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質量研究綜述與展望
時間:2022-09-15 09:29:06
導語:審計質量研究綜述與展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引言
長期以來,安然事件等財務舞弊事件層出不窮,研究學者紛紛將焦點集中在外部審計。審計作為公司的外部保障機制,是聯系外部投資者和審計公司之間的一個橋梁,能夠緩解二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沖突。而審計質量的高低是審計人員獨立性的表現,代表著審計人員的能力,審計質量較高,外部投資者更相信該公司的信息是真實的。但是由于審計質量是抽象的,不能直接度量的,只能用替代指標衡量。目前,研究審計質量是一個熱點,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審計質量與其他變量之間的關系,本文通過近年來對中國知網上審計質量研究的核心期刊梳理歸納的研究,分析審計質量都從什么方面進行了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都有哪些,研究變量之間關系時使用的替代指標,找出研究空缺,為今后的研究思路提供方向。
2審計質量產生的經濟后果研究
2013~2014年滬深A股的相關數據,利用信息不對稱理論和理論分析了審計質量對投資效率的影響。鄭登津、閆天一(2016)指出,會計穩健型和外部審計質量對債務成本有交互影響。雷光勇、張英等(2015)以相關理論分析為基礎,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審計作為外部監督機制,審計質量的高低,代表著投資者對該公司的了解程度,結果表明,投資者認知和企業價值之間的關系可以被審計質量的高低所影響。陳俊、韓洪靈等(2009)以規范研究為方法,從真實質量與市場感知兩個層面研究了審計質量對信息使用者投資決策產生的影響,并從需求和供給兩個維度的驅動因素,考察了聲譽機制和審計師的監督強度影響審計質量的路徑,進而引起的經濟后果。內部控制體系比較完善,公司制度嚴謹,大股東占用資金的現象在非四大事務所審計的公司中表現得更為明顯,說明內部審計機構與外部審計機制互為替代,相輔相成(楊德明等,2009)。冉明東、王成龍(2016)認為,公司的管理層為了使業績更為符合相關分析師對其的預測,往往會采用盈余管理的方式改變業績,而審計作為外部機制,能夠顯著抑制管理層的盈余管理動機,可是相關會計準則的變遷能夠減弱這種調節作用,造成審計質量的下降。王守海、楊亞軍(2009)認為,為審計質量的高低能夠影響審計收費。王永海、章濤(2014)以金融數據-商業銀行為橋梁,研究了審計質量和金融創新給商業銀行帶來的風險之間的關系。信用評級是一個公司的“臉面”,評級越高,聲譽越好,公司內部的問題少,以應計盈余為指標的審計質量就高,說明二者之間可以正相關(周小婷等,2017)。
3審計質量的影響因素研究
3.1會計師事務所的特征。韓維芳(2017)以審計意見作為審計質量的替代變量,以2002~2012年的數據為基礎,實證檢驗了審計師個人經驗與審計質量之間的相關性,實證結果指出,審計師的個人經驗越豐富,審計師個人對高風險審計公司更傾向于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這種現象在項目負責人上體現得更為明顯。劉啟亮、郭俊秀等(2015)表明,審計質量的高低可以被會計師事務所的組織形式所影響,當事務所的組織形式發生了變化,審計師個人所承擔的風險也許也會隨之發生了轉變,因此,審計師處于謹慎性的原則,會對被審計公司的財務報表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唐建新、付新宇等(2015)通過實際具體的案例為研究對象,考察事務所的擴張方式是否會影響審計質量。研究指出,只有實質性的合并擴張才會對審計質量有影響,引起審計質量的提高,否則,審計質量會下降或者不變。劉文軍(2014)通過2008~2012年的實證研究,提出了客戶距離事務所的遠近和審計質量有一定的相關性,距離越近,審計師對公司信息了解的更加的清楚,被審計公司舞弊的概率就會大大減小,審計質量相對更高。