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論文
時間:2022-10-14 09:46:00
導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高校校園摘要高校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陣地。建設和諧校園,必須有和諧文化為支撐。校園價值現是高校校園文化的掇心和基礎,大學精神與校田價值現互為表里。社會政治發展對高校校田文化建設提供方向要求,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應成為校園價值觀的靈魂。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價值觀;大學精神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總書記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干部進修班上作了重要講話,在談到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時強調:“要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秉h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薄扒袑嵃焉鐣髁x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追求。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主動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备咝P@文化作為我國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師和學生的政治觀和價值觀如何,影響著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能否實現。目前,高校校園中客觀地存在著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抵觸的社會思潮。這些思潮的傳播和蔓延。侵蝕著高校教師和學生的政治思想和價值觀念,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挑戰。因此,如何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校園的社會思潮,構建具有時代特征的大學精神,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和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構建和諧校園、和諧社會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借鑒人類有益文明成果,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進一步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范,打牢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道德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是一面旗幟,鮮明地亮出這面旗幟,就是要昭示人們不論在社會思想觀念如何多樣多變的情況下。不論在人們價值取向發生了怎樣變化的情況下。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核心部位是不能動搖的。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抓住了和諧文化建設的根本。我們建設的和諧文化,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為內在規定的和諧文化。建設和諧文化,就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校園和諧文化及和諧校園的建設,對社會文化具有強烈的輻射、示范和引領作用,有利于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二、高校校園文化、校園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在關系
按照社會大文化的觀點,校園文化是一種具有自身特色的亞文化形態,在分類上屬于社會文化范疇。從這個意義上講,高校校園文化應該是指在高校這一特定范圍中生活的每一個成員所共同擁有校園價值觀和這些價值觀在物質與意識上的具體化。校園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念,最基本的功能是育人(圖1)。
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應成為校園價值觀的靈魂。
(一)大學精神、校園價值觀與大學文化
大學文化的結構層次,既有社會文化結構的共性,又有其鮮明的個性,其結構層次可通過下圖(“果樹”型校園文化結構層次圖)來具體說明(圖2)。
校園精神文化尤如果實的果核(種子),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層,它包括校園文化觀念、歷史傳統,為大多數人認可、遵循的共同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和生活信念等;它體現在校園文化主體身上的理想、信念、價值目標與相應的觀念體系,是一種校園中獨有的群體意識;它是校園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是學校精神的集中表現。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靈魂;它的主要特點是內在激勵,是一種隱性文化。而大學精神更是核心層的中心,它是校園文化中的“基因”文化,由一屆屆學生和一代代教師、管理者傳承著,保持著某一個學校文化的特質。
綜合分析校園文化這四個層次,精神文化構成了校園文化的內核,這種文化深藏于學校的歷史沉淀之中,反映學校的優良傳統和辦學精神,體現著學校的校風和學風,以一種無形但超強的內聚力傳承著校園精神,激勵著教師和學生。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可以說,關鍵取決于校園文化核心層的精神文化。校園文化這種結構,決定了校園文化建設的重點應在精神文化建設。
(二)大學精神與校園價值觀的地位和作用
大學精神與校園價值觀是學校教學、科研及其戰略發展的導向與實施的文化核心。其作用輻射整個大學系統的各個方面。
