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新型集體化經營模式論文

時間:2022-06-01 02:37:08

導語:農業新型集體化經營模式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新型集體化經營模式論文

一、主要背景

2009年,錦溪鎮成立了20個農地股份合作社,入股土地1.5萬余畝,占全鎮糧田面積的99%。通過土地有償流轉,組建了127個專業大戶,戶均經營面積111.4畝。專業大戶一定程度上破解了農戶規模較小、土地細碎、經營分散,甚至部分農地無人耕種等問題,提升了土地集約化和農業機械化程度,提高了土地產出效益,增加了農民收入。但是,也逐漸出現了一些問題:一是經營管理不夠完善,土地轉租帶來隱憂。一些專業大戶為了省事省心,將原本應由自己經營種植的土地轉包給外地農戶,進行西瓜、白菜等經濟作物的種植,變相減少了全鎮糧食種植面積。二是規?;洜I程度不高,影響了專業大戶的市場收益。專業大戶的規模化經營程度有限,大多對市場風險的預測能力不足,缺乏相對穩定的供銷渠道,且在價格談判過程中不占優勢,因而影響了土地經營收益。三是基礎設施缺乏統一規劃,違章搭建現象普遍存在。不同的專業大戶經營的土地相對分割,不利于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統一改造;部分專業大戶在田間地頭任意進行蔬菜棚、果棚等違章搭建,影響了田容田貌的整齊美觀。四是發包價格相對固定,流轉收益“含金量”不足。在承包期內,發包價格是固定的,而國家對農民種糧的政策性補貼和糧食價格卻逐年上漲,這對于把土地經營權流轉出去的農戶來說,拿到手的流轉收益“含金量”不足。

二、主要做法

在前期農地流轉承包即將到期之際,錦溪鎮積極引導農民在農地股份合作社基礎上,組建成立鎮農地股份合作聯社,并以先行到期的長云、袁甸、孟子浜三個行政村為試點,改變過去大農戶家庭承包方式,實行農業新型集體化經營模式。2014年,錦溪鎮已全面推行合作化經營新模式。集聚生產要素,探索“合作經營”新路徑。在實行最嚴格基本農田保護措施的基礎上,依托萬畝生態良田建設,進一步優化配置資金、技術、勞動力、土地等農村生產要素,促進綠色生態高效農業發展。通過資源整合、品牌打造、人才培養、農機支撐、制度完善等,建立健全責、權、利統分結合的經營機制,從而調動了全體入股農戶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理順管理框架,構建“農地管理”新體系。成立鎮農地股份合作聯社,負責全鎮萬畝生態良田的規劃建設,組織制訂合作社運作的制度方案,統一安排農業生產活動涉及的資金、技術、機械、勞動力等。強化各村農地股份合作社的組織管理,在明確經營主體的基礎上,民主協商產生社長、機械員、水管員等,以200~300畝為單位,推舉隊長2~3名,采用網格化管理形式,組織入股農戶開展農業生產和田間管理。注重效益提升,實施“產業主導”新方法。以水稻、三麥、油菜等糧食主導品種增產為重點,著重抓好“三個集中”,即農田建設集中規劃,圍繞鎮萬畝生態良田建設,統一規劃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技服務集中支持,配備專業技術人員,實行統一供種、統一用肥、統一防病治蟲、統一田間管理、統一結算;農業生產集中管理,由鎮農地股份合作聯社統一對村農地股份合作社進行生產成本、運行支出、政策資金補貼及生產效益的結算管理。改善日常管理,建立“包工定產”新機制。按照農地股份合作聯社制訂的組織實施方案,實行“包工定產”新機制,改善生產管理,激發勞動熱情。根據水稻、小麥等種植品種的不同,每畝核定不同的工時,促進節本增效。同時,固定地段,實行超產獎勵、缺產賠償的生產責任制,利于增產增效。5.夯實基層基礎,培育“能農能商”新農民。建立統一的培訓交流體系,大力培養農業技術、經營人才,積極鼓勵近年來參加各類理論知識教育和專業技能操作培訓的“特長農戶”進入包工定產隊伍。在農業種養技術、農業經營與管理等方面,切實加強對村干部特別是農村青年、進村大學生的教育培訓,提升他們運用現代經營理念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能力。

