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體育社團培養工匠精神實踐策略
時間:2022-09-08 09:31:38
導語:高校體育社團培養工匠精神實踐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近年來,我國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態度與品質,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當前正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關鍵時期,高校在人才培養計劃中引入工匠精神的內涵是時代所需。高校體育社團作為學生自治組織,在培育新時代大學生身體素質、思想品格、職業規劃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本文對工匠精神在高校體育社團建設中的價值意義、主要問題和實踐路徑等三個方面進行了探析,以期為新時代高校體育社團培育工匠精神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高校;體育社團;工匠精神;培育
自2016年中國政府官方首提“工匠精神”并獲得年度十大流行語以來,我國媒體不斷出現有關“中國制造”“中國創造”“中國精造”等與“工匠精神”息息相關內容報道。這些報到有利于營造全社會愛崗敬業、精益專注、不斷創新的良好氛圍,并將我國傳統“工匠精神”的內涵貫穿到社會主義建設之中。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其內涵可表述為創新、專注、精益、敬業;其內容包括愛崗敬業、遵守規則、精益求精、履行職責、改革創新。2020年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再度強調:“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迸嘤肮そ尘瘛笔切鲁B下產業轉型升級的內在要求,也是適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選擇。[1]黨和政府多次強調“工匠精神”,無疑將帶動中國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促進企業精益求精、提高質量,使認真、敬業、執著、創新成為更多人的職業追求。高校作為新時代培育“工匠精神”的前沿哨所,把好通往職業生涯的第一道關卡顯得尤為重要。高校必須緊緊圍繞“工匠精神”這個價值內涵與時代目標,擔負起培養新時代創新、敬業、奉獻人才的歷史使命,這也是我國高校職業教育實現中國特色、趕超世界水平的必由之路。高校體育社團是校園文化的承載者,也是高校教育的補給站,在高校體育社團中開展工匠精神培養工作,有利于工匠精神的傳播發揚,也有利于當前高校體育社團的建設發展,更有利于學生職業精神的塑造和專業素養的提升。高校體育社團作為在校學生感受校園中多元文化魅力的重要場合,同時也是培育新時代工匠精神的重要承載形式。因此,本研究以新時代工匠精神為切入點,深入思考高校體育社團建設如何高效引領學生實現工匠精神傳承成為意義重大的現實命題。
1高校體育社團培育“工匠精神”的價值
1.1培育學生的社會價值
工匠精神的社會價值在于工匠精神的產生與運用不能脫離實際生產而考量[2],也就是服務于社會生產生活,主要是為了提高生產的品質與質量,符合當前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過程的要求。想要工匠精神融入到高校體育社團之中來就需要在體育社團活動中培養學生們的意志品質,如不畏艱苦、刻苦訓練、勇往直前等品質,然后再運用到學習專業文化知識,思想政治、社會意識等方面的培養,從而形成獨立自主的社會人格,這是大學生在高校體育社團影響下的社會化過程。工匠精神要求人們創新、奉獻、專注、敬業,高校體育社團同樣要求學生積極在體育訓練習得這些品質,兩者都與高校培養大學生社會化的思路一致。因此,在高校體育社團活動中注重培養工匠精神,有利于大學生塑造健康的思想品格,通過身心交互的健康機制,培養大學生積極樂觀、堅毅強韌的人生態度和性格取向。同時,通過社團成員們之間的溝通協作,有利于培養大學生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樹立社會角色意識,從而更好地順應現代社會發展。
1.2培育學生的主體價值
