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績效評價市場營銷論文

時間:2022-04-08 08:43:00

導語:企業績效評價市場營銷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績效評價市場營銷論文

1前言

企業績效評價是指運用數量統計和運籌學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標體系,依據統一的評價標準,按照一定的程序,通過定量、定性分析,對企業在一定的經營期間內的經營效益和經營者的業績,做出客觀、公正和標準的綜合評價,真實反映該企業的現實狀況,預測企業未來發展前景的一門科學。評價的內容主要包括企業的盈利能力、資產運營水平、償還債務的能力和后續發展能力等方面。

企業績效評價在西方國家已出現多年作為一種有效的企業監管制度已成為市場經濟國家監督和約束企業的重要手段。它通過定期或不定期地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評估,以事實為依據,發現企業經營管理中的薄弱環節,提出改進措施和目標,使企業得以長足進步。

長期以來,成本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企業的成功,評價一個企業的業績情況主要是通過財務指標比較其與競爭對手間的獲利能力及市場占有率。但是在強調專業分工、快速定制化產品以及經濟全球化的年代,企業間的競爭重點已逐漸轉變為各自供應鏈體系的效能之爭,即看誰能以最快的速度、最低廉的成本將定制化的產品送交顧客手上,企業為在競爭中求生存,就必須從僅以成本為中心轉變為以多樣化的顧客為中心。

全新的企業供應鏈管理理論要求各個企業必須重新設計業績評價體系,進一步探索企業持續發展的能力,以跟上時代的腳步。

2傳統的企業績效評價存在的缺陷

(1)傳統的企業績效評價側重于單一企業或單個職能部門的評價,不注重供應鏈整體績效的衡量。

以前,企業一般將組織中的各個部門視為獨立的個體,并為每個獨立的個體設定目標與績效評估衡量標準。各部門領導人只重視改善自己負責的部門的績效,以確保其目標的達成,而很少關心其部門目標的達成會不會對其他部門或是供應鏈中其他成員造成影響。

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正逐步轉為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快速反應的供應鏈體系主導企業未來命運。因而,可行的企業績效評價應是對于整個供應鏈管理優劣的現實評價。

(2)傳統的企業績效評價指標數據往往來源于財務評價的結果,在時間上略為滯后,不能反映供應鏈動態運營情況,及投資報酬率、經營收入、每股贏余等情況,因此不能反映企業持續發展力和創新能力等。導致企業只注重短期利益,而損害企業長遠發展潛力。

(3)傳統的企業績效評價往往側重于對事件結果的事后評價,不能對供應鏈的業務流程進行實時評價分析,這使得企業不能及時地發現經營過程的偏差,當發現問題時已成為事實,并造成損失和危害,已經難以補償。

(4)傳統的企業績效評價注重企業內部評估,不重視企業與外部的聯系。

3以供應鏈管理理論為依托的企業績效評價

企業競爭環境的變化迫切要求企業更新現行的經營管理理念,從供應鏈的整體角度出發加強對企業內部和外部各個經營環節的管理,并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績效評價體系。供應鏈是通過前饋的信息流和反饋的物料流和信息流將供應商、制造商、零售商及用戶聯系起來的一個整體的管理模式。因此以供應鏈管理理論為依托的企業績效評價體系應能恰當反映供應鏈整體運營狀況以及上下節點企業之間的運營關系,應提出一些方法來測定整個供應鏈是否有能力適應競爭環境的變化,是否有能力滿足市場顧客的需求。

3.1以供應鏈管理理論為依托的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⑴對關鍵績效評價指標進行重點分析。

⑵應重視對供應鏈業務流程的動態評價,而不僅僅是對靜態經營結果的考核衡量。

⑶評價指標應能反映整個供應鏈的運營情況,而不是僅僅反映單個節點企業的運營情況。

⑷要能反映供應鏈各節點部門之間的關系,注重相互間的利益相關性。

⑸定性衡量和定量衡量相結合,內部評價和外部評價相結合,并注意相互間的協調。

⑹重視對企業長期利益和長遠發展潛力的評價。

3.2以供應鏈管理理論為依托的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基于上述評價原則,在以供應鏈管理理論為依托的企業績效評價時應綜合考慮:企業供應鏈業務流程、供應鏈中上下各節點間的關系、供應鏈經濟效益、供應鏈創新與學習能力四個方面,并分別為每個方面設定對應的評價指標(如表1)。另外,企業績效的評價和指標設定應根據具體的發展遠景和戰略進行,因而不同的企業供應鏈其評價側重點和具體評價指標可以不同。

⑴對企業供應鏈業務流程的評價

①產銷率指標。產銷率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已銷售出去的產品和已生產的產品數量的比值。企業供應鏈產銷率是指一定時期內供應鏈各節點已銷售出去的產品和已生產的產品數量的比值。即:

產銷率=

該指標可反映供應鏈各節點在一定時期內的產銷經營狀況、供應鏈資源包括人、財、物、信息等有效利用程度、供應鏈庫存水平。該指標值越接近1,說明供應鏈節點的資源利用程度和成品庫存越小。

