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學改革論文
時間:2022-05-03 10:23:39
導語: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學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高等教育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以及教學手段都必須做出適當的改革,只有這樣才能夠滿足社會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才能夠使高校實現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提高高校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本文以高等院校藝術類專業教學現狀為主要切入點,系統的闡述了高校藝術類專業教學改革路徑,旨在為社會培養更多的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信息時代;大學生;藝術類專業
藝術類課程的主要作用是引導學生跨入藝術的門檻,幫助學生深入了解藝術專業的教學內容,可以說,它既是學生進入藝術之門的敲門磚,也是學生能夠在藝術的領域里不斷發展的基礎。然而,就現階段的實際情況來看,現階段,我國高等院校絕大多數藝術類專業課程存在很多問題,例如教學形式滯后,教學方法單一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利于高等院校藝術類專業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進一步提升,也不利于高等院校藝術類專業教學水平的提高,因此,對高等院校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勢在必行。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教育應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藝術設計教學也不例外。筆者認為,高等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應當以進一步提高高校辦學質量,提升高校辦學效率為思想,以黨和國家所頒布的教育方針為行動指南,采取多種方法,多管齊下,多措并舉,遵循人才培養規律,將教育教學改革落實到實處。
一、藝術類專業教學現狀
藝術類專業作為我國高等院校教育體系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已經得到了廣大學生和家長的高度認同。[1]早在上世界90年代,我國部分重點院校就開始了針對藝術類考生開設的藝術教育專門機構,這些專門機構的設立一方面能夠幫助藝術類考生實現自身藝術領域的進一步發展,另一方面還能夠使那些普通學生開始走進藝術,可以說是一舉多得。經過數年的教育探索,隨著藝術教育活動的展開,現階段,我國高校已經逐步將藝術教育作為了針對大學生進行的素質教育中一部分,以藝術教育為基礎開設了諸多課程。然而,這些課程卻存在很多弊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邊緣化問題。藝術類理論教學邊緣化問題是我國高等院校藝術類專業所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在藝術類課堂上,學生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普遍存在,很多學生對于教師所講述的理論知識持一種“可有可無”的態度,認為所謂的理論知識沒有什么太大的用途,不能夠直接體現出鮮明的效果,而實踐則不同,它能夠有效指導其進行藝術創作。[2]在這種錯誤意識的引導下,學生在理論課課堂上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學習知識的興趣不高,逃課現象比較嚴重。不僅如此,與其他學生相比,藝術類考生其形象思維相對較強,但是文化素養相對較低,這也導致學生對藝術類課程的理論知識缺乏學習興趣的主要原因之一。
2)教學方法落后。眾所周知,良好的教學方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然而,現階段,藝術類專業的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所沿用的教學方式由于過于落后,導致其難以發揮教學方法的優勢作用。首先,從課程教學情況來看。教師所沿用的教學方法依舊是傳統、老舊的教學方法,教師在課堂上居于主要地位,一本書、一支筆、一塊黑板就是教學的所有教具。學生被動的接受教師的講授內容,這種枯燥的一邊倒的填鴨式教學,對學生來說既不新鮮也不生動,特別無趣,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學習效率可想而知。其次,教師很少應用新穎的多媒體教學。[3]雖然,近年來,我國高校藝術類專業引進了大量的多媒體設備,但這些多媒體設備大多成為了擺設,教師在課堂上一旦遇到那些艱澀難懂的理論知識,就會通過黑板進行板書或是照本宣科的講讀書本上的知識,這種教學方式就導致了這樣一種現象,即教師在課堂上講述的慷慨激昂,而學生在課堂上則因缺少必要的實踐而昏昏欲睡。長此以往,勢必不利于我國高校藝術類專業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進一步提升,也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3)教學內容不明確。在我國高等院校傳統的教學中,藝術類專業主要以教授學生技能為主要目的,教學內容單一,在安排課程的過程中課程的安排往往呈現出一定的隨意性,換句話說就是缺乏必要的周密性,甚至部分課程還存在教學內容東拼西湊的現象。除此之外,教學內容難以實現與時俱進也是藝術類專業教學水平難以提升的最主要原因。教學信息更新速度慢,對藝術領域內的那些科研成果沒有做到及時的更新、更近,這種現象必然導致藝術類專業教學內容的落后,內容呈現片面性的特點。一直以來,我國傳統的藝術教育都是以“教”為主要的教學內容,進而忽視了對藝術育人功能的重視,這是藝術類專業課程教學一直存在的缺陷。筆者通常長期的研究與實踐認為,想要徹底解決藝術類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必須從教學方式方面入手,以教學形式、教學理論以及教學內容三方為切入點進行行之有效的教學改革,只有這樣才能夠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結果。
二、藝術類專業教學改革的路徑
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藝術教育課程應當打破傳統的以專業技藝培訓為主要教學內容的弊端,應將專業技藝培訓作為藝術教育的主要載體,將育人融入到藝術教育中來,那么,這一觀點如何實現在教育教學中?筆者認為,應當在藝術類專業課堂教學中應用情景體驗式教學、多媒體教學以及互動式教學同學生自主學習有機結合在一起的教學模式。