以人為本,理論與實踐并行,注重學生專業素養和創新精神的培育,從而培養出高水平全面型人才,是當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新時代工匠精神注重創新敬業精神,具有天然的主體性特征。與之對應的高校體育社團同樣具有“自我管理”的組織主體優勢,高校體育社團是學生開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組織,學生能夠在體育社團完成“人的全面發展”要求,其高校體育社團完成“人的全面發展”涉及到自主發展、文化基礎、社會參與三個方面,自主發展能夠讓學生學會學習和學會健康生活;文化基礎能夠讓學生提高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社會參與能夠讓學生快速成長和責任擔當。這要求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基礎上,理解本專業的深刻內涵與價值意蘊,從而內化于心形成自身穩定的職業價值觀。高校體育社團以學生為主體活動對象,以培養創新專業人才為目標,以更多的自由空間來推動學生的個體成長。學生們在社團活動中可以明確自身的主體地位,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開展個人教育和情操修煉,充分調動學習熱情,助力潛能開發,提升綜合素質和職業技能水平,最終形成自身穩定的創新探索、愛崗敬業、專注精益的職業精神價值體系,即與時代相適應的工匠精神。
1.3培育學生的實踐價值
作為課堂教學的拓展延伸,高校體育社團舉辦的實踐活動是培養工匠精神的有效方式。工匠精神是在人類生產生活中所產生的,那么要想習得工匠精神就必須到實踐中去,高校體育社團自身組織體系的建設就能夠很好的發揮學生的實踐價值,重視體育社團骨干的培養與傳承,設置賽事協調專員、活動安全專員、對手分析專員、技戰術安排專員等專業崗位[3],不僅能夠發揮實踐價值還能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讓每一次比賽的勝利都成為團隊的責任與目標。這樣學生們可以在課堂之余,按照自身興趣取向策劃實踐活動的內容與形式,在團隊合作中鍛煉動手能力,學習專業技能,在實踐中培養愛崗敬業、吃苦耐勞的職業精神,感悟人生意義。工匠精神是一種需要在知識學習和技能運用的基礎上習得的具有實踐性質的觀念意識。學校體育社團以豐富多元的社團活動,開闊了學生們的教育途徑,以更為靈活的實踐鍛煉為課堂教學作補充,為踐行工匠精神提供了更多選擇。而社團的開放包容性,吸引了不同學院、不同年級的學生,使得社團建設本身也是群策群力發揚創新精神的絕佳機會。因此,高校體育社團建設與工匠精神融合發展,對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2高校體育社團培養工匠精神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2.1培養工匠精神意識淡薄
目前,我國對于教育的傳統印象中,儒家思想是禁錮人們的創新意識,不講究實踐帶來的益處,只講究思想教育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工具,加之我國延續千年的中央集權制度,對我們的傳統觀念都有較大的影響,這些都影響著“工匠精神”的發揚光大。教育觀念上,“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消極教育觀念貫穿在職業教育體系之中,沒有以實踐技術的掌握作為評判標準,沒有合理安排實踐課程,還是和普通教育一樣安排過多的理論課程,只能以成績來評判能力的高低。功利觀念上,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物質發達程度快速提升,權利和金錢比任何一個時期都顯得更為重要,沒有錢意味著生存都可能困難,物質蒙蔽雙眼使價值觀扭曲,這樣的情況下很少有人愿意成為無私奉獻的工匠,再加上我國教育資源有限無法重拾實踐教育,造成輕視勞動教育致使學生養成為書本化的好逸惡勞、紙上談兵的思想泛濫,厚植“工匠精神”養成的社會土壤逐漸地腐蝕殆盡。在高校中學習成績是被老師和學生更為重視的[4],而體育社團更多只是學生課余之外的興趣選擇,常常會忽略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合。培養意識淡薄,重視程度不夠,最終導致高校體育社團中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開展效果不佳。其原因在于,一方面,高校對學業成績的重視,在工匠精神培育工作方面關注度不夠,精神和物質的支撐不足,導致高校體育社團對精益求精、創新專注的職業精神培育工作的相關認識和主動性缺失。另一方面,學生自身主觀能動性不足,缺乏價值引導,存在部分同學對工匠精神的概念內涵理解不透徹,職業教育、道德教育、精神教育等方面的自主培養意識匱乏的情況。
2.2培養工匠精神路徑單一
資本主義國家內由于階層的流動性較小,為了真正能夠讓工薪階層強大起來,他們注重職業教育的發展,注重“工匠精神”的培養以及資本主義國家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層面構建了一套實踐代替理論的高效培養過程,為“藍領”工人的實踐活動提供薪資保障,為學生到工人再到大師的職業生涯提供一條與之匹配的“進階體系”,將腦力活動與體力活動者的基本薪資水平齊平,摒棄普通白領與普通藍領不對等的社會待遇,可以說高薪資促進了職業教育中的“工匠精神”的形成和培養。但在我國,就高校培養工匠精神的途徑而言,思政教育和專業教學課堂是目前培育模式的主要媒介。在課堂上,老師對于工匠精神的傳授主要是通過口頭理論描述,而同學們的主要目的則是應付考試。因此在工匠精神的培育過程中,缺乏正確的學習動機和在實踐中學習的機會,導致學生難以真正把握工匠精神創新、專注、敬業、奉獻的精神價值內核。在高校體育社團中,社團活動缺乏延續性、持久性以及增量性,無法培養學生對于持之以恒的理解以及迎難而上的決心,自然無法勝任培養“工匠精神”的路徑,其余路徑中高校對于“工匠精神”教育相關的講座、實訓、實習開展較少,導致高校體育社團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實踐路徑單一。