大學之大,在于精神之立。誠如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前校長、著名教育家亞伯拉罕·弗萊斯克納所說:“在保障大學的高水準方面,大學精神比任何設施、任何組織都更有效。”
大學精神就是大學在長期的教學、科研、管理等活動中形成的一種信念和不懈追求,是基于自身的基礎條件、教育目標、時代要求和發展方向,為使學校獲得更大的發展,經過長期精心培育而逐步形成的。它是大學價值觀體系的外化,體現出大學在一切行為、觀念中的主導意識和價值取向。
校園價值觀與大學精神互為表里,構成大學文化的核心。校園價值觀是大學精神的內核和底蘊,而大學精神是校園價值觀的一種表現形態。大學精神與校園價值觀是時代精神與社會價值觀在高等學校的折射,處處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反映了大學的個性與校風學風狀況。文化貴在個性。大學精神與校園價值觀也是大學獨特個性的反映。校風,為一校共同精神之所寄,是大學精神與校園價值觀的濃縮與精華。是其外在表現。秉承著大學的歷史、發展與前途命運。每一所大學的大學精神與校園價值觀都秉承著自身的發展歷史。大學精神與校園價值觀始終與大學的發展和前途命運緊緊相連。
三、構建具有時代特征的大學精神
大學文化精神,是學校對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和學校與教師、學生之間相互關系的理解。這種價值判斷,決定了大學辦學的指導思想、日常思維模式和工作方法。學生的成長、成才是教師價值的最高體現,也是學校價值的最高體現。
先進大學文化的精神價值在于,在處理學校自身與社會的關系中,承認社會對自己存在的意義,進而主動按社會的需求調整自己的方向,努力為社會作更多的貢獻;先進大學文化精神的學術價值在于,在處理學校與教師、學生的關系中,承認教師、學生對自己存在的意義,進而積極營造民主、包容、理性的人文環境,為師生的成功提供條件,創造機會。
軟環境建設中所傳達出的教育理念、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最能體現一所大學所獨有的文化精神和氣韻,是大學精神內核的彰顯及核心價值觀的體現,因而能最大限度地實現校園文化的導向功能、陶冶功能、整合功能及凝聚功能。
社會政治發展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提供方向要求,社會經濟發展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決定力量,社會文化發展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文化熔爐,高校發展則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提供內在動力。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應堅持方向性與批判性相結合,主導性與主體性相結合,全面建設與重點推進相結合,以及國際性與民族化相結合的原則;應以營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圍、弘揚合乎時代要求的大學精神、成為先進文化示范基地為總體要求。
在大學精神建設的過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幾方面的價值取向:
(一)大學精神應以人為本。大學的教育對象首先是人,它必須考慮到人的特殊性。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社會化的人,無視個體人的存在,何談社會的發展。馬克思曾指出:“社會在生產個人的同時,人也生產著社會?!贝髮W應改變教授單向教學,卻無任何信息反饋的局面,在師生之間建立一種平等對話的關系,使課堂教學由單向轉為雙向流動。大學不再是培養知識的容器,而是培養勤思考、會思考、敢于提問、辯難的有智慧的人。大學應啟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形成獨特的思維,獲得發現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也應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傊覀円囵B的是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學生,這樣的教育才能體現“人”的存在價值與意義。
(二)大學精神應引導形成先進文化。大學不只是高等學校,不只是為成年人灌輸高級知識的學府,而且是國家最高文化組織和最核心的思想、學術基地。一種高級文明,既要有由下而上的文化積累和進化,又要有由上而下的文化向導和獨創。這就需要一個獨立的知識精英階層,站在整個文化的象牙塔里,反省、創造、傳播高級文明成果,所以大學應自覺地把大學精神引導成一種先進的文化。自古以來,大學就是研究學問的地方,以探討深奧的科學知識和掌握高深學問作為其存在的前提。如果離開了高深學問的傳承、研究、融合和創新,大學就失去了它存在的認識論基礎。高深學問要求忠實于真理,而真理能夠站得住腳的標準就是它的客觀性和先進性。因此,大學始終是先進文化自由溝通、爭辯、交流、碰撞、創新的基地。
(三)大學精神應引導社會進步。超越現實,擺脫世俗生活的糾纏是大學存在的基本條件,也是從高起點上結合現實,改造現實,服務現實的前提。沒有超越就不能升華,沒有脫離就無從發展。大學不只是認識和適應現實,而且要給予人們把握和改變現實的力量??沙掷m發展是一種嶄新的社會發展觀,核心是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從而使人類社會具有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大學為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服務的關鍵和重點是培養具有可持續發展理念和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同時還要積極開展可持續發展的學術研究,直接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服務。服務社會與引導社會應當是辯證統一的,引導社會是服務社會內涵的必然發展。因為從本質上說大學是思想最活躍、最富有創造性的學術殿堂,是新思想、新知識、新文化的搖籃,應當具有超凡脫俗的品質,走在時代的前列。更重要的是隨著人類社會逐步從工業經濟社會向知識經濟社會邁進,大學正在從工業經濟社會的邊緣邁向現代社會的中心,時代強烈要求現代大學不僅要服務社會。而且要站在時代的前列引導社會前進,這是歷史賦予現代大學的神圣職責。
(四)大學精神應與時俱進。我們的大學是一個封閉的象牙塔,現代大學應“走向世界”。它要面向世界,吸收世界一切的優秀文明成果。為己所用,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跟上時代的步伐,體現時代的精神。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網絡化趨勢的迅速發展,在世界范圍內逐步興起了新一輪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浪潮,這就要求我們的大學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培養國際化的建設人才。
