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校園室內開放空間設計分析

時間:2022-02-24 04:40:52

導語:中學校園室內開放空間設計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校園室內開放空間設計分析

摘要:社會的不斷進步,使人們對于教育的追求不斷地轉變。傳統的教學環境與教學行為很難支持新型教育模式的實踐。北大附中朝陽未來學校多功能教學空間作為國內少有的中學校園室內開放空間案例,有著一定的研究價值。文章結合環境行為學的相關理論對其進行案例分析,提出了關于中學校園室內開放空間的開放的空間形式、互動的交往行為以及復合化的功能設計三點教育空間設計原則的簡要觀點。

關鍵詞:中學校園室內開放空間;環境行為學;空間設計;新型教育模式

北大附中朝陽未來學校作為新型校園,其多功能教學空間是國內“校園室內開放空間”的一個案例。北大附中朝陽未來學校的教育宗旨是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新型素質教育,使其在現當代以及未來社會中可以多元化與個性化地全面發展,提升綜合能力。在教學空間設計上,它打破封閉的教室單元結構,構建出開放的學習區域,使學生能夠以多種方式在此學習,教師與學生的教學關系也產生了全新的變化。本文將北大附中朝陽未來學校多功能教學空間作為研究對象,對中學校園室內開放空間設計進行研究分析,希望可以為中學校園室內開放空間設計研究提供自己的見解。

一、中學校園室內開放空間的相關理論

《建筑工程建筑面積計算規范》中對于“室內開放空間”的相關條件包括連續開放、開放地面層以及無障礙設計等[1]。“開放空間”具有公共性,強調空間之間界限的打破與重構、空間結構的流暢性與開闊性。對于“中學校園室內開放空間”的表述,可以理解為具有教學屬性、打破封閉空間進行貫通的空間類型。本文所述中學校園室內開放空間是基于案例與用戶體驗提出的空間類型,它是指教學樓內部具有功能性的公共開放空間,利用門廳、走廊、過廳以及非常規空間等室內空間結構,打破原有空間規律,通過空間開放貫通實現教學活動、師生交往、信息傳播等行為的空間設計,是基于一定教育理念衍生而出、輔助其實踐的室內校園空間。環境與行為的關系是環境行為學研究中十分重要的理論基點,也是空間設計實踐中必要的設計基礎,而“環境—行為”的關系理論,經歷了40多年的發展研究,已形成了幾種較為成型的理論模型,即喚醒理論、環境負荷理論以及生態學理論[2],同時環境直覺與空間認知也在環境行為學理論研究中占據重要的位置,將環境行為學中的部分理論知識引入到中學校園室內開放空間研究中,可以將空間設計理念上升為環境行為學的理論詮釋。

