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林場可持續經營模式研究

時間:2022-08-27 08:41:34

導語:國有林場可持續經營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有林場可持續經營模式研究

[摘要]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是促進地區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森林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健康水平,是地區生態安全的主體和基礎,是社會、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國有林場作為保護和培育森林資源的基層單位,如何實現國有林場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經營發展,協調森林經濟發展和森林生態系統保護的關系是當前的主要任務。本文就國有林場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模式展開探究,客觀闡述其作用所在,就其中的問題提出有效改善措施,以期推動我國國有林場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國有林場;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

國有林場作為陸地生態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加強森林資源保護是實現其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舉措,在新時期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和重視。國有林場作為森林生態保護重點單位,除了要維護生態系統安全穩定外,還需帶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要改善傳統國有林場經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積極探索國有林場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是關鍵,有助于增加森林資源,確保森林資源永續利用,為社會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提升林場經營管理水平,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加強對國有林場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模式的探究,是現代林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對于推進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協同前進具有重要作用。

1國有林場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的作用

1.1帶來較高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背景下,我國建設天然林保護工程,推行退耕還林,擴大森林覆蓋面積,改善生態環境,對現代林業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我國大部分省市都建設有國有林場,國有林場擁有大面積的森林資源,森林資源又分為生態林和商品林兩大類,培育和保護生態林可為社會發展提供重要的森林生態系統,具有較高的社會效益。在國有林場建設中,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能提升森林資源總量,促進商品用材林的生產和經營,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大量的木材資源和其他林產品,助推國民經濟持續增長。此外,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可不斷加大國有林場森林資源經營的投資力度,提升回報率,進行集約化經營,可實現高產高效的經營效果,呈現良好發展前景[1]。1.2凈化美化環境,形成良性循環。國有林場的經營發展,除可創造經濟效益外,其優質的森林資源、優美的環境,對于生態環境保護同樣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國有林場的森林面積不斷擴大,呈現良好的發展前景,對國有林場森林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和利用,實施集約化經營管理,可實現森林資源持續經營,有助于實現森林覆蓋面積和林木蓄積量的雙向增長。經過長期建設和發展,林木蓄積量不斷提升,森林資源也就會越來越多,國有林場的經營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也將會進入良性循環階段。

2國有林場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存在的問題

2.1林木結構不合理。通過調查了解到,盡管當前我國國有林場總體的規模不斷擴大,森林資源總量直線增長,但仍存在單個林場規模小、分布散、位置偏遠、經營項目單一等問題,尤其是很多小規模的林場缺乏多樣化的樹種。南方的林場盡管數量多,但整體規模偏小,樹種單一,以針葉林居多,闊葉林、竹林和經濟林的面積較小。不難看出,當前我國國有林場的林木結構十分不合理,嚴重制約著國有林場的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由于樹種培育和利用關系不協調,未能對林木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和利用,導致生產和銷售之間的矛盾沖突加劇[2]。林場單一的樹種無法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尤其是不同行業領域的不同類型需求,如何滿足市場多層次需求,迫切地需要對現有國有林場林木結構進行優化。2.2經營費用負擔重,資金投入力度不足。國有林場由于既要經營創收又要承擔生態保護的社會責任,同時負擔內退人員和退休人員相關的勞動費用,所以其經營管理費用居高不下,若經營不善很容易產生較大的虧損。林業經營投入力度不夠,利益分配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林場建設和發展成本,減少了投資者收益,嚴重影響了其投資國有林場的積極性,不利于國有林場的可持續經營和發展[3]。

3國有林場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的有效措施

3.1轉變經營理念,合理規劃建設。要推動國有林場可持續發展,關鍵是要轉變經營理念,突出可持續經營核心原則,立足實際合理規劃建設。不同區域的立地條件和氣候條件差異顯著,需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根據林木自然生長規律,適地適樹,科學興林,制訂切實可行的國有林場經營方案,在推動經濟持續發展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4]。為確保森林資源永續利用,滿足生態保護需要,應對現有的國有林場森林資源結構進行優化,因地制宜,合理配置林木資源,提升林場經營水平。充分利用林地資源,合理規劃,合理配置針葉林、闊葉林和混交林,編制合理的國有林場森林經營方案,推動國有林場可持續經營和發展。3.2分類經營,充分發揮森林生態綜合功能。國有林場的森林資源主要包括商品林和生態林兩大類,結合不同森林類型的經營規律分別選擇不同的經營方法,在推動林場發展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生態林的經營應注重培育和管護,提高生態功能等級。商品林的經營,主要應結合市場發展需求,因地制宜,針對性地提供林木產品,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強化森林的綜合功能,調節生態平衡,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3.2.1改培天然次生林,提高生態功能等級。改培次生林,主要是解決天然次生林林分質量差、林生長速度緩慢、蓄積量低以及林地資源開發利用率偏低等問題,通過對天然次生林進行撫育更新、加種優良適生樹種等,推行與自然環境更加相近的經營模式,打造復層異齡混交林,剔除原有林場中生長緩慢的樹木,發揮林場的生態功能[5]。3.2.2依據因地制宜、適地種樹的原則,在立地條件和氣候適宜的林地培育主林層高度在29m以上、直徑為50m的大徑級樹木。通過對優勢樹種自然生長規律和生物學特性的充分把握,多次進行撫育間伐,逐漸降低林分密度,提高林木的徑級和高度,增加單位林地的林木蓄積量,提升林場林分質量,增強森林的生態效能,促進林場林種多樣性,以形成立體的森林資源結構。3.2.3運用現代林業技術,培育后備資源。加強后備資源的科學培育,主要是立足實際,尋求合理有效的措施進行處理,以有效改善南方國有林場森林資源匱乏的問題。應根據森林生物特性和自然規律,選擇適應性較強的優良針葉或闊葉樹種,通過采用品種選優、推行優質容器苗等技術措施,實現對造林環節的科學有效控制,以顯著提升造林成效,培育充足的后備資源,增強國有林場生命力,為國有林場森林可持續經營提供動力。如在容器苗運輸期間,需要通過專人運輸實現,確保運輸各個環節符合培育要求,實現規范化發展;栽培期間,培土撤桶栽植,以顯著提升造林成活率,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3.2.4建立森林動態監測系統。借助現代化技術建立森林動態監測系統,以及時發現森林培育期間出現的問題,實時監控森林生長態勢,以便于尋求合理措施予以解決。要避免資源浪費,可以選擇森林撫育地塊進行檢測,實現對地理信息系統數據的分析和處理,為總結森林生長規律,提升森林生態效益提供依據。需要注意的是,國有林場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經營,應明確森林經營目標,在相應的森林經營理論指導下開展工作,以便于推動國有林場建設和發展。

4結語

國有林場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經營,應立足實際,總結自然生長規律,改善傳統經營模式,因地制宜地種植林木,在擴大森林資源面積的同時,分類經營,科學規劃,提升林業經營水平,推動國有林場建設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柳軍,熊琳娜.廣東省國有林場森林健康可持續經營模式探討[J].中國林業經濟,2017(3):52-53.

[2]張繼東.國有林場森林可持續經營模式初探[J].現代園藝,2017(2):219.

[3]田瑞松.國有林場森林健康可持續經營模式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7(1):167.

[4]施建強.國有林場資源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經營模式探討[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6(12):145.

[5]劉紅梅.國有林場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經營模式探討[J].中國農業信息,2014(7):246.

作者:黃永忠 單位:肇慶市國有林業總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