2.3培養工匠精神的機制與制度不健全
德國、日本通過“法律、標準、質量認證”三位一體的質量管理體系來嚴格規定產品的質量水平,對質量的嚴密監管讓其匠人恪守職業操守,形成“工匠精神”。改革開放后的四十年是中國急速奔跑的大步前進時期,我國從供應短缺到產能過剩,制度與機制不能快速適應社會發展,早期政府部門囿于執政水平不高,不敢及時出臺政策,怕延緩經濟發展速度,受國家政策遲來的影響,制度上的缺失造就了“工匠精神”的弱化。完善的教育體系和管理機制是工匠精神培養的有效方式,也是高校體育社團自身健康發展的優化措施。通過思政教育和專業實踐教學,工匠精神的培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培養工匠精神仍然存在著機制不健全、全面落實工匠精神教育理念難以達成的問題,導致高水平“藍領”人才的培養過程缺乏高效性。高校體育社團方面具體體現在缺乏工匠精神教育內容的導入,資金、場地等保障機制的基礎保障不足,獎助學金和師生獎懲的激勵機制的待優化,評價和監督機制的待完善等。
2.4培養工匠精神氣氛不濃厚
高校學生體育社團的建設中,缺乏培養工匠精神的氛圍營造。一是社會的逐利風氣盛行折射到學校中,成為敬業誠信的文化氛圍缺失,以及學生普遍對于工匠的職業認同感不強,認為工廠中的工人不如在辦公室工作的人;二是學生過度追求娛樂明星,導致“娛樂至上,正統精神受到調侃”,學生對敬業精神、奉獻精神、吃苦耐勞精神的認識不足;三是,校企聯合不夠緊密,無法為職業教育中的學生提供實訓、實習以及參觀的場所,沒有建立職業教育中最能夠傳承精神的“師徒制”學習方式,更無法為在校的學生宣傳企業中的工匠精神,學生還只能通過一些體育活動來培育吃苦耐勞,精益求精的工匠品質。四是學校體育社團缺乏利用新媒體工具傳播工匠精神的意識,宣傳工匠精神的輿論引導氛圍不濃厚。這些氛圍因素使得體育社團建設中工匠精神內化于心的培育工作難以獲得實效。
3高校體育社團培養工匠精神的實踐策略
3.1價值引領
工匠精神作為一種價值引領,在人們的勞動實踐活動中起規范調節作用。將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教育體系,是時代的選擇,也是高校進行人才培養的必然走向。高校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建立在文化素質和綜合能力的基礎之上。除去通過教育改革在課堂上傳播工匠精神的途徑之外,高校還應當利用學生體育社團的集體作用和實踐優勢,明確體育社團建設思路,發揮社團天然的號召力和凝聚力,以學生為主體,開展一系列趣味性與教育性兼顧的社團活動,將創新、奉獻、專注、敬業等精神作為主流價值引領的社團活動。首先,高校學生體育社團應當正確理解工匠精神的文化內涵,才可能指引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準確把握工匠精神。其次,社團組織應當發揮創新精神,打破陳舊的社團模式,結合學生興趣與體育項目的特點舉辦各種豐富多彩的“工匠精神”主題活動,幫助學生培養職業傳承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最后,體育競賽、專業講座會議、體育技能交流、新媒體平臺傳播等途徑也可以幫助高校學生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加以把握。將工匠精神與體育社團建設相結合,理論聯系實踐,引領學生塑造思想道德品格,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諧發展,最終實現工匠精神在高校人才培育系統中的價值引領。
3.2制度安排
高校體育社團是學生自治的組織,建立健全管理與監督機制對保障高校體育社團學生創新精神的潛能開發具有重要意義。雖然社團通常是由學生自主安排管理,但它同樣受制于學校的制度語境。體育社團應該根據高校的辦學宗旨,制定與工匠精神培養相適應的管理制度,激勵學生培育自覺創新意識,增強社團工匠精神學習氛圍。首先,高校體育社團應當注重引導監督制度的確立,明確學校的引導監督作用,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立德樹人”、堅持正確辦學方向的職業教育工作部署,確立培養工匠精神的方針地位,以精益求精、創新專注的人才培養為社團目標,為社團的前景和發展做出長遠的規劃。其次,體育社團需要完善專業教師指導制度,建立指導教師責任制,一名教師負責一個社團,不同工匠精神主題活動邀請相關專業的其他指導老師聯合指導,發揮現有專業教師的精神引領作用。再次,體育社團應當推進社團保障制度,積極吸引外援支持,專注社團建設,從經費贊助、收取團費、社團活動、文化交流等方面出發,保障體育社團在豐富的物質基礎和文化背景下更好更快發展。最后,體育社團可以嘗試將企業管理制度引入社團活動中,為學生提供提前適應職場生活的環境,提高學生對職業的認識程度和對專業技能的理解程度。
3.3榜樣示范