四、高校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陣地
高等院校是傳播知識、傳承文化、研究學問、追求真理、創造思想、培養人才的重要場所。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陣地。高校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來展開。
(一)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針,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旗幟和靈魂。馬克思主義既是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又是崇高的價值目標。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首要和根本的,就是要深刻理解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辯證方法。高校的改革和發展、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參與和諧社會、和諧文化建設,都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發揚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和革命精神,與各種各樣不和諧的、不文明的、敵對的行為和思想進行堅決的斗爭。和諧是要通過與不和諧進行斗爭才能實現的。當前,高??傮w上是和諧的,但是社會上的不和諧現象或多或少對高校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在高校里確實存在不和諧的現象,存在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所以我們一定要充分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守馬克思主義陣地,建設和諧校園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
(二)要在高校中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目標,是中華民族振興的成功之路。要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目標凝聚人心,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果鼓舞人心,使廣大師生堅定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信念,以天下為己任,自覺地把個人追求與全體人民的共同追求統一起來。把個人奮斗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統一起來。
(三)要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在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歷史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偉大的民族精神,支撐著偉大的民族。有沒有偉大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前途的一個重要尺度。一個民族,沒有偉大的民族精神,沒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沒有堅定的民族意志,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面對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面對某些強國的文化、經濟和軍事霸權的挑戰,我們必須不斷弘揚和培育偉大的民族精神。要弘揚中華民族的改革創新精神,借鑒歷史上改革創新的經驗教訓,以國家利益、人民利益為重,識大體,顧大局。理解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促進改革取得更大成功。
(四)要牢固樹立和認真實踐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榮辱觀是人們對榮譽和恥辱的認識、評價和態度??倳浱岢龅囊浴鞍藰s八恥”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對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美德、高尚的革命道德和時代精神的提煉和升華,反映了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要求,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和針對性。今天,只有牢固樹立和認真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分清是非榮辱,明辨善惡美丑,才能形成維系社會和諧的精神紐帶和道德風尚。
目前,社會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現象,對我國的社會道德體系,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對社會大眾特別是對青年學生產生了負面影響。高校如果沒有良好的學風和校風。沒有良好的道德水準,就難以培養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以及良好的公民,就難以成為社會良知和公平正義的代表者和維護者,更難以產生世界一流的優秀大學。因此,高校廣大師生要牢牢樹立和認真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用社會主義榮辱觀為指導,推動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法規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建設,在高校形成知榮辱、講正氣、求真理的學風和校風,為建設和諧社會、和諧文化、和諧校園提供堅實的思想道德基礎,為代表和維護社會良知與公平正義堅守一方重要陣地。文化建設
- 上一篇:電氣車間實踐科學發展觀調研報告
- 下一篇:城市建設與科學發展觀調研報告