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工程設計創新

時間:2022-01-26 01:58:00

導語:小議工程設計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工程設計創新

當今世界,創新越來越成為社會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的重要標志,越來越決定著國家和民族進步的速度。一個創新精神旺盛的民族,即使暫時處于落后狀態,也必然會后來居上,贏得未來。

而要居于世界創新民族之林,躋身創新型國家行列,核心是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之路,推動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

我軍的科研院所身處科技發展和軍事斗爭準備兩個前沿,是名副其實的科技密集、知識密集、成果密集、人才密集的團隊,發揮好這個團隊的領軍作用,推廣普及他們的創新經驗,探索他們的創新規律,對于激發全軍官兵的創新熱情,完成“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歷史使命意義重大。為此本刊特開辟“自主創新在國防科研院所”專欄,陸續約請一些有代表性的科研院所的領軍人物,暢談創新發展思路,敬請關注。

[新聞背景]第二炮兵工程設計研究院是一個具有20多個專業的綜合性國家甲級勘察設計科研單位,組建30年來,先后獲得國家、軍隊科技進步獎177項,國家專利28項,國家和軍隊級優秀設計獎30余項,其中軍隊優秀設計二等獎以上22項,國家優秀設計金質獎、銀質獎各1項,勘察設計科研水平位居全軍勘察設計科研單位前列。

堅持以系統方法搞好設計

要以系統觀把握和引導創新活動

趙汝斌(院長,導彈技術專家):美國的“阿波羅”登月計劃成功后,前去參觀的一些日本學者深有感觸地說,“阿波羅”計劃中所采用的硬件設備和工藝,沒有日本造不出來的,但作為一個系統工程的設計和管理,日本卻遠不如美國。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系統思想、系統方法對軍事創新,包括軍事工程設計創新,具有重要意義。實踐經驗證明,搞工程設計的同志,最容易只看技術,甚至只看自己專業領域里那點技術,視野容易變得狹窄,以致局限了自己的創造性思維。

落實科學發展觀,首先要求系統發展。軍事工程設計的指導思想,要從傳統的“單項冒尖”向注重全面建設轉變。從“各自為戰”向協作攻關轉變,防止和克服因體制編制上縱向層次過多、橫向分工過細帶來的條塊分割、互相掣肘的問題,確立綜合集成、聯合作戰的新觀念,始終著眼全局抓局部,著眼長遠抓當前,著眼整體抓具體,靠統籌協調形成科學發展的整體強勢。從“急功近利”向注重持續發展轉變,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多干那些雖然在上面掛不上號,卻對贏得未來戰爭實在管用的事;多干那些雖然一時見不到成效,卻對推動長遠發展非常有效的事;多干那些雖然形不成“亮點”,卻能夠成為戰斗力新增長點的事。

規避“短板”離不開系統觀指導

田慶龍(室主任、導彈技術專家):軍事工程設計是一項復雜而精密的系統工程,涉及武器研制、戰場建設、作戰運用等多方面,包括土建、設備等幾十個專業,哪個方面、哪個專業出現“短板”,均會對作戰效能和生存能力產生不利影響。傳統的工程設計一般以設計室或專業組為基本單位進行管理,這容易導致重專業輕綜合、重局部輕全局的傾向。在設計過程中時常出現專業之間設計意圖理解不到位、專業之間協調不及時、銜接不緊密等現象,雖然各專業內部均做了很多的優化和創新工作,但工程的整體優化和創新效果不突出,致使各專業缺乏協同,各行其是,形不成合力,影響工程設計整體的效果。現代軍事科學的發展呈現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的特點。

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注重以系統方法進行整體規劃,統籌兼顧。

確立重設計的發展理念

性能質量比工藝質量更重要

李永生(高級工程師):設計是工程建設的靈魂??辈煸O計質量和水平,關系到資源配置是否合理,建設項目質量的優劣和投資效益的高低。

建設信息化軍隊,關鍵在設計,特別是頂層設計。據報道,北京西客站總建筑面積超過50萬平方米,是北京站的7倍,號稱“亞洲第一站”。兩個火車站的年客流量相差不多,然而,運力幾近極限的西客站,則出現了“進站難,出站難,接人難,停車難”的問題,有些專家指出,日本東京車站規模小于西客站,客流量是西客站的5倍,卻沒有出現西客站的擁堵現象。專家分析原因,問題并不在于車站建成后的管理,而在于建設前的設計———盲目求大,考慮方便群眾不夠。所以說,設計創新,必須有科學的設計理念。

自主創新首先是自主研究、自主設計

費允鋒(高級工程師):新軍事變革的“中國特色”,要靠自主創新來打造。自主創新首先是自主研究、自主設計。據統計資料顯示:自主創新在設計階段的成本如果說是“1”,那么創新成果所產生的效益就是“100”、“1000”———所以我們常說:“圖上劃好一條線,施工節約上百萬;圖上多劃一個圓,千軍萬馬干一年”。

當今這個變革的時代,也可以說是個重設計的時代。有本書叫《學習的革命》談到,如果我們乘船在海上航行,哪個角色最重要呢?一般都會說舵手最重要。其實設計師最重要。因為這艘船如果設計有問題,船在航行中總會出毛病,舵手再好又有什么用呢?新軍事變革就是要不斷對未來作出設計,設計得好,軍隊建設就會又快又好地發展,否則就要走彎路。我們搞軍事工程設計的,要有很強的使命感。

