中,我國文化產業界逐步轉變了觀念,初步探索了文化產業發展的現實道路。從歷史看,我國文化產業的理論研討的起步與歐洲、日本、韓國相比并不晚,但在觀念上卻徘徊多年,造成實踐上長期猶豫不決的局面。歐洲、日本和韓國90年代中期先后致力于發展文化產業,1995年,日本文化政策推進會議在其重要報告《新文化立國:關于振興文化的幾個重要策略》中,確立了日本在未來21世紀的文化立國方略。其后,韓國也提出,知識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文化產業是最適合韓國的產業。政府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政策,將文化產業培育成21世紀在韓國經濟中起先導作用的國家基干產業。方針政策確定之后,日韓兩國的文化產業得到快速發展,游戲軟件、動漫畫、日劇韓劇等文化產業迅速成長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振興本國經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國對文化產業的關注和討論并不遲緩,《中國文化報》早在1994年就率先舉辦了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征文和討論,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做了理論上的探索。但我國總體社會發展階段的限制、計劃經濟框架下的文化體制和觀念的陳舊滯后,嚴重束縛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使我國文化產業在總體上呈現為徘徊不前的局面。

第三個階段是從2000至今,以中國入世為契機,以文化產業進一步擴大開放為標志,以不斷加深和推進我國的文化體制改革,我國文化產業迎來了一個飛躍發展的新時期。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十五"規劃的建議》,令人矚目地提出,要"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加強文化市場建設和管理,推動有關文化產業發展";要"推動信息產業與文化產業的結合";有關文化產業的說法達六處之多。2001年3月,這一建議為九屆人大四次會議所采納,并正式被納入全國"十五"規劃綱要。于是,"文化產業"這個頻頻出現于報端的概念,才第一次正式進入了黨和國家政策性、法規性文件,發展文化產業成為我國下一個階段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2年11月,黨的16大明確提出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文化體制改革,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標志,它標志著我國文化產業進入了一個加速發展的新階段。在第六部分“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中,報告明確提出要“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第一次把“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作為兩個概念區分開來,并把文化產業定性為“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這是我們黨在文化產業理論上的一個重大創新與突破:“發展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p>

報告還指出“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根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抓緊制定文化體制改革的總體方案。把深化改革同調整結構和促進發展結合起來,理順政府和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系,加強文化法制建設,加強宏觀管理,深化文化企事業單位內部改革,逐步建立有利于調動文化工作者積極性,推動文化創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边@些總體指導意見,明確地將文化產業納入了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總體戰略。

2003年10月,黨的16屆三中全會召開,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為貫徹和落實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稕Q定》指出,要“轉變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的職能,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這是繼十六大之后,中央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所作出的又一戰略部署。2004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積極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加大對公益性文化事業扶持力度,完善文化產業政策,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共同發展?!?,再次突出強調了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建設的極端重要性。2004年3月29日,《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正式由國家統計局出臺,不僅是首次從統計學意義上對文化產業概念和范圍所做的權威界定,而且為建立科學、系統、可行的文化產業統計制度,推動當前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緊接著,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第一次在黨的文件中提出“文化生產力”的概念,并提出了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一系列思路。這不僅體現了黨對生產力發展規律的進一步認識,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精神(文化)生產力思想的豐富和發展,而且體現了黨與時俱進的偉大品質,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文化的力量,已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隨著文化生產力的發展,經濟才能獲得更強勁的發展動力。沒有文化生產力的發展作為支撐,經濟發展就不可能獲得質的提升。

縱觀我國文化產業的理論和實踐發展的歷程,我們看到,我國的文化產業走過了一條曲折徘徊但不斷推進的發展道路。應當看到,從某種程度講,中國發展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至今仍不是十分雄厚,市場程度不高。但是,1.經濟全球化與加入WTO,為我們參與世界文化產業競爭創造了條件,也逼迫我國文化產業不得不進入國際大循環。2.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迅速進入小康社會的現實對文化產業的發展提出了內在的需求;3.特別是高新技術如IT業的高速發展,奠定了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科學基礎與技術保障;文化產業需要高新技術,高新技術也迫切需要文化產業發展的支持;4.中國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提供了發展的契機,也提供了文化產業發展的不同模式:形成階梯式發展與跨躍式發展同時進行并行不悖的格局;5.作為古老的文明古國,5000年悠久的文化的確是我們最足以援用的真正的財富,5000萬全世界華人及亞洲漢語文化圈是我們發展文化產業的巨大潛在市場;6.發展我國文化產業必須同時實施文化產業與文化藝術保護的雙向對位性互補的策略。

