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礦采礦工藝研究論文

時間:2022-02-11 09:40:00

導語:銅礦采礦工藝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銅礦采礦工藝研究論文

1該銅礦于1959年建成投產,設計年產礦石30萬t。由于該礦地質條件復雜,礦石含硫高,礦體開采技術條件復雜,曾先后經歷了坑采、露采、坑采的艱難歷程;坑采工藝也先后使用過崩落法、充填法等。隨著礦山的老齡化,礦產資源減少,開采中段逐年下降,深部礦體變緩變薄,原采礦工藝已不再適用這部分礦體的開采,為此必須尋求新的采礦方法。

2礦區地質及開采技術條件

礦區礦體均為北東走向,傾向南東,由于成礦受火成巖等構造控制,將全礦區礦床分成三個礦段,即主礦段、前山礦段、前山南礦段。整個礦區礦體形狀復雜,其大小礦體多達117個。主要礦體有4#、5#、15#、30#、29#、79#、84#等。礦體沿走向長度為50~200m,水平厚度2~80m,傾角30°~60°。礦體除頂盤圍巖小部分是穩固性差的燧石、黃鐵礦帶以外,其它礦體頂板均為大理巖,穩固性好,f=8;底盤圍巖均為閃長巖,f=3~5,因節理裂隙發育,遇水風化潮解,穩固性差。礦體按礦石組分可分為銅硫型、銅鐵型和單硫型3種。銅硫型礦石占銅礦儲量的66.94%,平均含硫品位24.5%,最高達38%~44%。從礦石結構構造上看,分為含銅矽卡巖和含銅磁鐵礦,結晶細粒呈致密塊狀產出,而黃鐵礦除少量為致密塊狀外,大部分為結晶顆粒疏松狀產出,礦石容易破碎呈粉狀,易氧化。礦石含銅品位平均為1.62%,礦石體重3.75t/m3。目前礦山生產中段主要為-257m中段,該中段分布有4#、15#、29#、30#礦體,其中15#、29#礦體在本中段尖滅;4#和30#礦體走向近東西,傾向南,傾角20°~55°,礦體厚度為10~25m,平均15m。在礦體傾斜方向,其厚度、傾角及形狀均不穩定,往下具有變緩變薄的趨勢,據地質資料統計,-257m中段C+D級儲量共160萬t,緩傾斜、傾斜礦體儲量為64萬t,占40%。-257m中段以下約412.2萬t儲量中,緩傾斜、傾斜礦體儲量比重將顯著增加。

3礦山開采狀況及存在的問題

礦山投產初期,對前山4#、5#礦體采用無底柱分段崩落法開采,由于礦石含硫高,工作面溫度一般為35℃,最高達50~60℃,炮孔溫度一般為40~50℃,最高達120℃。由于礦石自燃、藥包自爆、曾使+21.5m和+15.5m分段兩度被迫停產。為降低損失貧化,改善作業環境,后改用有底柱小中段崩落法開采。但有底柱分段崩落法仍然沒有解決礦體回采過程中礦石自燃、藥包自爆、SO2毒氣危害、殘礦無法回采等問題,1965年礦山不得不改用露天開采。

隨著露天開采境界的最終形成,銅礦于1981年又轉入地下開采。采礦工藝改用小中段空場嗣后一次充填法回采。先采礦柱,采后用混凝土充填;后采礦房,采后用尾砂充填。實踐證明,采用充填法開采急傾斜礦體比用崩落法開采損失貧化率降低50%,作業環境明顯改善,作業面溫度由35℃降至20~26℃,中深孔溫度由40~50℃降至30~40℃,SO2濃度也相應降低。因此,該銅礦從1981年開始一直沿用該法。但隨著開采中段從-40m下降至-257m,緩傾斜、傾斜礦體比重逐步增加,單一采用分段空場嗣后一次充填法存在如下問題:

隨著礦體傾角變緩,厚度變薄,采切工程量隨之增加,千噸采切比高達25m/kt;

