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國際化過程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5 03:52:00

導語:企業國際化過程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國際化過程管理論文

摘要:在國際化過程中進行有效的組織學習并實現國際化相關知識的獲取和積累,是企業成功實施國際化戰略的關鍵。分析了國際化行為與知識發展之間的關系,并在借鑒uppsala模型基本思想的基礎上,從知識發展的路徑依賴性探討國際化過程的漸進性及其變化的特征與形成機理,并從戰略層面分析企業管理層在國際化過程安排中為提高組織學習效果可能發揮的作用,以海爾集團的國際化過程為對象,從特定市場進人模式和直接投資區位的路徑安排兩個方面分析并驗證了國際化初始階段企業國際化過程的漸進性特征。

國際化是企業對國際經營的介入不斷提高的過程,實踐表明,企業的國際化往往是一個逐漸演化、從量變到質變的漸進過程。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中國企業所面臨的國內外經營環境的巨大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帶來的挑戰與壓力,促使中國企業加快了國際化經營的步伐,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流出流量和海外直接投資企業的數量都呈現出逐年增加的趨勢,但是盡管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已經或正在走向國際市場,總體看來中國企業的國際化起步較晚、規模較小、程度較低,而且國際化的成效并不盡如人意,企業在國際化過程中會遇到種種困難和障礙,而缺乏與國際化經營相關的知識和經驗是企業所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對于國際化初始階段的企業來說,這一問題尤為突出。

在動態競爭環境中,企業的成長和優勢的維持不僅在于對現有知識的利用,而且在于對新知識的開發許從中獲益。國際化過程是由一系列海外市場的進入決策構成的,包括對海外目標市場和市場進入方式的選擇,而漸進性也主要是通過進入決策序列體現出來的,如果期望通過國際化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并得到持續的發展,就有必要從知識角度認識國際化過程的特征,并通過對這一過程有意識的管理安排來實現國際化相關知識的獲取和積累。

1國際化過程的漸進性及其機理分析

1.1國際化過程的漸進性:Uppsala模型的解釋

從知識角度解釋國際化過程特征的開創性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后期瑞典uppsala大學的學者對瑞典企業國際化的分析,經由其他學者在這一分析視角和框架內從理論和實證方面進行補充和完善,形成了在國際化領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國際化過程模型,也稱uppsala模型,其基本論點是:企業的國際化是一個包含一系列階段的漸進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企業逐漸增加對海外市場的資源投入,而資源投入不斷增加的原因是企業對于海外市場知識的獲取和利用,Uppsala模型預測并解釋了企業國際化過程中兩種進入決策順序:①在某一海外市場上,企業所選擇的進入方式呈現由資源投入較低逐漸向資源投入較高的方式過渡;②在不同海外市場的區域選擇上,企業所選擇的市場呈現出心理距離逐漸增加的傾向性。

uppsala模型從知識角度分析國際化過程方面得出了值得借鑒的研究思路和結論,但是由于模型提出的時間較早,不可能充分體現當代知識管理和組織學習研究的成果,且其可推廣性和解釋力在多個方面受到了懷疑,雖然各種批評都有一定的理由,但本文認為,模型存在的主要問題源于模型所隱含的一個關鍵假設:企業在特定市場上進入模式以及企業對海外市場的選擇,都是按照某種可以預知的路徑發展的,在這一點上可以認為模型具有很濃的決定主義色彩,對國際化發展進程的解釋過于機械性,正是由于uppsala模型強調企業行為的標準模式,強調企業的組織慣性和反應性,因而可能會忽視企業決策者在企業國際化過程中的作用,事實上企業開始國際化或者在國際化過程中的進一步發展,都是由內部和外部的多種因素共同驅動的,其中企業高層管理的意圖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即決策者在國際化過程中具有戰略選擇的可能性。

1.2國際化過程中的知識發展及其路徑依賴性

企業的國際化過程可以被視為知識積累和組織學習的過程,是不斷地通過國際化行為獲得新的知識,將這些知識進行整合并更新知識存量中的過程,在國際化過程中,企業的每一次國際化行為都可能使企業進入一個新的環境,并且面臨各種新的問題,從而為企業提供了學習機會,企業通過國際化行為,參與海外市場的運作,其實質是企業在進行體驗式學習,在國際化經營中探索新的識別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調整和發展組織的知識存量。

