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審計風險問題研究
時間:2022-11-01 11:02:16
導語:上市公司審計風險問題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發展是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在經濟迅速發展的大環境下,許多企業成功上市,其中包含著一些弊端,需要有審計監督,審計風險也必不可少。審計發展循序漸進,不同時期發展不同,都有其不同的特征,如何防范審計風險,需要審計人員在充分認識其風險特征后,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國內外的上市公司不同,發展經營模式不同,所對應的審計措施也有一定的區別。我國的大部分上市公司結構模式較傳統,股權結構不合理,內部管理機制不完善,審計風險難度日益加劇,因此,研究更好的方法降低審計風險,加大國內上市公司競爭力,是十分必要的。
一、上市公司審計風險的現狀
(一)審計風險的概念。審計風險是指審計師對含有重要錯誤的財務報表表示不恰當審計意見的風險。國外專家對審計風險研究較早,20世紀80年代美國審計訴訟爆炸案的出現,使很多學者開始從審計環境的角度研究審計風險。D.H.Roberts最早建立的審計終極風險模型,被稱為現代審計風險模型,開啟了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時代。[1]國內理論界和實務界的專家學者對審計風險的研究起步較晚。張建剛提出了上市公司審計容易在業務經營等八個方面遇到風險,應從社會環境等方面防范審計風險。他們的研究局限于審計風險的某些方面,暫未有人通過分析我國上市公司審計失敗案件和年度審計報告來對上市公司審計風險的成果和防范等進行系統性的研究。(二)審計風險的特征。一是客觀性。風險是不可避免的,現代審計的顯著特征就是采用抽樣審計的方法,樣本與總體會存在一些誤差,一般可以控制這種誤差,但要徹底讓誤差消失是難以做到的。由于很多因素的存在,審計的最終結果與客觀實際情況會不一致,風險總是存在之中,但并未產生極壞的影響。對審計風險的研究,人們也只能從認識風險開始,研究分析風險,最后提出能有效控制風險的辦法,降低風險的損害,但不會徹底消除風險。[2]二是潛在性。審計風險的潛在性是審計責任問題,如果相關人員在審計過程中能夠擔負起最終責任的話,審計風險將不會發生,而是處在一個潛在階段,不是真正的實際風險。三是普遍性。有什么樣的審計活動就一定有與之相對應的審計風險,產生風險的因素有很多,如項目交易性大、財務狀況不好、重要數字遺漏、對項目虛假注釋、項目流動性強等普遍存在于審計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其中每一個失誤都會影響到審計的最終結果。四是偶然性。審計風險的偶然性分為兩種,即審計人員在無意識的情況下造成的審計風險和審計人員因為某種私利故意做出與事實不相符的審計結論。前者審計人員會在無意識造成了重大后果后努力找出解決的辦法,減少風險。后者不會形成真正的審計風險,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五是可控性。雖然審計人員的責任會導致審計風險的產生,但是我們不必擔心和害怕審計風險的產生。我們可以通過采取措施規避風險,不能因為風險的存在就不敢去承接客戶。審計風險是具有可控性的,只要我們努力地利用審計風險可控性這一特點,將風險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就可以提高審計的質量。(三)上市公司審計風險的現狀。在審計過程中,一些注冊會計師態度不嚴謹,認為審計風險不會出現在自己的工作中,因此,在工作中往往掉以輕心,最終導致審計風險的發生。此外,會計事務所之間時有爭斗,為了贏得客戶,就簡化審計手續,進而加大了審計風險。由于內部管理機制和外部監督機制不夠完善,企業造假的現象頻頻出現,審計風險得不到真正的控制,必然會面臨審計風險,加大審計成本。在審計訴訟案件里中,司法要保證審計結果具有真實性,而審計活動本身存在著不確定性,因此,審計人員并不能保證審計結果一定準確。伴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公眾對審計的要求也逐漸增加,審計人員的目標發展到驗證財務報表與查錯防弊并重。同時,審計范圍也在擴大,現在審計人員被社會公眾要求揭示企業經營活動中的重大差錯和舞弊,要求審計人員作出正確審計判斷,對企業經營能力作出評價,對企業財務報表的真實公允性發表意見。[3]現代審計普遍采用抽樣技術,雖然這個方法可以提高審計效率,但也會存在一些誤差。在審計過程中,審計人員經常會省略一些審計程序,而省略的這些程序往往會影響審計結果的準確性,從而引起審計風險。在審計工作進行中,法律法規是其依據,如果法律法規不健全,必將會影響審計人員的工作,加大審計的風險,近些年來,審計人員被訴訟案件急劇增加,原因主要是職業道德不規范造成的。隨著市場經濟環境的不斷變化,法律法規也將會不斷完善和健全,對注冊會計師來說,行業職業道德至關重要。
二、上市公司審計風險形成的原因