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狀況

近十多年來,我國文化獲得了迅速發展。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戰略決策大大解放了文化生產力,我國文化市場迅速開拓,文化產業迅速壯大,呈現出充滿矛盾又充滿生機的新的發展景觀。其基本態勢是積極、穩步、適時、漸進,發展勢頭總體呈現良好態勢。

十多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逐漸形成了一系列與國際接軌的文化市場。音像市場最早脫穎而出,初具規模;演出市場(以至商業體育比賽)漸趨成熟,冷冷熱熱;圖書市場發展迅速,規模巨大;工藝美術品市場溝通海內外,機制健全;而文物市場與藝術品拍賣市場則從無到有,起點不凡;電影電視市場起起落落,交易熱烈;娛樂、旅游市場遍及全國,迅速壯大;文化廣告傳播市場,異軍突起勢頭兇猛,特別是與網絡高新技術為基礎的網絡游戲、手機增值業務等一系列文化市場的建立健全,開拓了文化發展的現實途徑,為文化生產力的發展準備了現實條件。

其次,與文化市場的逐步建立相適應,我國一大批文化產業也逐步建立起來。他們要突破改革初期以文補文,以多業助文作為文化“謀生”的權宜之計的思維框架,而開始全方位的文化產業改革。文化產業的經濟實體迅速發展起來。其中網游業、廣告業、音像業、圖書業、高檔娛樂業、電影業、電視業、信息內容業等率先走上產業化道路。

目前,我國以國有文化企事業單位為創作演出和制作主體的傳統格局已被打破。過去在舞臺演出和影視制作領域中,國有文化單位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由它們確定創作項目,申請國家經費,組織藝術生產,通過上演、播放推出作品?,F在,這種單一的所有制方式已經改變。一大批民營機構憑借資金、機制特別是人才優勢,取得了驕人的業績和很好的經濟效益。近年以社會力量參與為主攝制的電視劇和電影在影視作品總量中的比率越來越提高,已占據相當大的份額。

與我國其它產業門類相比,我國文化產業起步晚、起點低,不僅有與其它產業相同的資金籌措、生產經營等方面的困難,還受到原有的“計劃”文化觀念的影響制約,因而在產業規模、經營水平、運作方式和經濟效益上都無法與我國經濟領域其它產業相媲美,尚不具備市場化的強大的參與國際文化產業競爭的能力。

隨著文化市場與文化產業的興起,與之相應的文化機制的變革也在不斷發生發展。各業經紀人、制作人、拍賣人、人等新的文化經營者和經濟流通經營環節逐步產生和建立,多種所有制形式的文化企業逐步發展,多種文化經營的運作方式也開始大膽探索、實驗??梢哉f,我國文化市場與文化產業的發展困難重重而又生機無限。

從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來看,2004年,是我國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的新的發展時期的第一年。從國際發展的一般經驗來看,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標志著一國經濟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社會消費結構依照產業發展下游化與需求的上游化、高檔化、文化化的規律,將逐步向發展型、娛樂型升級,將帶動投資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成為文化產業進一步發展的最基本也最可靠的推動力。

《2005中國文化產業發展藍皮書》總報告披露,根據2004年初的2003年的數字,我國居民消費水平的結構都開始出現較大的變化。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72元,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實際增長9.0%。2004年前三季度,全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達到7072元,同比增長11.4%,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7.0%。引人注目的是,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前三個季度全國城鎮居民家庭收支數據顯示,我國城鎮居民消費支出中,教育文化娛樂服務類支出增長11.6%,其中文化娛樂服務支出增長52%,在所有消費支出項目中居于首位。盡管在經歷了2003年“非典”后,這一增長具有恢復性質,但仍能說明城鎮居民文化娛樂消費增長開始提速。當然當前教育文化娛樂服務類支出主要集中于教育、旅游和餐飲娛樂服務費用支出,適時調整消費結構,解決當前教育收費等問題,城市文化娛樂消費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與此同時,我國農村居民收入狀況也有較大改善。2003年人均收入2622元,實際增長4.3%。2004年上半年人年均現金收入1345元,同比增長16.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9%,同比加快8.4個百分點,是1997年以來增收最多的一年。