支護工程量增加。由于礦體底板為花崗閃長斑巖,揭露后易風化,遇水膨脹成泥,為保證采切工程的穩定性,不得不加大支護工作量,導致掘進成本高達650.3元/m。

損失貧化增大。統計資料表明,礦石貧化率為18.5%,礦石損失率為17.04%。

4采礦方法的選擇與實施

綜觀礦山開采史,傾斜、緩傾斜中厚礦體的開采主要采用分段空場法和房柱法,其次為充填法和崩落法,通常采用無軌化開采,實現高度機械化。結合銅礦的實際,在目前經濟效益滑坡和資源減少的情況下,對此類礦體采礦方法的選擇必須滿足“三高三低二易一不變”的要求?!叭摺奔瓷a能力高、采礦工效高、安全程度高;“三低”即采切比低、損失貧化低、采礦成本低;“二易”即采礦工藝易于掌握、施工簡易;“一不變”即充分利用礦山現有的中深孔鑿巖設備及電耙、振動出礦機等出礦設備。通過對國內傾斜、緩傾斜中厚礦體礦山的實地考察,提出對傾斜、緩傾斜中厚礦體的開采,宜采用爆力運搬分段空場嗣后一次充填法,設計采場生產能力為150~200t/d,千噸采切比5~10m/kt,礦石損失率5%~8%,礦石貧化率5%~10%。該方法擬在30#礦體中進行工業試驗。

4.1礦塊布置和構成要素

在試驗過程中,沿礦體走向劃分礦房礦柱,先采礦房兩側礦柱,后采礦房。采用中深孔鑿巖,分段爆破,爆力運礦,空場下電耙(振動放礦機)出礦。礦柱回采后用尾砂膠結充填,礦房回采后用尾砂充填。

其階段高度為43m,中段高度分別為18m和25m;礦塊長為中段斜長,為28m和38m,礦塊寬為18~36m,其中礦房12~24m,礦柱6~12m。階段不留頂、底柱,分段中留人工或礦石間柱。

4.2采切工程布置

采用電耙底部結構或振動放礦底部結構,前者構成接礦塹溝加電耙道,用電耙耙運礦石;后者構成接礦塹溝加振動放礦機硐室,振動放礦機出礦。切割槽的形成為首先在塹溝平巷礦房(柱)中央垂直礦體傾斜方向向上掘切割天井,然后以切割天井為自由面,采用中深孔鑿巖,打平行或扇形深孔,向礦房(柱)兩側拉切割槽,拉槽與辟漏(塹溝)一并完成。

4.3回采

采用YGZ-90型鉆機,配FJY27B型鑿巖臺架,在鑿巖上山內鉆鑿中深孔,所有炮孔一次打完,分次裝藥爆破,每次爆破的礦石量以塹溝恰能容納為準。爆后礦石經電耙(振動放礦機)放出。礦塊回采時,先采礦房兩側礦柱,采后尾膠充填,再采礦房,采后尾砂充填。

結語

傾斜、緩傾斜中厚礦體因其采場礦石運搬和控頂比較困難,通常視為難采礦體,尋找安全可靠、經濟合理的采礦方法是有待進一步研究的課題,而對于銅礦此類高硫礦體的采礦方法更值得深入研究。本文提出的爆力運礦分段空場嗣后一次充填法可否適應,還有待于在回采工業試驗中得以證明。

參考文獻

[1]張強.爆力運礦采礦方法使用現狀與改進發展方向.第2屆全國青年采礦學術會議論文集,1996.

[2]采礦手冊編委會.采礦手冊第四卷.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91.

論文關鍵詞:傾斜中厚礦體;高硫礦體;采礦方法選擇;爆力運搬;嗣后充填

論文摘要:銅礦的開采實踐表明,對于傾斜、緩傾斜中厚高硫礦床采礦方法的選擇是至關重要的;根據其復雜多變的地質條件及國內外開采狀況,提出選用爆力運搬分段空場嗣后一次充填采礦法較為適宜,該法可以達到降低損失貧化率,減少采準工程量,提高采場生產能力的預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