并進一步地將研究對象分為總所和分所兩個方向,驗證出客戶的差異性會對其產生影響。程瑩(2015)以雙重領導體制為背景,分析了審計師的專業能力越強,然而審計質量的高低卻不確定,被審計公司違規違紀的現象越少,審計的質量也就相對較高。另外,審計質量和審計人員的工資水平、審計長任期的長短沒有顯著的相關性。3.2外部特征。審計質量的高低,不僅僅局限于事務所本身的優劣,外部環境的變化也會直接或者間接的引起審計質量的變化。當終極控制人及其所屬公司的性質發生本質變化時,被審計公司更換事務所的概率將會增大,而且更傾向于更換為聲譽較好的大的事務所,進而審計質量也會提高(毛麗娟等,2014)。葉陳剛、武劍鋒等(2015)表明,該公司監事人員的多少,機構投資者的所持股票比例的大小,都會對審計質量有一定的影響,三者之間的關系拓展了公司治理結構與審計質量關系的研究。陳申(2011)采用規范研究方法,研究了審計質量的影響因素,并根據研究所得出的結論,指出公司治理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進而利用相關理論知識完善公司內部結構的對策建議。隨著社會公眾對審計質量的關注度的提高,楊惠賢、李曉清(2017)從外部壓力、媒體壓力(周蘭等,2015)、政府壓力、法律壓力和信貸壓力四個方面研究其對審計質量改變程度的影響,并將事務所作為二者之間關系的調節變量,進一步觀察外部壓力對審計質量的影響是否會有所變化。肖珊(2006)從大股東把控公司大權,內部人控制,董事會監督無效的角度研究近年來審計質量逐步下降的原因,他指出,為了解決審計質量下降的這種情況,公司應該在董事會下設立審計委員會,進一步從本質上提高審計質量。戴志民(2010)以中小板市場為研究對象,采用網絡分析的實證方法,從獨立董事的角度考察了與審計質量的關系。
4審計質量替代指標研究
審計質量作為會計界研究的熱點,研究學者為了探究審計質量的影響因素,常用的替代指標有審計費用,審計意見,事務所規模,盈余管理等,對于替代指標的有效性,目前還沒有統一的說法。張宏亮、文挺(2016)利用2000~2014年A股的數據為基礎,研究了替代指標事務所角度-審計費用、事務所規模和公司視角-盈余管理的有效性,結果證實,盈余管理和事務所規模二者相對審計費用來說,其有效性更強。趙艷秉、張龍平(2017)認為,不同的審計質量替代指標,其在我國A股市場的適用性是不同的。王敏(2015)通過實證研究,分析指出審計費用、審計意見和事務所規模在替代審計質量時其優劣性是不同的,審計費用最能代表審計質量,相反的,事務所規模的替代程度最差(王澤霞等,2010),審計意見居于二者之間。呂小月(2009)通過歸納總結各個替代變量的研究,提出了研究學者關于審計質量替代指標研究的不足,進一步表明研究學者應從根源探究,綜合考慮各指標的替代關系。
5結語
本文通過搜集整理中國知網上的核心期刊,對已有審計質量的研究進行了回顧與梳理??偟膩碚f,已有的關于審計質量的研究涉及面非常廣,從會計師事務所和審計人員自身視角探析審計質量的影響因素,從企業價值和績效等方面研究審計質量產生的經濟后果。由于審計質量是不可測量的,研究學者又從多個角度尋找其替代變量,并進行其替代有效性的研究。雖然研究成果很豐碩,但以往研究大多是基于實證研究方法,相關的理論基礎研究遠遠解決不了實踐中出現的更多問題,研究學者應深挖審計質量的理論基礎,聯合政府出臺的相關文件,為以后的研究奠定強有力的基礎。
作者:劉利參 單位:河南大學商學院
參考文獻
[1]韓維芳.審計風險、審計師個人的經驗與審計質量[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7(3).
[2]張宏亮,文挺.審計質量替代指標有效性檢驗與篩選[J].審計研究,2016(4).
[3]鄭登津,閆天一.會計穩健性、審計質量和債務成本[J].審計研究,2016(2).
[4]劉啟亮,郭俊秀,湯雨顏.會計事務所組織形式、法律責任與審計質量—基于簽字審計師個體層面的研究[J].會計研究,2015(4).
- 上一篇:注冊會計師審計質量分析
- 下一篇:淺談企業內部審計風險防范
精品范文
4審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