(一)環境影響。我國已頒布了《會計法》《注冊會計師法》等相關法律,目的是要規范審計人員的職能,給審計人員統一的標準。如果在工作中審計人員有失職行為和違反法律法規行為將對其追究刑事責任、行政責任、民事責任。但仍有些已經出臺的法律尚不完善,不健全的法律環境使得審計工作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果在工作過程中,審計人員沒有及時把會計重大錯報事項揭露出來,那么造成的損失都將由注冊會計師來承擔責任。在經濟全球化、科學技術相對發達的大環境下,我國的企業規模發展不盡相同,市場經濟呈現多元化。其中技術創新成為了企業發展的首要條件,有創新才能有發展,企業在技術創新的同時也增加了審計的風險,新的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公司自創商譽的形成,豐富了會計核算的內容,審計人員很難正確地對公司經營狀況做出評估,從而使審計風險加大。(三)審計方法的影響。目前,國外已經發展到風險導向審計階段,而我國的審計模式相對有些傳統、滯后。審計中普遍采用的抽樣審計方法可以提高效率但也有弊端,容易遺漏一些重大錯誤,從而使審計風險增加。審計人員工作中操作不規范也會導致審計風險增加,操作中省略一些審計程序或方法不科學,都會加大審計風險的隱患。(四)上市公司審計難度較大。以綠大地審計失敗案為例:云南省綠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07年12月21日公開發行股票,在深圳證券交易所的中小板掛牌上市。它是國內綠化行業的第一家上市公司,號稱園林行業上市第一股。然而,就是這個頭頂眾多“第一”光環的企業,從2008年10月起,頻繁換財務總監和會計師事務所,最終綠大地在2010年3月因涉嫌信息披露違規被立案稽查。[4]證監會發現該公司存在涉嫌“虛增資產、虛增收入、虛增利潤”等多項違法違規行為,而其審計機構深圳鵬城會計師事務所在其任職的七年間,默認了綠大地提供的虛假會計信息,沒有實行嚴格的審計鑒證程序,單純地依據公司提供的數據,就出具了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隨后的中和正信也是在年報披露前夕倉促上陣,在審計費用面前對綠大地進行了妥協?;谏鲜隽信e的案例,我國上市公司業務具有復雜性、創新性,由于一些上市公司運用了欺詐的手段,因此增加了審計的難度,擴大了風險。(五)審計人員道德素質不高。審計人員應具備高度的責任感和正義感。但在現代審計團隊里,避免不了存在不能規范自己行為的審計人員,抵制不住誘惑,經常發生審計舞弊行為,這不僅影響審計工作開展,同時也加大審計風險。我國上市公司與注冊會計事務所之間存在合作關系,一些審計人員為追求利益而徇私舞弊,審計人員的素質急劇下降,審計人員的素質直接會影響到審計工作的效率,因此,提高審計人員的從業素質是十分必要的。
三、上市公司審計風險的防范與控制
(一)營造良好的審計環境。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建立健全法律體制,形成有秩序的法律環境可以大大降低審計風險的產生。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降低行政干預,提高注冊會計師素質。首先,要強化相關人員的法律意識、責任意識、風險意識。要具有敬業精神,不能為了貪圖個人利益而將公司利益于不顧。其次,審計人員要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術水平、良好嚴謹的工作作風。審計人員要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主動學習新知識,掌握與審計相關的法律法規。有關部門要經常對各級員工進行集中培訓,樹立員工的風險意識。(二)甄別客戶。甄別客戶是注冊會計師應該具備的專業技能,可避免發生訴訟事件。在評估客戶經營風險時,應了解潛在客戶的財務狀況、客戶從事的行業和行業的地位。事務所應該和有信用的客戶合作,降低出現差錯和舞弊行為的可能性。因此,對客戶的甄別要系統地收集信息,然后對潛在客戶進行風險評估,對風險過高的客戶應解除合作關系。(三)尋求科學的審計方法??茖W的審計方法可以保證審計工作的質量。審計人員要對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有全面的了解,僅僅關注于內部控制,必然會忽略其他環節。目前國際會計公司普遍采用風險基礎審計模式,這種模式是在西方發達國家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雖然風險基礎審計模式具有一定的優越性,但目前能否在我國實施推廣,還有待研究。只要注冊會計師能夠轉變觀念,按照風險基礎審計模式開展工作,就一定能加快注冊會計師事業的發展。(四)建立良好的內部控制機制。內部控制是指在一個單位內部,為了保證業務活動的有效進行,保護資產的安全和完整,防止、發現、糾正錯誤和舞弊,保證會計資料的真實完整而制定和實施的政策與程序。我國很多企業經營失敗,其原因來自于企業內部控制不夠完善。內部控制薄弱也反映出企業管理層對內部控制認識不夠全面。企業經營的控制,要以董事會、監事會、審計委員會為主體。企業的發展與管理層有著密切的關系,企業應該經常對審計人員進行教育,倡導優良的從業品質,不斷完善審計工作的風險防范機制,對審計人員在工作中的行為進行控制和約束。[5]
作者:梁瑞瑤 單位:吉林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1]陳玉靜.會計師事務所內部治理與外部審計行為研究[M].經濟師,2017,(8).
[2]雷磊.論風險基礎審計[J].財會研究,2015,(12).
[3]康玉濤.注冊會計師審計風險原因剖析[J].經營管理者,2012,(1).
[4]王甜甜.淺析農業類上市公司審計失敗案例——以藍田股份、綠大地、萬福生科為例[J].商業會計,2015,(5).
[5]李云婷.淺談上市公司內部審計模式[J].北方經濟,2009,(2).
- 上一篇:淺析如何加強審計風險管理
- 下一篇:內部審計單位內控制度研究
精品范文
10上市公司盈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