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性肌理平面設計探討
時間:2022-08-02 02:42:59
導語:繪畫性肌理平面設計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繪畫和平面設計同歸于視覺藝術這一大藝術體系,所以它們具有很多共同的特質。繪畫所要表達的主題需要用各種繪畫性的形式語言去組織和描繪。而平面設計所要傳達給受眾的視覺信息也要通過設計作品的形式構成來完成。作為泛視覺藝術的成員,無論繪畫還是設計,兩者在創作目的、形式、載體上無論有多大的區別,兩者都必須遵循一些本質上的形式構成規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們又具有很多共同點。相對于設計,繪畫在理論和實踐上似乎歷史更為悠久。設計藝術是現代商品經濟蓬勃發展的產物,早期的平面設計是繪畫藝術與現代商品經濟嫁接的產物。所以從本質上就決定了現代平面設計與繪畫在形式語言上有牽扯不斷的聯系。雖然當代美學的理論和實踐已經脫離了追求審美愉悅的狹隘范圍。無論是繪畫還是設計藝術都受到后現代思潮的沖擊,在這種消解理性,主張平鋪直敘的創作語境下,繪畫與設計藝術之間的聯系仍舊是緊密的。我們也不難發現,在計算機輔助設計大行其道的今天,繪畫性語言在設計中仍舊必不可少,尤其是手繪能力則成為傳達設計師設計意圖的一個重要途徑,更是衡量一個設計師設計能力的重要因素。
肌理又稱質感,由于物體的材料不同,表面的組織、排列、構造各不相同,因而產生粗糙感、光滑感、軟硬等質感。肌理能為設計增色,萬物均以其個性特征顯現于世,肌理便是個性特征的表象之一。人們藉此認知事物,辨識事物,肌理也成為藝術家與設計師創造事物的一種手段。源于自然的物質肌理本有著客觀的結構方式,當我們將其從客觀中抽象出來成為視覺元素時,它的本質意義就產生了變化,能夠被我們借用、仿制、微縮和創制,從而獲得新的獨立的意義,并借以表達一系列人們附加的情感因素。肌理是具有可識別性的。它會通過視覺產生聯想,通過聯想產生對藝術形態語言性的認知,從而在任何類型的設計實踐中發揮其視覺、觸覺上的創造作用,以豐富各類形態的表情,擴大形態的視覺場。繪畫性肌理從感知的方法來說是屬于視覺感知的肌理,是平面肌理,雖然在視覺上有時能產生三維的視覺和一定的觸覺,但大多仍屬于非物質性的空間。在平面設計中我們按照需要去設計畫面,繪畫性肌理則是提升畫面內涵的一個重要手段。通過點、線、面,色的位置、大小、比列、聚散等,表現出空間深度。畫面的一個點、一條線、一個形、一塊色都會使人感到它所具有的空間與附加的情感因素;同時我們使用不同性質的材料肌理,通過繪制、剪貼、拼合、噴灑、揉搓等手法組成畫面,不同的材料肌理經過對照,而具有不同時間,空間的層次,從而帶來豐富的視覺感受。在平面設計中,這些肌理在畫面中的組織、交融、排列和色彩氛圍還可傳達一種特定的情緒和信息,帶來豐富的情感認知;可以表現出平靜、理性、歡快、流動、熱鬧、沖動、悲哀、遲澀等心情和狀態??刀ㄋ够谄洹墩撍囆g的精神》中曾說過:“視覺不僅可以與味覺相一致,而且也可以與其他感覺相一致”。繪畫性材料肌理的組織所帶來的圖形會使人有一定的感覺情緒傾向。運用材料肌理組織、形成圖形能夠創造出特殊的視覺現象,人們很難確切地說明設計者想要憑借圖形表現什么,但由觀者眼睛接觸到畫面時起,觀者所產生的一連串心理反應,便能說明肌理的意義深刻了。這些肌理語言甚至可以表現和諧、獨立、交融、平等、壓迫、沖突等抽象的心情和意象,將有助于設計者設計意圖的傳達與表現。
二、繪畫藝術中材料的介入
繪畫藝術是離不開各種材料的。就以世界性繪畫油畫為例,古代油畫作品中就不乏利用肌理的典范。倫勃朗的肌理制作是其技法的一部分;古典繪畫大師多數運用自己調和的白色制作肌理,然后用透明畫法一層一層地畫上去;現代畫家通常利用大白粉調和乳膠在底子上做肌理或直接用白油畫顏料制作肌理。比如畫家艾軒用白顏料調快干油,使用大號狼毫油畫筆在畫面需要的地方運用揉搓等表現方法鋪設有蓬松感的肌理;畫家何多苓則用“Modeling”塑造軟膏(具有可塑性強、易干等特點)來制作肌理,根據物象的質感變換筆意......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油畫繪畫過程中材料的介入越來越多,比如石灰粉,大理石粉,沙子,赤鐵粉,等物體與油畫顏料的混合使用;其它一系列物體如玻璃、鋸末、繩子、金屬薄片、絲襪、電話線,宣紙,雜草等在油畫創作中的使用。同時,采用揉擦、拓印、拼貼和染色等綜合技法相結合所體現出的材質美及其豐富的表現力。使得油畫借用肌理來充分表現物體的外在內在特征,能使畫面產生可觸摸的特殊藝術效果,極大的豐富多彩了油畫的表現能力和創作者思想情感的表達。材料在中國畫中的應用更是由來已久。我國先民對中國畫顏料的研制和應用可以追述到春秋戰國甚至更早的時期。比如在植物中提取的水性顏料和用巖石研磨調配以膠制成的礦物顏料;而繪畫載體則從墻壁,絹帛等紡織品再到紙本;技術上從基本的工筆,寫意的程式化技法到民間畫工摸索的瀝粉厚堆勾線,再涂金粉的壁畫裝飾技巧。而進入現當代,隨著國畫的發展和各繪畫種類的相互交融與影響,越來越多的新材料介入到現代中國畫的創作中來。例如畫面構成中運用膠,明礬,洗滌劑,鹽,蛋清等物質的撒,潑之后在畫面上造成的肌理效果;在繪畫過程中通過堆積色墨,揉壓畫面,拓印,甚至拼貼畫面,制造出新奇的視覺效果。國畫顏料方面也由傳統國畫水性和礦物質顏料拓展到現代礦物質顏料、新的水干色、高溫結晶色,極大的豐富了國畫的色彩表現能力;非繪畫性材料在國畫畫面中的運用也越來越多,如云母片,沙粒,大面積金箔、銀箔等。這些材料的介入,使畫家更能得心應手的表現當代社會異彩紛呈的時代面貌,也更利于抒發創作者的個體情感。
當代繪畫的范圍非常廣泛,甚至還涌現出一些無法用某一特定畫種給以界定的“綜合材料繪畫”。繪畫性肌理的制作對于各種門類的繪畫表現能力的提升是無可爭辯的。而這些異彩紛呈的繪畫性機理都能為平面設計提供豐富的視覺感染力。繪畫性肌理作為平面設計的一種重要的構成因素,理應被我們重視與加以利用和開發!
作者:羅敏 單位:四川藝術職業學院藝術設計系
參考文獻:
[1][美]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滕宇藝,朱疆源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黃作林,李育,鄧旭編著.《設計素描》.重慶大學出版社,2002.
[3]胡偉編著.《由材料介入.中國繪畫當代藝術表現》.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4]蔡廣斌.《綜合繪畫材料表現》.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03-27.
- 上一篇:3D視覺因素在平面設計的運用
- 下一篇:傳統吉祥圖案在平面設計的應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