企業在國際化過程中獲得的相關知識可以分為兩種基本類型:特定市場知識和一般性的國際化知識,特定市場知識帶有某一特定市場的背景,是針對某一東道國或地區的語言、文化、政治、社會和經濟所特有的知識;一般性國際化知識是企業在國際化過程中積累起來的關于如何組織和管理國際化經營活動的知識,這類知識沒有特定區域和進入模式的針對性,從企業的國際化行為和知識發展之間的關系看,企業創造的知識流量是通過當前的國際化行為實現的,而當前的國際化行為又是以企業的知識存量為基礎的,即企業未來的知識發展與過去的行為選擇之間存在密切關聯性(圖1),而對歷史事件地位的承認,正是路徑依賴概念的根本之所在,即今天的選擇要受到歷史因素的影響,過去作出的選擇決定了其現在可能的選擇。

從組織學習的角度看,知識存量在路徑依賴中的作用主要反映在對組織知識創造過程的影響中,即知識的創造與企業已有的知識存量密切相關,這一現象產生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組織及其環境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學習是組織中的一個過程,而且通常是一個試驗、反饋和評估的過程,其目的之一是通過重復和試驗使組織任務得以更快更好地完成。如果在同一時間有眾多參數發生了變化,企業實施有意義的試驗的能力就會被削弱;如果在同一時間企業學習環境中的多個方面發生變化,此時組織的認知結構尚未形成,企業探知因果關系的能力就會削弱,并且會導致組織學習速度的下降,因而學習一般是局部性的,也就是說學習的機會一般貼近于學習主體先前的活動,因此,知識存量對企業的演進具有限制和指向作用,即企業當前演進的狀態和未來演進的軌跡受到過去積累的知識存量的影響。

1.3國際化過程的漸進性及其變化

知識存量發展的路徑依賴所導致的一個結果是國際化過程的漸進性,并通過進入模式序列和區位路徑安排體現出來。在作出國際化進入決策時,決策者的選擇以現有的知識存量為基礎,對相關知識的擁有以及從相關知識中產生的感知、信心和態度是決策中的關鍵因素,當面臨高度的不確定性時,決策者會將其方案的搜索局限在富有經驗的領域,并在有限的方案集合中作出決策。因此,企業的國際化過程才表現出漸進性的特征,也就是“由易而難,逐步升級”。

但是,從系統的角度分析企業國際化過程,每一次進入決策都是這一過程中一個組成部分,因此對特定海外市場進入模式的選擇與轉換以及海外經營區位的選擇與擴展,都應在企業國際化的整體戰略框架中加以分析,通過在某一特定海外市場的經營活動,企業不但積累了關于特定市場的知識,而且積累了一般性的國際化知識,并且可以通過知識轉移將一般性的國際化知識運用于未來進入的海外市場中,隨著國際化進程的深入,企業的知識存量逐步發展和完善,國際化過程的漸進性特征也會隨之變化,如果企業擁有相對豐富的知識存量,在面臨新的進入決策時,決策者對不確定性的感知會隨之降低,且決策者所搜尋的方案集合也得以擴大,此時企業有可能選擇進入一個過去知之甚少的區域,也可能在一個新進入的市場選擇資源投入較多的進入模式,

因此,如果說企業的國際化是一個較為緩慢的過程,那么這種漸進性的特征在國際化過程的早期階段表現得比較突出,隨著知識積累和知識存量的遞增,企業國際化過程漸進性特征的顯著性會逐漸遞減。

2國際化過程的管理安排

知識的獲取和積累盡管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并非是隨意的過程,研究表明,組織可以通過政策、結構和過程的構建來促進知識的獲取并提高學習效果,從企業國際化戰略層面看,漸進性并不僅僅是由于企業規避風險和降低不確定性而被迫作出的反應,而且也可以是企業管理層為實現理想的組織學習效果而主動選擇的結果。

根據前面的分析,漸進性特征在企業國際化過程的初始階段表現得比較顯著,一方面,這是由于知識存量的不足以及在海外市場上的不適應,企業對于資源投入較大的市場進入模式和心理距離較大的海外市場所感知的風險較高;另一方面,此時企業對國際化相關知識的缺乏,特別是一般性國際化知識的缺乏,客觀上使其吸收和消化從國際化經驗中獲得的知識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因而使得企業國際化的步伐放緩。