二、北大附中朝陽未來學校多功能教學空間調研

(一)學校建筑設計基本情況。北大附中朝陽未來學校坐落于北京市朝陽區惠新東路8號,建筑面積26622平方米,學生數量約1600人。改造后的校園主要由教學中心、藝術中心、食堂、男女生宿舍五棟建筑組成。其中,多功能教學空間位于學習中心的教學樓,它是一個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的6層長方形建筑。本文所研究的多功能教學空間位于學習中心的五樓,該樓層的主要區域包括開放教學區、休閑討論區、教室、閱覽室、綜合活動區,是一個集學習、討論、活動等多個功能于一體的室內開放空間。(二)使用群體。北大附中朝陽未來學校多功能教學空間作為中學校園教學空間,其使用者以學生和教師為主。學校采取“1+3新學制”,學生層次從初三到高三,共4個年級。這所學校取消了中考應試,因此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個人興趣的探索與綜合素質的發展。學校的大部分課程選擇了20人以內的小班制模式和采取AB分治的教學模式(A部采用選課制與導師制,B部采用傳統學校教學模式),給予學生更多交流、實驗的機會。(三)知覺認知。北大附中朝陽未來學校的師生希望在新型的教育模式下嘗試除了應試教育以外的其他學習機會。在知覺認知中,學生愿意接受新型教育模式、教學方式所帶來的挑戰,這是學校建立的基礎,也是其多功能教學空間可以有效被利用的支點。而在主體交往的認知中,北大附中朝陽未來學校的師生更愿意以朋友的關系共處,這樣沒有等級、平等互愛的社會知覺,給予多功能教學空間的溝通討論、自主學習的教學行為以主觀認知。(四)行為活動。師生主體的行為在室內空間的設計中具有重要作用。學生學習行為、教師工作行為以及師生交流行為是北大附中朝陽未來學校內主體的主要行為活動。學生作為學校最重要的群體,其學習行為隨著教學空間的設計而不斷改變。學生在多功能教學空間內更加主動地獲取知識,在不同區域中均可以隨時隨地自由地學習,這是傳統學校以“教室”為單元的教學環境很難實現的。師生可共同使用教學區域。教師在教學空間內開放辦公,進行備課、教學等工作,打破我國傳統的師生等級,做到放松與平等。開放空間給予使用主體的最大感受是交流的無障礙化。開放空間將割裂的學生與教師兩個群體用物理環境的方式交融起來,教師可以體驗學生的生活,學生也可以觀察教師課堂外的行為。師生可在學校的多功能教學空間內交流與共享,像朋友一樣溝通與相處。(五)實體要素。北大附中朝陽未來學校多功能教學空間在環境行為學中介于中觀尺度與微觀尺度之間,既包括類似鄰里單元的班級單元,也包含了師生的個人行為空間。它是由空間設計中結構、色彩、布局等一些實體要素共同支撐而建立的中學校園室內空間(圖1)。1.空間結構。我國大部分普通中學都是由封閉的教室、走廊和生活空間所組成的教學區域,學生在此空間均以“班級”為載體,每個人的學習和生活幾乎都在自己的教室進行,和教師的交流大多僅限于課堂。課堂的教學形式也是大班制的講學方式,屬于傳統意義上適合于應試教育的空間設計。多功能教學空間包括儲藏間、開放教學區、休閑討論區、教室、閱覽室以及綜合活動室。這些學習區域并沒有明顯的墻體界限,整體呈現功能復雜的開放空間設計,如幾間教室由少數拼接桌椅構成,部分教室采用玻璃墻體,在視覺上打破了空間阻礙。學生學習活動區域覆蓋整層教學空間,學生在任何地方均可學習、討論,這樣的開放設計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與機會。高度開闊的結構設計下的空間環境,可以間接刺激學生,漸進性喚醒學生愉悅的感受,學生在環境刺激中對學習產生興趣,進行自發性學習行為,提高學習效率。學生身處開放的結構中,可以通過轉移注意力進入有利于恢復心理健康的環境中,在精神放松的狀態下進行學習;教師也可以在緊張的教學工作之余消除疲勞感。2.環境色彩。色彩作為空間設計的另一大要素,其生命力可以另一種方式延續空間帶來的貫通與活力。傳統意義上的教學空間大多選擇白色墻體、木色桌椅和深色的黑板和講臺,總體給主體以規矩嚴肅之感。北大附中朝陽未來學習多功能教學空間總體采用綠色的色彩環境,穿插白色的教學陳設、原木色的墻體,給人以青春的現代校園感覺(圖2)。白色的模塊化課桌在使用中增添俏皮,部分教室的墻體由透明玻璃組成,空間與通透感在彩色背景中帶來視覺的屈伸。環境色彩對個體行為的影響更為柔和。根據色彩心理學研究,色彩會根據環境的改變給予人們不同的刺激。環境行為學中重要的一部分便是環境中色彩的刺激帶給主體的反應,通常綠色會給主體帶來自由、舒適的心理暗示和希望、平和的象征;木色的板塊是自然與生長的象征,同時使室內外空間貫通;而灰色的地面在明亮的大環境中給予主體收斂的感受,同時增加了現代化、模塊化的視覺心理感受。環境色彩對主體的刺激更加隱秘但影響更大。環境負荷理論中,統一大規模的視覺環境,可以減少主體的信息加工量,恢復注意,提高學習效率。同時,鮮亮的色彩反差所帶來的意外刺激,可以給予主體新鮮的視覺刺激,從而體驗到突如其來的釋放與落差式的愉悅,這便是喚醒理論中的亢奮性喚醒。師生在此環境刺激下產生的認知行為表現為提高教學的效率、采用新型的教學方式。這便是色彩作為空間設計要素對主體教學行為的影響與作用。3.室內布局。室內布局在教學空間中占據重要的位置,包括課桌椅、黑板、講臺、多媒體設備等,是教學空間可以完成其功能性的重要元素,其擺設與設計也關系到教學活動的狀態。普通教室中主要是整齊擺放的長方形的學生桌椅占據主要空間,而教學區域則由黑板、講臺、投影等其他教學陳設組成,是支持傳統授課方式的空間形態。而北大附中朝陽未來學校則在室內布局的設計中選擇可移動、可自由組合的桌椅,打破了師生區域的界限,提供了更加自由、自主的教學模式。這樣可變化的教學布局,構成了變化多樣的教學情境,學校的多功能教學空間,確實不再局限于傳統意義上“三尺講臺、一支粉筆”所構成的輸入式教學情境,師生的教學標準行為模式也擺脫了“你講我寫、你問我答”的傳統課堂規律,而是通過移動教學設備,構建多樣化教學情境的方式,向著平等交流、討論互動、自由探索與實踐的與以往不同標準的行為模式發展。在這樣有限的空間里可以建立靈活多變的教學情境,又與新型的教育理念下實施的教學模式共同發展、相互依存,這便是北大附中朝陽未來學校多功能教學空間所建立的生態學模型,這樣的可持續、靈活多變的新型模型是在空間設計與教育理念共同努力下產生發展的,代表著一種新的教學行為正在逐漸被接受和運用(圖1、2)。