三、主要成效

農業新型集體化經營模式的實施,有效提升了農業集約化、生態化、產業化水平,提振了廣大農戶投身農業現代化的信心和決心,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拓展了富民強村渠道。一是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益。實施農業新型集體化經營模式,進一步穩定了糧食生產,增強了農業生產經營抗風險能力,促進了農業增效。以2014年稻麥兩季種植為例,各農地股份合作社都超額完成了包工定產任務,全鎮11594.8畝種植面積實現農業凈收入2616.2萬元。二是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實力。實施農業新型集體化經營模式,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源頭活水。通過加大配置量化村級集體資產力度,完善集體資產量化細則,量化集體資產3億元。同時,通過實施第二鄰里中心、動遷小區商業配套等設施建設,豐富了強村公司的發展載體,促進了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增強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造血功能。三是提高了群眾收入水平。實施農業新型集體化經營模式,化解了土地轉包產生的收益分配矛盾,讓更多普通農戶攜土地入股合作聯社,共享了土地流轉的紅利,同時為部分農村“5060”人員、就業需求迫切人員創造了就業平臺。2014年土地流轉收益每畝達1456元,比2012年增加725元。增強了農村組織活力。一是搭建了人才培養平臺。實施農業新型集體化經營模式,為廣大農村青年、特別是進村大學生提供了參與農業學習、實踐和鍛煉的舞臺,也為解決“誰來種地”問題打下了堅實基礎。二是搭建了干群交流平臺。實施農業新型集體化經營模式,構建了村干部參與統籌協調、涉農部門參與服務協作、廣大農戶參與生產經營的運營體系,進一步提升了農村基層干部的親和力、公信力和影響力,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三是搭建了群眾參與平臺。實施農業新型集體化經營模式,為農村群眾特別是農村老黨員、老干部提供了參與農村生產建設的渠道,讓他們積極為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文明新風培育、基層維穩等工作建言獻策。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一是美化了田容田貌。依托萬畝生態良田建設,深入實施了“退漁還田”、基本農田改造等工程,有效治理了田間亂搭亂建,美化了田容田貌。二是凈化了農村水環境。挖掘特色資源“退潭還水”,對棋盤蕩等廢棄磚瓦窯廠逐步實施了復墾,充分發揮了稻田作為人工濕地的蓄水、凈水功能,促進了生態修復、水質凈化。三是優化了村莊環境。堅持建管并重,強化了農村道路、水利、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了村莊環境長效管理機制,提升了美麗鎮村建設水平。

四、今后打算

錦溪鎮農業新型集體化經營模式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困難,主要是基礎設施依然不足,農業人才相對缺乏,農機配套能力不強,曬場問題亟待解決等。下一步,將重點在以下四個方面下功夫:進一步完善農田水利設施。結合城鄉發展一體化,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全面完成高標準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特別是建立健全農田水利投資和農田水利項目建設管理的長效機制,加快推進農業園區規劃建設,著力招引、打造一批優質農業項目。進一步強化農業機械投入。提高對農業機械添置的補貼標準,增加農機特別是大型農機的維修保養資金。添置一批烘軋一體化機械設備,切實解決農民“曬糧難”問題。扶持組建若干家農機合作社,提供便捷的農機作業服務。進一步健全銷售服務體系。放大錦溪牌大米等農副產品的品牌效應,堅持種、產、銷相結合,借助電子商務等方式,不斷完善銷售服務,延伸產業鏈條,促進市場與農場的有效對接,提高農業產出效益,讓更多群眾享用到本地的優質農副產品。進一步加強農業人才培養。堅持以政策、環境方面的創新突破,鼓勵和吸引農村各類優秀人才投入現代農業建設,從事規?;募Z食、蔬菜、花卉、林果、畜禽、水產養殖等農業生產,加快構建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隊伍。

作者:程文榮單位:中共江蘇省昆山市錦溪鎮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