但是國際化過程的初始階段是企業積累國際化相關知識的關鍵時期,通過每一次進入決策所獲取的相關知識將對后續的進入決策以及后續的國際化進程產生重要影響,企業未來學習什么、在哪里尋找信息、尋找什么信息以及需要多少信息,都依賴于前期國際化階段所發展起來的知識存量一和學習能力,在國際化初始階段,企業的知識存量更多的是基于國內背景的條件下,如果進入與母國具有較小心理距離的海外市場,由于國內和國外市場之間的相似性較強,就會使企業更容易利用現有的知識存量并吸收新的知識,而且對海外市場漸進性的滲透也可以使企業比較充分地使用所學習到的知識。這意味著基于企業在國際化初始階段相關知識的缺乏這一現實狀態,企業應有意識地通過漸進性的路徑安排來強化組織學習,從而提高在國際化前期階段的學習效果,并為后續的國際化奠定較為堅實的知識基礎。

因此,現有知識存量的不足及其導致的組織學習能力的局限性是限制企業知識積累速度和方向的重要因素,而企業管理層的戰略選擇和過程安排只有與企業知識存量的現實條件相容,才能使企業的國際化過程在知識積累和發展方面步入良性循環。

3海爾集團的國際化過程及其特征分析

海爾集團是中國制造業企業中國際化的先行者之一,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海爾集團陸續在海外不同國家建立自己的銷售網絡和生產基地,回顧海爾集團的國際化道路,可以將其在海外市場的發展及主要的生產性對外直接投資(FDI)活動總結如表1所示。

海爾集團自稱其國際化戰略采用的是“先難后易”戰略,國內也有學者將其視為海爾集團國際化戰略的特色,并與其他企業(如TCL)的國際化戰略進行對比,而從海爾集團的國際化過程及其戰略導向和實際行為分析,“先難后易”這一結論僅僅對于海爾的出口戰略而言是恰當的,但是就海爾集團的國際化戰略整體而言,特別是以FDI方式進入海外市場方面,其發展路徑仍然符合處于國際化初始階段企業的一般特點,即具有較為顯著的“先易后難”的特征。

3.1對特定市場進入模式的路徑安排及分析

從對特定市場進入模式的路徑安排來看,“先有市場,再建工廠”是海爾集團對外直接投資的基本原則,目前海爾集團以FDI方式進入的國家和地區,均為企業的出口市場,而且比較典型的是海爾品牌得到認可的市場,海爾集團的海外營銷網絡主要是由美國海爾、東南亞海爾、歐洲海爾和中東海爾組成的,其海外工廠的區域分布與營銷網絡基本上相同,這說明從總體上海爾集團在進入模式選擇的路徑安排上遵循“由易而難,逐步升級”的思路,海爾集團對美國市場的進入模式選擇及其轉換充分體現了這一思路。

海爾集團進入美國市場的發展路線采用先出口再直接投資的方式,具體發展路徑是:出口一聯合設計一建立貿易公司一當地生產,雖然資料表明,海爾在美國建立工廠施行本土化制造從成本上是適合的,因為1998、1999年中國出口美國的冰箱分別為4718萬、6081萬美元,海爾冰箱分別占1700多萬、3100多萬美元,而在美國建一個冰箱廠的盈虧平衡點是28萬臺,海爾在美國的冰箱出口數量已遠遠超過這個數字,但是,從海爾集團在美國市場的發展來看,建立生產中心并不是僅僅出于成本的考慮,其先決條件之一是特定市場經驗以及國際化經驗的積累。

海爾集團從1995年就開始向美國出口冰箱,近5年之后才建立美國海爾工業園(生產中心),而在此前,海爾在洛杉磯建立了設計中心,在紐約組建了貿易中心。因而在建設工業園時,海爾不但在當地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品牌影響,而且已經積累了較多的關于美國市場的知識。