當代大學生對于大國工匠的時代缺乏感性認知,對于單純的說教接受效果不佳。相比之下,優秀榜樣對學生的引導作用可能更容易激發他們的實踐動機。高校體育社團可以通過真人真事的榜樣案例分享更為生動地傳達工匠精神,例如體育健兒們精益求精的精神展現,或是周圍榜樣的實例示范。體育社團還可以通過在校內的體育展示區,將奧運健兒和先進榜樣的生活經歷通過壁畫、展示板、影像等方式陳列,讓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工匠精神的文化洗禮。體育社團建設中榜樣故事化的直觀呈現,是課堂之外更為靈活的工匠精神培養途徑。在先進榜樣評選時,為了使先進榜樣人物切實發揮榜樣示范作用以推動工匠精神的培育與弘揚,應當選擇具有典型性和可模仿性的職業人物故事。與此同時,體育社團還可以定期開辦榜樣人物交流會,讓榜樣人物現場與學生進行思想碰撞,進一步推動示范作用的落實。
3.4文化構造
在高校體育社團建設中,社團組織者和成員都應當發揮創新精神構建工匠精神的社團文化環境。第一,充分發揮社團功能,展開以弘揚和傳播工匠精神為主要目標的活動,在活動場所懸掛工匠精神相關的宣傳海報,形成工匠精神的社團文化氛圍。第二,學生社團聯合會和團委聯合助推。工匠精神是基于實踐形成的精神素養,學生社團聯合會和團委應當聯合起來,為培育工匠精神提供更多途徑和實踐機會,將職業文化提早帶入到學生視野中,有利于學生職業觀念的有效形成。第三,高校應當具有全局觀念。充分強調社團的教育價值,從資金資助、人員配置到設備場地維護等方面,做好社團發展的整體規劃,構建起適應工匠精神發揚的體育文化背景。在具體措施的開展中,社團可以舉辦體育文化活動和專業技能大賽,圍繞工匠精神,使學生在具體項目的參與實踐中提高體育素質,領悟工匠精神的內涵。此外,體育社團還可以加強就業指導,與其他職業相關社團聯合起來,為同學們的職業規劃出謀劃策。社團活動與專業知識技能的巧妙融合,可以讓學生在趣味中體會創新精神,滿足求知欲望。社團通過活動的舉辦,引導同學們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學習工匠精神,為學生日后以積極進取的態度投入工作奠定基礎。
3.5高位推動
培育工匠精神工作是一項重大的教育工程,也是一個艱難的時代任務。高校領導要高度重視和關注,將工匠精神的培育作為目前重要的教育任務來抓,通過高位推動來促進落實,是當前高校教育攻堅的重要任務和目標??倳浐涂偫砭趪覍用鎸τ诠そ尘襁M行了重點強調。對于高校而言,自上而下進行工匠精神地強化培育,首先需要校內領導親自過問,推出相關政策保障老師和在校學生對工匠精神的重視程度,高位推動促進工匠精神培育工作一層一層落實。高校領導需要強化管理,把工作任務細化明確,責任落實到具體職位和個人,為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提供有力的基礎保障;開展工匠精神培育推進會議,通過會議向老師和高校學生傳達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相關指示和目標任務;充分認識體育社團是工匠精神培養的重要力量,定期開展巡視活動,對高校體育社團建設進行現場考察,為社團之間搭建橋梁,創造互相交流學習經驗的機會,進而推動大學生思想素質水平的提高。高校領導的高度重視和狠抓落實,有望將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帶向新高潮,帶來更為全面和具有實效性的培育成就。
4結語
目前,在高校學生體育社團建設中進行工匠精神培育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因此,今后無論在教育實踐還是學術研究中,各界都應當加強對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重視程度。高校管轄下的體育社團應該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價值,創新社團管理思路,建立健全工匠精神培養機制,在社團實踐活動中加強對工匠精神培育的深入滲透,爭取為社會輸送更多更優秀的精益求精、創新專注、敬業奉獻的高水平全面型人才。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人才需求,是教育深化改革的摸索探求,也是學生實現個人全面發展的必然追求。
參考文獻:
[1]何偉,李麗.新常態下職業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7,38(04):24-29.
[2]張達文.工匠精神的哲學意蘊和當代價值[J].文化學刊,2019(07):26-28.
[3]武超,何育民.“立德樹人”背景下體育社團的育人價值內涵、困境與策略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0,28(10):40-42.
[4]李云飛.職業教育中“工匠精神”的缺失、回歸與重塑[J].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17,16(03):34-38.
作者:謝哲 于易 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湖南工業大學體育學院
- 上一篇:工匠精神和中等職業學校德育的關系
- 下一篇:工匠精神融入高職旅游人才培養路徑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