1)在藝術類專業教學中著重強調情景體驗式教學。在教學方式方法上,實現藝術類專業的教學改革最大的突破點在于將情景體驗式教學應用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例如,教師在講授《藝術概論》這門課程的過程中的“中國漢朝時期的美術”的時候,教師可以帶領藝術專業的學生去博物館中進行參觀和學習,引導學生深入了解馬王堆漢墓所出土的文物,并在此基礎上,了解我國漢朝時期的服飾等等;在給學生講授世界建筑的時候,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前收集相關的建筑圖片,從世界范圍內幫助學生了解不同國家的代表建筑作品,并將這些建筑作品背后的一些歷史背景弄清楚。[4]可以說,這種情景體驗式教學能夠有效改變傳統落后的教學模式,極大的豐富了傳統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走出課堂,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及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直觀的感受到藝術帶給他們的不一樣的體驗。值得注意的是,情景體驗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的應用應當做到有所側重,應將情景體驗與理論教學有機結合在一起,只有這樣做,才能夠達到藝術類專業教學想要達到的教學目的、目標。
2)在藝術類專業教學中應著重強調多媒體教學。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科學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多媒體教學模式已經逐步深入到了藝術類專業的教學過程中,并給藝術類專業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學形式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筆者認為,以往的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難以滿足現階段藝術類專業學生的需求,因此,必須做到適時而變,通過將多媒體技術應用到藝術類專業教學中來,將圖像、動畫以及視頻等多媒體信息同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在一起,能夠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達到優化教學的目的。我們還以《藝術概論》這門課程為例,將多媒體技術應用到該門課程中,能夠促使學生獲得最為直接的體驗,教師在講授“美學原理”等理論知識的時候,如果單純的依照藝術理論課程來進行教學,則會導致學生對學習存在一定的抵觸情緒,甚至還會出現厭學情緒。而如果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法國拉斯科洞窟等巖畫作品圖片,引導學生深入的了解這些圖片,就可以有效解決學生上課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因此,藝術類專業的教師可以將多媒體教學和理論課教學有機聯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礎上結合教師的引導式教學,可以有效提高課堂的趣味性。
3)在藝術類專業教學中應將互動式教學和學生自主教學有機結合在一起。例如,教師在講授藝術的分類等相關內容的時候,可以設定一些問題,作為課堂的導入,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學習,隨著相關問題的解決,學生能夠深入的了解相關知識,并最后進行總結。筆者認為,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對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逐步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并在課程的最后階段同教師進行溝通和交流,這種做法能夠進一步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性,除此之外,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展開討論,并將自己的討論結果歸納出來,能夠實現自身從感性認識逐步向理性認識的方向轉變。除此之外,教師還應當積極鼓勵學生實現自主學習,教師可以同學生轉換角色,使學生成為課堂的“教師”,而教師成為課堂上的“學生”,學生在上課之前應做好相應的教學課件,并代替教師在課堂上進行講授,講授結束后,教師要根據學生講述的實際情況進行評價。以“電影藝術”相關內容的講述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到講臺上代替教師講解一些美國電影的發展史,將學生的主動性充分的發揮出來,使學生的學習成績得到一定的提升。學生在準備課件的過程中,自行搜集材料,完成了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的轉變,在講臺上講解相關課程內容的過程中,還能夠進一步的梳理和強化理論知識。通過這種學習方式,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進一步提高,課堂氣氛也得到了活躍,極大的提升了教學效果。
三、結語
總的來說,藝術設計類專業的教學現狀不容樂觀,存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對藝術類專業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具有一定的阻礙作用,因此,必須采取多種辦法、多管齊下,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一步活躍課堂氛圍,將新穎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方法引入到教學當中,從而幫助學生完成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的方向轉變。
作者:夏璞 單位: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張榕泉,吳海燕,夏建紅,江星,張超.高職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討——以閩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10:394-395+397.
[2]楊棟.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
- 上一篇:農委政務公開工作計劃
- 下一篇:計劃生育業務培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