據《2005中國文化產業發展藍皮書》總報告,從總量上看,2003年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所創造的增加值3577億元占GDP的3.1%.2003年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有從業人員1274萬人,占全部從業人員(7.44億人)的1.7%。如果按照GDP增長持平計算,2004年文化及相關產業創造的增加值將接近3900億。

從結構上看,我國文化產業的特點是:以傳統意義上的文化產業如新聞、出版、廣電和文化藝術等為主構成的“核心層”有從業人員223萬人,實現增加值884億元;以改革開放以來的新興文化產業如網絡文化、休閑娛樂、文化旅游、廣告及會展等為主構成的“外圍層”有從業人員422萬人,實現增加值835億元。新興文化產業的從業人員已超出傳統文化行業近1倍,創造的價值已接近傳統的幾個行業部門。從事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生產、銷售的“相關層”有從業人員629萬人,實現增加值1858億元,其發展規模在整個文化產業發展中占據了一半。

21世紀中國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工程

面對飛速發展變革的社會現實,我們必須實施我國當代文化的創新發展工程,以推動我國當代文化的更新發展,創新擴容,轉換生成為與當代高新技術時代相適應的新文化、新藝術。從科技方面來看,我國面對知識經濟挑戰,已部署了“實施知識創新工程,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重大戰略步驟。在科學界,中國科學院組織實施了“知識創新工程”,國家經貿委和科技部聯合推出了以推進企業技術創新為目標的“技術創新工程”,教育部推出了旨在提高高等院校教育科研水平、培養科技人才的“985工程”。這在宏觀層面上形成了建立國家創新體系的總體戰略布局。但文化產業似乎被遺忘在知識經濟與創新工程之外。文化似乎與未來的國家創新體系無關。這里存在著嚴重的思維誤區。難道當代文化產業不是創新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難道文化的發展不應包括在國家知識創新的體系之中嗎?

實際上,如前所述,現代科學技術已越來越廣泛地滲透到文化領域,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科技含量也越來越高。新的高科技的文化娛樂方式不斷創生。同時,文化也全面滲透到高科技產品之中。一切高科技產品歸根結底都是為人服務的,它們都離不開文化,離不開文化所昭示的生存的意義、意味和人的生命的本質。高科技產品也只有最終依賴人們對文化服務的越來越廣泛全面的需要而獲得日益廣闊的市場。一種無關人和人的文化的高科技既沒有必要發展,也不可能發展起來。

所以,實施文化創新發展工程不僅僅是在文化產業中提高高科技含量,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文化領域的各個方面從觀念、形式、體制、管理到操作實踐全面實施文化創新工程。文化領域必須積極參與國家知識創新體系,參考借鑒科技創新工程的成功經驗,建設國家文化創新生成體系,豐富、擴大和補充國家知識創新體系的內容與含量。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當前風行的經濟類著述,都沒有把文化產業列入研究和發展的主要范疇,知識經濟所指的高新科技也僅僅是指自然科學技術等硬科技,而沒有把社會科學技術、管理科學技術、人文科學技術等軟科技包括在內,它所標榜的高科技產品也主要是指物質產品等硬產品,而沒有把體現“軟實力”的社會產品、精神文化藝術產品等軟產品包括在內。這是西方傳統的科學主義——實際上是唯科學主義的產物。其經濟觀念無疑也是狹隘的,仍然沒有超越物質經濟的片面認識,沒有深入到大經濟和大生產力觀的層次。這不僅是從事經濟、科技工作的人們必須注意的,就是從事文化工作的人,特別是負有領導責任和決策責任的人,也必須認真注意,更新觀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