技術設計要和戰場設計銜接

戰場主動權來自軍事自主創新力

陳朝東(科技處長、博士):信息化戰爭實際是知識戰。可以說,未來戰場上的主動權,取決于軍事自主創新力。據媒體報道,海灣戰爭打響前夕,由于伊拉克沒有自主研發能力,只能從法國采購防空系統的新型打印機,準備從約旦首都安曼偷運到巴格達,美中央情報局獲悉后,立即派特工在安曼機場偷偷用一塊預置了病毒的芯片與打印機中的同類芯片調包。美軍在發起“沙漠風暴”行動前,以遙控手段激活了預置的病毒,使其從打印機侵入主機,造成伊軍防空中心計算機系統程序發生錯亂,工作失靈,致使整個防空系統癱瘓,為美軍順利實施空襲創造了條件。

新軍事變革的現實告誡我們,關系國家安全的軍事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我軍只有大力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戰略性、前瞻性、關鍵性技術裝備,才能擔負起新世紀新階段的歷史使命。軍事科技自主創新是設計科研工作的生命所在。作為軍事工程設計師,必須從思維觀念、思維方式和知識結構等各方面,緊緊跟上時展步伐,把科學發展觀體現在設計圖紙上,把“打得贏”落實在自主創新能力上。

自主創新應時刻關注戰場需求

王學進(高級工程師、國家一級結構師):軍事科技創新的目的是有效提高作戰能力,因此,必須堅持以作戰需求為牽引的原則。2004年,美國陸軍果斷取消已經花費了80億美元、歷經21年的“阿曼奇”直升機研制計劃。盡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由于這項研制項目,偏離了美軍未來作戰需求。在新軍事變革中,美軍為追求“零傷亡”,智能化成了發展方向,無人機成了主要需求。

軍事工程設計要堅持以作戰需求為牽引,技術專家要搞好設計,不能只考慮技術,只著眼能否獲獎,重要的是下大力研究作戰,研究戰場,研究新軍事變革的走勢。先設計好未來戰場,才能設計好軍事工程,只有把創新點定位在戰斗力生成和提高上,才能高起點謀劃。和平時期,一些科研人員偏重于追求國家、軍隊的獎項,實際上一些獲獎項目未必就是未來戰爭所需要的項目。

科技人員應有一雙“世界眼”

葉琳(高級工程師、博士):在今年6月召開的全軍軍事訓練會議上,胡主席指出:要努力推進機械化條件下的軍事訓練向信息化條件下的軍事訓練轉變。軍事訓練的這一劃時代轉變,必然帶來軍隊建設方方面面工作思路的轉變。我們的軍事工程設計,也必須向信息化條件下戰爭需求轉變。作為軍事工程設計科技人員,必須結合實際深入研究新軍事變革的大趨勢,注意分析軍事工程建設的目標需求,清醒地認識未來戰場環境,才能在工程設計中有所發現、有所創新。

讓設計方案在爭議中優化

學會“正證”更要學會“反證”

譚可可(總工程師、導彈技術專家):軍事工程設計是一項非常復雜的智力活動。設計方案的優化,不僅與設計師本身具備的專業技術水平,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工作責任心有直接關系,而且與設計單位的學術氛圍、質量管理手段,以及設計周期長短也有重要的關系。

不同的設計師對同一個設計項目有不同的設計思路,分析問題、認識問題的角度存有差異,從而產生不同的設計理念、觀點和方法。加之軍事工程設計的特殊性,不便采用“投標競圖”的方式進行,就更需要內部設計人員的廣泛參與和深入的討論切磋。大凡創新型的設計,都不可能在一片贊同聲、一片叫好聲中產生,而多是在正反意見交鋒中產生。國內外有個共同的經驗,在設計創新過程中,既要注意運用“正證法”,更要注意采用“反證法”?!胺醋C法”雖然給人一種吹毛求疵的感覺,卻能延伸多維視角,開拓非常思維,杜絕一切漏洞,預見可能情況,從而使設計趨向無懈可擊的狀態。

爭論是接近真理的有效途徑

何明清(室副主任、高級工程師):許多情況下,創新是智慧交融、思想撞擊、學術爭鳴的結果。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總工程師張超然不止一次講到,三峽工程的完美設計,得益于許多提反對意見的同志。我們在設計某大型軍事工程時,為確保方案最優化,組織各方面的專家,進行了長達一年多的論證、評估,有時為解決一個技術問題,方案組的同志甚至發生多次爭論。

正是在這種爭論的過程中,問題一次次解決,難題一個個攻克,最終達到方案優化的目標。經驗證明,設計創新的關鍵是讓方案在爭議中產生。為此,需要建立民主評審制度,對方案進行充分的討論;需要形成一種不懼權威、只重科學的學術氛圍。碰撞才能出火花,爭論才能出精品。一個重大的工程設計,必須充分發揮團隊的聰明才智和協作精神,充分調動技術人員的創新意識,建立良好的創新制度,讓大家暢所欲言,確保工程方案達到真正的優化,真正實現無差錯設計。

營造“科技生態”環境催生創新

陸其杰(院政委):越是偉大的事業,前進路上的艱難險阻就越多;越是輝煌的跨越,起跳的腳步必然倍加沉重。自主創新是一項異常艱苦的開拓性事業,是一個披荊斬棘和負重掘進的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無數艱辛。因此,為科技干部創造一個寬松優越的創新環境,是各級黨組織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采取“優秀人才優先使用、特殊人才特殊管理、一流人才一流待遇”的措施,為大家創新搭建舞臺、提供平臺,形成人才“不用揚鞭自奮蹄”、內部關系融洽和諧的良好氛圍,創新既要有技術創新,也要有理念創新,更要有體制、機制創新。體制、機制創新可以使科研創新產生倍增效益。近年來,院黨委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及時提出了“把創新體現在圖紙上,把打贏體現在設計中”的口號,通過深入的調查和研究,在反復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制定了《設計科研創新評估管理辦法》和《創新獎勵實行辦法》兩個規定,用制度規范創新工作,用機制引領創新活動。這些改革,有力地激活了工程設計人員積極創新的思想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