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時代設計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6 03:20:00
導語:數字化時代設計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曾多次提出,人的思維可分為抽象思維、形象思維和靈感思維。創造性的科學研究成果絕不可能僅僅是抽象思維的產物,只靠形象思維而產生的藝術作品也很難成為傳世佳作,最輝煌的科學技術成就和最絢麗的藝術作品都是抽象思維、形象思維和靈感思維的共同結晶。
我們知道,計算機領域在80年代末出現了一項新的技術,被稱之為多媒體(MULTI,MEDIA),給該領域帶來了一次巨大的沖擊。進入90年代,多媒體技術繼續朝著日臻完善的方向發展,(隨著圖像壓縮技術、CD—ROM技術的發展,彩色活動圖像以及視像/聲音信號也能在計算機上進行顯示、存儲、編輯和處理了)并將其觸角逐步延伸到現代生活的各個領域。預示著多媒體時代的到來。
什么是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從傳播學的角度解釋就是:媒體即人類用于交流的信息載體,像文字、數據、語言、圖形、圖像、音樂、動畫以及報紙、書籍、廣播、電視、電影等等。多媒體即多種媒體的綜合集成。多媒體的發展,給人類社會的發展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多媒體生動逼真的音響效果、色彩鮮艷的動態視頻、靈活多變的交互手段這三大基本特征,牢固地確立了其在社會生活諸方面的主導地位。它的應用領域相當廣泛,諸如:工業產品設計、教學和培訓、聲像遠程通訊、廣告和彩色印刷等無一不因多媒體技術的滲入而發生著革命性變化。隨著社會的發展,各行各業都在考慮促使本行業與多媒體的結合。當然,設計界也不例外,動態設計、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給設計帶來了新的理念和表現手法,使得設計實踐的對象和程序都發生了變化,從而也迎來了一次設計界的革命浪潮。
那么設計的概念又是怎樣的呢?所謂設計指的是把一種計劃、規劃、構思、設想以及問題的解決方法,通過視覺的方式傳達出來的活動過程。它的核心內容包括三個方面:1、計劃、構思的形成;2、視覺傳達方式,即把計劃、構思、設想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利用視覺的方式傳達出來;3、計劃通過傳達之后的具體應用。就第二方面來講,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這一方面即視覺傳達的方式變得復雜和發達,以前的手工繪圖,現在被電腦、影視及互聯網技術所取代,因此在表達上也有很大差別。
和人類社會其他方面的進步一樣,設計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社會發展的每一次變革都會給同時代的設計體系打上一個歷史的印記,從手工制作的招牌到木版印刷的書籍裝楨,從熱鐵時代的文字編排到光電時代的電腦分色再到現行的多媒體制作技術,無一不留有時代前進的足音。作為設計主體的設計師,時代的每一次變革都被賦予了新的要求,這不僅包括改變了設計者自身的素質,更要求設計者越來越貼近社會,將自身發展與時計算機、信息高速公路等這一系列變化的組合,改變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設計工作者的工作氛圍也發生了變化,除了硬件方面的設計,交互界面的設計也在悄然發展起來,使得設計主體的層次向多領域的方向發展。
這里需要提到“人類時代”這樣一個概念,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發展,人類的設計行為告別了硬件時代,經過軟件時代而進人了人類時代。當今時代視覺傳達設計直接面對著人,這就要求設計者越來越貼近人,更具有人情味。多媒體技術的發展既刺激了設計的變革,同時也為現代設計鋪墊了厚厚的基石。人們可以交互地操作,利用圖形、圖像、文字、聲音及視頻等來傳遞和獲取信息,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十分方便、快捷,從而使設計更適應時代的要求。在這一系列的變化中,動態設計扮演了重要角色,設計師可以進入幾乎所有的視頻技術領域,在一個桌面系統中運用文字、圖形、聲音和動畫工具創作出以往難以想象的傳達設計作品,從而擔負起時代所賦予的歷史使命。
現代派設計運動在包豪斯時代倡導的“藝術與技術結合”奠定了現代設計的基本框架結構,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一直停留在設計意識層次上。隨著多媒體時代的到來,技術與藝術相結合才得以真正實現。作為視覺傳達設計家庭新成員的影視動態藝術在信息傳達設計為職責的圖形設計面臨巨大機會和挑戰時,逐步確立了自己不可替代的位置。在設計領域為設計師提供了超乎想象的創意空間和自由,開辟了設計思維的新視界。