但是,僅僅依靠出口模式積累起來的關于當地市場的知識以及出口經驗,并不能充分支持在美國市場的直接投資,從表1可以看出,在建立美國海爾工業園之前,集團已經在印尼、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等國家建立了生產工廠,根據集團CEO張瑞敏的說法,以上投資都是海爾集團為進人美國市場的“練兵”,尤其是菲律賓,因為菲律賓較之歐美國家對中國企業來說相對容易了解和把握,而且對于希望在美國投資的海爾而言具有兩個明顯的優勢:英語系國家且深受美國文化影響,因而在菲律賓積累的許多經驗可以用于美國市場,所有被派去美國的海爾員工都要去菲律賓“實習”:一方面積累國際經驗,另一方面通過語言關,由此可見,“練兵”實際上是海爾集團在海外市場上進行直接投資的嘗試和學習,其本質是積累一般性國際化知識,因此,海爾對美國市場的進入由出口模式最終轉換到直接投資模式,也是一般性國際化知識積累的結果。

3.2海外投資區位的路徑安排及分析

在美國建立工業園是海爾集團國際化道路上的一個里程碑,對其國際化戰略具有重要意義,以對美國市場的投資進入作為一個重要的分界點,根據海爾集團FDI活動總結,可以將其海外投資區位的路徑安排概括為兩個階段,如圖2所示。

作為企業國際化的初始階段,在階段I海爾集團表現出明顯的“由近及遠”選擇目標市場的特征,即首先將與母國鄰近的國家作為目標市場,然后再進入較遠的市場,這樣的區位路徑安排有兩個主要原因:從集團的國際化戰略看,美國市場在其整體戰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實現在美國市場的設計、營銷、生產“三位一體本土化”是海爾集團國際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目標;由于國際化相關知識存量的缺乏,海爾對于發達國家(如美國)的心理距離較大,而與地理位置相近的東南亞國家心理距離較小,因而導致了海爾首先進入相對容易了解和把握的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家市場,從而在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資風險的同時,還能為將來戰略性地進入美國市場積累國際化相關知識,因此,海爾集團在階段I的直接投資區位路徑安排中體現出較強的漸進性。

與發達國家的大型跨國公司相比,海爾集團仍處于國際化的初始階段,但就其本身而言,成功進入美國市場后,其國際化已經進入了一個相對更為成熟的時期,在階段Ⅱ,海爾集團在直接投資的區位選擇上表現出與階段I完全不同的特征,即在階段Ⅱ的區位選擇路徑安排上并沒有表現出明顯的漸進性的特點,這是由于國際化相關知識存量的增加,區位選擇方案集合更為豐富,從而使海爾集團在直接投資區位決策中可以在其國際化戰略整體框架中進行選擇,海爾集團在美國市場的成功對于它在其他國家的投資和經營是重要的支持,在美國海爾工業園建成之后,海爾又相繼在巴基斯坦建立工業園、在意大利收購冰箱工廠、在約旦建立工業園,對這些生產區位的選擇,很明顯是海爾集團為實現其“國際化的海爾”這一長遠目標,在東南亞、歐洲和中東等地區實現“三位一體本土化”模式的重要步驟。

4結語

企業的國際化過程是知識積累和組織學習的過程,國際化行為模式是其所積累的國際化相關知識的函數,國際化過程中的每一次進入決策都是在企業現有的知識存量基礎上作出的,知識積累和組織學習具有路徑依賴的特性,而路徑依賴導致了國際化過程的漸進性,并通過企業對特定海外市場進入模式選擇以及企業對海外市場選擇的路徑安排體現出來,但是隨著企業知識存量的發展,特別是一般性國際化知識的積累,漸進性特征的顯著性會逐漸遞減,對于尚處于國際化初始階段的企業來說,在這一過程中進行有效的組織學習并實現國際化相關知識的獲取和積累,是其成功實施國際化戰略的關鍵,根據國際化初始階段企業知識存量的現狀,管理層可以通過有意識的漸進性的路徑安排來提高組織的學習效果。

盡管海爾集團以“先難后易”來概括其國際化戰略的特點,但本文的研究表明,就其國際化整體過程而言,仍然具有較為強烈的漸進性的特征,具體可以表現在對特定市場進人模式的路徑安排和直接投資區位的路徑安排方面,并且在對美國市場進行生產性直接投資之前的階段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從知識獲取和積累的角度來分析海爾集團的國際化過程及其路徑安排,可以比較清晰地透視其中的動態性和戰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