②產需率指標。產需率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供應鏈各節點已生產的產品數或提供的服務與其下游節點或用戶對該產品或服務的需求量的比值,即:

產需率=

該指標反映供應鏈各節點間的供需關系。產需率越接近1,說明上下游節點間的供需關系協調,準時交貨率高,反之則說明上下游節點間的準時供應率低或供應鏈綜合管理水平較低。

③產品生產或服務循環期指標。供應鏈產品生產或服務循環期是指供應鏈各節點產品生產或服務的生產間隔時間。該指標可反映各節點對其下游節點需求的響應程度。循環期越短,說明該節點對其下游節點的快速響應性越好。在實際評價中,我們可以以各節點的循環期總值或循環期最長的節點指標值作為整個供應鏈的產品生產或服務循環期。

④供應鏈總運營成本指標。供應鏈總運營成本包括以下幾項:

(a)供應鏈信息系統成本。供應鏈信息系統成本的開發與維護費及EDI、因特網的建設和使用費等通訊費用。

(b)供應鏈總庫存費用。包括各節點企業在制品庫存和成品庫存費用,各節點之間運輸儲存費用。

(c)各節點企業外部運輸費用。等于供應鏈的所有節點企業之間運輸費用之和。

2對供應鏈上下節點間關系的評價

①準時交貨率指標。準時交貨率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供應鏈各節點準時交貨或服務次數占其總交貨次數的百分比。準時交貨率低,說明其協作配套的生產服務能力達不到要求,或對生產服務過程的組織管理能力跟不上供應鏈運行要求,反之,則說明供應鏈的生產服務能力強,生產管理水平高。

②成本利潤率指標。成本利潤率是指供應鏈各節點單位產品服務凈利潤占單位產品服務總成本的百分比。產品服務成本利潤率越高,說明供應鏈的盈利能力越強,企業的綜合管理水平越高。

③產品質量合格率指標。產品質量合格率是指供應鏈各節點提供的質量合格的產品服務數量占產品服務總產量的百分比,它反映供應鏈節點提供貨物的質量水平。

④售后服務質量指標。售后服務質量指標定性地評價供應鏈各節點在銷售產品或提供服務后,對產品進行跟蹤服務的質量。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下,售后服務成為競爭對手間非價格競爭、留住客戶、挖掘客戶潛在需求的主要手段。售后服務質量評價指標主要有:客戶售后服務響應時間,一定時期內客戶訪問次數、產品服務返修率、客戶抱怨投訴次數等。

3供應鏈經濟效益評價

供應鏈經濟效益評價可采用傳統關鍵性的財務評價指標,如:銷售利潤率、可比產品成本降低率、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總產值增長率、利潤增長率等,各指標的含義均很明顯,應用也很廣泛,這里就不重復介紹。需要說明的是,對企業經濟效益的評價應從收益性、安全性、流動性、成長性四個方面全面衡量;另外應從企業的遠景目標和發展戰略出發選取關鍵性的財務評價指標,并注意與其他層次評價指標間的相容性,避免相互間的冗余、沖突。

4供應鏈創新與學習能力評價

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全球性經濟環境中,對企業供應鏈創新與學習能力的評價顯得越來越重要,以往的績效評價中很少注意這一方面。供應鏈創新與學習能力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具體表現之一,亦是企業長盛不衰、長足進步的根本保證。

①智力資本比率指標。智力資本比率是指企業供應鏈總資產中無形資產和人力資源價值所占的比重。智力資本比率指標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業是否重視智力資本以及智力資本對其生產經營活動的作用大小,在一定程度上是企業在新經濟條件下能否適應市場,在競爭中求得生存、發展的能力體現。

②新產品服務收入比率指標。新產品服務收入比率是指企業供應鏈在一定時期內由于提供新型產品或服務所獲得的收入占總收入的百分比。該指標反映的是企業的產品服務研發能力和對新產品服務的綜合營銷能力,新產品服務收入比率指標值越大,說明企業供應鏈的新產品服務設計、開發能力越強,對新產品服務的綜合營銷能力越強。

*③雇員建議增長率指標。雇員建議增長率是指一定時期內企業供應鏈雇員向公司提交的合理化建議數量與上一評價期相比的增長率。該指標值越高,說明企業內民主管理意識高、員工的參與意識強。從一定程度而言,雇員建議增長率指標也是企業供應鏈管理活力強弱的具體體現之一。

確定了績效評價指標后,可選擇一定的評價方法對本企業供應鏈的經營管理績效進行定量評價,首先確定各層次指標的相對重要性權重,再運用一定的方法得到一個反映企業供應鏈整體績效的綜合指標值。

4結論

由于傳統評價方法存在的種種缺陷,使得它已不能滿足新經濟環境下對企業評價的要求,建立以供應鏈管理理論為依托的企業績效評價顯得越來越重要。通過對企業財務、業務流程、上下游關系等方面的評價,真實的反映企業的實際運營情況,從而找到企業經營管理中的薄弱環節,提出有效的改進措施,使企業不斷完善和發展,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