三、中學校園室內開放空間的設計原則

國內中學校園室內開放空間設計相對發展還不成熟,需要基于教育、空間設計等多方面發展而不斷進行調整。因此,基于筆者對北大附中朝陽未來學校多功能教學空間的調研,希望可以提出有關中學校園室內開放空間的設計原則。(一)開放的空間形式?;ヂ摼W信息時代的中學教育模式,強調的是通過數字化信息高效地傳輸和獲取知識,通過媒體這一教育要素的發展進步,改變教師“教”與學生“學”二者之間的關系。教師、媒體、學生三個要素的組成關系的變化,形成了不同的新型教育模式,教師的教學手段和學生的學習方式與以往相比有很大的變化。在空間設計中,建議根據教育模式而適當調整空間的開放形式。以翻轉課堂教學為例,可根據學生在課堂內與課堂外花費的時間與精力,而適度調整課內教室與課外自由空間的空間比例分配。翻轉課堂相比傳統課堂,更需要學生大量的課前查閱資料準備與課后討論梳理的精力,因此需要提供合適的閱讀自習區域與討論交流區域,在開放空間中幾個區域合理分布在同一教學空間內,以支持教學秩序有序地進行。因此,校園室內開放空間可以在空間結構、環境色彩以及室內布局多方面進行考量,綜合運用各種實體要素的設計組合,在教學模式實現的基礎上達到視覺的豐富性與趣味性。(二)互動的交往行為。在中學校園室內開放空間內,師生的行為區別于傳統教育空間內的便是擁有更多的交往與交流。中學校園室內開放設計中需要考慮的便是以“互動”為前提的室內交往空間設計。課堂內,要盡量提供可以針對討論學習、實踐活動的開放空間,配合教學活動對空間進行合理地打破與重組,使課堂內的交往活動更加高效和無障礙化;課堂外,應在設計中給予主體交往更多自由分配的空間,進行空間結構的調整與設計,師生進行空間與行為的共享。在環境潛移默化的刺激下,形成交往認知與行為的改變,這是室內交往空間設計實現“互動”的重要部分。空間設計上,應注意開放的交往層次。在設計上注意私密空間、半公共半私密空間、公共空間三者的布局與組合??紤]學生間、師生間更多的互動交往行為,應該在以教室為主的半公共半私密空間的基礎上,建立有助于溝通交流的公共空間。還可采用大空間內建設小空間的開放空間形式,小空間是指課堂內的教學交往空間,大空間則指課堂外的討論、交流、實踐空間。結合環境色彩、建筑材料的組合與統一、地面層面的“中庭”空間等建筑元素創造圍合空間等,將半公共半私密的小空間與公共的大空間分離與融合,形成公共與私密交流模式的平衡,這是傳統教學空間很難做到的。(三)復合化的功能設計。在空間設計中,通過開放空間區域劃分的靈活性,可以使有限的空間內部劃分更加復合化,比如通過教學設備的靈活移動,單位空間可以同時滿足教學、討論、娛樂、實踐等多重功能的需要。而同一空間內不同功能區域的劃分,則有利于學生自由分配、自主選擇區域的個性化教育發展。“復合化”的理念是基于學生培養目標下對空間設計的要求。它既可以滿足在有限空間內多功能的教學、交往、活動的需要,又能夠通過環境的建立,影響使用主體的行為,使其捕獲更多的信號,為其學習、交往等帶來正面影響。在空間設計中,若想使空間的功能不單一,劃分的靈活性與空間的張弛性是設計過程中的切入點。劃分的靈活性是指在功能區域的劃分中綜合運用結構、色彩、設備等設計要素進行有效地空間拆解與組合??臻g的張弛性即在開放空間的貫通與阻斷中所展現的空間功能的重復與劃分,在功能與視覺效果上體現校園室內開放空間更多的設計特點。

本文基于環境行為學的理論知識對環境、認知、行為進行粗略探究,對北大附中朝陽未來學校多功能教學空間進行分析,發現了教學環境與教學行為之間螺旋式上升的發展閉環,進行新型教育模式的實踐與探索,并提出關于中學校園室內開放空間的教育空間設計原則,歸納出開放的空間形式、互動的交往行為以及復合化的功能設計三點意見。基于環境行為學模式的中學校園室內開放空間可以探究的方面還有很多,媒體設備的高效配合、自然元素的融合、建筑材料的選擇等,都是在未來新型教育模式下中學校園室內空間設計需要面對的機遇與挑戰。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建筑工程建筑面積計算規范[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14.

[2]房慧聰.環境心理學:心理、行為與環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作者:劉綺璇 李嫣 李紅菊 單位: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