2l世紀將是信息革命的時代,也是文化藝術創新的時代。就視覺傳達設計而言,現代設計范疇已不再是單純的印刷設計,而是發展到了影視和多媒體靜態圖形、動態圖像及互動語言的設計階段。新穎的三維造型形式也已廣泛應用于傳統的平面設計,尤其是包裝設計、展示設計、廣告、招牌及標志設計等。二維動態設計、三維動態設計由于數字影視編輯系統的不斷發展,其發展速度也很快,在影視廣告、MTV、電視片頭乃至電影特技中的運用越來越頻繁,其效果令人耳目一新。在以往圖形設計以印刷業主導的靜態圖形傳達為主的視覺傳達設計中,動態的影視動態圖像及網絡互動圖形設計的比重越來越大。
總之,從人類藝術發展史的角度來看“計算機藝術的時代才剛剛開始,它對人類藝術會產生什么影響,今天還很難估計。不僅如此,在發展這種藝術的過程中,人們還有可能對自身藝術創造能力(人類智能的重要方面)有進一步理解。后者的意義更為深遠?!?/p>
聯系我們現行的視覺傳達設計教學,調整和改革傳統的設計教學模式從而適應以信息為主體的多媒體時代的到來已成當務之急,其理論依據又是什么呢?辜居一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從理論上講,電腦美術設計課程在高等藝術院校(系科)應該是一種關系到新世紀人才素質培養的基礎課程。教育專家曾揭示過教育發展史上的四次重大革新。第一是生產力的發展導致社會分工,教育年輕一代的任務由家長轉向教師,由家庭轉向學堂;第二是文字的產生和廣泛運用,使書面語言成為教育的主要手段;第三是印刷術的發明和書籍的出現,使學校教育走向普及;第四是信息社會中的音像技術手段和電腦等現代高新技術的發展,使現代教育手段從平面擴展到立體(視聽與信息處理),使現代設計形態從靜態圖形的拼接擴展到動態圖像的蒙太奇組合等等。以電腦技術為核心的現代設計教育使電腦美術設計課程成為藝術院校(系科)的重要課程,就是第四次教育革新的產物,它完全把電腦美術設計課程從具體的、狹義的專業形態提高到普遍的、廣義的基礎形態。
就像三大構成剛剛引入我國設計界時的境遇一樣(由于傳統的工藝美術教育在我國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因此當時全國各大院校中對三大構成的抵制相當強烈。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三大構成的引入,對于我國的現代設計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三大構成其實是設計的視覺基礎,它本身并不是設計),動態設計、計算機輔助設計及教學的引人同樣也引起了一場傳統與現代,守舊與創新的大碰撞,廣州美術學院設計系近年來的改革實踐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在經歷了一次次陣痛之后,她從1980年的一個一百多人的小系,順應社會的飛速發展而變成一個大系,繼而籌建為廣州設計學院。
動態設計、多媒體技術所產生的巨大沖擊,可能會徹底改變我們的文化形象,視覺傳達設計也會因動態設計、計算機輔助設計的引入而經歷深刻的革命性變化。然而,這絕不是說設計的本質會發生改變,設計仍將始終致力于對人類生活的創造。
國外很注重有意識地發現和培養綜合性人才,國內也十分提倡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從八十年代末期開始,動態藝術已受到了國內許多教育家和設計家的高度重視,紛紛進行嘗試和探索。經過幾年的努力,中國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山東藝術學院、北京電影學院等都有了規模不一的多媒體工作室。清華大學也于l993年成立了藝術教育中心,下設音樂、美術、影視戲劇三個教研室。我院開展這項工作在國內藝術院校屬較早的,視覺傳達設計系主任孫明老師從1990年開始就著手了這方面的教學實踐工作。十幾年來帶領創作骨干始終未停止探索的腳步,1991年完成的我國高等藝術院校首部動畫藝術片《天地傳說》成為這一探索的標志性作品。經過多年來艱苦的努力,動態設計、計算機輔助設計及教學已被廣泛列入了視覺傳達設計系的教學大綱,多媒體藝術設計專業于2001年正式招生,2003年動畫設計專業也正式成立,多年的努力而今初見成果。近年來,動態設計與視覺傳達設計的有機結合成為我院視覺傳達設計學科的新探索。與此同時,動態設計、計算機輔助設計及教學在其它科系也引起了高度重視,從而在我院設計學科掀起了科學與藝術相結合實踐活動的新高潮。
目前,美術院校對動態設計、多媒體技術及其作用的認識還有待提高,國內在這方面的大環境還有待改善,因此,研究和推廣工作還有許多困難和阻力,而設計教育的非個人化、標準化、集體化的特征又注定了這種變革的必然性。從發達國家藝術院校這方面的實踐可以看出“不少學生對影像技術的制作駕輕就熟,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愛好,將美術與電腦、電視結合起來”。當然這不是靠一兩個人的努力就能做到的,除了有一個與之相適應的大環境,還需要形成一個配備良好的創作、研究群體,以及領導及各方面的協同支持,在此基礎上完成教學科研及梯隊建設。
縱觀國內高等美術院校在這方面的探索與實踐,以及國內動態及多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可以斷言,動態設計、多媒體技術在與視覺傳達設計實踐及教學的不斷磨合中一定會迅速成熟起來,并將視覺傳達設計帶入一個嶄新境界。
- 上一篇:高校教師科學發展觀演講稿
- 下一篇:學校教師科學發展觀學習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